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

在礦冶業中,使用最早、範圍最廣的便是採煤業。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用煤做燃料的國家,這個時期始於西漢,自宋朝之後,煤炭在民間開始大規模使用,而用於冶煉鋼鐵的焦炭則是出現在南宋,後來在元代開始大量使用。

大明立國之後,普通居民做飯取暖已經普遍使用煤做燃料了,而這些產煤地大部分都在北地。

現在最出名的煤炭產地主要有和州的含山縣牛頭山煤礦、北直隸順天府昌平州白羊口煤礦、京師的西山煤礦、山西太原府平定州煤礦,京師西山煤礦的煤,是京師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燃料來源。

以後世的經驗而知,山陝、山東、河南、東北等地的煤炭資源儲備是極其豐富的,現在因爲各種各樣的原因,這些省份採煤業並沒有興盛起來,煤炭的開採也只侷限於某些本地一些大戶,召集或僱傭十幾二十人開辦的微型煤礦。

在朱由檢的授意下,四海煤業已經成立,開始着手在北地探尋煤礦並加以開採。

四海煤業花費重金,僱請了許多經驗豐富的老礦工,這些人能從土面能辨有無之色,然後掘挖,爲防礦坑中的瓦斯毒氣,“初見煤端時,毒氣(瓦斯)灼人,有將巨竹鑿去中節,尖銳其末,插入炭中,其毒煙從竹中透上,人從其下施拾取者。或一井而下,炭縱橫廣有,則隨其左右闊取,其上支板,以防壓崩耳。”

而取粗木支撐層面,防止冒頂等問題,也是中國首創,這在世界採煤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三年多以來,四海煤業已經先後在五個州縣開辦了煤礦和煤場,僱傭工人總數達到了三百多名,隨着各種經驗的不斷積累,產煤數量也在不斷提升中,利潤也是極爲可觀。

按照朱由檢的指示,四海煤業採取了以高新僱人的方式,煤礦工人領取的月薪相當豐厚,並且每日工作量只有四個時辰,每兩個工作日輪班,衣服鞋帽手套口罩等裝備由四海煤業免費提供,各個煤礦都設有食堂,曠工只需象徵性地花費幾文錢,便能享用到一葷兩素的菜式,飯食更是敞開供應,管飽。

朱由檢知道,煤礦工人的薪資是真正的血汗錢,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險,鑽入黑漆漆的地下坑道中,一鎬一鎬地將煤鑿下來,然後再由夥伴用筐子將煤裝滿,爬着將煤拖到地面上。

而且在採煤過程中,隨時都可能有意外發生,比如冒頂(塌方)、透水,往往一鎬刨下去,恰好將隔壁的地下水刨開,然後大水衝破土石的阻礙,瞬間便將整個礦洞淹沒,整個作業層面的曠工將會無一倖免。

崇禎十四年時,四海煤業平頂山煤礦就發生過透水事故,當班十五名曠工全部罹難,雖然在人命賤如草的年代,人們對這種事已經司空見慣,除了家屬的悲號哀慟外,其他人基本無動於衷,但消息傳遞到宮裡後,朱由檢還是心裡感到極度不適。

儘管他非常清楚,這種事故是無法避免的,但一想到十幾條鮮活地生命就這樣瞬間消失,這種悲劇還是讓他很難接受的。

爲此,朱由檢特地下旨,四海煤業要對遇難曠工做出豐厚的補償,今後要在生產安全方面做盡量多的設想和預防措施,儘可能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

四海煤業所聘用的曠工,只要工作到五十歲便可退休,之後每月由四海煤業支付退休金,金額按其勞作時的六成發放,並且以後要隨着物價的上漲而提高。

朱由檢的旨意只是針對四海商行名下產業而發,朝臣們對此並沒有什麼議論。

在物質條件和待遇極其豐厚的情況下,絕大多數士大夫的良知還是不缺乏的,在朱由檢頻繁提到黎庶的重要性之後,朝官們也逐漸接受了自己吃肉、百姓們啃骨頭喝湯這種局面的合理性。

沒有草民們的勤奮勞作,他們的榮華富貴從哪裡來?

爲了能夠讓後代子孫永享富貴,儘量善待草民,這纔是長久之道,數年前,遍地揭竿而起的流賊們,不就是草民所構成的嗎?

就是因爲朝廷沒有善待他們,草民們才憤然而起,用鋤頭、木棒、釘耙,將那些平日欺壓在他們頭頂上、視他們入草芥的老爺貴婦們砸成了一堆爛泥。

朱由檢這番直白露骨的話語,在大明官場中逐漸流傳開來,絕大多數朝官們因此而警醒,因爲皇帝所言的景象歷歷在目,仿若就在昨日一般。

四海煤業採挖出來的塊煤,都將會被煉製成焦炭,專供將作局冶煉鋼鐵所用,而剩下的煤面及很小的炭塊,則會在煤場發售,這些煤面會被百姓們買去,作爲取暖煮飯之用。

“末煤如面者,多曰自來風。泥水調成餅,入於爐內,既灼之後與明煤相同,經晝夜不滅。半供炊爨”。

除了上述的傳統手工業行業外,隨着近幾年局勢的穩定和好轉,一些新興產業也在各地出現,這些產業基本上都是官方推動的。

比如,建築業、水利設施施工業、毛皮加工業、路橋勘探修建業、畜牧養殖業,這些新興行業基本都是由四海商行操辦,其中只有建築業裡分出去了一塊,這塊業務就是由田弘遇、周奎、袁也讓、張國紀等國戚合資成立的建築施工隊分走的。

由於在京師新建房舍住宅工程中嚐到了甜頭,幾位國戚在商議幾次後,索性連本帶利再次投入到施工隊中,擴大了施工隊伍的規模,然後在京畿地區招攬業務,以便獲取更多的利潤。

鑑於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路,朱由檢大手一揮,將國子監內引進人才需要建造的所有工程全部打包交給了他們,整個工程將按照工部提供的圖紙進行施工。

這項工程總計預算超過七十萬兩,預計整體工程在兩年後結束,至於國戚們能掙多少錢,朱由檢並不關心,他只希望看到的是一支支專業性更強、實力更雄厚地各行業職業隊伍的誕生,其餘的細節問題自有它的規律,任何事情的過程不可能充滿陽光,只要能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其他的無所謂。

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亙古不變。

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邊軍第五十八章 潰敗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二百七十三章 束手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三百四十三章 求援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難第三百七十四章 毆打第二百四十章 奏對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六百四十五章 六百里加急第五百二十七章 大明第一輛四輪馬車上路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四百二十八章 難拆的拒馬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開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三百七十章 壯烈第六百七十五章 師範纔是教育發展的基礎第二百九十九章 縱火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八十三章 訛詐第四百一十六章 選官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五百八十二章 蠱惑和算計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五百四十四章 誘之以利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七百六十八章 賞爵、婦幼醫院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還是錦衣衛更內行第七百二十七章 轟塌城門、米涅槍再次顯示威力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七百五十八章 大明銀幣、朝臣建議擴大藩屬數量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擊老巢、簽署不平等條約。第四百八十一章 錯誤的排陣第八百八十五章 人脈的優勢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戰史上的奇蹟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六百五十三章 歐洲人與蒙古部落差不多第八百零七章 攻入交趾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二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學第四百一十五章 工匠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七百二十五章 閩人藉機復仇第八百一十二章 倒幕先鋒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敵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一百四十五章 養濟第四百五十七章 登陸遼東第五十章 殘暴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敵第二百五十五章 定策第六百八十章 銀子多了愁的怎麼花出去第三百七十四章 毆打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權分給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愛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與反賊有過勾連?第六百八十八章 殿下,你夜裡還敢安睡嗎?第五百五十章 改制以及新的戰略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明海軍抵達馬尼拉第三百零一章 誘惑第七百三十九章 戰略意圖、天大的人情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二百五十七章 會面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四百九十一章 朱由檢的籌謀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七百八十章 保護貿易自由、敲竹槓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八十二章 驕橫第二百四十九章 方略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