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七章 飛梭、大明第一項壟斷產業

多爾袞果然沒讓朱由檢失望,在與得到朱由檢指令的遼寧行省相關人員接觸之後,對明廷的要求沒考慮幾天便全盤接受下來,爲了表示己方的誠意,范文程、寧完我以及兩家的家眷被小隊清軍押解至雙方的談好的地點,然後多爾袞對內宣稱,爲取得大明朝廷的援助,範、寧二人自願作爲人質舉家前往大明居住。

兩個月後,當大明朝廷組織的第一批包括糧食、鹽、鐵器、軍械、藥材等大批物資,在重兵押解下運送至交接地點時,“大清”國的整體遷移隨即正式展開。

與此同時,大明皇家科學院也在京師正式成立,首任院長爲工部侍郎銜的宋應星,署衙設在在理工學院內,爲的是方便這兩所大明最高等學府裡的專業人才可以隨時進行學術交流和溝通。

由於是初立,皇家科學院院士僅有寥寥數人,這幾人都是對大明有着突出貢獻之人,這其中宋應星和狄卡兩人的名氣最大,貢獻也是最爲突出,其他幾名院士則是名氣不大,但都有着拿得出手的實績。

在被朱由檢任命的這些院士中,尤其以“飛梭”的發明者、浙江籍舉子馮煥最爲引人注目。

“飛梭”其實就是安裝在織機滑槽裡帶有小輪子的梭子,滑槽的兩端裝有金屬彈簧,使梭子可以以極快的速度來回穿梭往復,它的發明和出現,使得布面可以大大加寬,極大的提高了織布效率,讓大明的棉布產量在短時間內出現了迅猛增長。

以前使用普通梭子織布時,一臺織機需要兩名織工協作完成,而“飛梭”誕生後,一臺織機只需一名織工便可以獨立完成,而且所織棉布質地更加密實、質量更爲上乘。

別小看這種貌似不起眼的發明,它可以稱得上是在“珍妮紡紗機”出現之前的一種創舉,等到“飛梭”在大明所有織布工坊得到普及後,大明的棉布產量可以讓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紡織工人全部失業。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有事實根據的。

“飛梭”僅僅誕生了不到一年的時間,由於棉布產量大幅提升,僅東印度公司從大明運往歐洲銷售的棉布數額便翻了幾番,而據東印度公司反饋回來的信息看,現在英國市場上在大量大明優質棉布的傾銷下,其國內的紡織工人大量失業,英國政府高層人士已經就此開始商討如何應對此事。

在百年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到來之前,不管是大明還是歐洲各國,所有的工業產品都是家庭作坊性質的,英國所謂的紡織工人們,也不過如同大明以前一樣,在家中有幾臺機器,依靠商人預付的資金購買棉紗,然後織成棉布再賣給商人,這種形式下,棉布的產量可想而知。

但是自打朱由檢穿越過來,並且以後世最爲普遍的形式建立起大型工坊之後,大明的棉布產量便開始出現飛速提升,而隨着馮煥發明“飛梭”,在棉布行業,大明已經出現了壟斷全球的趨勢。

在原本的歷史上,正是因爲“飛梭”的發明導致了棉紗產量供不應求,所以才催生出了“珍妮紡紗機”這種怪物的誕生。

而現在,大明的棉紗產量也已經出現了跟不上棉布產量的現象。爲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朱由檢的授意下,馮煥與當初協助他發明“飛梭”的幾名工匠一起吃住在京師將作局裡,根據朱由檢記憶當中對“珍妮紡紗機”模糊不清的認知,全力投入到了研發過程之中,爭取儘早攻克這個紡織工業的難關。

馮煥雖說是名義上的文人舉子,但因爲家境富庶、衣食無憂的緣故,導致他從小便對傳統文人眼中的“奇技淫巧”十分感興趣,平時也時常偷跑去自家的織布工坊裡觀摩,因此他對棉布的整個生產工藝也是熟稔無比。

由於是家中唯一的兒子,故此馮煥的父母也並未對他說教太過,對兒子的種種行爲採取了睜一眼閉一眼的態度。在二十五歲中舉後,會試不中的馮煥留在理工學院就學,很快便對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產生了濃厚興趣,隨後便拜在了宋應星門下,整日沉迷於各種器物的原理和製造上,而皇天不負苦心人,在其他人的協助下,馮煥終於有了一項值得終生驕傲的發明創造。

朱由檢當然清楚“飛梭”的巨大作用,可是在後世時,他從來沒有進過工廠,所以對很多事物只有概念,卻缺乏直觀的認知,直到馮煥的發明成果取得的成效傳入宮中,他才意識到“飛梭”所產生的經濟價值。

朱由檢對大明本土能出現馮煥這樣的人才,心裡感到十分的高興,他希望在這種示範效應,大明能夠涌現出更多的科技人才,從而帶動大明經濟長期穩定向好。

朱由檢決定重獎馮煥,以此來引領和推動更多有識之士投身都科研當中。

科學院院士享有正三品職銜待遇,在與自身專業相關聯的問題上,有權單獨進奏,並且會有不定期面聖的機會。

馮煥的發明享有十年專利期,在此期間每一臺安裝使用“飛梭”的織機,每生產一匹棉布,都要支付給馮家一定的紅利,僅此一項的收入,馮家便可以踏入富豪的行列,更別說還有三品高官這樣的榮耀職銜了。

大明所有人等不拘身份,若有特殊發明創造、對大明經濟發展貢獻突出者,均享有上述待遇。

明發天下的聖旨一出,京師震動,大明震動,這一完全顛覆大明人傳統觀念的舉動,頓時激發起了無數人搞創造發明的意識和決心,尤其是在生產一線的那些被強制讀書識字的工匠們,更是在所從事的專業上用盡全部精力投入到鑽研當中。

由於朱由檢的聖旨發出時間不長,所以目前還沒有見到什麼成果,但朱由檢相信,各行各業的大發展勢頭已經出現,更多的實用型發明創造將會不斷涌現,推動着大明社會發展穩步向前。

就在大明棉紡工業出現蓬勃發展勢頭之時,東印度公司貿易代表再次到訪大明,並帶來了一個不太好的消息。

第四百七十六章 左翼騎兵的狀況第三百八十七章 狹路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七百五十三章 西北建設兵團第六十三章 錦衣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陸是必佔之地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五百二十八章 內閣中的實用型人才第八百九十三章 太子做官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四百零一章 開戰第四百四十八章 料敵與佈置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權分給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愛第八百三十二章 吏治就是治吏第五十章 殘暴第二百八十四章 設想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五百九十七章 宗藩問題到了解決的時候第五百八十八章 豪門講究的是與衆不同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無策第三百六十章第四百七十九章 明軍的秘密武器第二百七十二章 衝鋒第二百八十六章 販私第五百一十八章 蠱惑人心第一百二十五章 借勢第二百三十八章 驚變第三百九十九章 料敵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五十四章 探路第五百三十章 愛挑事的大佛郎機人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敵第六百一十章 關外需要你們第五十六章 接應第五百五十六章 酒後吐真情第七百四十一章 蒐羅人才、返航第四百三十九章 後路危機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面第七百一十八章 屠殺事件的真正凶手第五百八十二章 蠱惑和算計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四百七十四章 孫白谷怒斥祖都督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陸是必佔之地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鮮人打算送禮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連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國打算給西班牙人一個教訓第六百九十五章 豐收了,可是糧食賣不上價了第六百零六章 強硬的福王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八百五十一章 內訌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十五章 譁變第六百九十五章 豐收了,可是糧食賣不上價了第二百零八章 懲處第六百九十四章 又一種出口掙大錢的新產品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三百九十六章 戰起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當年的薩爾滸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遲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三百八十七章 狹路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二百七十八章 進宮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二百一十八章 弒父第四百零八章 彈雨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找和培養盟友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七十二章 京營2第四章 洪承疇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四百八十七章 矇在鼓裡的邊將們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一百九十一章 放貸第七百三十二章 陳奇瑜的策略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八十三章 訛詐第二百一十四章 楚王府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業推出的新酒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六百零五章 就是明着栽贓,你能怎樣?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