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第九十四章 戰略轉進(二)

“父帥明鑑,孩兒以爲此人乃當世豪傑也,非甘居人下者,若輔助得人,必可潛龍昇天,今若歸之,則是雪中送炭,較之錦上添花勝出百倍。”

面對此問,文仲明沒有絲毫的遲疑,但見其深吸了口大氣,緊着便給出了個判斷。

“好,開營出降!”

文振顯然對文仲明這個文武全才的長子有着絕對的信任,也沒再多猶豫,一揮手,就此下了最後的決斷……

隨着文振的舉軍投降,慘烈的鄭州大戰就算是告了個終了,月餘的苦戰下來,齊郡軍以傷亡五千餘人的代價,一舉擊潰了無上軍與瓦崗軍的聯手進攻,不僅如此,連番作戰下來,陣斬近五萬敵,生擒二十七萬之衆,戰果可謂輝煌至極,消息傳出,天下爲之震動,遠在江都的隋煬帝接到張君武所上之捷報,爲之大喜過望,詔令嘉獎三軍,晉張君武爲左武衛大將軍,並着張君武率齊郡軍再接再厲,一舉蕩平黃河以南諸寇,儘快與王世充所部形成夾擊黎陽倉之勢。

隋煬帝既是有所封賞,上本謝恩乃是必然之事,只不過張君武卻並未照着詔令行事,以鄭州匪情尚須徹底敉平爲由,全軍駐紮在了新鄭,既不去追擊倉皇率殘部逃回許昌的盧明月,也沒去攻取力量空虛無比的汴州,於整軍的同時,以軍需以及賑濟災民之理由,着令柴孝和從洛口倉裡調運出大批的糧秣,接連不斷地運到新鄭大營中,此舉一出,洛陽方面大爲恐慌,上本彈劾張君武擁兵自重者不在少數,甚至連在黃河北岸征戰的王世充都明顯沉不住氣了,連下數道命令,要求張君武儘快攻取汴州,然後渡河北上,以共破瓦崗賊寇云云。

面對着各方的非議與壓力,張君武根本不爲所動,該如何照舊如何,不僅搶運糧秣的行動不曾稍緩,以綏靖地方的名義大肆整軍的行動也依舊開展得如火如荼,當然了,眼下還不到真跟朝廷徹底撕破臉的時候,張君武所編練的新軍既不以齊郡軍的名義開展,也不拿鄉兵的名頭來當幌子,打出的是輜重運輸隊的旗號,玩的麼,自然是掩耳盜鈴的把戲,這麼一整蠱,本來與張君武私下有盟約的東都留守越王楊侗也穩不住神了,緊急着皇甫無逸到軍中探問個虛實。

“大將軍請了,下官有一事不明,還請大將軍賜教。”

皇甫無逸文武皆能,自然不是那麼好糊弄的,只一到新鄭,立馬便看破了所謂輜重運輸隊的真面目何在,然則皇甫無逸卻並未當場發作,直到次日一早,監軍御史蕭懷靜從虎牢關趕了來,皇甫無逸這才與蕭懷靜一道聯袂去了中軍大帳,寒暄方畢,問罪的架勢可就端出來了。

“皇甫大人言重了,但消是本將之所知,自無有不可言者。”

用不着去聽,只消一看蕭懷靜的臉色,張君武便知此二人的真實來意,可也不甚在意,笑呵呵地便給出了個承諾……

“那就請恕下官直言了,大將軍既已擁兵近十萬,緣何又假以輜重運輸隊之名再行聚兵,此事恐與律不合罷?”

皇甫無逸今日就是來興師問罪的,言語間自然不會太過客氣,一上來便將核心問題點了出來。

“皇甫大人有所不知,我軍看似兵強馬壯,然,欲橫掃河南諸州,後勤輜重之轉運勢必漸艱,若是分兵押運糧秣輜重,卻恐兵力不敷使用,故而也只能預做綢繆,此運輸隊便是張某專一用於調糧之用的,一旦河南諸州光復,自當一體遣散。”

所謂的輜重運輸隊說起來就是齊郡軍的補充兵團,張君武並沒指望這支新編之軍立馬便能上陣作戰,卻可用來整補各部之戰損,待得拿下了南陽之後,只消整訓上一番,齊郡軍也就可順理成章地完成擴編,從而爲下一步進軍關中做好兵力上的準備,從此意義而論,甭管他人如何反對,張君武都不可能做出自斷臂膀之蠢事,當然了,表面文章終歸是須得做上一番的。

“大將軍此言恐難服衆罷,蕭大人,您看呢?”

饒是張君武說得天花亂墜,可皇甫無逸卻根本不相信,當然了,他也沒打算直接跟張君武翻臉,側頭便將蕭懷靜給推了出來。

“大將軍明鑑,朝廷自有法度,你我皆是朝廷之臣,所行諸事自當以律法爲準繩,還請大將軍切不可行差踏錯纔好。”

蕭懷靜可以說是全程見證了張君武的崛起,這才短短半年多的時間而已,重建的齊郡軍便已成了支戰無不勝的強軍,身爲監軍御史,蕭懷靜自是與有榮焉,對張君武之能,也自佩服得很,可與此同時,對張君武種種與律不合之舉措,蕭懷靜也自不滿已久,若非如此,他也不會被皇甫無逸慫恿着一道前來興師問罪了的。

在如何對待蕭懷靜一事上,張君武正自頭疼得很——齊郡軍能得以重建乃至發展壯大,蕭懷靜在其中出力甚巨,若不是有其之大力支持,齊郡軍也不可能有眼下之規模與威勢,要知道當初張君武連直奏之權都沒有,對上的渠道只有蕭懷靜這麼一條,若非其不斷上本與洛陽一系官員拼死抗爭,只怕齊郡軍早被扼殺在萌芽狀態了的,從此意義來說,蕭懷靜於張君武是有着大恩的,加之此老在整頓軍規軍紀上不遺餘力,也省了張君武不少心,唯一的問題便是蕭懷靜忠心的是朝廷,而不是他張君武本人。

“蕭大人說得是,我輩身爲朝廷大員,確須得爲天下人之表率,只是眼下戰事正急,從權之事實也自難免,今,河南糜爛已久,若不以雷霆掃穴之勢橫掃諸寇,卻恐難有綏靖之日啊。”

甭管對蕭懷靜的觀感如何,就眼下之局面而論,張君武還是不打算與其真鬧出了生分,哪怕他眼下的官階已遠在蕭懷靜之上,可張君武在應對之際,卻依舊是往昔的謙遜之態度。

“大將軍打算何時出擊,又將如何橫掃諸寇?”

不止是張君武對蕭懷靜的感情複雜,蕭懷靜在面對張君武時也同樣如此,這一聽張君武如此解釋,他雖是將信將疑,卻並未再出言問責,一見及此,皇甫無逸不得不緊着接過了話題。

第546章第五百四十六章 華麗的脆敗(六)第42章第四十二章 各方博弈(三)第317章第三百一十七章 血肉磨坊(五)第537章第五百三十七章 弄巧成拙(二)第323章第三百二十三章 驕兵照樣勝(三)第47章第四十七章 巧取金堤關第433章第四百三十三章 特種戰(一)第七百二十二章 直搗黃龍(一)第七百零七章 現成的演練對象第528章第五百二十八章 各個擊破(六)第312章第三百一十二章 韓信嶺攻防戰(四)第79章第七十九章 官渡之戰(一)第514章第五百一十四章 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五)第506章第五百零六章 詐降計(四)第130章第一百三十章 軟硬不吃(二)第624章第六百二十四章 搶灘登陸(二)第607章第六百零七章 巧取襄陽(八)第585章第五百八十五章 血戰襄陽(五)第207章第二百零七章 安定關中(一)第321章第三百二十一章 驕兵照樣勝(一)第280章第二百八十章 只要人不要地(二)第67章第六十七章 雙洎河之戰(二)第518章第五百一十八章 臨洮之戰(三)第67章第六十七章 雙洎河之戰(二)第639章第六百三十九章 輔公佑的末日(二)第340章第三百四十章 喋血宛洛大道(八)第155章第一百五十五章 因變而變(四)第149章第一百四十九章 洛河之戰(二)第七百一十九章 遼東戰役(七)第269章第二百六十九章 天下一盤棋(二)第七百一十三章 遼東戰役(一)第六百六十一章 摧枯拉朽(六)第184章第一百八十四章 步步爲營(一)第352章第三百五十二章 李唐的覆滅(二)第9章第九章 大路朝天(一)第329章第三百二十九章 殲敵於野(四)第586章第五百八十六章 勇取九宮山(一)第348章第三百四十八章 猛攻太原城(二)第201章第二百零一章 關中大捷(二)第512章第五百一十二章 進攻就是最好的防禦(三)第399章第三百九十九章 兵敗如山倒(五)第290章第二百九十章 國營工業第157章第一百五十七章 灞水之戰(二)第302章第三百零二章 橫財就是這麼來的(二)第七百二十四章 直搗黃龍(三)第372章第三百七十二章 圍點打援(三)第233章第二百三十三章 大敗西秦軍(一)第570章第五百七十章 樑師都的末日(一)第353章第三百五十三章 李唐的覆滅(三)第336章第三百三十六章 喋血宛洛大道(四)第217章第二百一十七章 分兵拒敵第245章第二百四十五章 內外交困(一)第258章第二百五十八章 鐵血南陽(二)第94章第九十四章 戰略轉進(二)第62章第六十二章 詐取鄭州(二)第292章第二百九十二章 引蛇出洞(二)第488章第四百八十八章 衆叛親離(二)第617章第六百一十七章 強勢碾壓(五)第257章第二百五十七章 鐵血南陽(一)第47章第四十七章 巧取金堤關第525章第五百二十五章 各個擊破(三)第346章第三百四十六章 隴右鐵騎揚威(二)第595章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襲江陵(二)第268章第二百六十八章 天下一盤棋(一)第581章第五百八十一章 血戰襄陽(一)第440章第四百四十章 圖窮匕見(三)第265章第二百六十五章 懲戒之戰(五)第357章第三百五十七章 輕取雁門關(一)第175章第一百七十五章 過河擊賊(一)第59章第五十九章 你好我好大家好第六百七十章 天降神兵(一)第144章第一百四十四章 巧取武關(一)第601章第六百零一章 巧取襄陽(二)第60章第六十章 歷史的小拐點第523章第五百二十三章 各個擊破(一)第478章第四百七十八章 一坑兩用第363章第三百六十三章 雁門關阻擊戰(四)第七百零三章 大追殺(一)第258章第二百五十八章 鐵血南陽(二)第188章第一百八十八章 步步爲營(五)第259章第二百五十九章 鐵血南陽(三)第357章第三百五十七章 輕取雁門關(一)第477章第四百七十七章 反身一擊(四)第3章第三章 突出重圍(一)第234章第二百三十四章 大敗西秦軍(二)第108章第一百零八章 許昌會戰(五)第412章第四百一十二章 喋血張八嶺(三)第5章第五章 突出重圍(三)第六百七十四章 委屈亦然無法求全(二)第六百八十七章 善後第451章第四百五十一章 決戰桑園(三)第619章第六百一十九章 以誠相待(一)第268章第二百六十八章 天下一盤棋(一)第168章第一百六十八章 遍地烽火(一)第六百九十一章 會戰金銀灘(一)第416章第四百一十六章 水淹滁州(二)第264章第二百六十四章 懲戒之戰(四)第64章第六十四章 詐取鄭州(四)第132章第一百三十二章 軟硬不吃(四)第346章第三百四十六章 隴右鐵騎揚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