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古代的陣法(三)

但是缺點也是明顯的,首先就是,這樣複雜的諸葛八陣需要大量時間進行訓練,而且機動性較差,爲了保持陣型的完整,前進時不允許奔跑,後退時不能猛跑。這就是《李唐問對》中的“以前爲後,?以後爲前,前無速度,退無遽走”。

所以說八陣是一種防禦性質的十分保守陣型。無大敗,取得大勝同樣也很困難。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同樣多次攻打魏國,無大敗也無大勝,不能說和蜀軍採用八陣進行作戰毫無關係。

但是個人認爲以上僅僅是諸葛八陣的基礎或者原型,因爲依靠這樣一種僵化的陣型,以蜀國薄弱之力與曹魏抗衡幾十年無大敗,就彷彿並不可能,而與其傳頌了千年的諸葛八陣地位也不相稱,而且作戰地域屬於山地環境,而八陣更適合於步兵在平原作戰。所以個人認爲,諸葛八陣應該有許多變化,當陣地上有溝坎,林木等限制時,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而且行軍時,進攻時應該有各種變陣,不過由於資料所限,更加深入的研究諸葛亮八陣相當的困難。而且個人認爲所謂諸葛八陣不僅僅是作戰陣型,而是通過“八陣圖”的訓練,將蜀軍作戰指導思想、編制、訓練等滲透給蜀軍……

而唐代的李靖則是在諸葛八陣的基礎上,編練六花陣……所謂六花陣,就是像“六出花”的陣型。

中軍居中,中軍周圍分佈前軍、左軍、左虞侯軍、後軍、右軍、右虞侯軍,?據《李衛公問對》記載,六花陣有圓陣、方陣、曲陣、縱陣、銳陣等陣型,這五種陣型各有五種變化,共有二十五種變化,大將可?所謂陣圖,就是將陣法繪製成圖形,畫在錦上、紙上、地上或者用砂石堆砌,形成直觀的實物,這就是陣圖。

諸葛亮紀錄陣法的文字沒有流傳下來,八陣圖在唐代就已經失傳。但是據說諸葛亮曾經壘石作八陣圖,據說魚腹江邊的八八六十四堆壘石遺蹟,就是諸葛亮所遺留的八陣圖,結合關於諸葛亮八陣圖的隻言片語,進行合理模擬,現代兵家認爲八陣是一種集團方陣,每個八陣都具有八個小陣分佈在中央的中陣四周的八個方向上,八陣的中央是大將,金鼓旗幟,以及直屬的兵馬,這就是中陣。

每個小陣都有??天、地、風、雲、龍、虎、鳥、蛇等代號。這就是《李唐問對》中的“陣數有九”的說法,所以宋代還有將八陣叫做九軍陣。

而每個方向的陣編組爲六小陣,中陣編組爲十六小陣,整個大方陣共有六十四小陣,正好符合魚腹江壘石遺蹟的八八六十四堆壘石的數量。

大方陣之後可能還有遊騎構成的二十四小陣,一共是八十八小陣。

這些小方陣可以是?騎兵、步兵、車隊,由幾十到幾百不等組成,前排爲弓弩手、中間爲長兵器手、後排爲短兵器手(有時排列順序也不同)八陣爲了遲滯敵人進攻,發揮蜀軍弩兵的威力,在防禦時還設置衝車、鹿角、鐵蒺藜等障礙。

諸葛八陣屬於防禦性陣型,好處是沒有部署上的弱點,任何方向遭受攻擊,整體大陣不需要做出根本性的改變,一處遭到攻擊,兩翼相鄰的陣可以自動變爲兩翼,保護支援遭受攻擊之陣。

但是缺點也是明顯的,首先就是,這樣複雜的諸葛八陣需要大量時間進行訓練,而且機動性較差,爲了保持陣型的完整,前進時不允許奔跑,後退時不能猛跑。這就是《李唐問對》中的“以前爲後,?以後爲前,前無速度,退無遽走”。

所以說八陣是一種防禦性質的十分保守陣型。無大敗,取得大勝同樣也很困難。諸葛亮六出祁山,姜維同樣多次攻打魏國,無大敗也無大勝,不能說和蜀軍採用八陣進行作戰毫無關係。

但是個人認爲以上僅僅是諸葛八陣的基礎或者原型,因爲依靠這樣一種僵化的陣型,以蜀國薄弱之力與曹魏抗衡幾十年無大敗,就彷彿並不可能,而與其傳頌了千年的諸葛八陣地位也不相稱,而且作戰地域屬於山地環境,而八陣更適合於步兵在平原作戰。所以個人認爲,諸葛八陣應該有許多變化,當陣地上有溝坎,林木等限制時,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而且行軍時,進攻時應該有各種變陣,不過由於資料所限,更加深入的研究諸葛亮八陣相當的困難。而且個人認爲所謂諸葛八陣不僅僅是作戰陣型,而是通過“八陣圖”的訓練,將蜀軍作戰指導思想、編制、訓練等滲透給蜀軍……?而唐代的李靖則是在諸葛八陣的基礎上,編練六花陣……所謂六花陣,就是像“六出花”的陣型。

中軍居中,中軍周圍分佈前軍、左軍、左虞侯軍、後軍、右軍、右虞侯軍,據《李衛公問對》記載,六花陣有圓陣、方陣、曲陣、縱陣、銳陣等陣型,這五種陣型各有五種變化,共有二十五種變化,大將可根據不同的敵情、地形、攻防等需要採用不同的陣型。這也是我爲什麼認爲諸葛亮的“八陣”,還會有各種變化的原因之一。

宋代陣法,宋由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威脅,而自身又缺乏足夠的數量與質量的騎兵,爲了在平原上以步兵主力抗衡遊牧民族的騎兵。所以,歷朝歷代中宋是最重視陣的朝代了……不過,宋代實行的是“將從中御”,每次將領出徵,皇帝必然“圖陣形、規廟勝,盡授紀律,遙制便宜,主帥遵行,貴臣督視……

爲了更好的控制領兵出戰的將領,往往在出兵前授予將帥陣圖,在深宮中規定前線的具體戰法?所以,北宋統一之後於北方少數民族的戰爭大多以失敗而告終……而自宋以來,陣型的發展逐漸趨於保守。

《武經總要》記載,宋軍常用的陣型主要有常陣、平戎萬全陣、和本朝八陣……?常陣:北宋軍隊征戰,往往把部隊分成前鋒、後衛等各個部分,由各個部分分別組成的陣型,被稱爲“常陣”。

換句話說北宋軍隊征戰,往往將部隊根據戰術目的分成各個部分,組成“常陣”,然後組合在一起,進行戰鬥。它包括以下諸陣:先鋒陣、策先鋒陣、大陣、前陣、東西柺子馬陣、無地分馬、拒後陣、策殿後陣等。

先鋒陣,是由前鋒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前鋒部隊類似於現代的前衛部隊。前鋒的任務是“御奔衝,陷堅陣,擊銳師”,因此北宋也同歷代一樣,“選精兵,置先鋒陣”。

策先鋒陣,是由策應先鋒的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置陣在先鋒陣後”。此陣由“騎將一員統之”。當“先鋒抗敵或兵勢不支,則策先鋒爲應援”,以制敵“奔突”。大陣,亦稱中軍陣,是由主力馬、步軍所組成的戰鬥隊形。

一般成長陣(縱隊)或方陣。排陣時,“以步軍槍刀手在前,雜以旁牌、標槍,當陣面聯布、木拒馬,或間以大車,謂之‘陣腳兵’”。而強弓勁弩在其後排列。同時,“一陣開四門,騎兵居其中,候出戰,即開門放戰隊出”。

總之,主力是以“車營”的形式,排成四面防敵“戎馬突馳”的陣勢。需要出戰時,四面開門,放“戰隊”出戰。

前陣:?是部署於“中軍大陣之前”的奇兵。《武經總要》說,“當敵以正陣,決勝以奇兵,前後左右俱能相應,則常勝而無敗”。《武經總要》還引述風后握奇圖和遼軍佈陣之法,認爲奇兵數應占大陣兵數1/3左右。

東西柺子馬陣:?這是直接保護大陣的一種佈陣,“爲大陣之左右翼”。之所以置此陣,是鑑於“夷狄用兵,每弓騎暴集,偏攻大陣,一面捍禦不及,則有奔突之患,因置柺子陣,以爲救援”。

此陣兵力數目,也是量大陣兵的人數而爲之,且臨時抽揀而成。

無地分馬:?是中軍大陣所控制的機動部隊。佈置在“大將軍營陣”的四周,“備緩急驅使”。其兵由各指揮(營級單位?)所組成的戰隊裡抽調。機動部隊的多少,“臨時分置,無定數”。

拒後陣:?亦稱“殿後”,是由後衛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佈陣於中軍大陣之後,以防敵人從後面襲擊。宋人認爲,在“軍陣之制,糧道居後”的情況下,爲了防止“糧道斷絕”,布拒後陣很有必要。

《武經總要》說,宋太宗對遼幾次作戰的失敗,都與“糧道”被敵“斷絕”有一定關係。因此,從真宗開始,則注意置“兵殿其後”,以便“緩急用之,無腹背受敵之患”。

策殿後”陣:?是由策應殿後的部隊所組成的戰鬥隊形。它在拒後陣與主力之間佈陣。平戎萬全陣:?是宋太宗趙光義親自制作並授予大將軍的,所以頗受重視。平戎萬全陣是由前後左中右五軍組成,約十七裡見方的正方形大陣(個人認爲此方陣如此拓展縱深,可壓縮敵人騎兵機動的空間)把主力步兵部署在陣勢的中央,加強戰車,組成三個車營增強步兵的防禦能力與攻擊能力,把騎兵部署在前後左右擔任警戒和掩護中央大陣……這是一種保守的防禦陣型,達到以步兵爲主力的宋軍可在平原對抗北方遊牧民族騎兵的目的。

中軍大陣由三個方陣排列而成,是全陣的主力……每個方陣周長二十里(摺合360步x20=7200步)。每五步爲一“地分”,每“地分”用大車一乘,步兵二十二人防守,另有無地分兵(即機動的預備隊)五千人居方陣中,每方陣共用步兵三萬六千六百八十人。

三個方陣共十一萬零四十人,另外加望子(即觀察兵、陳望哨兵)二百四十人,總共步兵十一萬零二百八十人……

前陣與後陣(即前鋒與殿後),各兩列騎兵。前列騎兵六十二隊,每隊五十騎,共三千一百名騎兵。後列六十二隊,每隊三十名騎兵,共一千八百六十名騎兵。兩列共四千九百六十名騎兵,另加探子(偵察)四十名騎兵,總共五千名騎兵。前後兩陣共一萬名騎兵?。

東西稍陣(即左、右翼),各兩列。前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五十名騎兵,共六千二百五十名騎兵;後列一百二十五隊,每隊三十名騎兵,共三千七百五十名騎兵。每陣共一萬名騎兵,另有探子六百五十名騎兵,總共二萬零六百五十名騎兵。

平戎萬全陣,所用兵力共十四萬零九百零三人(主力步兵十一萬零二百八十人,前、後、左、右各陣騎兵三萬六百五十人),另外還有用作車營防禦的大車一千四百四十乘。該陣中軍大陣的正面寬約十七裡(每個方陣正面與縱深各五里,方陣與方陣間隔一里);前後兩陣每隊正面六十五步,正面共約一十一里零七十步(65步x62=4030步,摺合11裡70步);左、右兩陣,每隊佔地五十步,正面共約十七裡一百三十步(50步x125=6250步,摺合?17裡130步)……

本朝八陣:據《武經總要本朝八陣法》記載,北宋所謂的本朝八陣,係指方陣、圓?陣、牝陣、牡陣、衝方陣、罘置陣、車輪陣、雁形陣共八陣……

八陣所用的兵力和編隊參照了李靖陣法,即:每種陣均用馬步軍共一萬四千人列成。?其中,步軍編爲二百隊,每隊五十人,計一萬人;馬軍八十隊,每隊五十人,計四千人。每種陣,都按唐代軍隊那樣,區分爲中軍、左右虞候、左右和前後共七軍。各陣陣中“每十人爲列,皆面面相向,背背相承”。 ωwш ¤тTk Λn ¤Сo

“一卒佔地二步,一馬縱廣二步”。“本朝八陣”除圓陣(因與車輪陣同形異名)外,《武經總要》中均附有陣圖。各陣圖中兵隊的名稱,沿襲唐朝。圖中的“駐隊”,即北宋的“陣腳兵”(所謂陣腳兵,就是這些兵力是爲了佈陣的初期,佔領足夠地域,防止敵人衝陣,保護自己從容佈陣的,而在佈陣完成之後則是保持陣勢的形狀而存在,往往由弓弩手爲主力構成,我們聽評書或者看舊小說中,往往有弓箭手射住陣腳之說,就是爲此);圖中的“戰鋒隊”、“戰隊”、“跳蕩”、“奇兵”,就是北宋的陣內戰兵及無地分兵。

圖中的七軍名稱也是沿用了唐朝的軍事語彙,比?如:右虞候、右軍,即北宋的先鋒、策先鋒將;前軍、後軍,即北宋的左肋、右肋將;左虞候、左軍,即北宋的殿後、策殿後將。

北宋的本朝八陣名曰八陣,但因圓陣與車輪陣本是同陣異名,故實際僅有七種陣。綜觀這八陣陣名、七陣陣圖和《武經總要》所作的說明可以看出:八陣的陣名,都與前代沒有多大的區別,但在各種陣形的排列方法上,則與前代有本質不同。古八陣,都是軍隊主力排列方式的變化,而宋所謂的“本朝八陣”,除了圓陣與車輪陣以外主力總是列成對四周防禦的方陣,只是以一少部兵力,在主力方陣的前後左右,作些象徵性的變化,用以附會象徵古意,這和古八陣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說本朝八陣可以說是一種變了形的方陣。

前代八陣雖然也有防禦隊形,但主要的還是進攻隊形,而宋的“本朝八陣”,從實質上看,通通變成了的四面防禦隊形。也就是說,各陣的主力仍然未脫離單純防禦的模式,與其前代軍隊的進攻精神無一繼承。這種情形的出現,不能不說是與北宋採取單純防禦的的保守軍事思想有關。

當然,這和當時所面對的威脅也有關,因爲宋代與前代不同,缺乏騎兵,而又面臨機動性強大的北方遊牧民族騎士,所以兩翼和側後方向總是遭受威脅,方陣圓陣等面向四面防禦的陣型確實是防禦騎兵迂迴包抄,而古八陣以主力設置爲雁形、錐形等陣形,是一種面向某一方向的進攻陣形,側翼的防禦大大減弱了(實際上,個人認爲古八陣是一種組合的陣型,個個部分排列成古八陣,然後再組成一個更大的陣勢。其中,還應有各種陣型之間的變化方法,不過今天已經都不可考,而這些東西纔是中國古陣精髓之所在,窮究與各陣型的排列方式與形狀,只不過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不過是中國古陣的皮毛而已。)

第1章 後主李煜第135章 吳越興衰第145章 馬楚將亡第161章 夜襲第62章 溫柔清鄉第47章 蒼狼出動第69章 黑鴉,幽狼,獵鷹第139章 逐鹿中原第159章 追兵第122章 錢王第67章 三營分練第147章 花蕊夫人第51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一)第52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二)第154章 快馬加鞭第39章 激將法第77章 軍心大振第37章 南地亂起(上)第68章 特殊的軍隊第13章 灰飛煙滅第94章 北佑旅舍第63章 北伐契丹第18章 一代名將第74章 蠢蠢欲動第42章 豹子軍第13章 賠了夫人又折兵第77章 軍心大振第35章 南地財神第53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三)第165章 天下第135章 吳越興衰第37章 安重海第162章 一統天下第71章 金陵,朕回來了第153章 楊行密卒第91章 金沙渡口第81章 不留活口第155章 淮南楊家第2章 南唐變法之新詔第95章 進退維谷第145章 孟知祥第59章 南漢第51章 百密一疏,森林行船新書預告之熱血篇第74章 打草驚蛇第43章 鐵鷹銳士第102章 班師回朝第94章 大事休矣第16章 搏殺第122章 陷陣虎賁第152章 收兵第60章 袞州節度使第23章 趙光義第25章 江南文會第108章 火藥槍的歷史(上)第14章 浩蕩宋遼第48章 舉城投降第138章 李煜親征第114章 回師湖州第44章 戰術第52章 蒼狼夜襲第27章 歷史的車輪,詞帝李煜第145章 馬楚將亡第107章 全軍操演第113章 典虎爲先鋒第127章 南越黃信儒第170章 長安復定第13章 賠了夫人又折兵第98章 形勢第158章 輕兵潛進第86章 箭如雨下第116章 疑兵之計第45章 聲東擊西第89章 驚魂一刻第49章 兵者,詭道也南唐歷史下第103章 以牙還牙第67章 三營分練第102章 班師回朝第41章 步卒大陣第26章 阿保機第90章 荒原第107章 章 龍脈第16章 對峙第32章 門第之風第2章 初秋 濃夜 錦榻第90章 荒原第30章 禪位第27章 虎賁立軍第25章 北地瀛州第157章 三日當成第87章 五百鐵騎第31章 出兵北上第8章 渾水摸魚第35章 南地財神第140章 伏以重兵第100章 氣勢如虹第64章 爲亂世開太平第53章 常郢七日定漳泉(三)第88章 南越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