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身後事

乾清宮大殿中,應召而來的內閣諸人以及六部大小九卿的高官們列班右手,陽武侯薛濂等勳貴站班左邊,駱養性單獨站在階下偏中位置;崇禎高居龍椅上,李二喜侍立一旁。

溫體仁出列奏道:“啓奏聖上,前番山東巡撫朱大典、河南巡撫玄默上本告急,言及兩省旱情嚴重,多處府縣已現流民,且人數與日俱增。臣與內閣同僚商議,已命戶部下撥銀錢二十萬兩,令二人設法購糧安民;可兩省人口衆多,些許銀錢恐於事無補。再者旱情持續之下,當地有糧大戶俱是囤積避災,有銀也難買到糧食。臣等以爲,是否以漕運分流,賑濟災民?還請聖上處斷!”

兩省的旱情正在蔓延開來,因爲莊稼絕收而不得不逃難的流民越來越多,幸虧盧象升率軍將流賊趕出了河南,不然在流賊的裹挾下,大多數人爲了一口吃的會選擇盲從,這樣流賊的隊伍肯定迅速壯大起來。

內閣的策略是用北運的漕糧在山東分流,就地賑濟災民。這個方法倒是可行,但不能太多。漕糧直接關係到京畿地區的穩定,每年四百萬石糧食都是直接供給京城及周邊地區的,要是中途分流過多,那京城百萬人口怎麼辦?

雖然一年多來,在打井抗旱、曬糞肥田、修渠引水等措施下,皇莊及京城周邊地區的糧食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只是起到了對漕糧的補充作用,現下根本擔負不起完全滿足京城人口所需糧食的重任,還需大量的漕糧來解決吃飯問題。

崇禎兩年來一直爲此做着準備,他知道現在的旱情還會擴散蔓延,而且會持續長達數年。

鄭家的船隊已經往北地運送了大約三十餘萬石的大米,並且購糧將會連續不斷的進行下去,崇禎已自內帑中拿出了二十萬兩的銀子,用以支付鄭家的購糧和運費。雖然比鄭家實際支出少了許多,但這種姿態必須要做出。

按照鄭芝鳳的說法,這些糧食就不要朝廷給銀子了,全當鄭家捐輸就可。但人家是做生意的,銀子來的倒是很容易,可也不能無休止的索取,那就成了訛詐了。保護私產將會是以後改革的重大舉措之一,這個惡例不能開。

崇禎點頭道:“溫卿辛苦了,朕會自內帑中撥銀三十萬兩,從江南、廣東等地購買糧食以濟北地;漕糧今年可分流五十萬石出來,多了怕是會禍及京畿;鑑於災民日漸增多,朕已命漕運總督沿運河修建四座大型糧倉,兩省相應府縣官員要組織災民向運河移動,一是可以就近賑濟,二是有了人手,可以組織疏浚運河及其淤塞河道,並借運河水勢興修溝渠、開荒拓田,以便安置災民。”

溫體仁施禮道:“聖上此策甚佳,臣等回去後便會給兩省行文,促其儘快照辦!”

左都御史李邦華出列奏道:“啓奏聖上,臣以爲,爲防賑災中出現貪腐行徑,督察院應遣御史巡視此事,倘有官吏漠視朝廷綱紀,欲從賑災錢糧中撈取好處,御史便可依律嚴懲!”

崇禎讚道:“李卿所言甚是,不僅督察院要派御史巡視,朕也會命廠衛遣人巡查;天災已是難免,人禍更需防範!退朝後李卿便擇選幹員即刻啓程前往,若有貪贓枉法者,四品一下可以當場處斬!四品以上由廠衛逮治入京!”

李邦華領旨退回班列。廠衛雖然令人不喜,但威懾力還是很大的。御史言官居於明面,廠衛則在暗中巡查,兩者可以互爲補充。

崇禎眼瞅着侯恂似有話要講,遂果斷的想將話題轉移到英烈祠上面。還沒等他開口,侯恂已經搶先出列開口道:“啓奏聖上,老臣聞聽施憲臺返京,此次江南之行應當收穫頗豐吧?”

崇禎知道這老貨聽見風聲準備伸手要錢了,無奈之下開口道:“施卿確實剛剛回轉,退朝後朕會着人往太倉銀庫送去一百萬兩,侯卿儘可安心便是!”

侯恂樂滋滋的退了回去。現在只要查抄贓銀,侯恂必來分贓,在他看來,皇帝就是頭大肥羊。崇禎想到剛得來的銀子,還沒捂熱就得交出去一份,心裡自是捨不得,可人家也是爲了朝廷,不給真是說不過去。

崇禎接着道:“現今各省相繼出現旱災,內閣當未雨綢繆,儘早擬定對策;一旦大股災民出現,即刻採取有效之方略妥善安置。衆卿不可有任何輕視之心,山陝流賊之禍尚在眼前,絕不可使其再現!”

諸臣皆是行禮稱是。皇帝的話並非危言聳聽,現在流賊勢頭剛被遏制住,若是不好生想法安置新出現的災民,誰也不敢保證山東、河南有沒有人造反。

崇禎繼續說道:“朕原先所提建英烈祠一事,衆卿齊聲反對,朕亦知曉衆卿所思所慮,故拖延至今未得成建;奈何朕所言已在軍中廣爲流傳,倘若朕食言而肥,今後朕如何取信天下?今日衆卿俱在,那就再議一議英烈祠之事,此事不能再拖延下去!”

溫體仁出列奏道:“聖上建祠之意乃以激勵軍民奮勇殺敵,戰歿後不虞有後顧之憂爲初衷;當下太倉日益寬裕,聖上也常自內帑撥銀以恤官軍,月餉充足,更兼有撫卹燒埋永業,臣以爲如此優渥之下,士卒敢不奮起?故建祠一事實爲多此一舉!”

其餘衆臣都是默不作聲。他們已經懶得和崇禎打嘴仗了,都是打定主意,無論皇帝說破天,就是堅決不同意建祠之事。燒埋銀、永業田我們就忍了,給他們一口飯吃也無所謂,可你居然打算給他們建祠,這太過分了!

崇禎嘆息一聲:“自我漢人建立屬於自家國土以來,無數大好兒郎爲保家衛國,免受夷狄侵害而拋顱撒血;多少無名英烈喪身異地不得魂歸故土,正是這些英烈們的浴血抗爭,才換得我華夏百姓之安居樂業!現今大明之境況更是實證!衆卿可知,許許多多家人已逝的孤兒俱在軍前效力?他們在世上已無親人,爲國捐軀之後其魂歸何處?何人爲其拔除墳上之野草?更有何人在其於地下困厄之時爲之奉上四時之祭?衆卿何不設身處地爲其思量一番?”

在這個所有人都非常注重身後之事的時代,崇禎的一番話語從情理上講確實無可挑剔。

誰願意死後無人祭奠?傳宗接代不光是爲了延續血脈,更重要的是爲了自己死後能有人去墳上看望自己,讓自己在地下並不覺得孤單。

陽武侯薛濂慨然出列奏道:“聖上所言臣感同身受,臣代表軍中同袍,對聖上掛念將士之心深表感激!此舉若成,定能極大提升軍卒士氣,使官軍將士上下一心,爲聖上平滅屑小,掃蕩羣醜再立殊勳!”

衛時春出列奏道:“聖上日理萬機下,猶自惦念士卒之憂,臣等俱是深感聖恩!建祠一事已在軍中廣爲傳播,官軍將士聞之俱是欣慰不已,現已是勢在必行之舉!否則士卒極易氣沮!陽武侯之言亦是臣之所思,還請聖上給有司下旨着手起建!”

二人提督京營至今,因少了文臣掣肘,在整頓軍紀,提高士卒戰力方面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這次建祠祭奠一事得到了京營以及勇衛營上下的一致擁護。這可是天大的榮耀,皇帝並沒忘記他們這羣廝殺漢。月餉實額發放到手,戰死傷殘還有鉅額補貼,聖上還要爲光棍娶妻成家,這種種舉措之下,唯有死戰方能報答聖上的恩德。

楊嗣昌雖對建祠持反對態度,但他見崇禎始終堅持己見,而朝臣們則是堅決不讓步,這個關鍵時候必須得有人站出來和稀泥了。

於是他出列奏道:“聖上所言雖俱是實情,可大明立國以來,爲之獻身的朝官文人亦是不在少數,現今聖上意欲單獨爲軍卒建祠,怕是天下文人會羣情洶涌,此非社稷之福也!臣以爲若想成事,須得另覓他途方可!”

不光只有王承恩指出此間關竅,楊嗣昌也是看的清楚。這事要讓文武都滿意才行,不能偏重武將這邊。

溫體仁眼見楊嗣昌屢次出來搶風頭,此次言語間也是偏向皇帝更多一些,心裡不禁對楊嗣昌的警覺度提高了幾分。

崇禎讚賞的看了楊嗣昌一眼,問道:“那依楊卿之意,此事該當如何?”

楊嗣昌奏道:“依臣之見,爲國陣亡之士卒當在戰歿地設立陵園,由官府僱人專管日常清掃祭祀便可!至於在京城建祠大可不必!”

楊嗣昌的建議與後世各地的烈士陵園基本一樣,但也屬於開歷史先河之舉,不得不說楊嗣昌確實是個人才。

一衆朝臣對楊嗣昌的建議雖然還是不甚情願,但比起崇禎提到的在京城建祠,還要禮部、兵部官員四時祭祀的想法來說,這個還能勉強接受,所以這次無人出列反對。

只要在大戰之地選一塊荒地圈起來就可,平日僱人看管,也不用官員去祭掃,這個法子能說的過去。

崇禎順勢道:“楊卿之言頗合朕意,此法可行!但京城建祠之事亦要進行!”

朝臣們頓時不滿起來,我們已經讓了一步了,你還要怎麼樣?

禮部尚書劉宇亮出列奏道:“臣以爲,本兵之建言已是極佳,聖上若是再有出格之舉,臣等怕是不敢苟同!”

薛濂等勳貴都是對劉宇亮怒目而視,這個老傢伙仗着資歷老,居然敢明着頂撞聖上,要不要晚上派人翻牆進他家裡嚇唬他一下?

ωωω• тт kān• c ○ 一直沒說話的駱養性則是暗中考慮,準備派人蒐集一下劉家的不法事,只要罪證充分直接逮進詔獄,讓他嚐嚐錦衣衛的手段。

崇禎擺手道:“劉卿稍安勿躁!除卻本兵之法,朕意將所有爲國捐軀之忠魂全部請入英烈祠中祭奠,不分文武!今後凡對大明及黎民百姓有傑出貢獻之文武,其身後也要請入祠中享受朝廷祭祀!且朝廷會與其相配之諡號!”

此言一出,整個乾清宮一片沉寂,除了崇禎以外的所有人都在思襯皇帝后半段話中的含義,崇禎悠然自得的端起茶水品了起來。

小樣滴!這下看你們還反對不?

文武同享祭祀還好說,只能讓你們覺得朕還算公平,可那也得爲國捐軀纔有資格。

可後面這句話對衆人的震撼力可謂是無比巨大。

只要你對大明,對天下,對百姓有突出的貢獻,就算老死病死也能進祠享祭!還會有諡號!

雖說歷朝都有配享太廟一說,但這種待遇在兩百餘年的大明可沒幾個,殿中諸人自問都沒資格入太廟。

可英烈祠給了大家一個機會,雖然比太廟的規格層次要低,可也是能讓朝廷公祭的無上榮耀啊,自己只要做出一番別人做不到的政績,說不定就能入祠享祭!

再說,若是文武皆可入祠,那就可以對外宣稱,本來皇帝只欲軍伍入祠,但在自己的努力抗爭下,最後迫使皇帝同意文人也可進祠享祭,這樣在文人中就會博得一個好名聲。

“臣贊同聖上之言,修建英烈祠一事刻不容緩!”一個洪亮的聲音打破了殿中的沉寂。

第七百一十七章 大明海軍抵達馬尼拉第三百零六章 斷腕第五百九十二章 人人懼怕的怪獸第九章 皇莊5第七百九十三章 對交趾的蠶食政策第六百八十四章 軍醫制、西北邊鎮現狀第七十八章 陳家第五百六十八章 朱由檢斷案第二百一十二章 瑣事第六百六十六章 一座縣衙的日常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六百二十章 父女反目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三百九十四章 發兵第六百二十一章 朱媺娖的新玩具第三百九十二章 部署第一百零一章 登城第二百八十七章 釣魚第一百九十八章 放假第六百八十三章 劃時代的醫療器械第一百四十章 宋應星第五百零五章 會商裁兵第五百零二章 開發遼東的勞力第七百二十九章 大明公民身份證第九十章 平息第四百一十九章 伴讀第五百五十五章 趙小娘子的婉拒第二百一十二章 瑣事第四百零六章 列陣第八百七十七章 與日本的“江戶條約”第七百零四章 大明的武備要和別人形成代差第二百五十九章 哨探第一百一十六章 衝突第八百七十六章 醫療不能私有化第二章 駱養性第八百六十六章 毫無懸念第三百六十九章 激戰第二百六十八章 料敵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五百一十七章 準備總攻第六百五十八章 摧毀江南利益集團核心第二百四十三章 薊鎮第三百六十六章 情弊第四百三十八章 危急關頭第八十六章 心思第八百七十八章 善後、向日本移民第三百三十六章 武備第七百三十三章 打造東南亞基地第三百八十九章 慘勝第七百六十七章 甲申天變之日、同樣的方式、不同的人第六百一十一章 朕有一個夢想第三百四十五章 溫體仁第五百一十六章 熱刀切牛油第八百三十六章 夜市上的紛爭第二百五十八章 出兵第二百二十七章 議定第七百七十九章 老司機帶帶我第二百四十六章 出關第八十章 困難第九十七章 佯攻第一百二十四章 東廠第六百一十八章 穀賤傷農?不會的,那可是賺錢的機會。第八百三十五章 爲女兒婚事發愁的皇帝第七百六十八章 賞爵、婦幼醫院第五百七十四章 懲處和人事調整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第二十四章 赴任第五百二十二章 打進盛京城第八百三十章 體仁病故、吏治的根本性改變第六百七十七章 高爐鍊鋼工藝的改進第八百一十章 給平戶藩的大禮包第九十章 平息第七百四十八章 信息傳播帶來的改變第一百三十六章 謀劃第三百三十五章 拔擢第三百零八章 權衡第五百二十九章 紅夷特使聯合到訪大明第四百九十五章 豐收在望第九十九章 抵達第二百二十五章 使者第二百三十九章 名聲第三百二十章 示威第一百七十八章 移鎮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三百六十六章 地雷第一百七十四章 盛京第四百九十四章 聖駕親臨第七百二十四章 兵臨城下、搜撿土著第四百五十三章 巷戰第二百三十九章 起因第三百六十一章 新年第六百三十六章 蘇州府搶了首功第一百五十章 裁撤第二百六十九章第六百七十八章 財富再分配是朝廷的重要職責和使命第五百零四章 千金市馬骨第五百八十三章 後宮閒話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家耳聾眼瞎第三百六十五章 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