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

朱由檢這一問話立刻在羣臣中引發了一片議論之聲,相鄰而坐的衆臣之間開始相互交換起了意見。

“啓奏聖上,臣以爲,錦州總兵歷年來虛誇戰功、食國而肥,其行爲實屬害國也,其人實與賊寇別無兩樣!更兼其於己巳之變之惡行,值此官軍威壓當場之際,臣建議當下旨命其回京述職,待其入京後即刻逮治入獄,之後論罪嚴懲!”

在經過一番短暫的討論過後,一衆文臣迅速達成了一致,匯成的意見通過眼色傳遞到了楊嗣昌這邊,這位兵部尚書再次起身說出了自己的建議:趁着大軍壓境之時,由皇帝下旨讓祖大壽進京,再讓錦衣衛把他抓起來。

而且爲了引發朱由檢的共鳴和仇恨,楊嗣昌更是把崇禎二年己巳之變祖大壽抗旨不尊的事件再次翻了出來。

按照皇帝以前記仇的秉性,這種公然藐視皇權的行爲就算凌遲也不爲過。

“臣贊同本兵之言!多年來,祖錦州名爲總兵,實爲遼東之王!其與建州俱爲割據之軍閥,現下東虜覆滅在即,豈容其同類再存與世,現下其部實力大損,此時正是最佳時機!古人云,除惡務盡,聖上若是想有一個徹底安靖之遼東,切勿留下後患!還請聖上早些決斷爲好!”

這回站出來的是一向不喜當衆表態的侯恂。

自他接掌戶部以後,除了想方設法四處籌集錢糧應付剿賊官兵外,還要另想他法募集鉅額遼餉,去餵飽遼西那羣惡狼,飽受煎熬的侯學士心裡對祖大壽已是恨極,現在正好有了機會,他說啥也得往井裡扔幾塊石頭。

侯恂話中之意比楊嗣昌還要狠辣,直接把以祖大壽爲首的遼西將門與八旗建州並列在一起。現在既然所謂的大清馬上就要被滅國,那還留着遼西這樣的後患幹什麼?

“臣附議二位部堂之議!遼西實爲大明之癰瘡,害我大明軀體多年,現有利刃在側,當舉刀切之!

不僅遼西上下如此處置,以往各邊鎮軍將之中,但有過對朝廷號令陽奉陰違者,此次亦當一併誅除!”

範景文也站出來附議道,並且主張要藉機株連,擴大打擊範圍,把九邊大將中的刺頭一起清理掉。

緊接着,除了寥寥幾人外,六部九卿大部分也都紛紛站了出來,一致贊同楊嗣昌等人的建議,強烈要求將祖大壽等遼西軍頭們斬草除根,其餘邊將也要有選擇性的一起幹掉。

朱由檢被大臣們一個比一個更爲狠辣的建言搞得有些哭笑不得。

他心裡清楚,這些大臣們除了對遼西上下多年來的行爲生厭之外,更主要的就是爲了趁勢打壓武將,向這些立下大功的將領們展示文臣的權威:瞧見沒?就算你們這幫莽夫立功無數,但生殺予奪的大權還是在我們手上,你們要乖乖地聽話才行。

其實他對祖大壽等人雖有惡感,但並沒有把這些人趕盡殺絕的想法。儘管歷史上遼餉成了大明的催命鬼,但那也只是導致大明最終滅亡的惡疾之一,真要論起大明覆滅的原因,那些只顧私利的文臣纔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歷史上的祖大壽也是在錦州被清軍圍困了一年多,城外的十三萬援軍先後被清軍擊潰、城裡斷糧已久的情況下才不得不開城投降,比起那些自覺自願打開城門毫無廉恥跪迎大清的文臣們,這已經是盡力而爲後的無奈之舉。

“啓奏聖上,老臣有一言不知當講不當講?”

就在朱由檢準備說出自己的處置方案時,一直未曾出言的新任禮部尚書鄒維璉起身施禮後開口道。

殿內衆臣裡,除了溫體仁以外,就屬鄒維璉年齡最大了。

在原本的歷史上,鄒維璉因憂心國事、心力交瘁之下,最終於崇禎十年病逝於任上。但由於現在的朱由檢穿越而來後實施了一系列強軍救國的策略,本來已經惡化的局勢迅速好轉,並且以一個伯爵頭銜換取了鄭家的大力支持。

正因如此,在形勢大好之下,鄒維璉的心病全無,身體也並沒有出現什麼狀況,所以並未早早病逝。隨着這次入替張國維接掌禮部,對於皇帝這種明顯的拔擢重用,也讓老鄒宛如煥發了第二春一般。

“哦?鄒卿有何建言?卿此爲首次參與會商,與此間規矩可能有所不知,朕早已有言在先,但凡會商國事,諸臣皆可暢所欲言,朕從無以言獲罪之思,鄒卿有話大膽直言便是!”

對於這位在福建巡撫任上長達五年之久,並且在民間名聲頗佳的老臣,朱由檢還是非常尊重的,鄒維璉在爭取鄭芝龍一事上也有功勞,爲了酬其功,這纔將他拔擢到如今的高位。

看到鄒維璉似是對其他人等的表態有不同看法,朱由檢隨即饒有興趣的鼓勵道。

“老臣謝過聖上不罪。老臣以爲,諸位同僚之建言雖大致可取,但以目下之形勢,對遼西甚至其他邊將用強並非佳策;別忘了大明之東南沿海尚有靖海伯鎮守,數年來鄭氏爲大明出力良多,實是於江山社稷有功之臣,而誅殺祖錦州似有卸磨殺驢之嫌。

老臣以爲,此策一旦成行,恐會引發他人無端揣測,以致有無妄之災生髮,而破壞當前穩定之大局!故此,此事還望聖上慎思之,千萬莫要因小失大啊!”

鄒維璉一番話講完,立刻在殿內引發了更多的爭議之聲,率先站出來反駁他的又是侯恂。

“啓奏聖上,臣不贊同鄒部堂之言!遼西上下與靖海伯不同,歷年來,朝廷撥付數千萬遼餉供養關外,實指望其禦敵與國門之外,而遼西上下消耗鉅額國帑之後做的什麼?擁兵自重,畏敵怯戰!

若不是聖上下旨編練的之數萬新軍,更兼有盧建鬥、孫白谷、洪亨九等大臣親赴一線坐鎮,若是單靠遼西邊軍支撐,此時東虜大軍說不定已將扣關山海!

遼西謊稱之十餘萬大軍在何處?盧建鬥等人所率兵力也不過此數,因何能重創東虜主力,並且滅其國在即?

臣等堅決要求誅殺祖大壽等人,所恨者,是其謊報兵額員數,侵吞巨量國帑,且於流賊肆虐大明境內時不顧朝廷百姓已無餘力供養,仍舊不知收手,盡顯其貪婪無恥之嘴臉,此等行爲,與助賊有何區分?若非聖上堅毅果敢、力挽狂瀾,大明局勢會糜爛至何等模樣!?此賊實國之賊也!不誅之實不足平民憤!”

侯恂絲毫不給資歷、年齡遠大於他的鄒維璉留情面,在旁徵博引後,依然堅持自己的建議,堅決要求誅殺祖大壽。

第四百一十二章 對峙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六十二章 秘議第一百六十章 請降第一百五十九章 議降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九章 皇莊5第六十六章 逮獲第四百六十二章 君臣相處之道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五百六十四章 推廣和反對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三百五十五章 留膳第八百三十四章 繁華的夜市、公主想打造小社會第七百八十七章 歐亞大陸的怪獸第八百二十一章 民生工程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七十二章 京營2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滅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七百一十四章 北海艦隊的第一次備戰第三百一十章 獻策第七百六十三章 大明的海上巨無霸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二百六十九章第六百零七章 以拿賊的名義第六百八十六章 兩個漢奸奴才教導新主子第一百七十章 包抄第四百零六章 列陣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四百七十九章 明軍的秘密武器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義爲名,目的還是利益第四百零六章 列陣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一百九十五章 自盡第三百九十章 分歧第四百七十九章 明軍的秘密武器第三百八十八章 勇者勝第三十四章 送信第八十七章 苦難第六百五十一章 關鍵技術絕對不能外泄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八百五十四章 瓦解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三百八十七章 狹路第二百八十六章 販私第一章 來到大明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二百四十八章 條陳第二百九十三章 試探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一百一十五章 搶鹽第五百四十八章 開海面臨的阻礙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一百六十六章 剿滅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一百八十八章 投名狀第七百五十九章 財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傾斜第八百八十二章 大航海因爲利益而開啓第七百零七章 帶着文臣武將去靶場第七百八十二章 盛世裡也有掙扎存活之人第四十六章 投機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五百一十一章 各有算計第二百七十九章 後宮第一百五十四章 天算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七百零六章 代差型武器誕生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見棺材不落淚第一百五十五章 蛇尾第三十一章 商議第七百七十章 首位現任高官致仕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二百三十一章 登島第六百五十六章 想提前打通蘇伊士運河第七百六十章 笛卡爾的新生活第六百二十六章 密會第四百三十二章 措手不及第一百五十三章 危機第三百六十章 臺灣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七百九十五章 海戰史上的奇蹟第三百四十章 酒後第四百三十六章 後路之憂第八百九十章 獲利豐厚的農戶們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五百六十七章 國子監裡不是有人嗎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一百七十一章 奇兵第四百五十八章 功名險中求第七百零九章 現皇后找前皇后訴苦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七百二十一章 李定國打算給西班牙人一個教訓第三百六十一章 雛形第六百零三章 孔府門前的流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