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 提刑分司

自從穿越過來後,朱由檢的重心都放在了剿賊安民、經商賺錢、抄家發財這些大事上,對於刑部、大理寺這兩個部門並沒有太多關注過,也就是每年秋決批紅時纔想到這兩個部門的存在,直到今天馮英剛纔所言,朱由檢才意識到自己又犯了執政失衡的錯誤了。

“啓奏聖上,老臣所言首件事便是將提刑按察逐步下到州縣去,以便於更好地維護與加強聖上及朝廷之權威。太祖立國之初便於各行省設置按察使司,其意爲察地方官民之善惡,繩不法以糾錯,激濁揚清,懲惡揚善。自各省按察使司建立以來,其作用自是有目共睹,老臣今日便不再就此多言。而太祖更於洪武十五年下旨,於天下州縣特置提刑按察分司,雖因種種事由於半年後裁撤,但太祖之雄才偉略仍爲當世罕有!”

朱元璋當初爲了達到對地方官吏的全面監督的目的,於是在大明各州縣設立了按察分司,以五百餘名士人充任按察分司僉事,賦予其糾劾地方官吏廉潔清正與否的權利。

毋庸諱言,太祖的初衷和設想是好的,但他高估了這批所謂士人的節操。

這數百名按察僉事下到州縣之後,一部分人依仗手中特權而試圖凌駕於地方主官之上,在大耍官威的同時更是利用手中職權,對當地官紳鄉紳強行索賄,並且干涉主官的施政行爲,短短時間內便將衆多州縣搞得烏煙瘴氣,士紳百姓都是怨聲載道。

在得知這一情況後,朱元璋果斷下令裁撤了地方按察分司,對其中犯事的士人儒生全部予以斬首,這場僅僅維持了半年的新政最後草草收場。

朱由檢對這次非常短暫的新政並無過多的研究,在當下御史和錦衣衛已經具備了監視地方的實力之後,對於受刑部與都察院雙重領導的按察使司他也沒怎麼重視,沒想到今日馮英舊事重提,竟再次建議於地方州縣重開按察分司一事。

“馮卿既知太祖設而復裁之事,那今日爲何又有此念呢?”

“啓稟聖上,老臣今日之所以舊事重提,蓋因世易時移也,今之大明已與兩百餘載前有了天差地別之變,現下重設按察分司之條件遠勝國初之時,且更加合乎太祖當初之所欲也!”

“哦?卿且說說,不同之處何在,按察分司復設之後有何益處!”

“啓稟聖上,現下與國初之最大不同,便在於當今天下已非混亂之初,文風日昌之下致使無數讀書人空有其才而閒置,士紳文人大部生活優渥,其自律之心更甚;朝廷各種律令也已日見完備,而撫民官及佐貳更應主次分明、各負其公,以其專責而治所轄,如此便能使相關事宜由業務精熟之人承擔,更便於防治刑獄冤情之生髮!按察分司之設還有一項益處,那便是與都察院、親軍百戶所一道,在糾劾地方不法之時,彼此之間亦能相互監督,以防其中之情弊生髮!”

最後這一點纔是馮英的最終目的:與都察院和錦衣衛分權,擴大刑部的影響力和權利。

雖然各省按察使司是受刑部和都察院共同管轄的部門,但其主要職責仍是以刑獄判案爲主,所以其主官任免也是以刑部堂官的意見作爲重要的參考依據。

隨着地方巡按御史的出現,其原先糾劾和舉薦地方官吏的職能已經逐漸消失,受理刑獄上訴、糾正錯案、複查州縣文書卷宗並審覈其判決等變成了提刑按察使司的正經業務。

刑部上下對失去一項極爲重要的權利一直非常不滿,現在看到皇帝有將皇權延伸到基層的意向後,幾位堂官暗中商議一番後,決定趁機上本,以減少冤案發生、監督和預防禦史、錦衣衛以權亂政的名義奪回失去的權利。

朱由檢並未深究刑部的搶權本意,而是對馮英所奏一事的可行性和效果頗感興趣。

分權本來就是他未來準備施行的執政策略之一,他是打算在經過深思熟慮後,於明年下半年推出將地方官吏的職責和權限分散的決定,沒想到今天竟然有人搶在他的前面提出了此事。

“馮卿所奏之事頗爲緊要,朕會看過題本後再行決定!刑部亦要拿出相應細則纔好。馮卿現下可將後面二事一一道來,若是合乎合規合理,朕自會納而行之!”

這件事大體可行,但具體細節還要好好斟酌一番。待規則制定完備後,就選擇京畿幾處州縣試行,一年之後就能知道效果如何,到時再根據利弊加以完善,並逐步在大明境內推廣。

馮英所奏的後兩件事倒是非常具體,也是通過層層上報後傳遞回來的底層基本情況。

他提議改變現有獲徒刑犯人押解方式,由某地官府總責改爲分段式押解。

大明的刑律之中,除了被判斬監侯的死囚以外,執行最多的就是徒刑。

在大明律中,根據罪人所犯罪行,被依律判幾百裡到數千裡的徒刑佔據了犯罪人數中很大一部分比例。

比如這幾年被抄家的那些勳貴文臣,除了主犯授首以外,其家人都是被流到數千裡以外的荒僻之地,其他類似的情形也是非常之多。

這些罪人或者犯官家眷被流放到外地,從頭至尾是需要有人持械押送、以防犯人中途跑掉的,而各地方官府裡的衙役便是負責長途押解的主要人員。

在交通條件極度落後的時代,長途押解犯人可是一件苦差事,因爲不管路途多遠,這一路上都要步行前往。

缺乏相應的醫療、食宿、安全等保障措施,長途跋涉中遇到極端惡劣天氣更是常見,更別說蟲蛇猛獸、瘴氣惡疾等突發狀況了,就算是小小地風寒溼熱之症也很可能會讓押解之人送命。

這數千裡的行程中,不可能一直在人煙密集的城鎮鄉村附近行走,犯人被流之地也都是荒僻之所,根本沒有官道可走,翻山越嶺、露宿荒郊野外也是家常便飯,雖說官府不會規定需要多久便要押解到位,但這一路上卻是是辛苦異常,很多衙門的官差也是命喪路途之中。

但這門差事同時也是一個油水頗大的好差事,因爲怕官差們路上苛虐犯人,很多犯人親屬會事先給押解的官差送一些好處費,衙門裡也會根據路途遠近給出固定的津貼和費用,所以很多衙役也是搶着接手只要的差事。

而有些悲天憫人的地方官則是不忍見職下因公差送命,所以便將一些意見反映到了提刑按察使司衙門,這樣的意見多了之後,一些行省的按察使也就上稟給了刑部堂官們。

經過堂官們商議過後,覺着專責犯人由事發地解往徒刑地確實有些不太人道,於是便有了馮英今日的題本奏請。

按照馮英的建議,以後徒刑犯人押解差事改爲沿途州縣接力的方式,這樣就省卻了事發地衙役長途跋涉的辛勞,減少官差因傷病意外亡於路途的狀況發生。

“馮卿之奏切合實情,朕準了,內閣可依馮卿之奏擬定條文下發各行省按察使司,之後遵照執行便可!有關改善牢獄狀況之題本也交內閣議處吧!卿等還有無他奏?”

“啓奏聖上,臣有本要奏!”

第六百二十四章 堅定不移地站在皇帝這邊第十二章 李邦華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邊軍第六百一十二章 表態站隊第二百四十四章 站隊第五百九十一章 錦衣衛也有崇拜的偶像第三百零七章 避害第五百九十八章 納稅就從天家開始第四百一十章 彈幕第五百三十章 愛挑事的大佛郎機人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八百七十二章 財政是統治的基礎第三百四十九章 佈局第一百零九章 家人第三百二十六章 應對第四百七十五章 賭命的祖大壽第七十一章 京營1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第二百章 客戶第三百二十三章 目的第三百零八章 權衡第六百三十三章 臨死也要帶着別人陪葬第八百五十八章 遠征和目的第七百四十章 選妃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五百九十八章 納稅就從天家開始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一百一十八章 迎敵第八百九十四章 該落幕了第六百三十八章 軟的不吃就來硬的第四百九十九章 斬將潰敵第七百七十二章 一直憋屈的高起潛第二百六十五章 變化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一百一十二章 謀劃第八百九十三章 太子做官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第一百四十一章 番薯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一百九十三章 周王第七百八十一章 登山偶遇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八百一十五章 帷幕拉開第六百三十二章 錦衣衛彈得琵琶不是你認知中的琵琶第四百八十三章 戛然而止的戰事第八百三十九章 變通第二百六十五章 變化第二百六十九章第四百一十一章 白杆第三百三十二章 內政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七百五十九章 財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傾斜第一百一十一章 鹽利第六百六十一章 西苑野趣第一百五十九章 議降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二十六章 西安左衛2第三十二章 匠戶第一百六十章 請降第八十一章 打算第六百四十章七章 掃盲班、搶人才第八百零三章 想做富婆的朱媺娖第五百零六章 建言與爭議第五百二十章 開花彈第二百七十七章 覲見第五百九十三章 選準目標、準備動手第三百四十一章 打鬥第二十九章 整頓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遲第六百八十五章 穆丹烏拉、極有可能的大清內訌第七十章 商路第四百八十七章 矇在鼓裡的邊將們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二百八十五章 官船第四百二十章 銀票第六百七十章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解剖第一百六十一章 受降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二百一十八章 弒父第四百六十一章 楊嗣昌的擔憂第八十九章 聚衆第四百七十一章 清軍的反擊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二百一十九章 義閹第七百二十章 零傷亡、報仇第四百零七章 衝鋒第一百零二章 再登第八百七十二章 財政是統治的基礎第七百三十章 雖遠必誅不止是口號第五百四十七章 陳奇瑜的狠招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一百四十八章 收穫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