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五章 戰後軍隊整合

“欣聞後金覆滅、奴酋授首、遼東光復,老臣僅代表內外廷爲聖上賀!爲大明賀!共祝我皇明國運綿延萬載,黎民安享太平盛世!”

乾清宮主殿中,內閣溫體仁、王應熊、張至發三名閣老,陳奇瑜、李邦華、楊嗣昌、侯恂、範景文等五位大學士,以及各部尚書侍郎、督察院左右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通政使等六部九卿堂官,司禮監掌印王德化爲首的大太監們、錦衣衛堂上官等數十人齊聚一堂,向御座上的朱由檢躬身施禮,慶賀官軍一舉消滅爲禍大明二十載的後金政權。

殿內羣臣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着發自內心地喜悅之情,每個人的神情都是輕鬆無比,看向朱由檢的目光也是帶着由衷的尊崇之意。

二十年來,壓在衆人心頭上的一塊大石頭終於挪開,並被鐵錘砸成了粉末,現在境內流賊已靖,關外割據政權被消除,而天災在皇帝所制訂並行之有效的舉措下,對大明的傷害正在一點一點的減少和降低。照此勢頭髮展下去,那種只存在於史冊中的盛世似乎已初露端倪,自己很可能會成爲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的見證者和親歷者,這一切怎能不讓人感到輕鬆和高興呢?

“此事實爲天下同喜!朕更是要爲諸卿賀,爲全體官軍將士賀!若無諸卿於朝堂之上運籌帷幄、前線將士浴血拼殺,哪有今日跳梁傾覆之喜!

自萬曆四十四年老奴起兵造反至今,歷時整整二十載,後金先後侵佔我遼東全境,期間更是數度破關入寇我大明境內,搶掠我皇明子民財物,殺傷無故百姓生命,其覬覦我大明大好江山之野心已是衆人皆知。

二十年來,爲不使我漢人江山爲腥羶所佔,我大明官軍無數大好男兒拋顱撒血,用己之無畏之軀將東虜隔絕與山海之外,使天下蒼生免受塗炭之恨,如此方有今日來之不易之全勝!

朕每與閒暇靜思之時亦是感慨萬千,十餘年來,我皇明連番遭遇天災人禍,致使有大廈將傾之危。

好在邀天之幸,大明有諸卿,以及天下無數忠勇之士,衆志成城,衆臂擎天,終使狂瀾平復、社稷安平,此乃我華夏之福祉也!

不過,現今雖是最危局已過,但前路並非一番坦途,期間尚有許多艱難困苦,還望諸卿與朕一道,砥礪前行、共赴時艱,讓我皇明創造中華未有之盛世,使我輩之名永載於青史之中!朕與諸卿當共勉之!”

追思過往種種,朱由檢也是心潮起伏難平。

穿越至今已有四年之久,在自己種種努力與奮鬥下,大明這艘即將傾覆的巨船終於扛過了狂風暴雨、驚濤駭浪的無情打擊,從最爲艱險的一段航程裡掙脫出來,正在朝着更加光明的未來平穩行駛着,目光所及之處,寬闊安穩的大陸已經顯出了輪廓,只要沿着既定航線破浪前行,盛世大明已經並非是夢想。

等到關外戰事進入掃尾階段,後續的軍略和軍隊部署調整完畢,孫傳庭和盧象升兩位重臣回到朝堂,那接下來的重點任務就是國內的建設和發展了,新的內閣也會產生並開始治國施政。

在朱由檢的設想中,接下來的首要任務就是確保五年之內,大明境內的糧食生產能夠做到自給自足,只有糧食做到供應充足,在發生大規模的自然災害時,各地官府能及時給百姓提供足夠的口糧,那這個社會就亂不起來。

穩定是一切的基礎,而農業生產就是穩定的基石,只有基礎穩定,才能再去談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否則一切無從談起。

無糧則不穩、無工則不富、無商則不活。

這三件基礎大事的先後順序不能顛倒,一切必須有序而行。

“聖上所言極是!老臣雖年逾花甲,但仍願效老驥,爲我皇明盛世早日達成獻出僅餘之力!”

首輔溫體仁再度躬身行禮,慷慨激昂的奏稟道。

幾日前,溫體仁把李煥修之事當做閒談說起後,朱由檢果然對此事很感興趣。

他隨即授意溫體仁把李煥修引薦給宋應星,而後再根據宋應星給出的評價給與其合適的官職和待遇,溫體仁自是欣然領命,並將朱由檢的意圖轉化成了自己對李煥修的知遇之恩,這讓後者對他更是發自內心的感恩戴德。

“臣願附聖上之驥尾,共築皇明萬世之基,開史書未有之盛世!”

“臣當以聖上之意爲指引,以此身奉我皇明所用!”

“臣願爲盛世大明效己之全力!”

“聖上但有所遣,臣定不惜此身!”

“今有聖君在位,臣等自會遵從聖上之囑,盡忠職守,爲我皇明中興獻綿薄之力!”

隨着朱由檢的話音落下,羣臣紛紛表態,表示定會全力以赴的輔佐聖君完成心願,締造皇帝所言前所未有的的盛世中華。

“好!朕相信諸卿之言皆出自由衷之意!諸卿且謹記今日所說,勿做食言之人,朕將拭目以待!

接下來議一議戰後參戰官軍升賞把擢,以及諸路官軍整合駐紮一事,楊卿,你先來講!”

朱由檢止住羣臣的表態發言後,把這次會商的第一個主題拋了出來,並且點名楊嗣昌首先發言。

“啓奏聖上,有關大戰後之升賞,臣以爲,當以孫白谷、盧建鬥、秦督等三位主帥之議,以及各部軍紀官詳略奏報爲準,然後參照朝廷相關文書予以按功賞擢;在此之前,臣建議兵部武選司大小官吏全員出關,親至一線瞭解詳情,以免有功將士未能按功行賞!”

楊嗣昌出列施禮後,首先把自己考慮已久的打算講了出來。

他的這項建議可以說面面俱到,並且極爲穩妥,尤其最後建議兵部派員赴關外複覈功勞一事,確實爲避免立功將士有遺漏的事情發生補上了最後一個漏洞,這樣在三方奏報復核之下,可以確保賞功一事上不會引發什麼爭執和後遺症。

“唔,楊卿不愧爲老成謀國之臣,就依卿之奏,會商後兵部即刻派員成行!”

朱由檢點頭表揚了楊嗣昌之後,隨即批准了他的第一項奏報。

“臣謝過聖上之贊,此爲臣之本分也。

有關關外兵馬駐紮之議,臣覺孫、盧二位之奏請甚爲合理。以現下之邊情來看,東虜主力雖已灰飛,但逃竄之餘部尚有萬餘之數,鑑於遼東地勢平坦開闊之故,故多留騎兵圍剿殘敵是爲最佳。而留駐遼東之軍須略作增加,以備不時之需,至於留駐軍將名冊,當由聖上參閱後欽定爲好。”

孫傳庭和盧象升請求遼東駐軍略微增加的奏報也已送達,朱由檢看過之後交給了兵部,由兵部就此事作出判斷和修改,所以纔有楊嗣昌剛纔贊同孫、盧二人奏報的言語。

“唔,兵員增加一事就照卿等所奏爲準,至於遼東各部駐軍主將人選,朕意由孫卿、盧卿、秦卿、陳卿四位提出人選,之後朕從中擇選。朕相信四位愛卿之眼光,所提之人必是忠勇智略兼備之材,此事可由兵部武選司出關後知會前方三位愛卿,陳卿則與近日提交相關名冊即可。

遼東駐軍之事就如此吧,那相關軍伍整合一事楊卿既兵部可有建言?”

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一百七十五章 勾連第六百零四章 孔家與反賊有過勾連?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六百七十九章 瞧不上首輔之子的侯方域第五百二十四章 清軍潰敗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四百九十三章 新內閣 新章程第五百二十九章 紅夷特使聯合到訪大明第八百八十八章 有人想要搞事情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七百四十七章 反響和思考第二百四十七章 守土第七百零三章 想培養人才地朱慈烺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四百二十四章 不謀而合第十八章 容情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七百八十五章 設立新的基層政權第四百九十六章 西夷特使想拜見皇帝第三章 改變戰略第三百九十一章 戰術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三百九十一章 戰術第一百四十九章 順勢第五百二十一章 城門爭奪戰第四十二章 計劃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五百零三章 無人可用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一百四十三章 中產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四百四十三章 周後眼中的夫君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五十三章 援軍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四百九十章 懲戒與栽培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學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定國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二百三十六章 策略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三百二十二章 外力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一百七十九章 安定第五百章 戰報及善後方案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七百五十七章 藩屬國的造血作用第三百六十七章 革新第七百三十一章 建立國中之國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六百三十五章 嚇破膽子的士紳們第六百八十章 銀子多了愁的怎麼花出去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四百五十章 多爾袞的果斷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七百一十一章 廢除選秀女制度第二百七十二章 衝鋒第七百四十九章 學堂的永久免費制度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二百一十三章 敲打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誕生第二百零五章 逃荒第三百四十八章 司農寺第五百四十二章 帶西夷開開眼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二百零一章 助力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敗虧輸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第七百五十四章 以賊首血肉祭奠甲申之變第三十一章 商議第四百八十五章 待不住了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二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五百八十二章 蠱惑和算計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二百七十八章 進宮第一百四十五章 養濟第四百四十二章 深諳人心的王德化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第四百五十四章 建州困境第四百五十九章 誅心之言第四百六十七章 平頂山崗上的堡寨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義爲名,目的還是利益第四百一十三章 功成第七百七十五章 交出漢奸,舉族北遷第二十三章 陛見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六百四十章 不幹都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