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第 98 章

第98章餃子館開張

冬麥說幹就幹, 緊鑼密鼓地開始籌備開餃子店了,先選定了材料,自己買了一些菜調配了餃子餡, 該放多少佐料, 該用什麼餡料, 先自己挨個地嘗, 鹹淡如何, 鮮不鮮,全都嘗過,最後從自己折騰出來的十幾種餡料中, 選了四種,包出來餃子讓大家嘗, 給村裡, 還有王書記陳亞都嘗過了, 大家沒說不好吃的,都讚不絕口。

冬麥大受鼓舞, 當即採買了一些菜和肉,準備開幹。

萬事俱備,她過去了一趟孃家,和胡金鳳說起自己的餃子館,說起以後可以讓哥哥幫着做, 這樣哥哥也能掙到一些錢, 又說了可以和哥哥五五分成, 誰知道胡金鳳一聽, 便道:“你大哥現在怕是不行, 你二哥那裡倒是可以,我回頭和他商量商量, 好歹把事情都談明白了,親兄妹一起合夥做買賣,什麼事都得說到明面上,不能太急了,我和他說清楚,你們商量好了,再說合夥的事。”

冬麥一聽,自然覺得靠譜,先說明白,比事後爲了錢有什麼矛盾強。

一時又問起來謝紅妮的情況,這幾天謝紅妮的情況倒是好多了,出了月子,身體恢復差不多,也能下炕走動了,送過去衛生所讓人家複查了,說是基本沒什麼大問題了。

至於江春耕,受了這一場打擊,每每過去和村裡的幾個人一起喝酒,有時候還打牌,經常熬到半夜纔回來。

提起這個,胡金鳳冷笑一聲:“你哥也是個混賬,就爲了一個沒出孃胎的孩子,在那裡難受,覺得自己害了自己孩子,至於你嫂嘛,別提了,我原本想着,她出了月子,該難受的也過去了,好好談談,結果呢,她倒是好,根本不理這個茬,我想着,那我也就不管了,這幾天,我倒是給他們做飯,做了飯後我就送過去,至於他們吃不吃,怎麼吃,可不關我的事,現在月子也出了,再有個啥,怎麼也不至於賴上我這當婆婆的了!”

冬麥默了一會,道:“我哥這個人,乍看性子粗,其實最重感情,好好的一個孩子,就這麼沒了,他還覺得是他的問題,他當然難受,一時半會走不出來也是可能,等再過一段吧,過一段,如果還這樣,我和二哥一起勸勸他,總不能一直這麼煎熬着,該過過,該離離,好歹有個準話。”

胡金鳳嘆了口氣:“只是可憐了滿滿,你大嫂現在也不怎麼理他,本來好好的一個孩子,倒是弄得跟沒爹沒孃一樣,這兩天賴我這裡,似乎不願意他親孃跟前湊了。”

從孃家回來,冬麥便去村裡找了胡翠兒和劉金燕,這兩個平時和她關係最要好,也是最靠譜的,說好了讓她們先幫忙幹一個月,一個月給四十塊錢,兩個人自然高興。

現在地裡才種上了,正是農閒的時候,村裡的婦女沒事幹,一般年紀大的紡棉花織布,年紀輕的就買了毛線自己打毛衣織圍巾。

能出去幫着幹活掙錢,自然求之不得。

於是這天,劉金燕和胡翠兒幫着一起,連同沈烈,包了餃子,第二天餃子館就轟轟烈烈開業了。

餃子館就叫冬麥餃子,開業的時候便宜,鞭炮一放,倒是引來了不少人。

餃子館的裝修好,和周圍的房舍一比,看着就比較洋氣,進來後,發現裡面更好,沒那些花裡胡哨的,簡單的桌椅乾淨整齊,等點了餃子,發現餃子也不貴,吃起來噴香,關鍵那醃茄子,味道真是不錯,還有人打聽着這醃茄子賣不賣,賣的話想買點回去。

招待客人的是劉金燕,笑着和人說:“愛吃的話,下次再來,保準管夠!”

大家就都笑了,看這樣子是不賣了,不過餃子味道鮮香,價格也好,下次可以繼續來吃。

開業頭一天,這生意就不錯,王書記和陳亞也來捧場,吃得滿意。

到了下午兩點多,店裡慢慢冷清下來,冬麥清算了一下,這一天竟然掙了四十五塊錢。

當時就嚇一跳,心想一天四十五,那一個月不得一千二三?就算拋去成本,一個月也有七八百的盈利,好好幹,也是一個萬元戶了。

不過又一想,今天才開業,生意好正常的,大家吃個新鮮,以後不一定怎麼着呢。

當下大家準備了準備了,重新包餃子,等着晚上的,晚上的人就換了一波,有一些過來公社看錄像看電影的小青年,見到這餃子館,倒是新鮮,從外面看着裝修好,帶着對象來吃挺體面的,生意也還算不錯。

這麼幹到了大概晚上八點,其實外面還有人,繼續幹,還能有生意,但是冬麥想着大家還得回村裡去,畢竟頭一天上班,不回去的話,怕人家家裡擔心,便說關了門讓大家回去。

說關門的時候,劉金燕和胡翠兒還有些不情願呢,覺得還能再賣。

一個月四十元,在農村,如果能幹下去,這已經是很好的收入了,那些幹部工人不就是一個月六十多嗎?

農村人的力氣不值錢,就這麼包包餃子竟然能有四十塊,她們恨不得天長地久地幹下去,兩個人都不傻,心裡門兒清,只有冬麥生意好,才能給她們開工資,所以她們兩個拼勁兒也挺大的。

不過冬麥考慮着安全問題,還是八點關門。

關門後,幾個人把剩下的餃子下鍋煮了吃了,便騎車回去,劉金燕和胡翠兒挺興奮的,以至於快到村裡的時候,兩個人還是嘰嘰喳喳不停地說。

冬麥回到家裡後,也累得夠嗆,啥都不想幹,就直接癱炕上了。

“開這種店,可真是要人命啊!我要死了!”

沈烈倒是好,已經要燒水準備洗澡了,看到她這樣,挑眉笑着說:“那要不我們不幹了,反正我們現在不缺錢。”

可這話一出,冬麥立即坐了起來:“纔不要呢,我幹嘛不幹!”

沈烈無奈地笑:“我去燒水了,別睡着,好歹洗了澡再睡。”

**************

餃子店既然開張了,生意也不錯,自然得努力做下去,連着幾天,餃子館的生意都不錯,只不過人手實在是不夠,生意太好了,而沈烈的下腳料馬上就要到了,也不可能一直在這裡幫忙,三個女人忙得團團轉。

冬麥便再想起自己哥哥來,畢竟這裡面還有一些餡料的秘方,她私心裡,更希望孃家人接手,如果直接給別人做,那以後不一定怎麼着。

於是她騎着車子,又跑了一趟孃家,誰知道過去的時候恰好遇上馮金月,正在那裡陪着滿滿說話。

餃子館的事,馮金月已經聽胡金鳳提過了,也談了分成的事,她和江秋收商量過,兩個人都很有興趣,都想做,不過胡金鳳的意思是,再等等,她想兒媳婦生完了再說。

胡金鳳是擔心兒媳婦的身子,她一個兒媳婦纔出了事,這個兒媳婦還懷着,生怕再出事,不過馮金月卻覺得這不算啥,她認爲自己身體挺好的。

“大嫂出事,也不是在外面幹什麼重活,就是下一個臺階的事,可見寸勁兒上來了,在哪裡說不定也要出事,咱們家也不至於那麼倒黴,大嫂出事,我還能再出事?這倒黴事兒如果非要趕咱們家,咱就在天天在炕上躺着都躲不過去!”

這話說得胡金鳳心裡有些活動了,她知道女兒其實是好意。

雖說那個菜譜是家裡出的,但是菜譜放家裡也有些年頭了,老大老二以前看過,都沒當回事,老大那裡是根本不想當什麼廚子,人家就對這個不感興趣,老二做菜倒是可以,但又太踏實本分了,沒什麼膽子,讓去開店,也擔心着本錢,生怕虧了,就這樣子,還不知道猴年馬月能開起店來。

現在冬麥開了,讓老二一家子去看着店,這倒是一個現成的好事,冬麥也是想讓孃家人跟着沾光。

冬麥見馮金月要去,其實也擔心,便有些猶豫。

江秋收卻道:“光靠地裡的莊稼不行,現在家都琢磨着做點事,我也沒什麼本事,想不出別的,咱家開飯館的話,要本錢,也沒那麼多積蓄,咱這性子,也不是能去搞貸款的人,再說搞貸款去開餐館,也不知道怎麼做起來,現在如果去冬麥那裡幫忙,好歹掙點錢,也不錯了。”

至於馮金月懷着身子的事,他嘆道:“其實在家裡,也得幹家裡活啊,農村人,不就這樣,誰能那麼嬌貴。”

冬麥聽着這話,倒是覺得可以,不過認爲還是應該過去和沈烈商量下,當下騎着車子回去,回去的時候,沈烈訂購的下腳料到了,正在那裡卸車,一麻袋一麻袋地摞在老宅西屋裡。

冬麥見了,便幫着收拾,等把那些下腳料都收拾妥當了,問了問沈烈,才知道這是他從路奎豪那裡收了一些,從蒙古那裡運來了一批,現在弄了三噸的貨,價格倒是便宜,一共花了一萬四,手頭還有幾千塊,留着給大家發工錢。

沈烈:“我們把這一批梳完,估計也得兩個月了,到時候我們再考慮弄點別的。”

冬麥:“那接下來呢,咱就開始梳絨了?”

沈烈:“對,我開始尋覓着,找人幫忙梳,開始的時候我肯定得盯着,不過幾天,看着梳絨工上手了,我也就能忙點別的。”

這個梳絨,最好是培養出一兩個熟練工,到時候一個帶着別的,管着,自己就可以省心了,去考慮新的原材料採購,再尋覓一下銷路,或者趁着這時間去幫人採買梳絨機來掙錢。

當然了,沈烈現在沒這心思,他看冬麥餃子館比較忙,想幫着冬麥把餃子館扶上正軌。

而江秋收和馮金月過來餃子館後,冬麥一下就輕鬆一些了。

調餡料和醃製醬瓜,都可以交給馮金月做,自家人沒什麼好防備的,採買的一些事則是江秋收負責做,冬麥只需要出主意定菜譜當掌櫃收錢就行了。

說好了除了成本外,江秋收和馮金月得五,冬麥得五。

江秋收和馮金月自然是高興,等於平白得了一個店,而且自己沒啥風險,店裡掙了錢就能有收成,這下子幹勁特別足。

冬麥也挺高興的,她在這裡忙幾天,等差不多看着能上正道沒什麼問題,她就可以再找一個幫工,自己清閒下來了。

到時候,她這五成不是白得的嗎?

恰好這個時候劉金燕家裡婆婆病了,需要人做飯,劉金燕是挺捨不得餃子館的工作,但是幹這個得整天在外面,她覺得自己不管家裡也不合適,冬麥便和她商量了下,讓她去幫着沈烈搞梳絨機的事。

“一天八小時,給開一塊三的工資,一個月幹二十六天,休息四天的話,那就是大概三十四塊錢,雖然比餃子館掙得少,但是你守着家,一個月還能休息四天。”

劉金燕覺得這個活兒也不錯,不過又覺得自己可以一個月幹三十天,不用休息,掙錢的事,哪裡嫌累,然而冬麥卻堅持:“沈烈對這個挺有想法的,說不能疲勞上工,就只能一個月休四天,每天干八個小時。”

劉金燕連連點頭說行。

於是冬麥便讓劉金燕回去,幫着沈烈幹,沈烈又招募了另外五個,都是村裡做事還算利索的年輕人,大多是媳婦,年輕小夥子人家覺得這是紡織的活兒,怕自己幹不了,再說沈烈這裡也要細心的,大多小夥子沒那耐性。

招了人後,六個人輪班倒,每個班次兩個人,幹八小時,梳絨機日夜不停地轉起來。

唯一讓人無奈的就是,村裡有時候會停電,一旦停電,機器只能停着,而上工的工人也只能回家,這麼一來,時間就耽誤了。

沈烈爲了這個,跑了兩次供電局問人家,人家嘴上說着困難,答應着儘量解決,說了幾次,總是好一些了。

而冬麥這裡,又讓江秋收從自己村裡找了一個幫工,是個十七八歲的小夥子,叫富貴的,倒是個機靈的,也能幹,跟着江秋收過去採買也能扛得動,真是再好不過了。

這個時候,胡翠兒也扭扭捏捏地提起來,意思是,也想回去村裡,她覺得村裡的梳絨機和這個餃子館,各有好處,不過又想着梳絨機距離家裡近。

可這時候梳絨機上的六個人已經齊全了,哪還有空位,便讓胡翠兒等等,胡翠兒沒法,只能等着,畢竟一個蘿蔔一個坑,這邊不佔着位置,可能人家就請別人了。

她這麼幹了差不多六七天,沈烈便從六個裡淘汰了一個,倒不是他故意給胡翠兒騰位置,實在是那個媳婦做事有些毛躁,三次壞了他定下的規矩,事不過三,他就不讓人家幹了。

那媳婦因爲這個,着實哭了一場,這麼好的機會,誰不願意呢?

可沈烈這個人平時好說話,這個時候原則性卻很強,說不讓幹就是不讓幹,那媳婦沒辦法,只好不幹了。

冬麥見此,趕緊把胡翠兒塞過去了,江秋收這裡又招了一個小姑娘叫二英的幫忙頂着,四個人忙得團團轉,把生意幹得紅紅火火。

冬麥在餃子館盯了這段日子,覺得差不多了,自己可以撤了,便回村裡去,不再住餃子館了。

回去後才知道,沈烈可真夠嚴厲的,他拿來一張八開的白紙,上面用炭筆工工整整地抄寫了梳絨工行爲規範,貼在了牆上,並要求所有的人背下來,不背下來是不能上工的。

至於上工時候,也有嚴格的要求,口罩怎麼戴,手怎麼上毛,道夫軸粘了毛應該怎麼捅,停機開機需要哪些過程,甚至有些操作連姿勢都規定好了。

其實那個被沈烈趕走的媳婦,也不能說多毛糙的人,只是有幾次動作沒做好,結果沈烈就不讓人家幹了。

大家都覺得沈烈這個時候簡直是翻臉不認人。

甚至於纔回來的胡翠兒,也有些感慨:“在他手底下幹活,管得真嚴,平時可真看不出來。”

冬麥卻是明白的;“這也是爲了你們好,在機器面前,我們人類是弱小的,如果操作不規範,真出什麼事,那可能就成殘疾了,甚至要了人命,所以他嚴格管理,他這管理辦法,也是參考了軍中的管理,這樣能更大地保障你們的生命安全。”

其實冬麥根本不知道什麼軍中的管理辦法,她就是胡謅的。

她偶爾也聽沈烈說一些,最近沒事聽聽收音機,聽了一些詞,現在就這麼用起來,竟然覺得還挺順溜的。

她這番話,卻把胡翠兒給鎮住了,連連點頭:“原來是這樣啊,怪不得!人家沈烈有見識才管得嚴呢!”

冬麥笑:“無規矩不成方圓,就是這個意思啦。”

這邊沈烈領導着六個村裡媳婦,終於把她們給訓出來了,工作都是標準的,操作規範全都遵守,而且對這一批下腳料的梳絨次數心裡有了數,沈烈終於可以清閒一些了。

不用時不時盯着,就每天過去看一次兩次就行了。

於是這兩口子都鬆了口氣,這天冬麥躺在炕上,滿足地嘆了口氣,突然想到:“我們這叫資本家嗎,咱們自己不幹活,讓別人替我們幹,我們就能掙錢,這不叫資本家嗎?”

沈烈挑眉輕笑,攬着她道:“我們也付出了啊,你租門面的關係人情金錢,我幫你裝修的錢,這些都是你的投入,我們先期投入了這麼多,擔了這麼大風險,後面坐享其成,也是對我們的回報,至於別人,就說你二哥二嫂,他們什麼都沒做,直接接管一個眼看着能掙錢的餃子館,而且還有一半的分成,可是比給人家打工幹活掙得多,他們挺高興的,至於店裡的那兩個小工,我們不給他們機會,他們哪能掙到錢?”

冬麥想想也是:“你之前貸款買梳棉機改造,擔的風險更大,那時候村裡大家說啥難聽話的都有,而且你改裝梳絨機,一般人沒這本事。”

沈烈側躺着,輕輕拍了下冬麥的臉:“對,現在想明白了吧?”

冬麥:“還是不明白,不過我也不想想明白,想那麼明白乾嘛,有錢掙得了!”

沈烈笑嘆了聲,之後道:“所以不要管什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努力掙到錢,我們掙到錢,回頭擴大規模,也可以給村裡人提供掙錢的機會,或者帶着村裡人一起幹,回頭大家就一起致富了。”

他這麼一說,冬麥來精神了,猛點頭:“對對對,有道理!”

兩個人正着話,就聽到後面院子傳來了吵嚷聲,還有女人的尖叫聲。

隔着牆,隱約聽到一個女人喊:“我的孩子沒了,王秀菊,我和你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