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淑妃

懿宗把自己表現成了一個明君,接着才把話轉入正題,道:“你就把蒼山亭起發生之事,其中來龍去脈如何,盡數說與朕聽吧。”

於軻道:“那日殿下心情好,把侍婢們全趕到了山腰,單命臣去撫琴給她聽,臨近黃昏之時,只因陛下聖心感動佛祖,天降潤雨。而就在此時,突然有幾名蒙面的賊人闖入了蒼山亭,臣爲保護殿下,奮力與之搏鬥,怎奈那幾個賊人都會武藝,臣力不能敵,還沒等殿下逃遠便被他們給打昏了。”

於軻所講的過程大體是真,局部胡編,還不忘把降雨的功勞記在皇帝頭上,這讓懿宗聽着十分的舒服,更加的相信他。

接着又道:“等臣醒來時,已被綁在一處牢房之中,那幾個蒙面賊人逼臣向陛下上奏,請陛下停止正在執行的徵稅計劃,否則就以同昌殿下的性命做要脅。臣想這徵稅計劃陛下爲國之大計考慮,怎能輕易撤除,何況臣當時不知同昌殿下安危,所以更加不能答應。賊人們見臣不答應,所以就帶臣去見殿下,臣趁看押的賊人不注意擊倒了對方,帶着殿下逃出了賊穴。賊人們發現之後就一路追殺,再後來天幸遇上了神策軍的楊行密,殿下和臣才因此得救。”

這一段於軻不敢太過誇張,因爲畢竟有一部分同昌公主是經歷過的,若將自己描寫的太過英勇,與同昌公主所說的不符,反而會引起皇帝的反感。

皇帝默默的聽着,然後沉聲道:“靈兒說你們在三名賊人的屍體上搜出一封書信,是幕後的主謀寫給賊人的命令,可有此事?”

終於說到最重要之處了。

於軻道:“確有此事,臣當時以爲此書至關重要,所以讓那楊行密立刻送給王相保管。”

懿宗道:“那你知道這封書信是誰寫的嗎。”

於軻當然不知道是誰寫的了,不過模仿的卻是韋保衡的筆跡,這時卻只能假裝不知,道:“信封上並沒有落字,恕臣不知,不過這信也是重要的線索,也許可以憑着筆跡查出來是誰寫的吧。”

於軻的所言所表,給人感覺他與同昌一樣,也只是一個受害者,對於其中的細節,根本沒有半點明瞭。

懿宗點了點頭,正準備叫人去宣王鐸前來,門外宦官進來稟報,言宰相王鐸正在宮外求見,懿宗即刻宣其進見。

這已經是王鐸的第二次入宮求見,當他進入殿中,還未行君臣拜見之禮時,皇帝便揮手道:“免禮了,王相,朕聽於侍郎說,有一封關於同昌綁架案的書信證據在你那裡,你可帶來了嗎?”

“臣正爲此事而來,書信在此,請陛下過目。”王鐸將那書信呈上,隨後瞧了一眼一旁侍立的於軻,眼神中帶着幾分關心,於軻點頭而笑,以示感謝。

韋保衡身爲大學士,屬於內設侍從機構的學士院,是爲玄宗皇帝所始設,最初招攬才學之士謂“待詔”,又從朝官中選拔有才藝者居翰林,叫“翰林供奉”,後改稱“學士”,專掌內命,再後來又有“內相”的別稱,事實上屬於皇帝貼身的智囊,其權力某種程度上比三省之相還要大,所以韋保衡在朝中才會有那麼大的勢力。

也是因此,懿宗皇帝對於韋保衡的筆跡自然識得,只一眼就認了出來,不由勃然大怒,拍案道:“這狼心狗肺的東西,枉朕對他如此的器重,更將愛女嫁與他,他卻做出這等大逆不道之事,其心可誅,其心可誅也!”

王鐸見皇帝神情如此,便知其也看出了是誰的筆跡,其實他身爲宰相,心思自然有幾分細膩,暗中分析時也考慮過幾處疑點,比如那三名賊人爲何會將如此重要的書信隨身攜帶,而不是看完即毀。

不過王鐸從未想過這竟會是於軻與一個秘密組織設下的計策,他原本就想掰倒韋保衡這個奸臣,只是礙於皇帝對其之寵信,一直沒有機會而已,如今碰上這天賜良機,便也管不了許多,當即道:“陛下英明,想必也看出了寫這信的人是誰,如此虎狼之輩存於朝中,實在是莫大的危險,臣請陛下速作決斷,將此人依法查辦。”

懿宗皇帝終於下定了決心,拍案道:“傳朕之旨,速將韋保衡加入天牢,交由刑部審理。”

於軻故作驚異之狀,道:“陛下,恕臣直言,如此萬萬不可呀。”

王鐸一震,急喝道:“於侍郎,韋保衡大逆不道,綁架公主,鐵證如山,又什麼不妥,你難道還要替他辨護不成!”

於軻道:“王相誤會了,陛下公正嚴明,臣當然沒有異議,只是那韋學士乃是陛下親自賜婚給同昌公主的,天下之人皆知,若是將其交由刑部審理,必會弄得人盡皆知,試想當天下人知道準駙馬綁架了公主殿下,他們會怎麼想呢,大唐與陛下的顏面又將置於何地呢?”

韋保衡一黨甚多,更有郭淑妃暗中相助,何況此事還存有一個很致命的弱點,所以如果把案子拖久了,反而會給韋保衡找到脫身的機會,於軻想要趁着皇帝盛怒之時,一舉解決了韋保衡。

果然,懿宗聽其言,不住的點頭,道:“此事宣揚出去確實不妥,那依於愛卿之見,該當如何處理。”

“就地正——”

“且慢!”

於軻未將“就地正法”四個字說完之時,卻被一個清厲的女聲打斷,衆人一驚,回頭看時,卻見郭淑妃正是一臉驚容的闖入殿中。

后妃干政乃是大唐帝國的忌諱,如武周代唐、韋氏亂政等事,都給李唐王朝帶來了莫大的陰影,所以玄宗以來,後宮女人們對政事的參與都被嚴加約束,百餘年來,從未曾有一名妃子能踏入皇帝議事的含元殿中一步。

郭淑妃的出現,無異於打破了這一禁忌,不光是宰相王鐸,就連懿宗皇帝的臉上也頓時現出陰雲。

第五十六章 讓步第四十九章 膽色第五十三章 賜婚第四十二章 嫁禍第五十三章 賜婚第十六章 緝盜第五十一章 戰事第二十六章 裂痕第四十三章 情傷第十一章 逼良第十七章 普王第十五章 財政第三十七章 荒唐第五十四章 擁兵第二章 工作第十五章 盜賊第四十三章 淑妃第三十章 降將第二章 長安第三十四章 狗眼第五十一章 身世第十七章 神策第二十四章 陌生第二十六章 裂痕第五十一章 身世第四十四章 享樂第二十四章 陌生第十八章 南詔第二十七章 拉攏第三十七章 荒唐第四十五章 本惡第五十七章 鋒芒第五十四章 擁兵第三十九章 興唐第五章 故人第六章 報復第五十三章 夜宴第一章 佳人第四十二章 嫁禍第四十八章 賭命第九章 縱論第四十九章 下廚第三十八章 士族第四十八章 手段第七章 求助第四十四章 空想第十六章 緝盜第四十二章 囚禁第三十二章 末路第二十六章 殘局第二十一章 素雪第二十九章 往事第十二章 會試第二十四章 陌生第六章 報復第三十二章 官匪第十三章 殺人第五十二章 熱血第三十二章 末路第三十章 降將第三十四章 籠鳥第五十章 出獄第四十六章 激情第五十四章 傳藝第三十八章 方主第十章 皇帝第四章 好漢第二十一章 天機第七章 求助第二章 長安第四十九章 下廚第十三章 殺人第五十六章 讓步第十章 叛亂第二十六章 殘局第四十九章 下廚第一章 少年第三十九章 興唐第十九章 局勢第四十三章 淑妃第二十五章 中尉第三十一章 血戰第四十四章 空想第二十九章 獻計第五十二章 三甲第十八章 朱邪第三十八章 方主第五章 抱怨第十八章 南詔第二十二章 透露第十八章 朱邪第十一章 賞識第五十二章 熱血第二十九章 往事第二十八章 軍餉第十三章 殺人第十七章 神策第十七章 神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