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二章 勸說

“兒入關近兩載,期間與許多總兵大將有過交往,也曾與洪帥帳下幕僚沈公來往數次,聞其暢敘朝堂大事,皆是兒於關外所不能知。沈公嘗言,其隨大督洪公剿賊多年,眼見賊越剿越多,局勢已日見糜爛,官軍糧餉無以爲繼,士卒已升厭戰之心;其私下與洪公閒談時,俱對大明江山社稷心憂日甚,對朝堂重臣甚感失望;豈知自崇禎八年始,今上忽展雄姿、勵精圖治,採用霹靂手段收鹽利、除奸商、懲異己、練強兵、任賢臣、賞餓兵,自此官軍將卒上下一心、齊心用命,於短短兩載之內,便將已成燎原之勢之賊衆絞殺殆盡。原本朝廷官軍大部孱弱,其中最強者莫過於我寧錦大軍,此爲朝廷所倚者!餘者雖是手握強兵,但卻身懷異心,朝廷莫能制;但觀今日,陝西秦軍、河北天雄軍、京師勇衛營、京營、宣大、延綏邊兵,皆爲天下強軍也,我寧錦之兵已非朝廷倚仗也!如此情形之下,我寧錦此前之爲,今上及重臣孰可忍之?”

神態冷靜的吳三桂侃侃而談,吳襄邊聽邊手捋鬍鬚微微點頭表示贊同之意。

吳三桂性喜交遊,在陝北跟隨洪承疇剿賊期間,和左良玉、賀人龍等大將俱有往來,與總督府幕僚沈世玉更是言談甚歡。從沈世玉那裡,吳三桂聽到了很多在關外不知道的秘事,眼界和見識增長了了不少,對自家偏安於遼東一隅已是漸感無趣。

膽小懦弱的吳襄祖籍南直隸高郵人氏,雖是天啓二年武進士出身,在迎娶祖大壽的妹妹後,通過裙帶關係升到總兵一職,但他對詩詞文學一道的喜愛遠勝武事;吳三桂的名字便是他從北宋柳永《望海潮·東南形勝》中摘取的: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吳三桂在父親吳襄和舅舅祖大壽等的教誨和影響下,既學文,又學武,不到二十歲就考中武舉,並且在隨後的大小戰鬥中嶄露頭角,可謂是文武雙全的人中龍鳳;也正是因爲吳三桂有着不錯的文學功底,與其他大字不識的粗魯莽撞的將領大爲不同,所以才能與博學多識的沈世玉相交甚密。

沈世玉對平時舉止儒雅、戰時勇悍絕倫的吳三桂甚爲喜愛,再加上吳三桂時常贈以重金、曲意討好下,二人逐漸成爲了忘年之交。

老謀深算的洪承疇知悉兩人交往後,對沈世玉暗中授意,讓其於潛移默化中對吳三桂施加影響,以便將來獲取足夠多的政治資本。

在流賊逐步消亡之際,洪承疇也對自己仕途上的下一步做出了預判,薊遼總督便是其中之一,此時與吳三桂交往,是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

“我兒之言與爲父所思相差不遠,吾家有此麟兒,爲父老懷甚慰!”

吳襄言語間掩飾不住對此子的欣賞之意:看來留下最出息的次子押寶明廷這一步是走對了,依照吳三桂剛纔得出的結論來看,建州那邊衰敗之勢已是不可避免,爲了家族的長遠利益着想,在皇太極麾下效力的長子已無保存的必要。

大家族於兩國爭鋒之際都會選派家族成員兩邊站隊,最後不管哪家最後勝出,家族利益都會得到保障。

吳襄的長子吳三鳳和姨夫裴國珍都是祖大壽手下的將領,奉命駐守大淩河,於崇禎四年大淩河之役中率部投降,作爲吳、祖兩家押寶建州的成員加入到建奴一方,而吳襄把最看重的次子吳三桂押到了明廷這邊。

“父親大人,兒欲在京師購置宅邸,待兒將母親大人接回後便將親眷安置到京城之內;薊鎮究爲邊關,既有邊患之危,又無京師繁華之享,實非久留之地,不知父親大人意下如何?”

吳三桂施禮道。

既然打算將母親和自己的妻兒由關外接回,那索性不如直接安置到京師裡去,不管是錦州還是薊鎮,哪比得上京師的繁華和安全。

“呵呵!我兒可是忘了爲父已是左都督一職?就在我兒征戰陝北之際,爲父便已在京中置辦下了一處大宅!自移鎮薊州之後,爲父便有遷家眷於京師之念,但恐遭你大舅疑慮,方纔拖延至今!我兒對此可有良策?祖、吳兩家血脈相連、相依相生,若因此兩家心生齟齬,我吳家怕是有忘恩之嫌呀!”

吳襄心裡清楚,吳家現在的榮華富貴都是拜祖大壽所賜。在朝廷對遼東日見嚴苛之際,本是兩家團結一致、共同對外之時,自己卻將家眷遷入關內,這一舉動勢必會讓祖家上下惱怒不已,結果怕是裡外不討好。

“父親大人,大舅一家雖是對我吳家有賞擢之恩,但我吳家多年來亦是爲遼東付出甚多;雖說祖家之恩吳家難以爲報,但值此形勢微妙之際,吳家也應爲自家多做打算爲好!何況此次只是將母親大人接回關內,以慰雙親離別之苦,又非叛離毀親之舉,大舅他們也會體諒我父之意。兒自會當面向大舅陳情請罪,相信大舅不會心有他念!”

吳三桂於大局看的非常清楚,在內憂既除、手握強兵之際,朝廷絕不會再容忍遼東將門長久存在下去;數年之內,朝廷定會調集大兵攻滅建州,到時遼東將門養寇自重的基礎將會蕩然無存,多年來朝廷對遼東的百般隱忍,換來的定會是殘酷的秋後算賬之舉。

正是因爲看明白了這一點,他才執意勸說父親同意接回親眷,這是爲徹底脫離祖家邁出的第一步。

雖然祖家對他們吳家的恩情厚重,但還不足以到拿吳家上下將來的前途去陪葬的程度;若是將來建州覆滅,遼東將門遭到朝廷的打壓排斥,吳家後代拿什麼謀取世代榮華富貴?

祖家的大腿雖粗,但另一根遠古巨腿正在遠處若隱若現,現在必須要走出第一步,以免將來受到池魚之殃。

吳襄不是笨人,只是性格膽小怕事、遇事猶豫不定;對兒子的話中隱含之意他自是清楚的很,但卻始終無法痛下決心。

“爲父再考慮考慮。此事非同小可,不僅事關祖、吳兩家,在有心人眼中,親眷入關可是大有深意,若因此生髮其他不可測之事,影響遼東內外,爲父可是終生良心難安!”

猶豫再三後,吳襄還是沒有答應兒子的請求。

就在吳三桂準備再次相勸之時,衙外的親兵來報,新任薊遼總督洪承疇已至城外二十里之地,使人前來通傳,讓薊鎮總兵府上下出城迎接。

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七百五十五章 西班牙人要來複仇第三百零五章 平亂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三十一章 商議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四十四章 孫承宗第五百零九章 束手無策第四百八十九章 誰強跟誰混第四百四十三章 周後眼中的夫君第二百六十六章 定策第五百四十五章 以地換地第七十八章 陳家第四百六十四章 清軍內部的分歧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八百三十八章 無奈的加徵、錢姓少年的背景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五百五十八章 凱旋、郊迎第八百四十六章 食堂飯食可比富戶、話癆管事第七百四十四章 輿論的重要性第五百零五章 會商裁兵第六十章 追擊2第一百六十三章 圍困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財了第八十五章 請託第六十四章 邊軍第四章 洪承疇第八百八十七章 豐收的喜悅、競價第二百三十七章 主帥第二百九十八章 打探第六百二十五章 嘉定伯府破財了第四百四十四章 紫娟的抉擇吧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六百零二章 都是皇帝的工具第六十七章 招供第四百一十五章 工匠第二百七十九章 後宮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四百零八章 彈雨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一百零四章 見面第二百七十一章 迎敵第六百六十七章 四海酒業推出的新酒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三百八十六章 準備第二百五十四章 困擾第七百二十八章 捷報第三百五十二章 請封第一百七十二章 出塞第五十章 殘暴第七百七十一章 前世故人來第六百二十二章 女大不由娘第一百四十五章 養濟第八百一十一章 日本鐵炮與大明火銃誰更強第十六章 平叛第二百零二章 禁運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一百六十八章 邊鎮第四章 洪承疇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三百九十三章 錦州第八百零一章 驅虎吞狼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機帶帶我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五十五章 襲殺第三百五十九章 偷人第二百零八章 懲處第七十章 商路第三百二十九章 骨肉第二百六十一章 炮擊第八百一十四章 誘敵出擊、斷其後路第一百九十九章 出路第七十章 商路第十八章 容情第六百零一章 聖上,這事得找塊擋箭牌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三百六十四章 升格第一百一十章 鹽商第一百六十四章 遣將第六百七十一章 減稅與股份變更第八百零九章 你就不想稱霸九州島嗎?第六十六章 逮獲第六百五十七章 皇帝要大開殺戒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二百九十六章 收網第六百一十章七章 閻王好見,小鬼難纏第五百八十一章 以權勢保富貴第八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有備無患第四百七十七章 國運第七百七十六章 對外援助、強制遷移貧困人口第六百九十七章 首輔的兒子就是不一樣第七百九十七章 直擊老巢、簽署不平等條約。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二百零八章 懲處第四百零六章 列陣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七百六十一章 跨國婚姻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義爲名,目的還是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