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鄭信

冒着黑煙的巨船,顯然讓暹羅人十分驚異,穿着打扮也十分不同的唐人,同樣令他們新奇。這時節中國人都是長衫馬褂,日本人是和服,朝鮮人大體還留有一些明代特徵的深衣,西洋人也來過暹羅,但是明顯跟唐人的現代服裝不同。

不過一張口還是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因爲唐人是說漢話的。

這是明顯的外國人,而且看上去還是有點實力的外國人,暹羅雖然也是東南亞一霸,但是文化發展水平不足,數百噸的船舶都沒怎麼造過,見到不用風帆冒黑煙的巨輪,自然知道這些外國人相當有能耐。

一名暹羅官員上前來,首先雙手合十,然後一句“薩瓦迪卡”,讓陳默暗道這幾百年工夫泰國人還真是沒怎麼變過。

“不知道貴使從何而來?”在發現這些外國人是使用中文的時候,懂中文的暹羅官員殷切問道。

陳默老早就像拽這麼一句了,他故作灑脫雍容狀,道:“我等來自東土大唐。”幸虧他還管得住嘴,沒有把後面那一句“是往西天取經的和尚”給說出來。

暹羅官員疑惑道:“恕在下孤陋寡聞,不曾聽過這個國家的名號。”雖然這名官員會說一些中文,但是卻並不代表他對中國文化和歷史十分熟悉,這就像後世中國年輕人大部分都懂一些英語,但是卻分不清金雀花王朝和斯圖亞特王朝誰前誰後,或者公元八百年時主宰英格蘭的是哪個王朝一樣。

林有德道:“我們大唐共和國,建立在距離暹羅兩萬多裡的美洲大陸之上,我等乃是中原漢人後裔,出洋後在異域建國。”

暹羅官員有點明白了,實際上這樣的事情也並不是什麼奇事,宋元以降,不知道多少華人從故鄉出洋,在東南亞一地討生活,從菲律賓到暹羅緬甸,幾乎哪裡都有華人的存在,就算是暹羅王自己還有一半是華人血統,要說華人能在兩萬裡以外的土地上建立國家,暹羅人也並不會奇怪。

“貴使初抵我暹羅,我國不勝榮幸,我王達信陛下,必會歡迎貴使的到來,請貴使隨我稍事休息,等候我王召見。”暹羅雖然受中國影響也不小,不過相對來說有着更加獨立的佛教文化圈,禮儀上倒是並不存在避諱尊者名字的習慣。

林有德和陳默點了點頭,陳默道:“可否讓我們自帶護衛,保衛我們的安全呢?”

暹羅官員爲難道:“這勢必是不方便的,畢竟貴使第一次入境我國,如果帶武器面見我王,是相當失禮的。”

林有德道:“那我們便讓五十名護衛留在碼頭,我們前去面見貴國國王吧。”

“如此甚好,甚好。”

現在的吞武裡沒有一座像樣的王宮,原本氣勢雄渾的阿瑜陀耶大城被緬甸人所毀滅,終鄭信一生都沒有完成重建都城的夢想,現在他所居住的地方,實際上就是規模比較大的宅院而已,算不上什麼真正的王宮。

一聽說有華人在海外建國的使節來訪,而且還是乘坐着巨大的船舶,貌似實力不俗,鄭信大感興趣,他立即中止手中的事情,安排官員們接引大唐使節來王宮覲見。這點上倒是省了林有德他們好些事情,如果是中原王朝的皇帝,最起碼先晾上你一段時間,等什麼時候自己心情好了,黃道吉日了,沒有什麼事情了,再來看看你。不會像是這些小國國王,一聽說你來了,趕緊安排會面。

一身筆挺公服的林有德陳默,來到暹羅宮廷中,以唐人的禮節,向鄭信問好。大唐的公服自然就是西裝,隨着大唐建立日久,西服已經慢慢成爲了大唐比較標準的服飾之一了,只不過這時候西方還沒有標準化的西裝,而且叫做西裝也顯然不符合大唐國情,於是官方定義西裝成爲大唐公服,註釋是正式場合的衣着。

當然國內還有一批人喊着漢服復興的,陳默就是典型代表之一,他的父親是一名歷史學家,自小受傳統文化薰陶比較多,所以穿越後認爲恢復漢家衣冠很有必要。但是從實用、衛生等角度來看,讓現代人重新接受長髮髮髻,然後拖拉着大袖子寫字辦公,深衣下襬在地上不停地沾灰,實在是很讓人抓狂的一件事。所以,官方認爲在民族性慶典上穿戴漢服作爲民族服飾,平時以現代裝束示人,比較靠譜。

根據《大唐共和國禮節通則》約定,大唐公務人員、使節,向他國君王一類尊貴人物行禮,一般使用用鞠躬。通則還規定,作揖屬於國人非正式禮節,比如友人見面,晚輩向長輩拜年等。

像是奧巴馬給日本天皇磕頭這樣的跪拜禮,唐人不用於對他國君王的禮節中,跪拜屬於禮節中最高層級的,通則中規定能夠享受這種禮節的,只有老天爺和祖宗長輩。顯然按照唐人的觀念,哪怕你是什麼強國君主,地位也趕不上我親爹。

顯然鄭信也沒有像乾隆皇帝糾結馬爾嘎尼跪拜禮一樣,他對於不遠萬里前來的唐人本身的興趣更重。

“歡迎二位使節來到暹羅,佛祖保佑。”鄭信起身雙手合十。

入鄉隨俗,兩人也跟着雙手合十。

鄭信的中文不算很好,這跟他生長環境有關係,他的母語是泰語,年紀大了之後才學得中文,實際上還是跟緬語、印地語之類一起學習的,屬於一個優秀政客的必修課。

與鄭信的交流並不算特別折磨,因爲按照禮節,鄭信命侍從取了墊子給林有德二人。暹羅人禮佛,這種坐墊是少不得的東西,平時的吃飯會面,也基本在這上面完成。

鄭信問了一番大唐的來歷,這種事情已經十分官方口徑了,陳默說了一遍先人是千年前中原李唐的後裔,漂泊大海多年,最終建國美洲大陸之類,又解釋了一下爲什麼大唐是沒有君王,而是共和政體。

作爲一個算是比較英明能幹的國王,鄭信對於大唐這個國度如何運作的更感興趣,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問得陳默都有些招架不來。

比如,鄭信問,貴國總統總攬全局,權勢最大,爲何卻不自立爲王?

陳默答,因爲我國國人深信,君王者貪權戀勢,爲天下最不公平之存在,天下非爲一家一姓謀福之事,非得全國上下,人人得利,耕有其田、居有其屋,有法可依,公平公正,國家纔能有其發展。因人人不認同君王事,自然便不會有人忤逆衆人心思,逆流而動了。

林有德一個勁的朝陳默打眼色,顯然他這樣的話,是任何一個君主所不能接受的,雖說鄭信倒不一定加害他們,但是對於他們的行動很可能造成破壞。林有德是商人,講究和氣生財,所以都是看人說話的。但陳默是書香門第,自有文人風骨,所以在鄭信面前也絲毫不改本意。

鄭信聽後顯然琢磨了一會兒,不知道是因爲中文不好琢磨,還是因爲唐人的思想境界而琢磨,最後評語是:“大唐真是一神奇國度。”

隨後,鄭信又道:“聽貴使所言,大唐國內,必然有諸多大學問家,有種種發人深省之著述,若是貴使下次再來我暹羅,可否贈送我一些大唐書籍呢?”

鄭信是泰國曆史上五大帝之一,在位期間鼓勵文化發展,不管唐人的理論對於他的地位有什麼影響,鄭信都希望能夠看到來自文化先進國大唐的著述的,然後他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對這些書籍進行刪改。當然,如果能夠獲得一些在工藝技術上有促進的書籍,也是非常好的。

陳默應承道:“這個沒有問題。”

林有德怕鄭信又問些沒有什麼太大意義的,此時將話題引到他們的本來上,道:“我們二人前來暹羅拜見陛下,自是希望能夠發展與暹羅的關係,兩國親善,互相得利。聽聞暹羅國缺少硫磺、金屬之物,而我國盛產此類貨品,現今帶來硫磺二百石,金屬製物五百箱,希望與暹羅互通有無。”

鄭信聽後,臉上喜悅之情一閃而過,他笑道:“貴使有心了佛祖教我弟子,與人爲善,能同大唐結下友誼,固我所願,再好不過。”

林有德又道:“此處尚有事務請求大王,我大唐建國海外兩萬裡,土地幅員遼闊,但人口卻不足。我國遂於滿清、安南等地招募移民,暹羅國也有華人子弟數萬不止,我國希望能夠在暹羅招募移民,以充實我國。若是此節能達成,必然對大王有重謝,聽說貢榜王朝入寇暹羅之心不死,暹羅周邊宵小也是甚多。我國擅長造物,自制的火槍,乃是天下第一等精良兵器,凡有二三百支,便可重創三五倍之敵軍。陛下若是願施以援手,許可我國在暹羅招募華人移民、暹羅流民,我國願意以精製武器,答謝陛下,助陛下擊敗緬甸人及周邊宵小。”

346 江南(八)838 青年說716 華沙會戰(十四):暴打360 紅顏醉(十一)755 對奧斯曼的滿滿惡意651 困難與克服困難221 接近札幌381 財政944 次大陸戰役(上)878 漢堡條約331 獻計366 婆羅洲戰爭(中)960 尾聲258 盧小毛請客617 威脅與妥協569 萊比錫戰役(一)224 登州水師273 電廠928 決戰日德蘭(三)258 盧小毛請客268 公案468 第七旅179 小工人陳福仔221 接近札幌431 協商152 波士頓戰役的影響187 禁鳥槍426 魔都298 嘉慶049 怒火628 事變再演?909 低地戰役(一)362 紅顏醉(十三)773 營救899 風雨未來662 馬達加斯加033 不小心872 伊斯坦布爾危機427 國之強477 大崩潰539 赤字(下)395 吞武裡之戰(十一)483 墨西哥城之戰(補)739 總統千金435 南亞921 工業狂潮578 萊比錫戰役(十)429 求見867 駐軍權099 杜鵑計劃(上)448 新的想法587 移民之議(上)113 送完再賣717 華沙會戰(十五):航空兵出動207 軍貿大單440 聶拉木735 八十萬雄兵722 秩序制定(上)635 法德摩擦150 波士頓海戰110 美利堅的榜樣895 改裝173 拿騷之戰578 萊比錫戰役(十)835 紐芬蘭海戰(中)559 統一計劃437 謝絕689 海軍豐收月248 京中人心(續)491 脅迫785 拳亂(十一)783 拳亂(九)099 杜鵑計劃(上)365 婆羅洲戰爭(上)453 友誼913 低地戰役(五)571 萊比錫戰役(三)299 兵部尚書109 接觸529 氣憤365 婆羅洲戰爭(上)223 南固威島796 果斷出手608 青州案(二)140 夏威夷王國戰爭(下)161 遠征軍準備起航(上)009 甦醒的蘇穆裡588 移民之議(中)797 更多麻煩745 賊窩036 不信632 惘756 五國之議871 俄土再戰486 陣之團681 跟裝甲兵一起戰鬥的權利045 攻打聖迭戈532 競選767 可選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