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 會商裁兵

“此次剿滅關外跳梁之後,威脅我大明延續之幾大不穩定因素已基本得以清除,大明國祚已是暫時無憂矣,再保留數量過多之軍伍已無必要!

有鑑於此,朕意修改軍制,欲以精兵制替代舊有軍制,兵貴精而不貴多,減員強兵已是勢在必行之舉!此舉在減少糧餉開支的同時,亦能保留數支強兵以應對境內外可能之威脅,護佑皇明子民與安定之境下進行生產生活。

但是,在此之前,遼西邊軍之去向便成了重中之重!

衆所周知,自天啓年間朝廷開徵遼餉後,此項鉅額支出便成了將大明拖向無底深淵之無形惡手!

現下遼地已靖,所留駐軍已是遠遠少於此前遼西邊軍員數,所需所耗與遼餉不可同日而語,以現今朝廷之歲收,支應其開銷亦毫無吃力之感,故此,裁撤遼西舊軍已是必然。

遼西邊軍多年來雖說並無多少戰果,但其畢竟守禦大明東北大門已有年月,功勞還是不能完全否定,故此番裁撤須考慮周全,勿使衆多忠心於朝廷之將官士卒寒心。

此事事關重大,定策不可輕忽,諸卿但有良策儘可道來,待策略方向定好之後,再由有司細化之後予以實施!”

在得知關寧騎兵受損過巨、尤其是祖寬這樣的猛將陣亡後,朱由檢既感惋惜又覺輕鬆不少。

關寧軍實力大減,讓接下來的邊軍裁撤改制減少了極大的阻礙,遼西將門討價還價的本錢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對於祖大壽等人的安置也會更加簡單,甚至可以說生殺予奪就在自己的一念之間。

“啓奏聖上,臣贊同裁撤遼西邊軍之策,臣以爲當務之急便是趁現下遼西軍精銳齊出之時,由兵部即刻遣員出關遠赴鬆錦,將沿線所有駐軍員數予以覈查明晰,此後再計算出戰邊軍數額,便可知其詳情,而後再據此數字做出應對。”

朱由檢將初步設想表達出來之後,殿內諸人先是感覺有些意外,隨後便覺得這是理所應當之舉。

文臣和武將的天然敵對屬性,讓他們不願看到這場滅國之戰後武將乘勢而起,現在聽到皇帝似有打壓武將的意圖後,衆人還是發自內心表示贊同的,尤其是裁撤爲禍多年的遼西邊軍,更是引得殿內諸臣的一致贊成。

在思忖片刻後,楊嗣昌當仁不讓的率先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的策略雖有趁人之危的嫌疑,但的確是裁撤必行之策,既然皇帝定了調子,那隻要能達到目的,手段可以任意施爲。

壓得大明喘不過氣來的遼餉,其根本原因之一就在於朝廷對遼西邊軍員數及所耗一無所知,只能是按照他們上報的數字來撥付錢糧。

據祖大壽上報兵部的數據看,遼西邊軍爲十三萬六千人,其中騎兵四萬人,戰馬五萬兩千匹,其餘爲各兵種的步卒。

外行人乍一看,不到十四萬的軍隊,一年也花不了多少錢糧,可內行人知道,步卒倒是無所謂,可這四萬騎兵就要了命了。

後世有人計算過,依據當時的情況,一名騎兵每年至少要花費七十六兩銀子,僅此一項,這四萬騎兵就需近三百萬兩銀子,若是再算上近十萬步卒所需的錢糧,若按每人每月平均八錢餉銀計算,這又是近百萬兩的支出。

而且,這還沒把士卒日常消耗的糧食、油鹽醬醋、兵刃損耗,傷亡撫卹醫療等亂七八糟的消耗算進去,若是把這些林林總總的東西全部計算在內,那算起來至少要兩百萬兩。

也就是說,遼西邊軍這十三萬人,每年僅是正常開支就要六百萬兩銀子。

再加上城牆修繕、出戰賞功等等其他名目的消耗,整個遼西邊鎮每年消耗的銀錢數目大的嚇人。

多年來,天啓和崇禎不是沒有考慮過減少遼餉,並且數次派遣兵部職官出關覈查遼西兵額,可是每次都以失敗而告終。

每次得知朝廷要派員覈查,遼西將門便會以各種理由和藉口加以阻止,使得兵部官差們還未出關便打了退堂鼓。

遼西將門的藉口找的很充分,最常用的就是說建奴精銳哨騎經常越過鬆錦深入寧遠一帶,除了查探明軍軍情外還四處燒殺擄掠,並報說某某日有多少外出耕作之軍民被建奴殺害,官軍怕此乃誘敵之計,故而只能堅守城池不出等等,以此來恐嚇朝廷這些文官。

這種簡單粗暴的恐嚇方式很有成效。

對於大明的官員來說,萬一爲了朝廷公事而送上自家性命,那簡直就是愚不可及的蠢人行爲。自己飽讀詩書,深信君子不立危牆之下的聖賢之言,若是知道有性命之憂還去處置公事,豈不是與村頭愚夫一樣?

既然有了這種思維,就算皇帝下旨、堂官呵斥,這些被派遣的職官們也是想出各種辦法來對付上司,比如,出了山海關之後,頂多走到寧遠便死活不在往前,只是遣了幾名書辦吏目,由官軍護衛着前去鬆錦辦差。

而這些書辦和護衛的官軍自然也不是傻子,在遼西將門送上幾兩幾十兩的銀子後,隨便找幾個堡寨住上幾天,然後就拿着加蓋錦州總兵大印的文案回到寧遠交差,上面的數據自然還是原先的,而正是這一次次的不作爲,才使得朝廷明知遼餉是個坑,但又不得不拿着大把的錢糧往坑裡扔。

楊嗣昌接掌兵部後,前後兩次派員出關覈查,其中一次甚至由左侍郎王家楨親自帶隊出關,想着找出遼西上下吃空餉的證據來。

但遼西將門採取瞭如果你要查得勝堡,我便把震虜堡、得勝堡的人馬事先集結過去的方法,就算你查,也是實兵實額,讓你找不出任何理由來說遼西將門吃空餉。

要不然就會謊稱前方建奴進犯,錦州已遣大軍前出兩百里迎敵,何時回返還不得知,這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下,任你侍郎尚書也是乾瞪眼。

這兩次查驗最終還是無果而返,這讓楊嗣昌等人也是覺得臉上無光,心裡對祖大壽們的憤恨之情越來越深。

但是隨着流賊被迅速剿滅,數只官軍的快速成長,朝廷底氣越來越足之後,楊嗣昌遵照朱由檢的指示,接連駁回了遼西一如往常那樣獅子大開口的請餉報告,並且將撥付數額減去大半,這才稍稍出了心頭的一股惡氣。

“可,此事交由兵部從速辦理。遼西邊軍裁撤後,錦州總兵等人如何處置安插?”

朱由檢同意楊嗣昌的核查奏請後,馬上拋出了第二個議題。

第七百九十六章 去抄英國人的小金庫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五百九十五章 證據在手、開始抄家第二百一十章 廢除第六百八十九章 孫傳庭納妾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第八百一十八章 大敗虧輸第十四章 大生產第四百九十八章 一身板甲的小曹將軍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三百一十四章 悠閒第二百零九章 民生論第一百九十章 改變第八百六十一章 斬首計劃第二十章 攔道索銀第四百六十章 遣使議和第六百七十三章 股權分給朝廷、新酒深受蒙古同胞喜愛第七百九十九章 太子大婚日期、倭國的態度第五百四十一章 合作纔會雙贏第七百六十五章 戰前閒話第七百五十二章 吃肉與喝湯的道理第六百八十一章 北京第一人民醫院第八十二章 驕橫第八百三十八章 無奈的加徵、錢姓少年的背景第七百八十八章 科技成果是水到渠成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見棺材不落淚第二百三十五章 盧象升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五百八十六章 不見棺材不落淚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七章 皇莊3第一百零三章 心機第八百五十五章 向大明求援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六十一章 範家第七十章 商路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五百五十二章 佈防漕運,建立海軍第三百四十五章 溫體仁第三百一十一章 急症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三十二章 匠戶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六百九十三章 你想打我?我想把你給揍了再說。第八百四十五章 聖源乳業的模式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三百六十二章 修改第二百零七章 盛怒第四百一十八章 就學第七百六十九章 減稅、太子游學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進忠的春天來了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五百零二章 開發遼東的勞力第三百七十五章 求助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第七百七十七章 飛梭、大明第一項壟斷產業第二百二十三章 殺雞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飯食可比富戶、話癆管事第七百三十七章 朝鮮人打算送禮第三百一十七章 搶功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六百八十二章 醫院開張,御醫坐診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八百六十五章 打靶表演賽第三百六十二章 紅夷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二十二章 誅殺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二百二十四章 閣臣第六百六十九章 讓農戶增產的同時還能增收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五百九十四章 北鎮撫司的手段第六百七十四章 普及義務教育的難點第五百一十四章 是戰是走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一百二十八章 風波第八百三十一章 改變源自於皇帝鷹犬遍佈天下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一百零四章 見面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八百二十九章 溫體仁的心思第六百五十二章 歐洲不僅是隻缺白糖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二百七十六章 插曲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第二百零三章 應對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六百四十九章 宗藩改革初見成效第八百四十四章 見聞第二百零八章 懲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