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戰爭動員法

趙頊想不想上天,暫時還不好說,但是那西夏太后肯定是想要上天了。

飛龍元年,剛剛開年不久,那西夏太后就上演了一出宮廷大戲。

她直接下令軟禁了西夏國主李秉常。

消息也是在第一時間傳到東京汴梁,但是張斐對此不覺絲毫意外。

因爲對於樑太后而言,她現在已經無路可退,由於她禁止與宋朝的貿易,導致越來越多人倒向宋朝,要知道一直以來,都是宋朝拿着去貿易威脅西夏,可見西夏更需求對宋的貿易,所以西夏沿邊的百姓、商人,以及一些寨主,都非常反對樑太后的這道命令。

其實樑太后心裡非常清楚,這麼做是不對的,但她沒得選,因爲在李秉常親政後,就一直利用近臣,在朝廷製造輿論,恢復漢禮,與宋朝交好,可她又是漢人女子,只能採取更急極端的手段。

但眼看越來越多人,爲了自己的利益,去聲援他們國主,並且邊境是越來越亂。

再這麼下去的話,李秉常很有可能借此事要奪回權力。

只能是先撕破臉,將皇帝軟禁,確保自己的權力,這樣的話,在外交上就能夠更加自主的與宋朝交涉,而不受到內政牽扯。

換而言之,我只要先穩定住內政,到時就是再開榷場,那也說得過去。

但現在是無論如何也得咬住。

然而,她這一舉動,是震驚全國,也使得之前跟宋朝偷偷貿易酋長、商人,知道自己也沒有退路,如果不反的話,肯定會被樑太后清算的,於是他們直接派人聯繫王韶、種諤他們,表示願意歸降大宋。

而趙頊在得知此消息後,也是立刻召開樞要會議。

垂拱殿。

“根據王韶和種諤所言,邊州許多酋長都已經是決心反叛樑太后,歸降我大宋,這可是消滅西夏的絕佳機會啊!”

王安石對此很是心動。

這真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如今大宋國力已是今非昔比,而西夏出現這麼大的內亂,真是佔盡天時地利人和。

文彥博卻道:“但是我們在西夏和遼國的探子,也都確定了,在去年下半年時,西夏太后曾兩度秘密派使臣出使遼國。

要是沒有遼國的支持,西夏太后是決計不敢這麼做的,他們之間肯定達成某種協議,一旦我們出兵西夏,遼國極有可能會趁虛而入的。”

呂惠卿道:“既然西夏已經投靠遼國,那如果等到西夏太后整頓完內部,那必將會對我國形成更大的威脅。”

文彥博道:“機會當然不是能放過,但之前我們已經規劃好,借商人偷偷出兵,建立寨堡,協助他們防守,如此便可有足夠的兵馬防衛遼國。只要我們不大規模進軍,遼國也不見得敢南下。”

王安石道:“此策雖然也可行,但是不見得能夠防守得住,西夏太后下一步肯定是派大軍來鎮壓那些反叛的將領和寨主,如果不派主力進去,如何擋得住?”

文彥博捋了捋鬍鬚,又向趙頊問道:“陛下,此戰關乎國家命運,當任命一名統帥統管全局。”

趙頊點點頭道:“朕想委任王韶爲三軍統帥,畢竟他曾經也採用相同的戰術,拿下河湟地區,並且他對當地的情況是非常熟悉。”

王安石立刻道:“臣也認爲王韶乃是最佳人選。”

文彥博稍顯猶豫,是思慮再三,才道:“陛下,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若任命王韶爲統帥,必然是相信他,可不能再犯以前犯過錯誤。”

他說得很委婉,但其實就是暗指皇帝別瞎指揮,別學着那些前輩們,去遙控戰局。

他也知道這個機會難得,但是遼國在邊上虎視眈眈,太過冒進,可能讓遼國趁虛而入,但是太保守,又可能錯失良機。

只能把委任一名統帥,讓他根據前線的情況來定奪。

而這種戰局是很難遙控指揮的。

趙頊點點頭道:“如今已經改革成功,也無須如此,如果諸位沒有意見,朕打算任命王韶爲關西、隴右、河東三道行軍大總管。”

一旁司馬光聞言,心裡有些慌,本想說,此非我朝制度,可轉念一想,之前官制改革,遵循的就是唐制,雖然最終改得是四不像,但到底口號是這麼喊的,行軍大總管倒也合情合理。

文彥博也不反對,道:“陛下可命王韶見機行事,決定派遣多少主力進入,但不宜宣戰,更不可冒進,當步步爲營,以修建營寨,防守爲主,蠶食西夏的領土,我們只需要藉此戰削弱西夏,便可贏取最後的勝利,根本無須大舉進攻。”

趙頊點點頭,又看向王安石他們。

王安石他們當然贊成。

其實他們擔心,這保守派過於軟弱,不敢進攻,以至於錯失良機,但是他們非常相信王韶,王韶肯定不會就此放過西夏。

會議結束之後,趙頊立刻去到邊上一棟小閣樓上,張斐早就已經在此等候。

“陛下,他們沒有吵起來吧?”

張斐問道。

趙頊搖搖頭道:“文公的想法跟我們一樣,只是先生認爲此策過於保守,擔心延誤戰機,但是當朕決定委任王韶爲行軍大總管後,他便沒有再反對。”

張斐輕輕鬆得一口氣,“那就好。”

趙頊皺眉道:“如今朕最擔心的就是北朝,根據消息,北朝肯定是與西夏太后達成協議,只是不知道他們在打什麼主意,到底是直接出兵,還是會等到西夏太后平定內部,再與之一同出兵,亦或者只是給予我朝施壓,讓西夏太后平等內亂。”

雖然國力蒸蒸日上,但如果同時兩線作戰,他還是很擔心的。

張斐安慰道:“陛下,我們已經盡最大的努力去避免兩線作戰,連商人都利用上了,但是這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到底這最終的主動權,是握在遼國手裡的。

不過以我們目前的國力,在未全面對西夏發動進攻前,我是有信心我們能夠擋住遼國的。”

趙頊點點頭。

張斐也並未再多說什麼,不止是趙頊,其實朝中絕大多數大臣,對遼國都有一種懼怕,在不交戰之前,也是沒法消除的。

翌日,趙頊便派出人快馬將他任命的傳去熙州,保險起見,他甚至還派快馬前往延州、綏州等西北邊州,讓他們接受王韶的統帥。

雖然之前張斐去的時候,就已經打過招呼,但是到底這三道行軍大總管,在宋朝是首次出現,趙頊還擔心那些將軍不能理解。

同時,又命河北諸軍進入戰備狀態,其中包括大半皇家警察。

最高皇庭。

“王學士,三司使,你們現在還有空上我這來喝茶?”

張斐看着王安石和薛向,笑呵呵道。

王安石笑道:“我們當然不是來喝茶的。”

“那是.?”

“是這樣的。”

薛向立刻道:“如今我們要做好萬全準備,關於財政方面亦是如此,但是今非昔比,再加上我朝還未有宣戰,也不宜徵召役夫,只能是花錢僱人運送糧草,而目前又尚不知此戰要打到何時,規模又會打多大。”

張斐道:“增稅?”

薛向稍顯遲疑。

王安石道:“目前還沒有到增稅的地步,我們是想發行類似於鹽債的債務,保證國庫一直處於充盈,如此就能夠應對北邊的危機。”

張斐點點頭道:“這倒是可行,我其實是不贊成增稅,越是這種時候,就越要顧好內政,增稅的話,這會引發民間百姓不滿,就是不知道你們打算髮行多少債務?”

王安石道:“一千萬貫。”

張斐道:“這多了一點吧。”

王安石道:“河中府都能發一百萬貫,朝廷發一千萬貫怎麼算多?”

張斐道:“河中府發一百萬貫,那完全是憑藉鹽池在撐着,而且這種債務到期,是要連本帶利,一併還清的,關鍵發這麼多,商人也不太敢買。”

王安石道:“所以我們纔來找你想辦法。”

薛向又補充道:“發行這種債務,也是爲了保障稅幣,一旦戰爭的消息傳來,百姓可能拋售手中稅幣,儘量保留銅錢,因爲他們會擔心朝廷濫發紙幣,來補充軍費。”

張斐眉頭一皺,“這還真是一個問題,光憑債務可能不足以讓百姓放心,更加會讓百姓認爲,朝廷已經沒錢,引發更爲恐慌的拋售。”

薛向道:“那你認爲該如何保住稅幣?”

張斐道:“三司使必須準備足夠多的儲備銅幣和絹布,同時要回收一些稅幣。”

王安石道:“目前朝廷正是用錢之際,如何回收稅幣?”

雖然他們都是一等一的天才,但是這種法定紙幣,到底是剛出來不久,如何在戰爭下運作,他們還是有些不太會。

張斐沉吟半響,道:“這隻能依靠三大解庫鋪。”

王安石問道:“怎講?”

張斐道道:“首先,一次性發這麼多肯定是不行的,至少得分三年,這還得時候,每年也只需要還三四百萬貫,以目前財政的情況,他們也更加放心。”

王安石點點頭道:“這倒是沒有問題,目前局勢尚不確定。”

張斐又道:“他們現在不是都有存儲業務嗎?”

二人點點頭。

張斐道:“我們可以通過他們的儲存業務,來回收市面上的稅幣,只要市面上的稅幣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數量,那麼就不會引發稅幣的恐慌。

讓三大解庫鋪先將儲存利息提高到每年百分之五,並且到期後,可以選擇銅幣或者稅幣結算,以此來吸引百姓來存錢,然後我們再以每年百分之十的利息將債務賣給他們,他們在中間淨賺一半,且壓力也都分攤出去,我想是可以說服他們答應的。”

薛向聽得眼中一亮,“也就是說直接將債務全部賣給三大解庫鋪,三大解庫鋪再拿着我們的債務利息,去吸引百姓來存錢?”

張斐點點頭道:“正是如此,當然,三大解庫鋪也可以直接將債務轉手賣出去。”

薛向道:“此策甚妙。”

王安石哈哈笑道:“就知道你小子有主意。咳咳,大庭長,不好意思。”

張斐一翻白眼,道:“不過王學士,有一點我得給你提個醒,正如你方纔所言,今非昔比,凡事都得講法律,可沒有什麼事急從權一說。

以往這種時候,最適合渾水摸魚,但如今公檢法、御史臺、稅務司全都盯着的,如果事業署中有人想要發這財,那一定會影響到王學士、呂尚書的,皇庭也一定會重判的。” 王安石道:“可是這我們哪裡盯得過來。”

張斐道:“但人都是你們推薦的,出了事,你們肯定是要負責任的。”

王安石點點頭道:“我會去叮囑吉甫的。”

說罷,他又道:“但既然是要將法,那你們也得完善相關法律,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朝廷必須要用到強制手段。”

張斐點點頭道:“我會去立法會那邊商量,擬寫一份戰爭動員法,讓官府能夠在危機時刻,依照此法,徵召百姓。”

王安石點點頭道:“此法你得看着,不能仍由司馬君實他們來定。”

張斐道:“不是我看着,我對這方面沒有任何經驗,政事堂必須也得參與進來。”

王安石聽罷是更加放心了。

張斐又道:“此外,我們現在也可以通過報刊慢慢造勢,喚起大家被遼國欺壓的記憶,如果是要兩線作戰,這必然是要衆志成城。”

王安石憂慮道:“但是如今遼國態度尚不明確。”

張斐道:“我們可以慢慢造勢,這就要考驗王學士的文學功底。”

王安石沒好氣道:“這跟文學功底有甚麼關係,要是真有關係,我何至於三番兩次來求你,我到時寫幾篇,你幫我看看。”

張斐點點頭。

雖然時過境遷,但是王安石和司馬光的默契是從來沒有缺席過,王安石他們前腳剛走,司馬光後腳便來到皇庭。

“唉!”

坐下之後,司馬光是一語不發,只是一聲長嘆。

“司馬學士何故嘆氣?”

張斐親手遞上一杯茶。

司馬光瞧他一眼,“你是明知故問啊。”

張斐笑道:“這樹欲靜而風不止,總歸是要打的。”

司馬光道:“但是好不容易過上幾年好日子,我是真不想唉.。”

他是真不想打,目前的這個社會,真是比他夢想中的還要好,已經超過儒家的標準,可打仗是勞民傷財的,在他心裡,就好比一副完美的畫卷,將要被破壞。

張斐笑道:“我倒是認爲,晚打不如早打。”

“怎講?”司馬光問道。

張斐道:“我們只會越來越富裕,而他們只會越來越窮,到時我們在他們眼中就是一頭肥羊,而他們在我們眼中就是一頭餓狼,那時候只怕大多數人都跟司馬學士一樣不想打,而對方是非打不可,心境的差別,更令我們被動。”

“這倒也是。”司馬光點點頭,道:“那公檢法能夠在這時候做些什麼嗎?”

這也是公檢法第一回面對這種情況,他是比較迷茫的。

張斐道:“淡定,從容,比往常更加勤快一點。”

司馬光疑惑地看着他。

張斐笑道:“我們是穩定國內的關鍵力量,如果我們都慌了,那後方肯定會亂,我們捍衛住公檢法,其實就已經幫了朝廷莫大的忙。”

司馬光道:“但是每當戰爭打響,朝廷的政策會漸漸變得極端,增稅、徭役可能一樣都落不下,公檢法又該如何面臨這種情況?”

張斐道:“立法。”

司馬光道:“立法阻止嗎?”

“不。”

張斐道:“立法支持。”

“.?”

“司馬學士,這關乎着國家存亡,是人人有責。”

張斐道:“其實我朝一直都有相關律法,確保在戰爭時期,如何徵召役夫,以及役夫所得最低工錢,只是以往吏政腐敗,導致許多將軍、官員以公謀私,大發戰爭財,而如今我們通過修法,來確定在危機時刻,每個百姓應承擔的義務,以及確保百姓能得到應有的報酬,雖然比平時可能要低,但至少要保障百姓一家人的生命所需。

如何讓這一切能夠依法運轉,也就是我們公檢法此次的考驗。”

司馬光又問道:“提到這將軍,很多武將在戰爭時期,都是無所欲爲,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張斐道:“那得分甚麼情況,如果不影響到戰爭局勢的,可以秋後算賬,但如果因一己私利,而影響到戰爭局勢,就必須立即懲罰,但這需要公檢法的官員足夠聰明,在適當的時候出手,這對於司法官員而言,也是一次重大考驗,但這都是必須要經歷的。”

“是呀!這都是必須要經歷的。”

司馬光點點頭,突然又看向張斐,“你怎麼一點也不慌。”

張斐道:“因爲我認爲我們必勝。”

“爲何?”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張斐道:“我是站在道德之上,爲什麼那些西夏百姓願意歸降我們大宋,不是因爲他們討厭樑太后,而是他們嚮往更好的生活,方纔司馬學士所提到的問題,在他們國家,將一一出現,而這就是公檢法的優勢,所以我們只會越打越強,而他們會越打越弱。”

司馬光聽罷,愣了好半響,突然苦笑道:“這些道理,我常常用來規勸官家,但其實我自己都尚未悟透啊!”

張斐道:“或許不是司馬學士沒有悟透,而是在司馬學士眼裡,只有漢與蠻夷。”

司馬光猛地一怔,過得半響,他緩緩言道:“我遠不如你也。”

從司馬光和王安石他們的擔憂,也不難看出,他們都對新體制在應對戰爭時,感到擔憂。

因爲他們害怕,戰爭會沖垮整個新體制。

這確實很有可能的,因爲打起仗,誰還顧得了那麼多,還能不能做到人人依法,公檢法又會不會成爲朝廷政令的絆腳石,這些都無法預知。

這也是對公檢法的一次嚴峻考驗。

如果能夠在這種環境下,展現出公檢法的優勢,那公檢法算是徹底紮根於這片土地。

這些壓力,多半都集中在張斐身上。

這隻能更多依靠他來想辦法。

今日,他來到慈善基金會的總部,與樊顒、陳懋遷他們開會,商議國債的事。

“是不是要打仗了?”

陳懋遷小聲問道。

他在西北那麼多買賣,當然是收到風聲了,聽到張斐的提議後,就知道,可能是要打仗了。

張斐道:“據我所知,朝廷是無意與任何人開戰,但你們也是知道的,西邊現在很亂,這樹欲靜而風不止,朝廷必須做好準備,應對那些突發情況。”

樊顒道:“大庭長開口,而且聽上去也穩賺不賠,這我們當然不會拒絕,但是相國寺那邊可就不一定,到底朝廷每回打完仗,是既沒有佔到便宜,又打得國庫空虛,不見得能夠還得上這債。

我想相國寺那邊也會擔憂這一點,這會使得我們辛苦經營多年的買賣,全部都付諸東流。”

借錢不是問題,但是他對於國家打仗,是真沒有什麼信心。

打贏了也是輸,打輸了也是輸。

你怎麼能夠確保,打完仗,國家能夠將錢還上。

張斐道:“你們何不這麼想,如果敵人打了進來,那就不是說大家的買賣付諸東流,只怕小命都沒了。

你們應該這麼想,朝廷願意放債,其實也是不想增稅,也是害怕打斷國家上升的勢頭,而且只要戰爭發生在別國領土,那影響不到諸位的買賣,國家的稅政還是會非常穩定的運轉,到時自然會有錢還。

此外,這些錢出去,也不是送給那些貪官污吏,而是送給你們商人,如今朝廷全都是僱人,且直接從商人那裡買貨,這會掀起一波高chao的,而你們商人將會大賺特賺。

你們的擔憂,相比起這三點,簡直就是不值一提。”

大家聽得面面相覷。

好像也有道理。

他們也知道,是西夏在挑事,人家要打你,你不打,那可就死定了。

陳懋遷突然道:“三郎說得這麼情真意切,是想讓我們學着去說服相國寺嗎?”

張斐笑道:“知我者員外也,不過我想只要馬家和咱們都答應,相國寺那邊也會答應的,而且到時三司使會出現跟他們談的。”

他身爲大庭長,只能跟這幾個好友談,不能代表朝廷去跟對方談,他沒有這個權力,他說的話,也沒有任何法律效力。

在跟這些商人溝通好之後,他便又去到立法會,跟富弼、文彥博、王安石、司馬光他們商議,如何擬定戰爭動員法。

如果不寫清楚的話,公檢法就難以介入。

而古代沒有動員這個概念,只是有一些規定,而這些規定跟之前的律法是一脈相承,也就是以刑罰爲主,主要就是規定要按時完成任務,否則的話,要受到什麼刑罰。

但這肯定不符合公檢法的理念。

都需要重新擬定。

張斐其實不太懂這些,古代打仗到底是什麼樣子,可能看看歷史書,是能夠有所瞭解的,但你要說古代動員是什麼樣子的,書上可能就只是冰山一角,不經歷過,是無法想象的,他只是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議,主要是確保大家義務和權益,但具體怎麼去擬定,也是富弼他們去商量。

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不退讓第二十九章 他給的實在是太多了第三百九十四章 冬天的一把火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價索賠第286章 爭權奪利第五百七十六章 別無選擇第六百二十二章 官威大振第一百九十章 現學現賣第705章 直面皇權第六百一十七章 火上澆油第四百六十五章 法官的養成第五百一十八章 文武與法(三)第五百九十四章 三法之爭(八)第四百二十五章 中產階級的復興第294章 違法不是犯法的理由第六百零六章 釜底抽薪第264章 探索未知第四十六章 萬惡之源(上)第一百四十章 黎明破曉前第五百九十四章 三法之爭(八)第五百四十五章 法中取利(三)第二百四十九章 賊喊捉賊第352章 三足鼎立第一百四十三章 波譎雲詭第768章 清者自清第五百七十九章 難以攻破的堡壘第五百六十九章 扮虎吃豬第六百章 撥亂反正第五百七十章 收穫的季節第751章 內憂外喜第六十二章 格局第三十章 一波三折第815章 番外三第六百二十八章 身在曹營心在漢第662章 以進爲退第316章 波譎雲詭第五百四十五章 法中取利(三)第六百三十六章 分贓與爭功第二百五十章 一報還一報第702章 太過分了第318章 醜聞遮天第三百零七章 救場第五百五十三章 三冗第一戰(六)第三十九章 惡人自有惡人磨第六百二十九章 時間就是金錢!第805章 戴罪羔羊?第658章 真正的金融第686章 真正考驗來了第796章 驀然回首第三百八十八章 大小法第二十章 重見天日第一十四章 我姓張,囂張的張第四十二章 獅子搏兔第二百三十四章 我不相信第四百四十七章 稅戰(二十一)第五百二十五章 文武與法(十)第五百九十九章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第339章 三人行必有我師第720章 反其道而行第四百五十九章 證券OR貨幣第四百四十六章 稅戰(二十)第五百五十七章 三冗第一戰(十)第六百一十九章 已無傷大雅第五百六十章 三冗第一戰(十三)第707章 禍從口出(上)第五十四章 明修棧道第二十章 重見天日第六百一十七章 火上澆油第283章 搖起來第五百四十六章 法中取利(四)第四百三十章 稅戰(四)第652章 獠牙第六百二十一章 沒有永遠的敵人第四百九十三章 吾乃司法慕容復。第一百九十一章 不講武德第263章 進步不小第四百二十七章 稅戰(一)第740章 背水一戰第四百零四章 風起雲涌第一百四十六章 以眼還眼第683章 上樑不正下樑歪第721章 敵友難辨第一百零八章 幸虧沒打(求訂閱)第九十一章 撲賣大會(求追讀)第六百一十七章 火上澆油第七章 翻異別勘第四百六十三章 文律兩開花第五百一十二章 水火不容第四十章 火了第四百零七章 快去請張三第284章 接濟朝廷第一百四十七章 風口浪尖第一百九十一章 不講武德第五百九十五章 三法之爭(九)第四百零五章 輔警第771章 勢不可擋第745章 盡力了第280章 是條漢子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不退讓第373章 火上澆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