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二章 議戰

大漢文臣議事可以坐而論道,武將則需起立陳詞——這點區別倒不是爲了抑武揚文,而只是在禮儀上體現文雅與武健之區別。

楊應麒楊開遠歐陽適蕭鐵奴阿魯蠻且不開口,幾個副總理大臣互相用眼神探詢了一下,便由主管吏部的副總理大臣陳顯首先說話,轉了轉身子面向折彥衝道:“陛下所提之事,相府也曾議過,此時行動正是良機。老臣以爲,巡撫漠北之人選,需貴、武、文三事具全。貴者,瑣南扎普之地位,諸胡王公之爵祿,比之各路行政首長尤爲不同,需得一個極親貴的人去,方能令瑣南扎普以及漠北諸王公賓服,相府自副總理大臣以下、軍中自上將以下均不堪此任,堪當此任者,唯有陛下之昆仲以及太子;武者,漠北諸胡生性好鬥,重武力而輕斯文,若派一書生前往巡撫,恐怕非但不能令羣胡心服,反而會引惹起他們的輕視覬覦,所以老臣以爲巡撫之人還得是有軍威氣魄的大帥之才;文者,漠北如今已經歸附,一切事務宜以安撫調解爲主,而不可以廝殺鎮壓爲務,陛下從漠北南歸時除帶了大批胡卒南下外,也留下了許多漢籍將士在漠北,如今漢人在漠北已佔其人口十之一二,鎮州一帶又已有漢人定居務農,加上商旅往來之影響,已使得今日之漠北漸轉安穩寧靜,故老臣以爲此次前往之人,須得兼通政務,懂得安撫胡漢,曉農諭商,而不能一味地強硬好勇。此貴、武、文三事,缺一不可。”

殿上君臣將帥聞言無不點頭,折彥衝便讓陳顯薦個人來,陳顯道:“老臣薦大漢元帥、樞密使、三將軍楊開遠。”在折彥衝的六個弟弟當中,楊開遠是各方面能力最均衡的,所以陳顯提出他來衆人都覺理所當然。

折彥衝問楊應麒,楊應麒沉吟片刻道:“陳老所言貴、武、文三事,總結得比我想的還精闢。我本想薦六哥去,因他對漠北最熟,在漠北威望也最重。不過聽了陳老一席話後,卻覺得三哥對漠北雖不如六哥熟悉,但他也是威震胡漢的名將,懾服諸胡綽綽有餘。再則六哥雖深通胡俗,但不精政務,雄於武功而略於文才,整體比較起來,還是三哥更合適些。”其實他還有一個原因未說,那就是蕭鐵奴胡人氣質極重,若由他去漠北,到時候上下互相影響容易形成割據勢力,楊開遠漢人氣息較濃,由他前往漠北,若處理得當則有利於增強漠北對中樞的向心力。

折彥衝又問軍方的意思,本來軍方的代表便是楊開遠,但因議論的是楊開遠本人,所以先略過他而問蕭鐵奴、阿魯蠻和劉錡,蕭鐵奴道:“老三什麼事都幹得的,若是怕他不通胡俗,到時候我派個通的人給他使喚就行了。”阿魯蠻也道:“我也覺得三哥很合適,其實他在遼口時就處理過很多胡漢問題,未必不通胡俗。”劉錡則道:“漠北之事臣不懂,請陛下與諸帥定奪。”

折彥衝這才問楊開遠:“三弟,你可肯辛苦一趟?”

楊開遠沉吟道:“此去漠北,若是太趕辦不了實事,若是務實辦事,怕不得二三年才能回來。大哥若有意派我去我自是義不容辭,但這樣一來樞密使一職卻得另尋一人擔任。”

折彥衝問歐陽適,歐陽適道:“樞密使雖也是重任,但如今有大哥在京總攬全局,文有諸臣相輔,武有諸將佐弼,就眼前局勢而論,樞密使的人選反而比巡撫漠北的人選容易找些,所以應該優先考慮巡撫漠北的人選。”

折彥衝頷首道:“老四說的有理!好,那就定下,由三弟前往漠北。”對楊開遠道:“我給你方面之權,此去不但要理‘事’,還要理‘制’——看看漠北的建制還有哪些需要改善,急切的你就地改了再上報,若是可以緩的,就帶回京師來議。”

這般委任,那相當於是讓楊開遠做他的分身了,君臣兄弟間託付如此之重,便是韓昉陳正匯等亦爲之嗟嘆,楊開遠也不推辭,當場便領了命令。折彥衝又讓衆人議漠南之事。

樞密院副使兼兵部尚書郭浩道:“漠南與漠北不同,漠北之政尚屬邊民自治,我大漢加以督撫而已,至漠南則已設軍、州如甘隴、東北。且漠南爲胡漢交界之處,自古胡漢進退,均繫於此。若漠南胡風過重則易成賊寇,合漠北而爲漢地之大患;若漠南文風過盛則易積弱,難以壓制馬賊,拱衛燕、雲、遼、陝。自遼、金相殘以來,漠南人口損失極多,幸得我大漢推行武裝移民,自遼南、京畿、兩河遷徙丁口以實其地,如今漠南人丁之繁已可追比遼國未破之時。不過移民紮根日淺,所以目前我們在漠南漢民羣體中推行的是胡服騎射之武訓教育,等這批漢民紮下了根再逐步加重文風。當前漠南中下層既推胡俗,則首席將領當用漢籍,否則上下皆胡,恐有損胡漢庸衡、文武張弛的既定國策。”

折彥衝道:“說的好,你是兵部尚書,深知諸將脾性能力,認爲由誰前往比較合適?”

郭浩道:“臣以爲王宣、任得敬均可。”

折彥衝親征漠北時王宣統領的後軍負責後勤工作,主要就呆在漠南,而任得敬更是少數幾個打敗過胡部揚威漠北的漢將之一,所以郭浩推這兩個人出來諸大臣將帥都感舉得恰當。折彥衝想了想道:“任得敬還不是上將,就讓王宣去吧。”因問楊開遠、蕭鐵奴:“你們覺得呢?”

楊開遠道:“王宣才堪此任。”蕭鐵奴也說:“我沒意見。”

折彥衝拍板道:“既然如此,那這兩件大事就這麼定了。三弟代我巡撫漠北,調王宣進駐漠南,樞密和相府回頭再好好商議一下具體事宜,看如何調兵發糧,以配合他們二人在漠南漠北的軍政大事。”

羣臣一起起身領旨,楊應麒道:“大哥,樞密使的人選還沒議呢。”

樞密使與宰相併立,分管武文,樞密使不得干預政務,軍隊後勤也仰賴相府撥款,但宰相卻得以干預部分軍務,且軍方大事宰相都有權與聞,這時楊應麒既問起折彥衝便不能不答,他忖了忖,指着蕭鐵奴、阿魯蠻、劉錡三人道:“在我看來也就他們三個夠資格,諸位以爲呢?”

劉錡率先道:“樞密使爲武臣之首,臣爲上將銜,在臣之上還有幾位元帥在,以上將而統元帥,于軍中規矩不合。”

“不然。”楊應麒道:“國家早有定製,既任樞密使,在任上便加大元帥銜,你說的這一點倒不必列入考慮範圍之內。”

同籤書樞密院事盧彥倫道:“丞相所言甚是。論能力,三位均可,但論功勞,則首推蕭帥。”

陳正匯和韓昉都忍不住哦了一聲,兩人這聲哦聲音極低,但蘊含的意思是否一樣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楊應麒垂下了眼簾,過了一會才道:“六哥、五哥和劉錡確實也都合適,不過西北來歸不久,若得六哥前往鎮守似乎會妥當些。”

折彥衝卻搖頭道:“不然,西北如今正推行文進武退,邊將權威不宜過重,否則文臣難以行事——我這次調六弟進京也有這個考量在內。眼下有大種守甘隴、小種守陝西足矣,萬一發生了他們二人也應付不了的鉅變,再調六弟前往不遲。何況如今西北頗爲寧靜,我看也不會出什麼事。”

楊應麒只好道:“既然這樣,那便請大哥定奪吧。”

這場發生於折允武新婚之後第二日的重要會議就此結束,蕭鐵奴順順利利地當上了樞密使,郭浩仍爲樞密副使,盧彥倫仍爲同籤書樞密院事,中樞之軍事二人無不熟悉,所以楊開遠和蕭鐵奴之間也只交接了虎符、印璽、帥旗而已,並不用作過多交代。

五日後瑣南扎普起行,楊開遠也跟着起身,君臣兄弟皆來相送,衆人送出十里,楊應麒卻又多送了十里,兩人坐騎和隨從漸漸拉開了一段距離後,楊開遠道:“大哥這次的安排咱們都挑不出什麼毛病來。不過我北上後若再發生要緊的軍情你最好順着他點,免得君相失和。”

楊應麒道:“三哥是擔心南方會有事?”

“是。”楊開遠道:“你我都是主張慢慢來的,但大哥和老六卻不這般想,現在樞密既由老六掌管,南邊遲早多事。反正我們兄弟幾個在一統南北的問題上又沒衝突,分別只在緩急罷了。萬一大哥心意已決,而南方確有可趁之機,你就不要和他擡槓了。”

楊應麒卻搖頭道:“我又不是毛頭小夥子,哪裡還會爲了擡槓而擡槓?不過該爭的還是得爭。如今無論經濟、政治、軍事我們都勝大宋一籌,琉球、瓊州、麻逸又在我們手上,綜合來說我們的國力要強過大宋許多,形勢也要有利得多。不過雖然如此,近期內大宋要自保還是能夠的,所以我希望能再等一等,再過個五年、十年,等江南的經濟全面發展起來,大宋的經濟也許能趕上甚至稍微超過我們,但在政治和軍事方面肯定會被我們越甩越遠。所以統一的事情我們真的不用着急。”

楊開遠有一句話要說,但到了嘴邊又吞下去,如此再三,終於道:“道理是這麼說,不過統江南以政略,則大功在你,並南宋以武功,則功在大哥。我是擔心這一點會干擾到你和大哥對事情的判斷。”

楊應麒一時沒有回答,兩人並騎走出甚遠,看看天色已經不早,楊應麒用鞭指着北方道:“送君千里,終需一別,三哥你就放心北上吧,只要大哥還是按規矩行事,那他就算把我罷了也不會有損國家的根基。我一人之進退,影響的最多不過數十年間之事,但三哥你這次要到漠北做的大事卻干係到我華夏千年福祉,所以還請三哥專注於漠北纔好,不必以京城之事爲意。”說到這裡掉轉馬頭,鞭子一甩,揚塵而歸。

次日蕭鐵奴連同阿魯蠻護送劉氏母子回真定,順便到曹廣弼墳頭拜祭,京師內外便又恢復了寧靜。蕭鐵奴和折彥衝楊應麒約好了在靈壽守足七日便回,但半個月後阿魯蠻都已經歸京準備着回東北了還沒見蕭鐵奴的影子,楊應麒便讓郭浩移文詢問,書信還沒發出已收到蕭鐵奴寄來的公文,大意是說南方出了點事情,所以他準備前往大名府就近處理,卻又沒說出了什麼事。楊應麒道:“他是樞密使,沒有君命怎麼可以到處亂跑!”

陳正匯道:“是否要將此事告知御史讓御史彈劾?”

韓昉忙道:“不可!或許內中涉及重大軍情也未可知,當先稟奏陛下,若蕭帥南下前未曾向陛下請命那就是違制,那時再告知御史由他們去彈劾也不爲遲。”

楊應麒便來見折彥衝,折彥衝聽了後卻道:“這事老六有跟我說,我準了的。”

楊應麒又問南方究竟出了什麼事情,折彥衝道:“這事還未確定,所以只是樞密內部行事,尚未知會相府。”楊應麒又再追問,折彥衝才道:“南朝亳州團練使王彥(注:此王彥非大漢上將王彥)發密信請求內附,所以我讓老六就近觀察處理。”

楊應麒聞言驚道:“亳州爲宋所有,一旦有變兩國必起刀兵!此事怎麼可以不知會相府?”

折彥衝道:“我並未準備納降,只是讓老六南下安撫,讓那個王彥不要亂動。事情真假未定,暫時還屬樞密掌控範圍,你也不用太過大驚小怪。若我真要納亳州時自會下相府商議。”

華元一六八八年,西北戰火才熄滅不久,淮河流域又傳出一個驚人的消息:大宋武經大夫、亳州團練使王彥以毫州叛宋,求附於漢,蕭鐵奴即以方面之權許之,並命趙立陳兵魯南以威脅徐州,命徐文進駐魯西以呼應王彥。

旬日之間,漢宋邊境全面告急,大宋北至黃河南至長江、東起淮海西至漢中,百姓聞訊無不惶惶,大宋淮北路宣撫使張俊不敢造次,急發加急奏表請朝廷定奪。岳飛韓世忠聞此均感不滿,韓世忠憤憤道:“張俊誤國!當王彥方叛之時,就該以萬鈞之力急破亳州,如何還請示朝廷!”

左右或道:“王彥此次叛亂顯然預謀已久,他一舉旗,北邊蕭某人立刻接納,若張宣撫加兵亳州,蕭鐵奴馬上起兵呼應,那時自淮河至秦嶺的傾國大戰只怕會一觸而發。孟浪攻亳,恐非謀國之道。”

“就因此事他們是早有預謀,所以更該快刀斬亂麻!”韓世忠道:“漢宋平和已久,號兄弟之邦,便是北朝皇帝征伐漠北、內部空虛時,我大宋亦未縱一馬越徐州以北,兩朝貌似緊張、實則無事的關係由來已久,對此兩國自朝廷以至於民間也都已經習慣。如今王彥起事,在我大宋則爲叛逆,在他北朝則是添亂,我料大漢內部楊應麒諸公、邊疆趙立諸將未必樂意見到此事。蕭鐵奴雖然呼應,但張俊若能當機立斷,即以大兵攻破亳州,趙立、徐文未必敢就此越境援救。事情既畢,即以王彥之首級傳示北朝,以示此爲我大宋境內出一叛徒,與友邦無關,那時蕭鐵奴再怎麼咆哮叫囂也無用了。但如今張俊卻先請示朝廷,以建康諸公之拖沓畏縮,行事必不能果斷,等他們議出個章程來蕭鐵奴早做好了準備!那時再動亳州那便真是兵聯禍結,若不動亳州任王彥歸附,豈不是開了一個惡頭讓邊將有樣學樣麼?若如此恐怕不出數年我大宋州縣就要半數易幟了!”

果然建康朝廷接到張俊的奏報後議論紛紛,一派主張馬上鎮壓,一派主張謹慎從事,甚至有人建議就此割卻亳州免得爲患,議論還沒結果,蕭鐵奴在北邊早已佈置妥當,徐文的兵馬也已接應上了亳州王彥,甚至有一隊漢軍潛行進入王彥所在的譙縣,這部漢軍雖然不多,但他們既已進城,張俊再要動手那就是漢宋大戰了,到了這個時候建康諸公更加不敢妄動,只得趕緊派使者北上交涉,希望北朝能遵守雙方的約定。

伐宋非伐夏可比,不是邊境上一二路軍馬、二三員上將就能解決的,蕭鐵奴此舉主要也是爲了埋下一個火藥桶,並非要就此南下,等火藥桶安置妥當了他便啓程北歸,還沒回到京城御史的彈劾已如雪片飛至,蕭鐵奴睬也不睬一下,見了折彥衝後自回樞密院繼續調兵遣將。

楊應麒見折彥衝以“政事從經、軍事從權”的理由將御史們的彈劾都壓了下來,便召集相府重臣,請皇帝、樞密以及在京諸將帥駕臨相府議事,阿魯蠻這時已經到了榆關,聽說此事後也暫留請旨,希望回京一趟。

相府的會議還沒召開,南宋的使者已經到了,韓昉問楊應麒是否等會議之後再傳見宋使,楊應麒雖是主張緩戰,但心中並非沒有欺宋之意,略一沉吟,便道:“我先見宋使一見,試試南朝的軟硬。”又問使者是誰,韓昉說是朱弁。大凡謀天下之人胸中所收人名都數以千計,楊應麒居大國宰輔之位,大漢縣官以上、大宋州官以上他都有所瞭解,至於敵我雙方的重要謀臣更是久在心中,這等本事雖然罕有,但也不是楊應麒獨到之能,當年的蔡京與今日的秦檜也都具備這等素質。所以這時楊應麒一聽是朱弁便微微皺眉,心想:“看來這次南朝是強硬派擡頭了。”

果然一見面朱弁就責漢廷背盟,要求楊應麒懲治肇事之人,公開與亳州王彥撇清關係,楊應麒道:“此乃樞密使之謀,我做不得主。”

朱弁一聽道:“既然丞相做不得主,不才斗膽,還請引見於大漢皇帝陛前!”

楊應麒道:“我大漢皇帝日理萬機,朱大人要請見還得排期。”

朱弁抗聲叫道:“丞相!你號稱賢相,天下士子或忠於折氏,或忠於趙氏,唯獨對丞相你,無論南北均矚目傾心!難道你真的希望看見兩國交兵、生靈塗炭麼!”

楊應麒眼皮垂了一垂,隨即道:“我有一策,趙官家若肯聽從,或許能平息干戈於未動之前。”朱弁便問何策,楊應麒道:“按當年長江水上之盟,河南之地當歸我大漢。只因貴國邊將飛揚跋扈,不遵此盟,竊據汴梁,使我河東、河北俱曝露於貴朝刀兵之下,商旅農夫不得安息,這才招致我朝上下不滿、軍民懷怨。若趙官家能遵從當年長江水上之盟,以河南易亳州,則不但此事可化害爲利,而且南北兄弟之誼也將更爲鞏固。至於王彥嘛……我們不計較岳飛的過錯,你們也就別計較他識時務之舉了。”

朱弁含怒道:“丞相這是什麼話!汴梁乃我大宋故都,此事天下皆知,嶽元帥揮師北上,驅逐金人而復故土,怎麼就變成竊據了?且我朝兵將自得汴梁以後,並未北越黃河一步,於兩河民生何妨?要以河南千里之地易亳州一城更是荒謬!至於嶽元帥與王彥,二人一忠一奸,一如天上之明月一如溝渠中糞土,豈可相提並論?亳州之地仍歸我朝,王彥叛臣必須授首——此爲是非大節所在,沒得商量!”

最後這句“沒得商量”實有些氣急敗壞了,楊應麒卻也不和他發脾氣,換了一副口氣,言語也由雅變俗,好整以暇道:“你沒得商量,趙官家未必沒得商量。你可修書一封讓副使帶回去,將我的意思轉達建康,或許他們肯答應也未可知。唉,朱大人你要知道我也很難做啊,我也想和平,我也不喜歡打仗,但我六哥他們要打,他又主管樞密,這打仗的事本來就歸他管,我要去扯他的後腿也得整出個理由來啊!所以還請趙官家和建康諸公幫幫忙,不要讓我難做。”把朱弁氣得不行,雙方不歡而散。

第二日折彥衝駕臨相府,左邊是楊應麒坐着雀翎椅,下手爲陳顯、陳正匯、韓昉等一干文臣,右邊是蕭鐵奴坐着虎皮椅,下手爲劉錡、曲端、任得敬等一干武將。行禮既畢,楊應麒便責蕭鐵奴道:“六哥,你這次怎麼如此唐突!也不知會相府一聲便納了亳州,你這是違制!”

蕭鐵奴一笑道:“事急從權,我人在大名府,若先知會了你,等你決定後發文書來,什麼事都誤了!若連一點便宜行事的權力都沒有,還要這樞密使來幹什麼?你相府做事,也不見得都請問過我樞密院!”

楊應麒道:“六哥,我並非要侵你的權,若是南宋北侵,邊境告急,那無論你做什麼我都不會二話,但這次的事情在我看來,就算是誤了也好過魯莽行事!亳州又不是什麼大地方,王彥又不是什麼要緊人物,爲這一州一人而壞了南北邦交,實在是得不償失。”

蕭鐵奴冷笑道:“亳州算什麼!那姓王的又算什麼!我花這麼大力氣納他保他,就是要看趙構怎麼辦!如今亳州城內已有我大漢的軍馬,趙構若是敢強令攻城那便是向我大漢宣戰,趙構若是不敢動彈那南朝其他將帥就會心浮意動,屆時他們中樞邊將兩相猜疑,便是沒事情也要鬧出事情來!我這打算難道你真不懂?若是懂得又何必明知故問!”

這番話說出來折彥衝連連點頭,楊應麒也爲之默然。北宋集權過甚,地方上將領無權以至於積弱,靖康之後爲了保國保種,南宋朝廷給各路軍隊的權力越來越大,各路將帥不但重新獲得了自主指揮作戰的權力,甚至有了近乎獨立的財權,將領一旦同時掌握了兵權財權,那離軍閥就只差一步了——而這與大宋的家法是完全悖逆的!蕭鐵奴久在西北,打交道的一直都是胡人,所以楊應麒也沒料到他才接管樞密便能直刺大宋體制上的死穴。其實楊應麒雖是主張緩統,但並不是不統,而他要對付趙構,瞄準的也是蕭鐵奴所瞄準的方向,在這一點上兩人倒可說是殊途同歸。

陳正匯站了起來,問道:“這樣說來,元帥是打算向宋廷全面開戰了?”

蕭鐵奴倚在虎皮椅上,橫了陳正匯一眼道:“我和老七說話,你插什麼嘴!”

這句話當真是輕侮之至,陳正匯臉上血氣上涌,隨即壓下,調了調氣息,不卑不亢道:“廷議國事,但論是非對錯,豈有身份高低?”

蕭鐵奴雙目一睜,半邊殭屍臉極爲可怕,折彥衝在上喝道:“老六!這裡不是軍中,不得失禮!”蕭鐵奴哼了一聲,移開了眼睛不去看陳正匯。

陳正匯又問:“元帥,你是真的打算全面開戰麼?”

蕭鐵奴眼睛盯着地面道:“是又怎麼樣?你又不管兵部,問這個做什麼!”

陳正匯高聲叫道:“不錯!我是不管兵部,可我管戶部!元帥,你打仗要不要錢啊?”

蕭鐵奴未答,盧彥倫出列道:“陳大人,戶部的底子有多深我不清楚,不過經過這兩年休養生息,加上商路大暢,國庫中的存銀也夠用了吧?”

“不夠!當然不夠!就算平時夠,一打仗也就不夠了!”陳正匯道:“沒錯,這兩年國家是休養生息了,幾條商路開通後賦稅也大有增益,但增益出來的部分全都去填北征期間的坑了!至今建都的款項都還沒還呢!我們還欠着一大筆錢!”

盧彥倫冷笑了一聲道:“陳大人口口聲聲說北征北征,說的好像我們現在是在給北征補窟窿一般,莫非陳大人心裡認爲北征是不對的不成?”

這句話極爲歹毒,陳正匯正要回答,楊應麒已斥責盧彥倫道:“盧大人!北征之舉是形勢所逼,當年決定北征之前就已經料到會落下一個財政上的大窟窿!你是管軍方後勤的,這一點別人不知道,難道你還不知道?陳大人能事前籌到錢糧、事後補好窟窿便已是大功一件!現在議的是南方之戰,大家就事論事,不要東拉西扯胡亂攻擊!”

盧彥倫被說得臉上青一陣紅一陣,折彥衝道:“應麒所言甚是,大家就事論事,莫要扯遠。”

盧彥倫趕緊向皇帝請罪,又向陳正匯賠禮,然後才道:“彥倫也知道戶部還有欠款,但如果我所知不錯,這些欠款的歸還也早有定製,應該是由國家每年收入的一部分分批返還給民間,是吧?”陳正匯應是,盧彥倫又道:“北征所費雖巨,借款雖多,但分成五到十次返還,就算加上利息,每次的數目就數量來說雖然還是很大,但比起國庫的收入就未必佔得了大頭了。陳大人,你實話實說,戶部每年用來歸還欠款的錢需不需要佔到國家總收入的一成?”陳正匯沉吟不語,盧彥倫又問:“那半成呢?”陳正匯又不語,盧彥倫道:“若連半成都不到,陳大人何苦用這北征欠款一事來阻礙陛下完成一統大業!”

這番話極爲有力,陳正匯一時沒法反駁,只得道:“戰事一起,國家收入必受影響。到時候會發生什麼事情還未可知。”

盧彥倫嘿了一聲道:“陳大人說的沒錯,戰事一起會發生什麼事情確實難說,可能國家賦稅會受影響,但也可能因此而奪得一座大城,奪得一個大倉,那時不但無損國庫,反有增益呢!”

陳正匯叫道:“這怎麼做的準!”

盧彥倫微笑道:“未必有的收益做不得準,那陳大人所言那未必有的損耗也做不得準!”

楊應麒插口道:“大國相爭,禍釁一起必然經年,經年用兵必勞民傷財,此事自古皆然!”

盧彥倫不敢答,蕭鐵奴淡淡道:“老七,打仗的事情你不懂!對付趙構未必需要經年用兵。宋不敵遼,遼不敵金,金不敵漢!江南小朝廷地方雖然不小,但打起來也許比西夏還容易!”

“不然!”這次出列的卻是武將隊伍中的劉錡,只聽他道:“大宋雖有積弱之名,但那是在靖康年間,當時中原久不經戰火,全國除陝西之外幾無可用之兵,所以大宋兵將對金兵望風潰散亦屬尋常。但好士兵是磨出來的,好將領是在戰場上死剩的!自汴梁城破至今已逾十年,這十幾年裡大宋的羸兵弱將或散或死早已去了十之七八,如今能活下來的多爲悍卒!看其能內平洞庭之亂、外破宗弼大軍,又豈是運氣使然?再則,漢宋帝分兩姓,民本一家,驅秦晉齊魯之兵以下江南湖廣,實無異迫血脈兄弟同室操戈,若無故伐宋,恐漢家將士皆不願戰,此又與徵漠北伐西夏不同!”

曲端立於劉錡下手,聞言道:“劉將軍數立大功,冠於諸將,軍中都雲劉將軍之功不在諸元帥之下,朝中亦有過封帥之議,以取陝保陝、抗夏滅夏之功而登壇封帥,卻也夠了。軍中後輩對劉將軍高踞帥壇並無意見,但也希望劉將軍不要阻了後輩們的立功之路!”

劉錡皺眉道:“你這是什麼意思?封帥之議我與種兄早已聯名請辭,如今正談論伐宋之舉,你提出這件事來做什麼?”

“我提出這件事來並非無理取鬧,只因此事與伐宋之舉有關!”曲端朝折彥衝行了一個軍禮,說道:“陛下,軍人但知立功爲國,揚名爲己,令旗到處便是刀劍所向!同族相親乃是平時禮,戰場之上便連父子兄弟也顧不得了,何況同族?古今中外的軍律之中,又有哪一條是要求士兵在戰場上望父投拜的?如今我大漢如日方中,軍中還沒來得及立功的晚輩個個磨拳擦掌,這批人血氣方剛,若得以引導向外個個都能以一當十,但若不引導宣泄只怕反而會惹出禍事來。誠如陛下在長安時所言,如今天下未靖,甲兵不可收,驍將不可藏,不然等到兵鈍將老之日,陛下再要一統天下,恐怕也有心無力了!”

折彥衝問:“軍中希望開戰的人很多麼?”

樞密副使、兵部尚書郭浩沉吟道:“軍中確有期盼着開戰立功之輩,但也不乏不樂南下之人。再說宋廷對我們一向恭敬,若無罪而伐,恐怕……恐怕有些師出無名了。”

韓昉道:“不然!只要我們肯找,這出師之名總會有的。”

楊應麒站起來道:“找出來的名目不是名目,是藉口!”

蕭鐵奴也站了起來道:“只要能一統天下,是藉口又如何?”

楊應麒道:“我不是反對一統,我只是希望再等一等!”

蕭鐵奴反問:“等到什麼時候?等到我們都老了再打?還是等到由太子、林輿、蕭駿他們當家時再打?”

最後這句話說得折彥衝爲之動容,起身道:“鐵奴說的不錯!我們這代人能壓制得趙構難以翻身,不是因爲我們的錢比他多,不是因爲我們的人比他多,而是因爲我輩武勇而趙構文弱。但下一代這幾個小子在我看來都太文了,守成或許還可以,進取未必也行!現在雖然不是開戰的最好時機,但那所謂的最好時機也許永遠都不會到來!利我之勢,轉瞬或失!當初耶律延禧若能在女真方興未艾時滅了女真,世間便不會有金國;阿骨打皇帝在時若能下定決心滅了漢部,我們今日還能從容站在這裡討論天下一統麼?”

韓昉看了陳顯一眼,陳顯忙出列道:“陛下所言甚是。”韓昉這才附於其後道:“陛下聖斷!”郭浩王浩對望一眼,亦出列贊同。

那邊劉錡俯首不語,曲端耶律餘睹任得敬等一齊出列道:“臣等願效死力,以供陛下驅策!”

折彥衝兩手一拍道:“好!那這事就這麼定了!”

忽聽楊應麒叫道:“且慢!”

第四十二章 貳臣歸附第四十六章 保州攻防戰第二四六章 良緣非良緣第八十四章 天下第一金龜婿第三五四章 審判第三四四章 北遊第一五八章 故國第九十二章 國相逝事何從決第二零四章 思良將第二七四章 劫後面目重認識第一三四章 特設新軍第二三四章 福禍相倚伏第二六五章 大敗之後當反思第九十四章 將軍跨海南巡第二四六章 良緣非良緣第二九八章 蕭帥的大意第一五二章 舟中議第二零六章 學生潮第二一一章 激蒼鷹第二一七章 窺九鼎第十六章 入女真第二零九章 河套局第三一五章 兵來將擋第一零五章 大禍常在牆內第九十三章 書生仗劍北遊第二一二章 飼野狼第二零一章 守城第二四一章 數語乾坤轉第三十章 新編胡伍第三十一章 造船之業第二二六章 漢部見聞第二四七章 回首實有怨第三零一章 胡商大算盤第一零七章 何去何從悵惘第四十九章 複雜的政治第二七八章 無望之城豎降旗第二二二章 抗金大旗第二八零章 蘭蕙之心常憂疑第二六九章 虎率羣狼萬獸走第一章 瘟疫第一零二章 相謀亦需道合第十七章 建村落第一八八章 定第一二八章 錦囊妙計第一七六章 詔第三四四章 北遊第二三三章 宗澤之逝第一四八章 地之失第二二一章 救溺自溺第二六八章 圈套內外險難知第三三五章 議封王第三十章 新編胡伍第一二五章 鄧肅押糧第三零二章 漢廷大難題第二七七章 亡國餘思隨風散第九十四章 將軍跨海南巡第三四一章 聚首第一八零章 異第三一八章 大漢軍心第二八零章 蘭蕙之心常憂疑第一五一章 夕下論第二三六章 連環計中計第二九八章 蕭帥的大意第一三三章 胡部潛流第一八七章 匕第四十七章 後院的狼客第一六五章 陰陽第二一八章 悼忠臣第一八九章 國債第一二四章 道窮思自強第三十七章 一村之治第九十一章 東南東北亂局紛第二八五章 牆倒衆人齊推第二一五章 演兵法第三十三章 虛實反覆第二七一章 喪家之犬悔何用第二九六章 東海的不滿第二零八章 陳家貨第七十四章 李師師的邀約第二零二章 自辱第三零二章 漢廷大難題第三五零章 迎敗第二八八章 乃合燕京之圍第三四七章 嶽幕第一零五章 大禍常在牆內第五十九章 公主回家了第二一六章 小買賣第二二二章 抗金大旗第三零三章 財神的口袋第三四八章 秦府第三十五章 襲遼帝鑾第二零九章 河套局第二五九章 人心軍心士心第五十七章 狡政與黠商第二九七章 太子的良心第三章 論武第七十五章 海上盟約新議第三十六章 大捷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