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6章 0801【束水攻沙?】

真就走了?

文武百官站在岸邊,目送皇帝的船隊遠去,心情那是久久難以平復。

皇帝外出巡視雖不常見,但也不算太離譜的事情。

真正離譜的是,朱銘除了有軍隊護送,只帶走一些太監和通政院秘書、行人。這等於直接做了甩手掌櫃,把全國政務悉數交給太上皇打理。

太扯淡了!

歷朝歷代的皇帝出京,那都是有百官相隨的。重大事務必須送到皇帝行在,交給皇帝身邊的大臣處理,如此才能保證皇權不旁落。

“太上與陛下,父慈子孝,皆至誠至信之聖君!”

胡安國感慨之餘,甚至橫袖抹淚。

他身上所穿的常服,已經讓裁縫改窄了,看起來比以前更加幹練。

但總有些不倫不類。

目前禮部和工部,正在設計官服款式。

禮服不用改,這玩意兒只在大型活動時穿,再寬袍大袖也不會礙到多少事。

公服和常服卻得好生設計,須兼收唐代與宋代的優點,再結合皇帝的特殊審美進行改動。

……

農曆五月初,黃河水位不斷上漲。

朱銘的船隊順着黃河一路東行,沿途全是高高築起的堤壩,時不時的還能看見一些埽壩。

船至臨河縣,治河總督趙逢吉,帶着官員到岸邊迎接。

趙逢吉是閣臣趙佺之子,總領黃河治理工程。

副手有兩個,一是符行中,二是王槐。

符行中是江西南豐人,祖上是北宋符皇后的兄弟,這位在漢中被迫投靠朱家父子。

王槐是浙江義烏人,在南宋被封爲“塘神”。其功績是他自籌經費仿照都江堰的原理,修築水庫和水壩,帶領鄉民解決義烏的水患和旱災。(南宋名相王淮是他叔叔,但叔叔的年齡比侄兒小得多。)

接受官員們的禮拜之後,朱銘責問道:“你們怎麼都聚在這裡?速速回去做事。”

趙逢吉解釋說:“今年黃河水量更大,可能會出現洪災。重中之重,便是下游十餘里的靈平埽、小吳埽。只要那兩處不絕口,今年的黃河就沒有大礙。一旦決口,黃河都有可能改道。”

“已經這麼嚴重了?”朱銘表情嚴肅。

趙逢吉說:“黃河北流已三十年,而且流經的還是故道。河牀被泥沙不斷擡高,已經不輸給東流的二股河。如果還不治理,十年之內必定改道,且年年都有決堤風險!”

朱銘被衆多官吏簇擁着去縣城,他把趙逢吉叫上馬車,邊走邊問:“已勘測了一年,你們拿出章程了嗎?”

趙逢吉道:“只能回河,讓黃河改道東流。”

朱銘非常不滿意:“還是前宋的老一套?”

趙逢吉說:“回河沒有錯。錯的是黨爭,還有皇帝昏聵。”

“怎麼講?”朱銘問道。

趙逢吉闡述道:“前宋三易回河。第一次是賈昌朝主張回河京東故道,李仲昌提議先開六塔河,再回河橫隴古道。”

“這兩人的主張,都遭到強烈反對,而且是歐陽文忠公領銜。富弼和文彥博卻是贊成,宋仁宗最終聽了他們的建議。簡直糊塗透頂!”

“六塔河纔多大?哪能容得下黃河洪水!建成引流立即決堤河北變成汪洋澤國。”

“第二次回河已夾雜着黨爭。”

“新舊兩黨都贊成回河,但司馬光實地勘察之後,認爲應該緩回。王安石以爲司馬光想故意拖延,於是一意孤行主張急回。”

“王安石在做出決定之前,根本就沒有親自去黃河查看,只知道聽取他那些干將彙報的信息。他甚至還想着立即堵塞北流,把淤荒地全部變成良田,根本不把黃河的兇險放在眼裡!”

“就是因爲王安石行事太過急躁,直接導致黃河奪淮入海。洪水波及四十五個縣,毀掉農田三千多萬畝。”

“第三次回河,完全變成黨爭。新黨得勢,就聽新黨的。舊黨得勢,就聽舊黨的。新黨支持的,不管對錯,舊黨就全盤否定。舊黨支持的,不管對錯,新黨也一概反對。這哪裡是在治河?”

朱銘聞之沉默。

王安石真的很努力,在回河之前,他一直在引黃放淤。利用黃河泥沙改良土壤,又配套興修700多處水利,開發灌溉了一千萬畝地。

可當時黨爭太過激烈,讓王安石考慮問題總往黨爭那邊想。

司馬光甚至沒有反對他的意見,只不過在實地考察之後,提出了循序漸進的法子,也即讓王安石的方案變得更穩妥。

王安石下意識就認爲司馬光想要壞事,其意圖是拖延時間最後把事情辦砸。

爲了壓住司馬光,王安石選擇最激進的治河方式。

最後釀成無窮禍患,導致未來的幾十年,黃河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當時蘇軾在徐州防洪,就是拜王安石所賜,氣得蘇軾寫信破口大罵——水位如果繼續上漲,蘇軾和全城百姓全都得死。

朱銘問道:“你打算怎麼做?”

趙逢吉說道:“把今年的黃河洪汛扛過去,在明年或者後年,徵發三十萬民夫疏通二股河。然後再用司馬光的法子,緩回黃河令其改道東流。當然,王安石的引黃放淤也要用,可在滄州開墾灌溉出千萬畝良田,並且改良滄州的那些鹽鹼地。”

朱銘笑道:“你倒是取巧,把王安石和司馬光的法子一起用。”

“本來就可以並行不悖,爲何只能取其一?黃河就是黃河,有利也有弊,萬萬不可非黑即白。”趙逢吉說。

朱銘突然問:“束水攻沙可行否?”

“束水攻沙?”趙逢吉雖然沒聽明白,卻又像是抓住了什麼。

朱銘說道:“把黃河各處缺口都堵上,讓河水自己把泥沙衝入大海。”

趙逢吉搖頭道:“若把缺口都堵上,三五年內必定大決堤。”

朱銘說道:“關鍵汛期,當然也要泄洪。”

“茲事體大,臣請與同僚詳細討論。”趙逢吉說。

朱銘表明態度:“你們是懂治水的,按你們的法子來。我只是提出建議,能否可行還是你們說了算。”

臨河縣到濮陽的幾處埽壩,去年就已經加固了,今年還在持續加固。

趙逢吉又增築了溢水壩,讓多餘的河水流往故道二股河。

頂住今年的洪峰,應該沒有太大問題。

當然,如果黃河水量過大,嚴重威脅到開封安全,那就只能選擇合適河段決堤泄洪了。

泄洪之前,還得轉移百姓。

抵達臨河縣城,朱銘暫時住進縣衙,縣令全家則搬出去住。

趙逢吉把符行中、王槐叫來,大致說了一下束水攻沙的思路。

這個思路,跟當前治水完全相反。

此時治理黃河,就是不斷的分流。實在無法分流了,就人爲引導黃河改道。

符行中分析說:“黃河之水,尋常時候水四沙六,伏秋時節水二沙八。一味分流,則水勢減緩,泥沙必然停滯。如果以堤束水,水合則勢猛,自可刷走河底泥沙。官家之法,應當可行。”

王槐說:“固然可行,然則兇險無比。須得想法子,應對每年的洪汛。”

趙逢吉說:“北流太緩,須得東流纔可攻沙。”

王槐說:“如果東流,二股河是首選,這跟我們計劃不衝突。”

“但二股河的河道太窄,須兩河一起流,才能容得下黃河水量,”符行中說道,“可若是兩河並流,水勢又減緩了,起不到束水攻沙的效果。”

趙逢吉說:“選二股河的北道,那條河道更直。南道作爲備用,洪水過大的時候,就利用南道分流泄洪。”

符行中說:“這樣做的話,就必須拓寬北道,工程量巨大無比。”

王槐說道:“北道途經的城池太多,清平、高唐、平原、德州、樂陵、無棣……治所全都得搬遷。一旦提出這個方案,能把戶部給逼瘋。這些州縣的官員,也必定全都上疏反對。”

趙逢吉說:“我們只管提出來,最後看官家怎樣定奪。”

“那還得把這套法子做得妥帖才行,”符行中說道,“現有的築堤方法,用來束水攻沙肯定年年決堤。”

趙逢吉仔細思索一陣:“堤外建堤,多重保障。還要根據實際地形,建造其他不同種類的堤壩。該束水時束水,該放水時放水。”

王槐說:“在縷堤之外,再遠遠建築遙堤。平時用縷堤束水攻沙,黃河水量增大時,漫過縷堤自動進入遙堤。這樣一來,既能束水攻沙,又能安全泄洪。”

“這樣還不保險,”符行中說,“可在遙堤與縷堤之間,建造若干橫向堤壩,把那片區域變成道道方格,就如海船的水密艙一樣。便是縷堤潰堤了,橫向堤壩也能緩衝,不至於攜洶涌之勢沖垮遙堤。”

王槐說:“在地勢兇險或堤壩單薄之處,還應當修築分水的堤壩,如此才能保證萬無一失。”

趙逢吉說:“明年先疏浚二股河的南道,作爲北流的分水河道,把這幾年給扛過去。同時疏浚拓寬二股河的北道,修築好各式堤壩,搬遷沿途的州縣治所。等二股河北道工程完成,就讓黃河改道走這邊束水攻沙,而南道則用於百年難遇之大水時分流。”

符行中咋舌說:“按這套法子來,恐怕要調動五十萬民夫,耗錢以億萬計。還得搬遷那麼多州縣城池……”

趙逢吉無比光棍兒道:“還是那句話。我們只管提出可行方略,至於是否這樣辦,全看官家定奪。如果反對的官員太多,官家也感到爲難,那就還是用老辦法治河。”

束水攻沙之法並非一勞永逸。

長年累月下來,泥沙還是會漸漸沉積,河牀還是會慢慢擡升。只不過泥沙沉積、河牀擡升的速度,肯定會比以往要慢很多。

或許能管數十年。

如果維護得好,百年也沒問題。

第263章 0258【準備鑄炮】第925章 0920【高麗寒門的出路】第579章 0574【高麗使節】第413章 0408【PUA大師朱院長】第530章 0525【李察哥親至】第304章 0299【太子闇弱】第103章 0098【涮羊肉】第907章 0902【斯里蘭卡和南印度】第740章 0735【菩薩太子】第432章 0427【折姐姐,請不要講H色】第497章 0492【另立新君?】第467章第156章 0151【紫賢圓明真人】第900章 0895【皇帝的日常生活】第105章 0100【傳到皇帝耳朵裡了?】第319章 0314【大明鄉】第914章 0909【大明皇帝是萬王之王】第406章 0401【虛張聲勢,裡應外合】第311章 0306【編管桂州】第311章 0306【編管桂州】第87章 0082【行酒令】第741章 0736【三百年租借地】第521章 0516【四面皆敵】第545章 0540【夏將降明】第501章 0496【新朝問題】第73章 0069【朱院長的科學種田】第433章 0428【顏值控】第507章 0502【拆大戶了】第811章 0806【父皇,還是降了大明吧!】第340章 0335【險寨難攻】第230章 0225【蘇元老】第51章 0049【過猶不及】第655章 0650【衝就完事兒】第301章 0296【薛道光訪日】第132章 0127【與科舉的第一次親密接觸】第515章 0510【民夫】第614章 0609【仁至義盡】第652章 0647【這世界好安靜】第855章 0850【耶律燕】第450章 0445【父慈子孝】第483章 0478【系巾爲號】第690章 0685【桃花石】第676章 0671【還是高麗最頭鐵】第193章 0188【貪官也想進步】第873章 0868【四倍體大西瓜】第428章 0423【腰上黃】第328章 0323【朱金州又回來了】第404章 0399【鐘相建國大楚】第912章 0907【偉大的波斯學術】第142章 0137【秦檜】第561章 0556【逃跑是專業的】第370章 0365【大族投效與朝堂爭鬥】第541章 0536【求死衝鋒】第380章 0375【軍心若何?】第553章 0548【棉花樹竟有兩三米高?】第29章 0028【論史】第791章 0786【金國噩耗連連】第457章 0452【操作如鬼】第400章 0395【未戰先撤】(爲盟主孤獨症貓第773章 0768【火樹銀花不夜天】第794章 0789【錢是什麼?】第300章 0295【烏龍再烏龍】第64章 0061【向青天】第392章 0387【韓世忠遇到伯樂】第817章 0812【激變】第865章 0860【交趾獻麒麟】第643章 0638【西夏橫跳】第674章 0669【捷報抵京】第615章 0610【齊心協力】第702章 0697【搖尾乞憐】第98章 0093【殺人的二愣子】第433章 0428【顏值控】第408章 0403【宣和六年春】第24章 0023【白三郎】第46章 0044【祝主簿的謀劃】第415章 0410【師旅團營】第681章 0676【讓呂家查呂家】第363章 0358【觀政六】第151章 0146【倒數第一,也是第一】第69章 說一下這幾章的問題第190章 0185【盜賊遍地】第54章 0051【收麥】第876章 0871【秦檜雄風振奮】第381章 0376【捆了捆了】第898章 0893【安南國主獻親媽】第808章 0803【北地江南】第831章 0826【固守與奔襲】第349章 0344【宋軍回京】第488章 0483【鄆王】第880章 0875【新首相是無情的投票機器】第505章 0500【要職任免】第72章 0068【誘殺】第901章 0896【大明教育體系成型】第821章 0816【還有細作】第107章 0102【洋州書院】第610章 0605【劃時代碾壓】第902章 0897【留學生】第862章 0857【首都改造】第478章 0473【賣糧亂敵】第657章 0652【狼狽大撤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