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第九十七章 以正合,以奇勝(二)

“這……”

牛進達雖是求戰心切,可這一聽張君武給出了這麼個任務,一時間不禁有些傻了眼,沒旁的,儘管無上軍的主力都已集中到了許昌一線,可在汝州依舊有着不少的兵力,就他牛進達手中這八千部隊,輕裝越過箕山之後,究竟還能剩下幾分的戰鬥力實在難說得很,要想橫掃汝州五縣之敵,難度未免太大了些。

“牛將軍可是擔心兵力不足麼,放心好了,本將這就將文仲明派給你,文家乃汝州世家,在州中人脈頗廣,有其相助,勝得十萬兵。”

八千輕裝上陣的部隊要想一舉拿下汝州自然不是件容易之事,別說牛進達辦不到,就算張君武本人親自率部出擊,也不敢言十足把握,然則有了文家這個汝州的地頭蛇,那就不一樣了,以文家郡望的聲勢與人脈,不說振臂一呼應者雲集,可號召各世家羣起效勞卻不是甚難事兒,至少在張君武看來是如此。

“文仲明願爲大軍前驅。”

剛投入齊郡軍中就能得重任,文仲明自是樂意得很,這一聽張君武如此推許文家,心中感激之餘,緊着便表忠了一番。

“大將軍放心,若是拿不下汝州,末將提頭來見!”

聽得張君武都已將話說到了這麼個份上,牛進達心中雖是兀自存疑,可表態起來卻是堅決無比。

“那就好,你二人通力合作,大勝必可期也,具體戰術如何安排,自行謀劃即可,本將不問過程,只看結果,爾等可都聽清楚了?”

奇兵出擊在張君武的總體計劃中乃是關鍵中的一步,若能成,則可關上無上軍向西逃竄之大門,爲後頭進軍南陽掃平最大之障礙,這也正是張君武特意親自送文仲明前來嵩陽的用心之所在,爲的便是確保奇兵能發揮出關鍵之作用,然則具體到戰術安排麼,張君武卻是根本不打算過問,本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之原則,很是乾脆地便將獨立作戰之權限交給了牛、文二將。

“末將遵命!”

獨領一軍出擊絕對已算是重用了的,牛、文二人自是不會有甚異議,齊齊應諾之餘,精氣神也自不免皆爲之振奮不已……

大業十三年七月二十九日,牛、文二將率八千將士輕裝出嵩陽,趁夜偷越箕山;八月初一,張君武親率九萬餘大軍以及所謂的輜重運輸隊十二萬餘人渡過雙洎河,一路向長葛進發,軍行雖不甚速,然,屯兵於許昌的盧明月卻是惶恐異常,嚴令新任西路大元帥沈萬隆死守長葛,並給其加派了五千精銳步軍,至此,小小的長葛縣裡竟擁兵多達一萬兩千餘兵馬!

八月初三,齊郡軍先鋒大將秦瓊率兩萬大軍進抵長葛城下,但卻並未發動急攻,而是在離城四里處安下了大營,次日,齊郡軍主力趕到,將長葛城三面合圍,唯獨東門卻是放空不理,擺出的明顯就是圍三闕一之策……

長葛之名在史載中,最早出現於春秋,宋人伐鄭的“長葛之戰”以及周鄭交惡的“繻葛之戰”都發生在此處,東漢末年著名的“長社之戰”也同樣是在此展開,其後,南北朝時,又有多場戰事在長葛爆發,一切只因長葛既是重鎮許昌的北大門,又是許昌通往鄭州的必經之要道,地理位置相當之重要。

屢經戰火之下,長葛雖有着千餘年之歷史,可其城卻已不知重建過多少回了,最近一次重建則是在開皇六年,是時,因雙洎河泛洪,沖毀了老城,隋文帝遂下詔在老城三裡外擇址重建,歷時兩年,方纔建成,城池面積雖不算大,戶數也不算多,也就僅僅只能算是中縣而已,可其城牆卻甚是巍峨,又經無上軍連日來的極力搶修,城防設施基本齊備,要想輕取,顯然不太可能。

長葛城的難攻,不僅是因城堅之故,也不止是因城中守軍多達一萬兩千之數,更爲關鍵的是沈萬隆與齊郡軍之間有血仇——其父、兄當年隨盧明月橫行山東時,爲齊郡軍所敗,遭生擒後,皆明正典刑,下判決者正是張君武之父張須陀,有這麼個緣故在,沈萬隆下狠心跟齊郡軍死磕也就屬必然之事了的,除此之外,長葛與許昌之間只有五十餘里之距,彼此間可以守望互助,齊郡軍在發動攻城戰的同時,還須得分出大量的兵力提防盧明月所部的突襲,十成的力量能用於攻城的頂多五成就了不得了,諸多不利因素累加在一起,無論是何人遇到了,怕是都得爲之頭疼不已的。

要說頭疼,張君武也確實頭疼了好幾天,當然了,那都是下定南下之決心時的事兒,至於眼下麼,早已做足了準備的張君武心中其實已有了六成拿下長葛城之把握,只不過他依舊不曾下令急攻,先是着令秦瓊率兩萬先鋒大軍繞過長葛,在離許昌二十里處安下前進大營,以監視盧明月所部,緊接着又下令孟武領三千士卒監督一萬餘輜重運輸隊去填平雙洎河至護城河之間的通渠,以竭護城河之水,諸般準備工作煞有其事且有條不紊,只是防衛措施似乎並不怎麼到位,四處大營間空隙不小不說,填河隊伍的戒備更是顯得頗爲的鬆懈,說是破綻處處也斷不爲過。

“大帥,官軍猖獗,竟視我軍於無物,末將請命率部出擊!”

“大帥,護城河若是有失,恐難擋官軍連綿之強攻,末將以爲斷不可坐視。”

“大帥明鑑,末將以爲趙將軍所言甚是,今,官軍如此放肆,必無防備,末將請命出擊,當可一戰破其氣勢。”

……

齊郡軍這等大規模的填埋行動都已持續了三天了,城中守將一忍再忍之下,都已是忍無可忍了的,趁着沈萬隆上城頭視察之機會,紛紛提議出城破敵。

“不可,此必是張家小兒誘敵之策,傳本帥之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城,違令者,殺無赦!”

無上軍中,陳明振擅攻,而沈萬隆素以擅守而著稱,正因爲此,前番無上軍傾巢出擊之際,盧明月並未帶上沈萬隆,而是着其駐守長葛,以確保大軍之後路,此番更是將防禦長葛之重任交到了沈萬隆的手中,用的便是其穩守之能,很顯然,沈萬隆並未辜負盧明月的期盼,早將長葛經營得個固若金湯不說,用兵上也自謹慎得很,饒是諸將們紛紛要戰,他也不爲所動。

第261章第二百六十一章 懲戒之戰(一)第625章第六百二十五章 搶灘登陸(三)第238章第二百三十八章 雷霆一三擊(二)第646章第六百四十六章 請君入甕第六百四十七章 警示天下第220章第二百二十章 兵進雍城(二)第477章第四百七十七章 反身一擊(四)第340章第三百四十章 喋血宛洛大道(八)第212章第兩百一十二章 潼關風雲(一)第518章第五百一十八章 臨洮之戰(三)第六百七十五章 攻守轉換(一)第641章第六百四十一章 輔公佑的末日(四)第440章第四百四十章 圖窮匕見(三)第237章第二雷百三十七章 雷霆一擊(一)第71章第七十一章 將計就計(二)第259章第二百五十九章 鐵血南陽(三)第七百零一章 會攻伏俟城(二)第120章第一百二十章 臣有罪(二)第282章第二百八十二章 治國理念第286章第二百八十六章 借刀殺人第六百七十七章 攻守轉換(三)第473章第四百七十三章 圍魏救趙(三)第181章第一百八十一章 末路窮途(二)第386章第三百八十六章 兵進夷陵(二)第388章第三百八十八章 兵進夷陵(四)第496章第四百九十六章 誘敵入彀(一)第496章第四百九十六章 誘敵入彀(一)第42章第四十二章 各方博弈(三)第330章第三百三十章 殲敵於野(五)第六百六十八章 脣亡齒必寒(一)第61章第六十一章 詐取鄭州(一)第38章第三十八章 隱憂重重(二)第580章第五百八十章 揚眉劍出鞘(三)第641章第六百四十一章 輔公佑的末日(四)第257章第二百五十七章 鐵血南陽(一)第90章第九十章 大破無上軍(四)第六百五十九章 摧枯拉朽(四)第六百六十四章 白道決戰(三)第348章第三百四十八章 猛攻太原城(二)第239章第二百三十九章 雷霆一擊(三)第400章第四百章 兵敗如山倒(六)第183章第一百八十三章 智賺敵騎第155章第一百五十五章 因變而變(四)第497章第四百九十七章 誘敵入彀(二)第575章第五百七十五章 揚眉吐氣第35章第三十五章 強取洛口倉(三)第322章第三百二十二章 驕兵照樣勝(二)第537章第五百三十七章 弄巧成拙(二)第147章第一百四十七章 巧取武關(四)第442章第四百四十二章 圖窮匕見(五)第六百八十三章 四面楚歌(三)第245章第二百四十五章 內外交困(一)第154章第一百五十四章 因變而變(三)第429章第四百二十九章 落日餘暉(一)第639章第六百三十九章 輔公佑的末日(二)第155章第一百五十五章 因變而變(四)第571章第五百七十一章 樑師都的末日(二)第81章第八十一章 官渡之戰(三)第六百九十三章 再戰曼頭山(一)第38章第三十八章 隱憂重重(二)第392章第三百九十二章 營救人質(一)第六百六十五章 白道決戰(四)第227章第二百二十七章 扳回一局(二)第471章第四百七十一章 圍魏救趙(一)第4章第四章 突出重圍(二)第418章第四百一十八章 挫敵鋒銳(一)第594章第五百九十四章 急襲江陵(一)第335章第三百三十五章 喋血宛洛大道(三)第579章第五百七十九章 揚眉劍出鞘(二)第243章第二百四十三章 榆中之戰(一)第579章第五百七十九章 揚眉劍出鞘(二)第43章第四十三章 各方博弈(四)第418章第四百一十八章 挫敵鋒銳(一)第263章第二百六十三章 懲戒之戰(三)第185章第一百八十五章 步步爲營(二)第331章第三百三十一章 兵進太原城(一)第六百五十一章 律法與人情(二)第六百八十九章 牛刀小試(二)第208章第二百零八章 安定關中(二)第481章第四百八十一章 突襲安次城(三)第334章第三百三十四章 喋血宛洛大道(二)第七百一十九章 遼東戰役(七)第177章第一百七十七章 過河擊賊(三)第376章第三百七十六章 城下之盟(二)第七百一十四章 遼東戰役(二)第六百七十章 天降神兵(一)第六百四十九章 馬周論政(二)第38章第三十八章 隱憂重重(二)第277章第二百七十七章 中原大戰(四)第309章第三百零九章 韓信嶺攻防戰(一)第332章第三百三十二章 兵進太原城(二)第142章第一百四十二章 俠之大義(一)第627章第六百二十七章 勢如破竹(二)第459章第四百五十九章 窮途末路(二)第542章第五百四十二章 華麗的脆敗(二)第646章第六百四十六章 請君入甕第七百一十六章 遼東戰役(四)第227章第二百二十七章 扳回一局(二)第446章第四百四十六章 困獸猶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