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這纔是第三把火

如喪考妣。

當朝中大臣們得知政事堂最終還是採納張斐的建議,人人皆是如喪考妣,彷彿這天都已經塌了下來。。

這第三把火到底還是讓張斐給點上了。

這都沒有擋住?

到底是爲什麼?

而文彥博也在自我反省,事到如今,他突然覺得自己真是在瞎折騰,還弄得自己顏面盡失,可真是得不償失啊!

權力嗎?

可最終不還是政事堂來做決策嗎。

反倒是之前,如果張斐在殿上提出這些建議,那可能真是會影響到政事堂的權力。

也可見其實權力一直是在他們自己手裡。

嫉妒嗎?

那也不可能,因爲如果對象是張斐的話,早就已經過了嫉妒的時候,人家二十多歲,可就是一代宗師,而這恰恰是文人最爲嫉妒的東西,至於說大庭長麼,文彥博早就知曉,張斐遲早是要當大庭長的,這沒啥可嫉妒的。

黨爭嗎?

爭個毛線。

如張斐所言,京城一共兩庭長,那趙抃還是保守派這邊的,其餘司法官員,也都是他們的好友,而王安石那邊也沒有說給予張斐太多支持,張斐就孤家寡人一個,就是想黨爭,也沒這條件啊。

那是因爲這個建議不被他認可嗎?

可最終還是以張斐的建議爲基礎,制定了這個政策,如果真的完全不被他們認可,也是不可能妥協的。

思來想去。

文彥博漸漸想明白此事的本質。

其實就是時代變了。

以前如這種事,肯定就是雙方不斷地爭論,因爲以前的權力,是比較分散的,而且大家更願意指出對方政策的問題,而不會輕易拿出自己的政策。

因爲這種事一旦出問題,責任可是不小。

但現在可行不通了,這權力劃分的非常清楚,你不解決那就是你的問題,沒有完美的政策,所以政事堂必須得權衡利弊,而不是挑三揀四。而且節奏,明顯在變快,有問題就得馬上想辦法解決,這更考驗宰相的決策能力。

而這恰恰是以前大宋最爲欠缺的,大家還是非常習慣於那個慢節奏的政治生態。

問題也就出在這裡,他們不大願意接受這個現實,甚至內心是非常牴觸的,而不是在於政策的對與錯。

他們以前的治國方案,也不太適用於當下的制度,但他們又不願意承認這一點,導致每件事,到他們手裡,就變得很擰巴。

而張斐的每個建議,其實是非常符合當下的制度,也因此觸碰到他們內心中最爲柔弱的部分。

不是嫉妒,而是因爲自尊心。

就好比你非常擅長跳遠,結果不是你跳不過別人,而是大家都更愛看跑步,大家也都改跑步。

這內心肯定是非常失落,但根據人性,不會輕易妥協,肯定還希望證明,跳遠更好看。

然而,更令他們失落的還在後面,這剛剛完善戶籍制度,最高皇庭就熙州一案給予了最終判決。

認定熙州商人的這種行爲,屬於無罪。

同時,最高皇庭還建議熙州官府只需廣發通告,告知那些商人,西夏如今是嚴禁與熙州貿易,如果再去西夏貿易,其中是有非常大的風險,如果你一定要去,那你就得自己負責。

若無特殊理由,不能禁止熙州商人前往西夏貿易。

只能建議,不能禁止。

政事堂瞎折騰半天,瞻前顧後,受盡屈辱,好不容易,才推出這政策,其目的還就是要限制此類行爲。

要不是呂大均他們說,邊境非常混亂,他們也不會這麼緊迫。

結果你小子就只花了一夜,然後就給出一個與我們政策相反的判決。

這反差真是.!

你這是在成心羞辱我們嗎?

還是說,這纔是你的第三把火?

關鍵,你這判得也沒有道理,怎麼就不違法了?

包括富弼都有些懵逼,於是派人將張斐請到立法會來。

“大庭長,請恕老朽愚鈍,不知你這判決,是基於何種理由?”

富弼是既虛心,又好奇地問道。

文彥博、司馬光、趙抃、呂公著他們也都在場,他們也是充滿困惑地看着張斐。

張斐神情嚴肅地回答道:“回富公的話,我這是基於法制之法。”

“是嗎?”富弼問道:“願聞其詳。”

張斐道:“首先,政事堂剛剛頒佈的戶籍制度,並未有明文禁止這種行爲,我的判決並不違反朝廷的制度。”

“這是誰說的。”

文彥博立刻反駁道:“上面是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外商也必須遵守臨時法,出入熙州,亦需要牒文,雖然目前只是西夏單方面禁止與我國貿易,而我們並沒有禁止,但是身在熙州的商人,若要去西夏貿易,也是需要牒文的。

官府可以以此爲由,禁止商人進入西夏貿易,而在你的判決中,卻說什麼若無必要理由,是不應阻止商人進入西夏貿易的。”

他們可也是非常精明的,因爲當下朝廷也沒有決定,要禁止與西夏貿易,關鍵就連文彥博也認爲,不應該禁止,西夏要禁止,那我們也禁止,那成什麼了。

但現在是熙州商人跟西夏邊境的守軍打了起來,這很可能就會引發戰爭,他們認爲沒有這個必要。

那麼如何限制,就想到這牒文,我不給你通過,你再要進入,那你就是違法,如此就可以進行限制。

可是張斐的判決卻說,除非你有必要理由,比如說,對方是細作,亦或者在本土違法,等等,否則的話,就不應阻止,在這個判決下,官府是不能輕易禁止商人進入西夏貿易,你沒有充分理由,商人就可以起訴你,這可是大庭長說得。

你這不是專門跟我們反着來嗎?

張斐道:“我方纔已經說過,這是因爲法制之法的理念。衆所周知,熙州財政,完全是依靠貿易在支撐,否則的話,朝廷每年將要支付數百萬貫的財政,而西夏更是與熙州貿易大戶,換而言之,任何限制與西夏貿易的行爲,都會傷害熙州百姓的利益,從而導致連累國家的財政。”

趙抃突然道:“人家呂庭長、範檢察長來信,說是由於制度和律法不完善,故而公檢法不好管理,而你之前可也是這麼說的,朝廷剛剛完善這方面的制度,而你這個判決難道不會又使得熙州皇庭無所適從嗎?”

“不會。”

張斐搖搖頭道:“其實不管是禁止,還是允許,都是可以的,只是要朝廷給出一句明言,那就很好管理,就比如說現在,熙州皇庭完全不需要在意,那些商人與西夏貿易。

官府都已經給出建議,那邊很危險,如果你要去,你就自己負責,這已經是做到仁至義盡。”

趙抃道:“可是呂庭長在訴狀上面,也提到過,正是因爲無法管制,而西夏又是禁止貿易,導致西夏邊境士兵,經常與熙州商人發生衝突,以至於邊境一片混亂。”

張斐道:“製造的混亂的是西夏,而不是熙州的商人,他們只是想去做買賣,這是他們的生計,但由於西夏禁止,導致他們求生之路變得充滿兇險,於是他們僱人保護自己的買賣,雖然混亂,但錯不在熙州的商人。恰恰相反,是他們在努力維持熙州的繁榮,而我們應該給予鼓勵。”

這樣也行?

但仔細一想,好像也是這麼回事,主要是因爲熙州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完全是依靠貿易,光憑農業根本養不活那麼多人。

如果是從熙州本土利益出發,那確實是不應該阻止。

司馬光是直截了當道:“但是這麼下去,可能會引發與西夏的戰爭,到時熙州只會生靈塗炭,這怎麼算是在維護熙州利益。”

富弼、呂公著他們也都紛紛點頭。

這其實是他們最爲擔憂的事情,目前國內欣欣向榮,誰想在這時候打仗。

張斐反問道:“如果西夏要求我朝每年給四百萬貫歲幣,如果不給他就開戰,司馬學士認爲應該答應嗎?”

司馬光道:“這當然不應答應。”

“這就是了。”

張斐道:“防止戰爭的手段,不應是懼怕戰爭。此事錯不在我們,而是在西夏,是他們先挑起事端的,他們毫無理由的單方面禁止與我朝貿易,這對熙州造成重大的損失,而我們已經是非常剋制,到底官府並未介入,這是熙州商人自己的選擇。

如果他們因此就對我朝開戰,那我們就是打個噴嚏,他們都有可能會對我們開戰,這不是止戰的辦法。

我們皇庭是必須要維護國家和百姓的權益,熙州百姓有求生的權力,我反對任何一切,寧可困死自己百姓,也要向對方妥協的政策。”

司馬光皺眉道:“誰說要困死自己的百姓,我的意思是要以大局着想,如今可不是對西夏作戰的好時機。”

張斐道:“首先,我並沒有說要與西夏開戰,司馬學士方纔也是說西夏可能發動戰爭。其次,不知司馬學士有何應對之策,既能維護熙州的利益,同時又能夠確保不與西夏衝突。”

司馬光問道:“難道不與西夏貿易,熙州就會困死不成。”

張斐道:“不與西夏貿易,是會傷害熙州許多商人的利益,此外,司馬學士能夠確保,如果我們做出妥協,唃廝囉那些吐蕃部族,就不會效仿嗎?

如這種關乎生存利益,我們是不能有絲毫讓步,一旦退讓,對方一定會得寸進尺,相反如果我們有所堅守,他們反而會忌憚的。”司馬光緊鎖眉頭,思索不語。

文彥博突然道:“但這可是軍國大事,大庭長還是應該以政事堂和樞密院的意見爲主。”

張斐立刻道:“我現在就只是確保熙州百姓最基本的求生權力,如果我是宰相的話,那我會建議出兵幫助他們獲取生計。”

大家嚇得一驚,這麼猛嗎?

以前咋沒有看出,你小子原來這麼強勢?

文彥博道:“那如果政事堂下令,禁止與西夏貿易呢?”

其實這事,他並不是那麼在意,他更多是在瞭解,政事堂和皇庭之間的權力架構。

張斐道:“一開始我就說了,我這麼判,是因爲政事堂沒有下令禁止,如果政事堂下令禁止了,那我肯定就不會這麼判了。”

說罷,他話鋒一轉,“但如果熙州百姓對此進行上訴,政事堂最好能夠拿出充分的理由來,證明這個禁令是它的必要性,也符合國家和百姓的利益。”

文彥博皺眉道:“也就是說,政事堂無論做什麼決策,還是得徵求大庭長的同意。”

“當然不是。”

張斐道:“我已經說得非常清楚,政事堂下達禁令,我們皇庭也會遵守的,絕不二話,畢竟公檢法就是要遵守法律和制度的。

但如果有很多百姓要對此進行控訴,並且拿出證據來,證明這個政策是存在問題的,那我們皇庭當然也不能不聞不問,這也是我們公檢法的職責。

唯有這麼做,才能夠阻止像李林甫那樣的奸臣當道,爲了一己私慾,掠奪百姓財富,不顧百姓死活,這也是祖宗之法所追求的。”

趙抃聽得稍稍點了下頭。

覺得張斐說得更有道理,他當下這麼判,是因爲政事堂沒有下達禁令,如果政事堂下達禁令,他也會遵守的。

只是說若有百姓上訴,他也會進行審理的。

如果不能審理,那不是政事堂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公檢法的意義何在?

二者之間,本就具有制衡的關係。

文彥博暗自點點頭,同時心裡也早盤算,他自己都覺得如果打官司,那政事堂極有可能會輸,因爲熙州百姓是肯定能夠證明,這一道禁令給他們造成重大損失,但政事堂證明不了,要不這麼做,西夏就一定會發動戰爭。

富弼突然問道:“在大庭長判決中,特別提到,關於這個判決同樣也適用於公檢法地區?”

張斐點點頭道:“是的,雖然在臨時法中,已經對於百姓遷徙給予更多的自由,但還是要進行登記,經過批准之後,才能夠離開自己戶籍所在地。

而如今通商來往變得愈發頻繁,許多小富戶也都加入其中,但是臨時法中,卻沒有詳細規定,什麼理由,什麼人,是不能遷徙的,那麼掌管遷徙的官署,可能會藉機刁難,以此來斂財。

我的這個判決,就是對遷徙法一個補充,官府不能無故限制百姓遷徙,尤其當百姓是爲求生計時,若有官員進行刁難,百姓就可以以此判決爲由,進行上訴。”

文彥博他們聽罷,不禁微微一怔,原來這個判決裡面還藏着這麼一手,他們險些就忽略了呀!

富弼道:“但朝廷之所以限制遷徙,主要是爲求國家安定,基於這個判決,百姓基本上是可以遷徙自由,地方州縣會不會難以管控?”

“那是以前。”

張斐解釋道:“而如今有了皇家警察,是能夠處理好這些遷徙問題的。只要他們遵守臨時就行,也就是用戶籍進行登記。”

富弼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還是那句話,時代變了。

以前就那幾個小衙差,根本就管不了,只能去儘量禁止,讓百姓不要到處亂跑,方便官府管理。

但如今可不一樣,滿大街的皇家警察,管理制度也得到改良,可以維護好治安,也不需要直接一刀切,以前不敢想的,現在都可以幹了。

但是臨時法中的規定,是必須遵守,也就是去相關官署進行登記,因爲皇家警察,也需要依靠戶籍來進行管理的,如今又沒有天眼,唯一的憑證就是戶籍。

可見這個判決,其實不僅僅是爲了熙州百姓,更多是促進商業發展。

當然,以當下的交通來看,即便給予更多自由,大多數百姓還是不會輕易離開自己的家鄉,如果他們要離開,多半就是逼不得已。

不會造成大規模的百姓遷徙,只是讓那些商人更加方便。

這張斐走後,司馬光問道:“諸位怎麼看?”

文彥博道:“這裡面肯定有問題,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他們應該是想借西夏太后和西夏國主的矛盾,來製造西夏內部的混亂,從而削弱西夏。”

司馬光皺眉道:“但是這合規矩嗎?這可並沒有經過政事堂和樞密院的商議。”

富弼笑道:“這可是張大庭長親自謀劃的,能不合規矩嗎?到目前爲止,全都是商人在跟西夏士兵作戰,其實範鎮他們心裡肯定也清楚,只是苦於沒有證據,故而才急於上訴,而如今他的這個判決,更是爲此打開大門。”

文彥博突然道:“其實還是因爲我們不熟悉這套制度,以至於總是被動行事,被張三牽着鼻子走。”

司馬光問道:“文公打算怎麼做?”

文彥博道:“關於這個策略,我認爲並沒有太多問題,所謂上兵伐謀,所以我們可以建議陛下,利用西夏太后和西夏國主的矛盾,制定相關政策,來削弱西夏。”

呂公著不禁眼中一亮。

現在是皇帝和張斐暗中行事,但如果政事堂提出這個策略,不就將一切掌控在手裡了嗎?

富弼點點頭道:“這倒不失爲一個辦法,如此一來,的確是可以將主動權奪回來,但是我以爲此事,還是裝糊塗比較好。”

文彥博問道:“爲何?”

富弼道:“如今發生的事,並未有影響到國家總體戰略,但如果政事堂要求這麼做,那可大不一樣,這可能令地方官員誤會,朝廷又改變了戰略。

另外,現在這種情況,朝廷是能夠做到進退自如的,如果是政事堂擬定的政策,到時想要往後退,可能會面臨很多阻礙。”

這所謂的總體戰略,其實就是以修內政爲主,哪怕允許熙州商人去西夏貿易,也是保護商人的利益,其實還是屬於內政,但如果政事堂下令,針對西夏制定戰略,地方官員會肯定認爲,馬上就要打仗了。

司馬光點點頭道:“富公說得不錯,此事還得慎重,王介甫那邊肯定是支持的,如果我們也支持的話,可能真的就會促使,對西夏發動戰爭。”

大家全都是支持,這不打都不像話了。

文彥博思慮再三,點頭道:“好吧!這事那咱們就繼續裝糊塗,但是往後,我必須要主動行事,不然的話,將會一直受制於人。”

文彥博也是說到做到,雖然他最終沒有將此事放到檯面上說,以此來奪回主動權,但他仍舊上奏皇帝,表示鑑於熙州邊境的情況,要求邊防將領做好防守,避免西夏突襲,同時嚴令邊防將軍,不得擅自出戰。

趙頊是非常爽快地採納了文彥博的建議。

因爲跟據他們的戰略,目前也是要以防守爲主,只是私下以商人的名義,出兵進入西夏境內作戰,進退不是關鍵,關鍵是實驗新式火器,爲將來對付遼國做準備。

然而,文彥博的這一道奏章,在別人看來,雖然也是在堅持當初定下的戰略,就是以主修內政爲主,那麼邊州自然是以防守爲主,這沒什麼毛病。

但這也是默許了大庭長的判決,大庭長的判決是不得阻攔商人進入西夏貿易,政事堂不是阻止他這麼幹,而是要求做好防守,這不就是爲大庭長的判決兜底嗎。

錯了!

全都錯了!

起初大家認爲,那戶籍制度就是張斐的第三把火,如今看來,這個判決纔是張斐的第三把火啊!

到底戶籍制度,是政事堂擬定的,張斐也就是彙報此事,給出自己的建議。

是他們自己在那裡自作多情,喊打喊殺,張斐根本就沒有理會。

然而,他的這個判決,卻令政事堂政令屈居其次。

足見大庭長的權威。

因爲他的判決,大家全都得配合。

然而,張斐的這個判決,也是給整個公檢法體制注入了一陣強心劑。

整個公檢法是士氣大振。

大庭長這麼威武,那我們還怕什麼權貴,士大夫,你們要是敢違法,老子就抓你。

在沒有大庭長的時候,其實大家並不是那麼在意,當時都認爲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就挺好的,大庭長可能只是錦上添花,專門審理一些非常複雜的案件。

然而,有了大庭長之後,大家才發現,原來大庭長這麼重要,以前的公檢法毫無靈魂可言啊!

此消彼長,朝中那些權貴,終於還是默認這一規則,就是這麼回事了,不要去輕易挑戰大庭長的權威,他就是這麼屌。

生活就像似那個啥,當你不能去反抗的時候,那你就只能默默去享受。

第四百六十二章 法纔是基礎第四百七十八章 另有隱情第三十八章 他又贏了第二百一十四章 決不退讓第六百一十六章 掌舵人第五十九章 家事天下事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價索賠第354章 觀者不語第778章 施以援手第六百零二章 種稅得稅第644章 珠玉在前第十九章 政治正確第299章 兵貴神速第十八章 飄了第三百八十五章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第二百零二章 親鄰法第六百章 撥亂反正第五百九十九章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第五百九十六章 趁勝追擊第一百六十九章 暗流洶涌第三百九十一章 張漁翁第261章 我是一個珥筆第六百二十一章 沒有永遠的敵人第五百八十二章 坐山觀虎鬥第五百六十二章 三冗第一戰(完)第753章 違法!統統違法!第一百七十九章 左右逢源第284章 接濟朝廷第一百三十五章 千里之堤,毀於蟻穴第687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787章 殺人不見血第四百九十章 課外輔導第272章 體驗生活第696章 聽證會(六)第七十五章 虛驚一場第三百九十四章 冬天的一把火第738章 稅纔是王道第八十八章 大齡單身狗第十二章 北宋雙子星第一百二十六章 盜版可恥第四百六十八章 戲曲誕生時第三百九十一章 張漁翁第一百九十章 現學現賣第一百二十七章 你個假粉第二百零九章 法律援助第一百一十章 平起平坐(三更!感謝“財叔寧”盟主)第一百七十七章 改過自新第二百一十二章 死灰復燃?第四百九十七章 就是開不了口讓他知道第五百一十四章 誰慫誰孫子第717章 東南風起第四百三十一章 稅戰(五)第797章 朕的錢第二百三十三章 打個小廣告第四百七十八章 另有隱情第379章 還欠一課第六十一章 暗度陳倉第787章 殺人不見血第376章 老年活動中心第五百二十一章 文武與法(六)第五百零三章 直擊心臟第687章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773章 時勢造英雄第五百四十九章 三冗第一戰(二)第四百章 募役法第三十七章 平平無奇張三郎第一百四十三章 波譎雲詭第二百零三章 打...打劫第二百四十章 談判桌纔是主戰場第一百零六章 狂徒張三第676章 謀反案(四)第四百九十二章 韭菜也不是這麼割的呀!第五十七章 買到即是賺到第728章 對決第一百九十二章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第一百八十一章 復仇第四章 告狀專業戶第四百七十二章 牛犢陣容第八十章 堂審(上)第665章 禮法與司法第一百三十八章 引例破律第七章 翻異別勘第二百三十九章 作繭自縛第三十三章 路漫漫其修遠兮第309章 大哥,俗還是王道啊!第五百零七章 鹽鈔糾紛(上)第一百八十五章 迂迴禁區第五百零六章 他們竟然還敢要利息?第二百五十二章 大報紅第663章 轉危爲機第317章 相愛相殺第306章 互助第743章 不能觸碰的禁區第六百三十二章 殺豬盤第一百七十一章 開源與節流第五十五章 明槍易躲第265章 難兄難弟第658章 真正的金融第六十二章 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