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克雲中(上)

蕭鐵奴逼逐夏軍的時候,王宣也由後軍變爲前軍,直指大同府。他進軍的速度不如蕭鐵奴快,但步騎數萬層層壓下,一路也是勢如破竹。?

在奉聖州的宗翰收到消息時,王宣已經到達豐州!完顏希尹在大同自知難敵,趕緊向東路的宗翰主力求救。宗翰聞訊大怒:“耶律餘睹這契丹兒是吃白飯的麼?他手裡有三萬大軍,怎麼這麼輕易就讓王宣小兒過來?”?

高慶裔勸他息怒,道:“聽說這次是折彥衝親自坐鎮,前後大軍不下十五六萬。王宣只是前鋒,他左右都有數萬胡馬抄掠輔弼,後面又有折彥衝爲呼應,再說漢軍才平定漠北,氣勢如虹,耶律都統手裡縱有十萬大軍,恐怕也難以抵擋。”?

他說的道理,宗翰何嘗不懂?方纔之怒,與其說是氣倒不如說是急,局勢發展到這份上,他已知道自己已輸了九成!剩下一點生機,就只有盼望楊開遠和曲端沒能乘機響應了。?

但事與願違,漢軍很快就有了呼應漠北軍勢的行動!楊開遠的京畿軍勢與曲端的晉北軍勢,對漠北軍勢的行動雖然不能說了如指掌,但基本的行動方向卻也知道得八九不離十。在對西夏的戰事上,蕭鐵奴難以迂迴萬里來通知劉錡,但在對雲中的戰事上,折彥衝要將己方的情報迂迴高知楊開遠和曲端,所費不過一二個月,楊開遠和曲端要奏報羣情,所需要的時間亦然,所以進攻雲中時,漢軍南北兩路的協調性要比進攻西夏的幾路軍勢良好得多。?

王宣纔到達豐州,石康、曲端便幾乎在同一時間轉守爲攻,對宗翰和迪古乃發動猛烈的攻擊。尤其是曲端,他算準了雲中地區已經受到攻擊後馬上強攻雁門關。雁門雖險,但攻者志在必得,守者士氣低迷,曲端的軍隊無論人數兵器戰力物資都佔優勢,所以短短兩日的攻城就已讓這座名關顯得岌岌可危。迪古乃不得已趕緊向完顏希尹和宗翰告急,但完顏希尹和宗翰這時哪裡還能抽出援手來??

“完了……完了……”?

高慶裔已是志黜智窮,而宗翰亦自知窮途末路。其實從楊應麒化解了四家聯手、漢軍抵擋住金夏夾攻的那一刻開始,宗翰和高慶裔就都知道敗局已定,他們當時還在期盼着折彥衝在漠北會失敗——那是他們唯一的轉機。誰知道他們等來的卻是折彥衝擁漢驅胡席捲南下的虎賁之師!?

連宗翰都如此,雲中金軍的文官武將就可想而知了。王宣佔據豐州的消息傳到大同,當天就有人來密告說這個文官通敵,那個武將謀反。完顏希尹大怒,下令籤拿,命令還沒出都統府門口,又有人來報說“宰相”韓企先也造反了。完顏希尹大驚失色,趕緊追回了捕逆的簽押,先奔入軍營,召集了兵馬,牢牢控制了城中兵權後,才傳召那些有造反嫌疑的文官武將。諸人來到後,完顏希尹又好言寬慰,希望大家能定下心來,和“大金”一起度過難關。衆文臣唯唯諾諾,諸武將信誓旦旦,但完顏希尹的眼光從他們的臉上掃過,卻覺得這些人個個都在說假話。?

衆人退去後,宗翰之弟、大同府府尹宗憲道:“這些人其意不誠,恐怕口中說的好聽,心裡並無忠心!今日放走,恐怕會留下明日之患。”?

完顏希尹看了他一眼,說:“我知道。”?

宗憲道:“既然知道,爲何卻放任他們離去?”?

完顏希尹嘿了一聲道:“忠心?我現在只求他們表面聽話就夠了,哪裡還敢奢望他們表裡如一?明日之患?保得住今日再說吧。”?

宗憲聞言黯然,許久,才說道:“不如我們派人和折彥衝談談吧。怎麼說也是一場親戚,或許,或許……”?

完顏希尹接口道:“或許他不會殺我們?”?

宗憲嘆了一口氣,完顏希尹道:“如果我們投降,看在虎公主份上,也許不會爲難我們。不見蒲魯虎、安塔海現在過得好好的麼?可這件事情,你兄長不會同意的。他寧可死了!也不會向折彥衝投降!”?

完顏希尹說的沒錯,除了高慶裔,宗翰身邊幾乎所有的謀士都打着名爲求和、實爲投降的念頭,但宗翰一聽和談二字,二話不提就將作此建議的謀士殺了——也不管這個謀士之前多得他的信任!在接連死了五個謀士、大臣之後,便再沒人敢提此事了。宗翰每日除了督軍作戰之外就是提刀巡營,或白天,或晚上,只要他睡不着而眼前沒有戰事,就會領着一隊刀斧手到各處營寨察看,將士稍不順他心,或礙了他眼,不管三七二十一,當場斬殺。短短數日之間,金軍大營便人心惶惶,無論文武,個個不知自己能不能見到明日的太陽。?

戰爭的局勢一日比一日惡化,石康的步兵已經開出居庸關,把一直緊逼着城牆的金軍逼退了數裡。不過由於楊開遠和石康都是用兵穩健的類型,所以沒有過分急躁的逼近,但北面卻又竄入了一支胡馬,越過野狐嶺,直逼歸化州。甚至有一小隊打着明黃旗幟的騎兵進入奉聖州金軍主力的視野!?

“大漢皇帝的親兵!大漢皇帝的親兵!”?

金軍中有人叫了起來,那人隨即掉了腦袋,但這個消息卻像瘟疫般蔓延開來,不久宗翰從熟睡中跳起,聽到這個消息之後提刀將門口竊竊私語的兩個侍衛殺死。他還要殺人時,高慶裔撲過來,抱住他的腳哭道:“陛下,不能這樣了,不能這樣了!奉聖州已經呆不住了,我們走吧……”?

宗翰舉起刀來,照着他的脖子就砍了下去,砍到他後頸時忽然腦袋清醒了一點,趕緊收勢,但刀還是砍中了高慶裔的後肩,左右見他連高慶裔都殺嚇得魂飛魄散,高慶裔卻好像半點沒有察覺,繼續叫道:“陛下!我們快走!漢廷雖強,但內裡並不是沒有毛病。我們這次如果能逃得掉,將來或許……或許還有一點捲土重來的機會!”?

宗翰慘然道:“捲土重來……可是我們還能到哪裡去?東邊?北邊?南邊?”?

“西邊!”高慶裔叫道:“如果大同守不住,就往西夏那邊去。西夏有山河阻隔,又有沙漠隔壁,或許還能負隅頑抗!以待漢廷有變。”說完了這些才支持不住暈了過去。?

宗翰連忙派人給他裹傷,猶豫了一個晚上,終於決定放棄奉聖州。?

宗翰一走,當地的最後一點抵抗力也就瓦解了。石康派軍佔領儒州、歸化州、奉聖州,這些州城望見漢軍旗幟馬上投降,所以漢軍這場勝仗可以說得來全不費工夫。折彥衝的車駕還在豐州東部,本要從大同西北的德州南下,聽到消息便改了路線,轉而到奉聖州來,要和楊開遠會師。雙方的前鋒在長城舊址相遇,兩相歡呼,喜訊數日間便傳遍了整個京畿。?

楊開遠聞訊進駐居庸關,一邊準備着迎接折彥衝,一邊派兩萬軍馬偱西南路去抄襲雁門關的北面。?

劉萼聽到消息,連夜跑到軍中來見曲端,道:“將軍與石將軍同爲我大漢上將軍,各居防範宗翰之要職。之前朝廷評價居庸、晉北軍勢,都說居庸關雖有楊元帥爲後援,但論堅實還不如將軍的晉北軍。雲中的女真餘孽,主力本在奉聖州,如今石將軍已經得奉聖州,而將軍還在雁門關下躊躇。若等北面派遣的大軍到了而雁門關還巍然未倒,那朝廷諸公對將軍恐怕就要另作評價了。”?

曲端聽了臉色大變,召集諸部將道:“養軍千日,用在一時!如今各路大軍都已建立不世奇功,唯我晉北軍未得一城一地!雁門關就在前面,已經攔了我們幾年了!我如今在此立誓!若不能在楊帥援軍到達之前攻破此關,我願去上將軍銜!回陝西種田餵馬去!”?

諸將應諾,均願效力死戰。第二日曲端親到城下督戰,限三日之內破關,士兵出營,有進無退!?

雁門關上雖還有一部分願意效死的女真戰士,但大部分守軍卻在這幾年的腐化中墮落了,許多人甚至抱着坐等收編的心態。宗翰以東胡酋長竊據雲中,本來就名不正言不順,在本地很不得人心,只是淫威之下一時無人敢反抗而已。這時整個雲中的大局連最下層的士兵都知道金軍必然無幸,試問又還有誰肯來爲宗翰陪葬?雁門關下攻城之聲大躁之日,也正是雁門關內人心思變之時!?

曲端下達死命令的第二天,便有一個被收買了的金軍內應於雲梯接近牆頭時,在衆目睽睽下將幾個漢軍將士拉了上去!一個督戰將領上前要去殺他,卻被背後一個小兵一刀砍倒,跟着便有幾個內應在牆頭的人羣中叫了起來:“倒戈!倒戈!不做金人的走狗了!不做金人的走狗了!脫下帽子!倒戈!”?

鬨鬧之中,先有幾十個人脫了頭盔皮帽,倒戈相向,朝沒脫頭盔皮帽的金軍殺去,雁門關上登時大亂,一些沒戴頭盔皮帽的兵將也在混亂中被當作了叛亂附漢者,不得已只好跟着倒戈相向,漢軍乘勢登上城頭。登上了城頭的漢軍和倒戈金軍匯成數千人,向城門衝去,衝破了頑抗金軍的阻攔,開了關門。?

迪古乃站在關頭,眼看着雁門已破、金國之亡已成定局,嘆了一口氣說:“難道我還要做第二次俘虜麼?”面向東北橫刀自刎,屍體從城頭墮下,被搶着進城的軍馬踏作了肉泥。

第346章 南行(下)第314章 割地之議(下)第356章 蝶夢(下)第311章 主動被動(下)第356章 蝶夢(上)第102章 相謀亦需道合(上)第79章 東海路翎羽翩飛(上)第332章 金蘭折(上)第314章 割地之議(上)第324章 漠北金帳(下)第79章 東海路翎羽翩飛(上)第168章 偶遇第77章 大流求歸宿彷徨(下)第191章 入汴第189章 國債第7章 去向(下)第56章 林公子入港(上)第54章 老和尚遠來(下)第286章 國亡四方禍至(上)第9章 塞外(下)第51章 南遷吧南遷(上)第222章 抗金大旗(上)第334章 漢皇都(上)第116章 契丹有隙牆第2章 部勒(上)第280章 蘭蕙之心常憂疑(下)第143章 塘沽問第233章 宗澤之逝(上)第312章 連環衝擊(下)第30章 新編胡伍(上)第46章 保州攻防戰(上)第254章 究竟誰控制誰(上)第230章 中原戰局(下)第222章 抗金大旗(上)第90章 故人西來大梁城(上)第222章 抗金大旗(上)第54章 老和尚遠來(下)第87章 問將軍房事能否(下)第342章 議戰(上)第254章 究竟誰控制誰(下)第220章 汴梁一空(下)第252章 大變亂之前徵(上)第143章 塘沽問第305章 西夏的將相(上)第299章 穀物與泥沙(上)第333章 靈壽墳(上)第138章 燕京襲取第49章 複雜的政治(上下)第229章 公主車駕(上)第57章 狡政與黠商(上)第240章 一檄天下安(上)第313章 夏使之會(上)第309章 秉公與顧全(下)第91章 東南東北亂局紛(上)第138章 燕京襲取第227章 帝子身份(下)第301章 胡商大算盤(上)第246章 良緣非良緣(上)第223章 義軍西渡(上)第6章 邊關(上)第54章 老和尚遠來(上)第97章 攔路石眼中釘(上)第206章 學生潮(上)第78章 漢部牆角窺伺者(上)第58章 開發大流求(上)第263章 威逼利誘和解(上)第70章 相國寺一日遊(上)第45章 東海新霸主(下)第66章 宋使團的苦惱(下)第53章 梟雄之異志(上)第6章 邊關(下)第4章 過冬(上)第242章 南北孰爲先(下)第140章 揚帆濟海第115章 唐刀無敵陣第22章 立法規(上)第252章 大變亂之前徵(上)第183章 臨第80章 禪門佛鑑的威力(上)第75章 海上盟約新議(上)第209章 河套局(下)第15章 誓約(上)第246章 良緣非良緣(下)第96章 亦圖力挽狂瀾(下)第278章 無望之城豎降旗(下)第104章 小利中喻大節(上)第136章 燕京變故>第286章 國亡四方禍至(上)第71章 麒麟樓大東家(上)第283章 年少正當磨練(下)第311章 主動被動(上)第224章 建炎之立(下)第89章 舊邦士子維新學(下)第287章 竟破塘沽之堵(下)第348章 秦府(上)第132章 陰山戰事>第40章 兵下遼東(下)第266章 盼君未忘當年誓(上)第231章 山東進退(上)第220章 汴梁一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