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

崇禎二十二年九月初五日,前內閣首輔、文華殿大學士、太子太傅溫體仁病逝於湖州府家中,相關消息於十日後由錦衣衛傳到京師,朱由檢聞訊大慟,當即下旨罷朝三日以示哀悼。

在跟溫儼交代完後世之後沒幾天,溫體仁病情迅速惡化,雖然御醫方維信、李少華隨後便趕到溫家,並竭盡所能對其展開救治,但終因其年事已高,氣疾之症誘發併發症,最終醫治無效於當日戌時盍然而逝,享年七十六歲。

臨終前,溫體仁已經口不能言,但看向兩位御醫的渾濁眼神裡似有某種期盼,早就得了朱由檢吩咐的方維信俯身在其耳邊輕聲說了四個字:“配享太廟”後,溫體仁臉上露出瞭如釋重負的表情後,含笑嚥下最後一口氣。

九月十八日,朱由檢下旨:遣禮部右侍郎李曉率員赴湖州溫家弔唁,喪葬銀五千銀幣;皇明週報於顯著位置看法訃告極其生平;追贈溫體仁皇極殿大學士銜,追授榮國公,諡文忠,並於皇帝百年後配享太廟。

鑑於移民工作繁複瑣碎,非熟知詳情者難以勝任,故襄陽知府溫侃奪情留任,準其於衙宅服喪十日。

前首輔離世的消息傳出後,在關於溫體仁身後該享何等諡號,以及有無資格配享太廟的問題上,朝堂上出現了不小的爭論。

很多朝官認爲,溫體仁自入內閣以來,直至掌首輔位十餘年,慣以媚上爲己任,且“爲人外謹而中猛鷙,機深刺骨”。

體仁爲權力與羣臣爲敵,爲私怨將燃眉外患置之不理,爲報復無所不用其極,整日只知搬弄是非,是個誤國誤民的庸臣,不足以享高諡號,配享太廟更是沒資格。

由於溫體仁執政多年樹敵太多之故,朝堂輿情基本偏向於上述言論,送入宮裡的彈章奏本大都持此論調,而內閣諸臣既有贊同以美諡追贈,例如文忠、文貞之類,也有隱晦表示給個一般諡號已是一下就行的。

贊同美諡的閣臣爲孫傳庭、盧象升,兩位重臣都是秉持着公心,從總體上對溫體仁做了一個公正的評價,反對的則是以楊嗣昌、李邦華爲主,陳奇瑜因爲崇禎八年前一直在地方任事,與溫體仁並無瓜葛,所以在這件事上選擇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

就在朝堂上爭議之聲不止的情況下,關於溫體仁身後事的聖旨卻很快從宮中發出,所有爭論頓時戛然而止。

所有人也頓時清醒過來:現在這位皇帝可是一直秉持着乾綱獨斷的風格,根本不受外界輿論壓力所驅使,要是再想通過羣情洶洶來迫使皇帝在某件事上讓步,基本上沒有可能了。

文忠,這是僅次於文正、文貞、文成的美諡,前宋時的大家歐陽修、蘇軾死後便是文忠的諡號,本朝更是有楊廷和、張居正等幾位名臣享有此諡,由此可見這位已故前首輔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朱由檢之所以給溫體仁如此美諡,就是看重他的“忠”。

人性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陰暗面,溫體仁風評不佳也不是空穴來風,但這些缺點相加,都被一個“忠”字給化解掉了。

當然,沒有利益關聯的“忠”是絕無可能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只有在這些訴求能夠得到充分滿足時,別人對你的忠誠值纔會處在滿格的狀態。

不管是大幅度提高官吏俸祿,還是打破身份限制,不拘一格提拔人才,還是以穩定的紅利來拉攏高官們,正是這一套套的措施施行下來,所有受益者纔會對皇家表現出從未有過的忠誠和服從。

朱由檢日常在與朱慈烺談話時,曾經反覆強調過這些內容,這纔是最爲現實和可靠的爲君之道,如果他的後代子孫都秉持這個原則,大明想垮掉都難。

還有一點就是,親民與養廉之間並不是對立關係,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這兩句話用在百姓身上很貼切,在官吏身上同樣適用。

當整個社會絕大部分人都衣食無憂、每天不用再爲明日的生計發愁時,醜惡自然會消減,美德則會成爲主旋律。

官吏們在不用靠盤剝貪墨就能過上等生活的情況下,相信他們中的大部分也不會再去刻意刁難這些升斗小民。

人性的醜惡,大多數情況下因爲貪婪才發生的。

如果一個衙門中的吏員,在享受高額俸祿後,他會利用職權去向一個百姓索要十文銅錢嗎?

要是被御史、錦衣查到,爲了這十文錢,他一輩子的飯碗就砸了。

只要是個正常人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根本犯不上。

你從老百姓手裡能扣出多少錢來?

這並不是理想主義者的幻想,這是在當今大明大部分地區很常見的官民相處的現狀。

徭役早就全面取消,農戶田地的稅賦降到一成,這讓官吏們權利尋租的空間被大大壓縮。

百姓們不用再擔心某一天會被官府指派去某地服役三個月,朝廷新章程下,所有需要付出勞力的工程都是要付費的。

比如,因連降暴雨的緣故,海州城牆有一處因雨水浸泡而坍塌,需要人手修繕。

這要在崇禎八年以前,海州官府就會發出通告和指令,要求下面各縣徵發農戶多少名前來進行修補,而且被徵發農戶須自帶多少日的乾糧、工具、磚石、麻袋等等。

就算正值農田大忙的季節,某姓農戶家只有一名壯勞力,但不幸的是,家中唯一的指望被抽取免費服勞役了,服多少天還不知道,並且還要自帶至少一個月的口糧。

這對本一個就貧困家庭意味着什麼?

基本上和天塌了差不多。

田地裡即將成熟的糧食無人收割,而隨後的夏稅卻要上繳,本就揭不開鍋的情形下,還要被迫帶上供一個壯勞力食用一個月的口糧,家中剩下的老弱婦孺怎麼辦?

等死吧。

沒有人會在乎她們的死活。

從嚴格意義上講,徭役制度對百姓的傷害,甚至要遠大於繳納賦稅。

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第二百五十三章 懼敵第三百五十七章 辦學第七十章 商路第五百七十章 太子的日常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四百四十六章 驚變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三百三十一章 會商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五百六十二章 巨大而複雜的移民工程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勢後的策略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國人的小金庫第四百四十七章 攻守易勢後的策略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五十六章 接應第五十二章 攻城第三百一十二章 烏龍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掃盲班、搶人才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爾的新生活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五百二十六章 老溫家的變化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財了第三百三十三章 賞功第八百七十四章 用你的金子買你的人才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五章 皇莊1第四百零九章 齊射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八百一十七章 鐵炮火銃對射第二百三十二章 複雜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三十章 預謀第二百九十四章 外夷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二百六十九章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六百三十七章 盧象升抵達南京第二百四十五章 坦蕩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路之憂第三百三十章 改進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四百四十五章 朱由檢的計劃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爾的新生活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七十五章 赴援第六百四十一章 突襲官驛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鮮人打算送禮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二百一十五章 強搶第二百八十八章 佈網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三百一十六章 遇險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賊首血肉祭奠甲申之變第六百三十章 你們錦衣衛都是鄉下人嗎?第三百二十一章 痛斥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學第一百六十四章 遣將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五百一十二章 有些失望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爲世界財富匯聚地第二章 駱養性第五百三十六章 文貴武賤必須改變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個夢想第六百九十章 未來的接班人選第二百六十二章 近戰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五百二十三章 逐街逐屋爭奪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紛爭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六百六十二章 世家公子和海盜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