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一章 新建行省、野有遺賢

“諸卿,自萬曆四十四年老奴於赫圖阿拉稱“汗”至今,歷時二十四載有餘,期間殺傷我大明軍民衆多,虜獲我大明子民財物難以計數,其對我大明造成之間接損失更是難以估量,加之我大明北境流賊肆虐,內憂外患之下,致使我大明江山社稷幾有傾覆之危!

幸得我皇明有無數奮起之士,以忠誠無畏之氣概前赴後繼、慨然赴死,以赤血與勇敢盪滌羣醜,終致跳梁覆滅、羣寇煙消!

在座諸卿亦是各安己任,爲剿賊平虜殫精竭慮、盡獻其能,此般爲國之心盡皆入朕之目。

諸卿,現今四海平定、屑小伏誅,我皇明子民再無動盪亡命之憂,那隨之而來的便是如何富民強國、重建大明。

朕有信心與諸卿同心勠力,創設遠超漢唐盛世之嶄新大明,恢復我中華昔日四海臣服之榮光!諸卿可願與朕同行?!”

“臣等願附驥尾,追隨聖上建此盛世!”

以文華殿大學士、內閣首輔溫體仁爲首的一衆文臣盡皆莊嚴肅立,齊齊躬身拱手施禮高聲和道。

“善!諸卿且坐!”

朱由檢微笑着吩咐道,衆臣再次施禮後紛紛落座。

“今日乃是新內閣成立後諸卿首次齊聚一堂,新人新氣象,舊事已已,今後大明能否呈現一番嶄新氣象,皆看諸卿如何施政治國了。

望諸卿於國事民情之上大膽建言獻策,凡是利國利民之策,皆可謀之施之,反之亦然!

朕並非昏庸之人,諸卿不必擔心有長於謀國、短於謀身之禍,朕自問尚能明辨是非,只要利國利民之舉,朕不會因其言行過分而罪人,還望諸卿謹記!”

諸臣再次起身口稱遵旨,朱由檢笑着擺手讓大家坐下,隨後繼續開口道:“今日議事主題之首便是重農。

自朕登基之初至今,天氣時現反常之兆。尤其是江北之境,數省連續乾旱少雨,又或是旬日間連降暴雨,致使數千萬頃田地所獲甚微,致無數黎民五可食之口糧,如此極端之氣象極爲罕有,此亦爲前數年流賊四起之所依仗也,而其中既有天災所致,亦有人禍之爲!

現今流賊既滅,各地官府大興屯田安民、興修水利之策,再加上行之有效移民之策,北境數千萬之黎民終獲喘息之機,但此等諸般策略只是開端,若要大明境內長治久安,重農之策須事事處處放於首要位置!

前番有松江府知華亭縣知縣李釜源進獻《地圖綜要》數十冊,朕覽畢讚歎不覺,其於我大明各行省地理、水利、江防、海防等諸事記述之詳,令人歎爲觀止,其著作者吳學儼、朱紹本、朱國幹、朱國達等人學識之淵博亦是讓人激賞不已,而其中有一語最是令朕讚賞。

楚故澤國,耕稔甚饒,一歲再獲柴桑,吳越多仰給焉,諺曰‘湖廣熟,天下足。

諸卿皆知,此言絕非虛妄,湖廣自世宗起便漸爲我大明重要糧食產地,因其所產米糧繁盛,故江南之地現今亦多食其糧,而以自身之良田改植桑木,以求獲取更多銀錢。”

在朱由檢原先的認知當中,原本以爲湖廣熟、天下足這句民諺是在清代才流傳開的,在接到李釜源進獻的《地圖綜要》後這才知道,這句後世廣爲人知的諺語竟然出現在了自己所在的時期。

不過這句民諺出現在這本書冊中,更多的帶有希望引起皇帝和朝廷重視的因素在裡面,因爲湖廣雖然豐產,但尚未得到大規模的徹底開發,還有大批的荒田被遮蓋在雜草水澤之中,若想使其變成良田,除了動用國家之力外,任何個人在這方面的努力,效果都是微乎其微的。

作爲後世中國的糧食主產區,處於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糧食產量僅次於東北的鬆嫩平原,而以現有落後的農業技術和方式來看,全面開發江漢平原是最爲現實的策略。

毫不誇張的說,只要用數年甚至十年的時間,把江漢平原徹底開發出來,單單此處的糧食產量便足可解決全大明大部分百姓的吃飯問題。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湖廣地區水網發達,更兼臨近長江,糧食收穫後可以通過水上轉運,運輸條件極爲便利,這在交通設施十分落後的當時是極爲關鍵的。

若是山東移民到位後再將鬆嫩平原這片最肥沃的土地開發起來,那困擾朱由檢的糧食問題將會得到徹底解決。

有鑑於此,朱由檢決定,動用巨量人力物力投入到湖廣地區,全力開發這個大糧倉。

“《尚書》有云:嘉言罔攸伏,野無遺賢,萬邦咸寧。”

朕以爲,此番李釜源進獻之圖冊,其著作者吳學儼等四人皆具經世之才,若任其悠悠林下、終老鄉野,實朝廷之失也,故而朕決意,吳學儼等四名博學識、才堪以用,即日起入司農寺任職,其官職由溫卿會同吏部及司農寺左右少卿議定!”

吳學儼等人現在都居住在松江府一帶,家境條件優渥,但功名上卻沒有什麼進展,幾個人還都是生員身份,隨着年紀漸長,也絕了仕途上有所收穫的心思。

爲了完成這本《地圖綜要》,四人整整花費了十年的時間,足跡踏遍大明十三個布政使司,這期間的收穫也是巨大的,這種務實的作風和態度正是大明所急需,也是朱由檢最爲欣賞的。

司農寺是個筐,只要是人才就往裡裝。

由於現在司農寺新建不久,對於各種實幹型農業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加上寺裡的官員並未調任地方大員,沒有威脅到其他正宗進士們的官職和地位,所以皇帝的這些舉動並沒有引發輿論上的反彈。

在大多數官員眼中,司農寺就是個幹苦活累活的衙門,就算你混個六品、五品官職,但付出卻是極其巨大的,皇帝就算不斷往裡塞人又如何?論起職權和享受,哪比得上一府大員來的舒坦。

他們不知道的是,朱由檢早就有了計劃,等到司農寺上下接連做出拿得出手的政績後,外放地方大員、主抓地方建設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到時候若有人提出異議,朱由檢會毫不客氣地把他調到司農寺中來。

“爲更加有利於湖廣之開發,早日將其變成天下糧倉,朕決意將湖廣佈政使司分拆,以洞庭湖爲界,洞庭湖以北爲湖北行省,治所武昌府;以南爲湖南行省,治所長沙府。以李釜源巡撫湖北,以方孔炤巡撫湖南,兩省下轄各府州縣同樣以洞庭湖爲界劃分。

兩省巡撫衙門新增官吏由吏部考察後予以拔擢任命,周卿切記一點,須着重選拔於農事上熟稔之人爲官,出身不限!”

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業推出的新酒第七百三十六章 貴國歲入幾何呀?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四百五十章 皮島第七十八章 陳家第六百九十八章 新政的第一次成果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四百八十八章 慌了手腳第八百七十九章 坐收漁利、以夷制夷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八百二十七章 世界新秩序的規劃第七百四十四章 吏治與治吏第十四章 大生產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四十章 大戰4第九章 皇莊5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五百四十章 驅虎吞狼第一百二十六章 立威第七百四十六章 準備就緒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至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八百六十八章 如意算盤第五百七十九章 朕可以給你,但你要拿東西來換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七百七十三章 公公,請您上路吧!第三百七十四章 毆打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敗虧輸第二百六十七章 南下第八百一十三章 秘議第一百三十五章 剿撫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爾的新生活第一百八十七章 衝陣第六百零八章 又發財了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七十八章 陳家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七百三十八章 駐軍是爲了保護你們的安全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連第四百七十八章 你有我也有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四十九章 城破第二百二十章 憂慮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六十章 追擊2第六百五十五章 把搶來的資源填海第八百五十七章 新的公務支出第九十四章 獻營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飯食可比富戶、話癆管事第一百零五章 夜襲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四百五十章 皮島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八百二十二章 基建狂魔、滿八旗集體改姓第五百七十一章 朱由檢的底線第二百八十三章 溺斃第六百一十章 關外需要你們第一百二十九章 陳倉第八百四十章 稅賦分家、皇帝大氣魄第二百七十八章 進宮第八百零二章 皇子的出路、朱媺娖的事業第三百四十五章 溫體仁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五百三十一章 敢持械行走者 殺無赦!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七十四章 後事第八百五十三章 各有算計第八百零六章 以天下財養大明第一百八十三章 劉國能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一百六十二章 遊擊第五百一十八章 蠱惑人心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八百七十五章 新體系的建立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明軍事觀察團第八百九十二章 北美大陸是必佔之地第九十二章 分進第七百三十四章 大明成爲世界財富匯聚地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六百六十八章 要想升遷,只靠着納糧可不夠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二百一十六章 禁足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潛第四百三十五章 飛蛾與果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