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留名

說話的是首輔溫體仁。

此刻的老溫神情肅穆,剛纔還在帶頭反對建祠的他好像換了一個人一樣。

“臣附議!”

“首輔之言有理,英烈祠應當即刻修建!”

“此事臣無異議!”

“臣贊同首輔所言!”

一時之間,剛剛還在反對立祠的衆臣紛紛表態支持崇禎的決定。衆人瞬間都已明白,只有英烈祠建起後,自己纔有享祭的機會,不建祠難道讓朝廷去你家祖墳上祭祀不成?

至於是和那羣粗鄙之人同在祠中,權當是文臣手下的護衛好了。

對於當時的文人士大夫對青史留名的執着追求,後世很多人表示理解不了,認爲所謂的名聲只是一個虛幻的東西,遠遠不如金錢美女實惠。

但實際上只要你人生經歷越豐富,對歷史知道的越多,你就會發現,如果你的祖先是一個名人,那你的境遇和心氣完全不同。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吧,如果你遇到一位姓範的人,哪怕是路人,對方自稱是被譽爲千古文人楷模的范仲淹的後代,大部分人心中肯定會肅然起敬;那是不由自主的敬意,是對那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情懷的尊敬。

若是你的先人在歷史上臭名昭著,相信你在衆人面前會絕口不提。人自宋後恥姓秦,這便是最好的證明。

入英烈祠祭祀雖然達不到范仲淹那種高度,但比老死之後埋在祖墳要榮耀無數倍。就比如後世,你願意死後自己買墓地還是願意葬在八寶山各命公墓?

崇禎笑眯眯的看着羣臣,開口問道:“適才衆卿還在極力反對此事,現下爲何又改了主意?這是何原因呢?”

溫體仁義正辭嚴的開口道:“老臣細細想來,聖上適才所言甚是有理!不能讓爲國捐軀的忠義之士魂魄無處安放!更不能使其身後無人祭奠!聖上之言使老臣爲之動容,故臣改弦更張,支持聖上之決定!”

溫體仁最想身後能進入祠中,並且他認爲在羣臣中,他是最有把握的一個。

他已經看明白了,入祠的關鍵就是皇帝,皇帝的贊成和反對起着決定性的作用。

自己已經年過六旬,還不知在首輔的位子上能坐多久,英烈祠開建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完工的。選址、造價、形制、材料、人手等都要商討後才能動工,誰知道何時建完?要是沒建完自己的首輔不幹了怎麼辦?趁着皇帝信任自己,得趕緊促成此事,儘量爭取入祠的資格和機會。

至於諡號的話,自己雖當不得文正,但憑着對皇帝的忠心耿耿,文忠二字總該當得吧?

諡號是朝廷對重臣一生的蓋棺論定,溫體仁已經想不起來,已經有多少年沒聽到有文臣得諡了,要是自己有個相稱的諡號,子孫後代該是多麼的自豪啊。

劉宇亮奏道:“文武之配方能相得益彰,也更能彰顯英烈祠教化世人,爲後世師表之功效!聖上此策甚佳,老臣萬分贊同!”

崇禎伸手止住正要慷慨激昂發表看法的羣臣,正色道:“既然衆卿都已同意,那工部擇日着手選址,一切準備就緒後開工興建,所需錢糧朕自內帑給與!稍後內閣行文曉諭天下,以此激勵官民之心!”

溫體仁和工部尚書範景文施禮接旨。

英烈祠一事終於定了下來,雖說中間文臣們從中阻撓,但結局卻是更加完美。

自陝西流賊紛起後,被流賊攻破的州縣官員,幾乎全部選擇了闔家與城俱亡。這份悲壯雖有無奈的成分,但也充分體現了這個時代大多數文人士大夫的骨氣,不管他活着時是不是貪官,但關鍵時刻還是選擇了爲國獻身。

人除生死無大事。危急關頭選擇勇敢的面對死亡,這需要莫大的勇氣和決心,大部分人根本做不到。

這樣的人值得後代祭祀,其遺留下來的風骨、精神正是華夏脊樑的組成部分。

崇禎微微側頭看了一眼李二喜,李二喜會意之後揚聲道:“肅靜!聖上還有話說!”

大殿內嗡嗡的聲音頓時消失,正在小聲交談的羣臣安靜下來。

崇禎出言道:“劉卿,本朝自太祖創建國子監以來,兩百年間爲大明培育諸多人才,其作用無可替代。朕受命統御天下,適逢局勢動盪,因此更覺人才之寶貴,故欲重修太學。只是現下國子監境況如何,朕不得知;劉卿執掌禮部,應對此知之甚詳,卿何以教朕乎?”

劉宇亮執掌禮部已有三年,不出意外的話,只要內閣中有空缺,他就會順理成章的入閣參與國事。平日裡他的言行舉止已經儼然以閣臣自居,在羣臣中聲譽不佳。

他見皇帝問話於是出列回稟道:“啓奏聖上,太學自創建以來,歷代先帝俱是重視異常,屢屢撥銀擴建學舍,廣招天下名師任教,此風至正統年間達到鼎盛!”

崇禎點頭道:“卿之所言朕亦知曉,朕想知太學之現況,諸如師資生源、學風文氣等等,卿可簡而言之!”

劉宇亮被皇帝打斷講話後略顯尷尬,但他很快調整過來,繼續道:“那臣就簡短解說!自景泰年間開納捐入監之風后,監生中富家子弟日益居多,其文風比之從前則是大有不如,現今更是成爲府縣富戶聚集之所;生員年長者足有五旬開外,平素更是走馬章臺,聚衆飲酒作樂,行舉間斯文掃地,實是愧對太學生之名譽!”

作爲正牌進士出身的劉宇亮對此當然看不慣,但他也不好直接指出,正是皇帝前幾年因爲軍餉不足用,才下旨擴大納捐生員的比例,因納捐生擠佔正規監生的名額,導致了整個國子監生員質量嚴重下降。

溫體仁站出來奏道:“啓奏聖上,國子監現狀堪憂,各地舉子往來京師,皆避門而過,遠非當初以入內觀瞻爲幸事之盛況;聖上今欲重整國子監,臣恐其積重難返,空耗財物!”

其餘諸臣也紛紛發言,表示現今科舉已佔主導地位,國子監便如雞肋一般,實無必要再投入人力物力重整。

可崇禎不這麼想。

在他的計劃中,國子監以後將成爲與科舉分庭抗禮的所在。

今後選官用官不再只侷限於會試出身,太學生也會具備出仕的資格。

這樣就會自然的擡高國子監的地位,舉子生員不再是隻能指望科舉中第才能爲國效力。

當然,這樣做只是手段,崇禎的根本目的是想改變當今讀書只重儒學的風氣。

只有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纔會誕生出更爲先進的理論,來取代許多陳舊腐朽的所謂聖人之言。

擡高國子監規格的舉措不會受到太大阻礙,因爲數千舉子,會試中榜只有數百,大多數人起碼三年內失去了施展才華的機會。

只要國子監地位大大提高,恢復到國處時的盛況,那許多名人大儒就會聞風而至,之後再輔以嚴格的學規制度,那監生的學識和眼界都會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將來出仕爲官也將會逐漸改變現有的官場風氣。

要想改變只重儒學的風氣,那就要把各學派中的精英請入國子監任教,讓他們在日常的教學和交流中,用各種學識和思想激烈碰撞,相互打磨,來打破許多墨守成規的腐朽風氣。

至於教師的人選倒是有不少。

朱之瑜是崇禎想到的第一人選,曾被喻爲文武全才的他現在應該還在松江府,跟着他長兄朱啓明混飯吃;以朱之諭的才學,放出去爲官着實可惜,不如放在太學中傳播他的學識。

宋應星是一個。

自從被崇禎派人接到京師後,宋應星全家數十口人被安置在劉朝的皇莊裡。崇禎特地指示劉朝,給宋應星專門劃出一塊場地,建造好他想要的所有設施,爲他提供所有需要的材料,並從皇莊的孤兒中挑選一些頭腦靈活的孩子跟在他的身邊,耳濡目染之下,也許會有意外的驚喜。當然了,宋應星的一應花銷全部由崇禎從內帑中劃撥,其實也花不了多少。

皇帝的做法正是宋應星夢寐以求的。

他的種種想法因爲囊中羞澀而無法實現,現在終於可以隨心所欲的施展了。

至於宋應星的職銜,崇禎暫時沒給,宋應星的頭腦和智慧不適合在官場,而是在他爲之沉醉的各種奇思妙想中。

等國子監重整之後,先給他太學博士這個從八品的職位,日後再慢慢拔擢。

並不是每個生員舉子都只愛八股,很多人對雜學有着濃厚的興趣,只要太學裡有專門教授雜學的,相信會有不少人投入宋應星的門下。

方以智和陳子龍也是教師的絕佳人選,兩人都是才華橫溢之輩,當官太可惜了,國子監纔是他們將自己的思想知識傳播出去的最好渠道。

崇禎本打算將自己看好的這幾個人安排到皇莊裡,去教授那些孤兒。

後世有句話,在白紙上纔可以畫出最好的畫。

可後來崇禎放棄了。

這些人都相當於大學教授一級的,你安排人家去給不識字的孩童開蒙,這不是高射炮打蚊子嗎?

王陽明一派的徒子徒孫中也有不少傑出的人才,到時遣錦衣衛南下查訪後請來就行。能將陽明先生的學說廣爲傳播,相信每人會拒絕這個誘惑。

至於後世鼎鼎大名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現在都太年輕,獨立思考的能力還沒完全形成,其學說尚在胎中;何況黃、王二人俱是東林一脈,崇禎對此抱有很深的戒心。

遙遠的歐洲現在雖還不算強盛,但各種開掛式的創新已經露出了苗頭,很多人才慢慢開始嶄露頭角,但在本國之內還未引起很高的重視。

崇禎已給鄭芝龍下旨,命其從數萬裡外的泰西之地來大明的商船中懸賞重金尋求人才。但凡在泰西各國有名氣的人物及其著作、實物,一旦來到大明,朝廷會即刻給與貴族頭銜和每年五千兩銀子的薪酬,其產品專利的付費使用將得到大明朝廷的保護;只要有人能說動這些人才前來大明定居或遊學的,每引進一人便賞引薦人白銀三千兩,其在大明的商務活動更會得到諸多優惠。

崇禎知道這個時代大名的所有人並不知道什麼叫專利權,所以他在旨意中囑咐鄭芝龍,這一條一定要給泰西商人交代清楚,不可遺漏。

現在的西方正是科技爆炸的世代,許許多多天才正在脫穎而出。崇禎雖不清楚這個時期的西方科技巨匠的姓名,但廣撒網多捕魚還是可行的,哪怕花費三萬兩引進十個人中有一個是人才,其隨後產生的價值就是無法估量的。

給人才開出的薪酬非常具有吸引力,更能打動他們的相信應該是貴族的頭銜,在名利的雙重誘惑下,應該能成功吧。

後世有句口號非常有道理,人才最重要,財富也是靠人才創造出來的。

這都是未知的事了,雖然賞格發下,但能不能成還要看天意。現在先把國子監重整再說,人才可以慢慢查訪,重要的是將要施行的措施。

於是崇禎開口道:“國子監作爲大明最高學府,乃是爲國聚材之地,不可使其荒廢!朕打算興利除弊,重興太學!諸卿家子弟皆可入學!各省舉子會試落榜後需留在太學三年,接受名師指點學問!”

第八百四十七章 長公主殿下召見第三百二十八章 返京第五百六十九章 五年之仇、太子有事第二百章 客戶第五百一十三章 不是當年的薩爾滸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五百零八章 多爾袞和多鐸第二百六十五章 變化第三百六十四章 敵至第八百四十七章 長公主殿下召見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四百零三章 慘敗第四百四十一章 宮裡的陰暗面第五百三十四章 我皇明萬勝!第四百三十章 白甲與白杆第五百三十二章 來到大明就得守規矩!第七百一十九章 登陸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後、向日本移民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四百六十八章 奪門第七百五十九章 財富再分配要向弱小者傾斜第三百五十九章 寺務第八百二十五章 多賺錢幹一件大事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八百四十一章 尋找合適的發展模式第一百四十七章 凌遲第四十八章 巡視第一百二十七章 構想第八百八十四章 孫克敵的執政之路第三百二十七章 陽謀第七百八十三章 天下良心第三百六十章第三百七十二章 陳圓圓第八百一十九章 發展是讓最廣大者受益第九十五章 城內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七十六章 行軍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一百四十五章 養濟第八百六十四章 裝備懸殊之戰第六百四十六章 分級制度第四百八十章 宣大邊軍第三百七十一章 承乾宮第三百六十三章 敢戰第二百八十一章 準備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八百二十六章 皇帝是個理想主義者第二百八十二章 衍聖公第八百六十九章 風波平息 公主的婚事第七百章 官府投資、西北經濟發展計劃第九十六章 心思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一百三十章 淮鹽第八百二十章 四海商行對大明發展的特殊貢獻第六十五章 上門第四百八十二章 重甲擋不住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七百八十五章 設立新的基層政權第一百九十二章 祖制第六百七十二章 擴大支柱產業規模第一百九十四章 說服第三十九章 大戰3第六百五十四章 以大義爲名,目的還是利益第三百一十三章 建設第一百六十二章 遊擊第七十九章 鳳陽第六百零九章 朱由檢下了狠手第六百六十三章 熱烈歡迎大明帝國使團到訪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六百八十三章 劃時代的醫療器械第八百七十章 人才不問出處第四百二十二章 莊元洲的思慮與選擇第五百三十九章 朕有一策第三百五十四章 緩圖第五十九章 追擊1第七百二十五章 閩人藉機復仇第六百九十六章 解民之難第五百六十六章 欽差人選、補充官吏數額第一百六十九章 懷柔第六百三十四章 許某讀書少,你可不要騙我。第五百八十五章 公然殺官第三百七十三章 爭搶第二百二十八章 調任第八百七十三章 城鎮化是安居樂業的基礎第二百六十三章 血戰第二百八十章 父女第七百七十六章 對外援助、強制遷移貧困人口第六百九十一章 有了平臺,才能更好地發掘人才第八百八十章 想挑起世界大戰的皇帝第一百八十四章 戰前第一百零六章 鏖戰第四百七十章 先轟擊再射擊第八百五十九章 大兵壓境下,沒忘了分化鄭家第六百一十三章 分贓大會第六百四十四章 逮人、抄家,還是錦衣衛更內行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鮮銃手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七百九十一章 給阿三找點麻煩第七十九章 鳳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