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出兵印度

雖說日本人決定將繳獲的自動步槍送給德國人,但這並不意味着日本人就準備將步槍白白的送給德國人,畢竟日本人不像中國或美國一樣家大業大,能隨隨便便的送一大堆的東西給別人。

事實上,日本人是準備用這枝自動步槍,向德國人換取一些急需的技術的。畢竟這一時期的德國,在技術方面的確要強於日本許多,而且日本也確實有不少的技術需要從德國引進。

至於用潛艇什麼的,送步槍到德國會不會有危險…

事實上,在歷史上日本和德國就經常這麼幹。

在歷史上,由於鎢礦等資源很少的關係,當時德國的主要鎢礦來源就是西班牙、葡萄牙和中國及日本。而在中日兩國交戰後,中國這條線也就算是斷掉了。

另一方面,由於當時的日本佔據了東南亞,因此當時日本經常用潛艇搭載鎢礦等資源送到德國去。

在這個時空,由於德國和中國間曾經的友好關係,德國人本來是不需要這麼做的,畢竟他們從中國進口就已經可以滿足對石油和鎢礦等稀缺資源的需求。

不過等到中國中斷了對德國的資源出口後,德國的情況也就變得困難了許多。

事實上,現在德國也是靠着當出交易還能進行的時候,儲備的那些資源來進行支撐,另一方面也在加大着國內各項物資的開採力度。

不過進的速度,畢竟不如出的那麼快…

因此就和歷史上一樣,日本人開始用潛艇替德國人運送其所缺少的物資,而德國人也就這項交易進行了彙報。

到如今,在半年多的時間過去後,日、德兩國的交易已經進行了相當一段長的時間,在這些事件裡發生意外的時候很少,這也是日本人會放心的一個原因。

————————————————————

另一方面,在獲悉了自動步槍的情報後,德國人也派人在港口等待着日本潛艇的到來。

和歷史上不同。由於同中國接觸的時間較多的關係,因此對中國人重視火力的觀點,德國人多多少少也是會接受一些的。

StG44突擊步槍(Sturmgewehr44。定型投產時名稱MP44),是現代步兵史上劃時代的成就之一。它是首先使用了短藥筒的中間型威力槍彈並大規模裝備的自動步槍。而在後世,這款自動步槍也可以稱得上是如雷貫耳了,當然圍繞着這款自動步槍的爭議也是相當的多的。

實驗證明二十世紀初的標準的步槍彈藥對自動步槍來說威力過大。自動步槍在連發射擊時難以控制精度,而且重量較大不方便單兵攜帶。20世紀30年代後期,德國陸軍開始研究威力小一些的短藥筒彈藥。使用短藥筒彈藥可以將衝鋒槍的特點結合到全自動步槍上,可保持步槍輕便,連發射擊容易控制的特點。

由槍械設計師路易?施邁瑟擔任方案設計師。黑內爾公司開始設計使用短藥筒彈藥的自動步槍。1941年,經過反覆實驗後德國研製成功一種毫米短彈。它的長度比當時的德軍毫米標準步槍子彈縮短了,彈頭更輕,發射火藥減少,有效射程相應縮短了,這類短彈被稱爲中間型威力槍彈,隨後基於這種短槍彈的新型自動步槍很快被研製出來。

1942年黑內爾公司設計使用毫米短槍彈的原型槍MKb42(MKb是德語Maschinenkarabiner的縮寫,意爲:自動卡賓槍)經過測試被德國軍方選中。該槍採用導氣式自動原理。槍機偏轉式閉鎖方式。槍彈擊發後的火藥氣體被導出槍管。進入導氣管驅動活塞帶動槍機動作,完成拋彈殼,子彈上膛,導氣管位於槍管上方,延伸到槍口附近。可選擇單發、連發射擊模式,由容量30發子彈的弧形彈匣供彈。機匣等零件採用衝壓工藝製造。易於生產成本較低。原型槍進行了小批量生產,送到東線戰場進行實戰檢驗。增強的火力密度以及良好的可靠性使它受到前線部隊歡迎。

然而希特勒卻因爲觀念過於守舊,以該武器難以打擊四百碼以外的敵人等理由。禁止生產此槍。爲了繞過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下令停止該槍研製的干擾,順利投入大批量生產,它借用了衝鋒槍的命名方式,命名爲MP43(Maschinenpistole43)。

事實上很多人都很清楚,作爲一款手動步槍,毛瑟Kar98k還是相當不錯的,多用途是Kar98k步槍服役期限如此之廣泛的原因之一。Kar98k射擊精度高,在加裝4倍、6倍光學瞄準鏡後,可作爲一種優秀的狙擊步槍投入使用。Kar98k狙擊步槍共生產了近13萬支並裝備部隊,還有相當多精度較好的Kar98k被挑選出來改裝成狙擊步槍,配備的瞄準鏡和鏡架形式有ZF394X瞄準鏡,瞄準鏡,ZF424X瞄準鏡,Kar98k更可以加裝槍榴彈發射器以發射槍榴彈。

儘管Kar98k性能優異,但是隨着戰場上的對手裝備半自動步槍(蘇軍SVT40步槍、美軍M1加蘭德步槍),德國人認識到這種手動步槍已經過時了,相繼推出了Gew43步槍、StG44突擊步槍,但是它們的產量及出現時間無法替代Kar98k,Kar98k一直生產到納粹德國戰敗投降。

而MP43爲了加速生產簡化了生產工藝,而且在戰爭期間避免精細的工藝,外型亦顯得粗糙。1944年,該槍完成改進,希特勒宣佈把MP43定名爲MP44。這種自動步槍具有衝鋒槍的猛烈火力,連發射擊時後坐力小易於掌握,在400米射程上,射擊精度比較好,威力接近普通步槍,而且重量較輕。便於攜帶。它是步槍與衝鋒槍性能特點的結合。它受到前線部隊廣泛好評。1944年4月6日,希特勒在注意到來自軍隊對該槍的評價之後,下令優先該槍的生產並親自爲其命名。正式改稱Sturmgewehr44(44型突擊步槍),簡稱StG44,思由於納粹德國瀕臨戰敗,到戰爭結束時該槍產量40萬支。所以StG44沒有普遍裝備德軍。

事實上在現在,德國人也在進行着有關自動步槍的設計。

之所以德國人還在裝備着毛瑟步槍,僅僅只是因爲他們在戰前認爲單憑毛瑟步槍就已經夠用了——————沒錯,夠用了,畢竟他們只是憑着毛瑟步槍還有二號等坦克。就橫掃了整個歐洲。

雖然眼下莫斯科那邊的情況不是很好,中央集團軍甚至已經被打出了莫斯科,但是德國人依然認爲單憑現在的毛瑟步槍已經足夠了——————好吧,其實這個德國人只是希特勒本人而已,其他的德國人還是比較羨慕半自動步槍什麼的,尤其是那些中國政府支援給俄國人的那些…

雖說現在的德國人自認爲只有毛瑟步槍也已經足夠了,但是這卻並不說明德國人就不對自動步槍有興趣了,畢竟德國人也是比較瞭解自動步槍的。而且現在德國人自己也在研究自動步槍。能夠得到中國人制造的樣品,對自身的製造計劃也會有一定的幫助。

另一方面,眼下中國和德國已經成爲敵國,在這個時候如果能得到中國人研製的武器,對了解中國的實力也有一定的幫助。

當然德國人也很苦惱,那就是應該用什麼樣的武器來和中國人進行交換。

噴氣式飛機?

雖說現在噴氣式飛機在德國並不怎麼受希特勒的待見。但眼下德國人的情況畢竟還算不錯,根本不可能拿噴氣式飛機來和日本人交換。

坦克?

德國人的坦克技術自然是沒話說。但是現在這些動輒四五十噸的坦克,絕不是適合日本人使用的。就算將這些技術和日本人交換了,恐怕日本也沒有那麼多的資源來進行製造。

空軍方面,其實德國人和日本人已經交換過許多機種的設計圖紙了。

至於海軍方面的技術…

像是戰列艦、戰列巡洋艦等方面的技術暫且不提,如果是航母和艦載機方面的話,恐怕德國人的發言權還沒有日本人大。

畢竟德國人不像日本一樣,重視海軍方面的技術。

至於那些個末日科技,眼下的德國距離末日科技出現,至少還需要個一兩年的時間…

因此最終德國人決定,用潛艇方面的技術,來和日本人進行交換。

作爲潛艇大國,德國在潛艇方面的技術還是相當發達的。雖說如今的日本也要比歷史上更加的重視潛艇的應用,但是顯然是無法比德國更加先進的。

————————————————————

“怎麼樣?”

在攻下了一塊高地後,站在高地上的羅正對着同伴道。

“還差一點…”

這麼說這,一顆炮彈呼嘯着飛過他們的頭頂,落在了遠處的一座日軍陣地上。

巨大的榴彈炮彈,幾乎將日本陣地的整個高地都給削平了,可是等到其他的國防軍對陣地發起攻勢的時候,卻發現陣地上還是有那麼多的日軍存在。

“該死,這些日本人怎麼就和一堆韭菜一樣…”

看着那些怎麼也炸不死的日本人,羅正如此抱怨道。

然而聽着羅正的話,他的同伴卻也不知道應該說些什麼。

畢竟一般來講,只要是稍微還一些的防範技術,想要單憑空軍就收拾掉對手還是件不是很可能的事情的。

在王耀武和戴安瀾等人登陸臺灣後,主要採取的是封鎖孤立、癱瘓體系、奪佔外圍和分區殲敵這四手。同時這四手,也算是城市戰中最常見的四手了。

所謂的封鎖孤立,基本上是進攻戰役中的第一部,也就是切斷敵軍城市與友鄰的聯繫,斷絕外界對城市的一切援助,爲最終殲滅地方守軍或迫使其投降創造條件。

在這點上,王耀武和戴安瀾不但使得臺灣上僅存的數座城市彼此互相鼓勵,甚至在海軍和空軍的幫助下,使得整個臺灣島都和日本方面斷絕了聯繫——————當然。這也和日本人知道臺灣已經奪不回來了,而有意放棄有關。

另一方面,想要達成封鎖孤立。主要需要從三點下手。

第一,也就是對預定奪佔的城市實施各方面的封鎖,第二則是守城兵力與外界保持聯繫的“結點”,拔掉阻礙對其實施封鎖的釘子。這些節點一般都是城市外圍的城鎮和村莊以及主要制高點等。

至於第三,就是切斷守城部隊賴以生存的供應線,像是公路、鐵路和水路交通等要道,在封鎖的時候,還要將兵力封鎖。火力封鎖和工程障礙封鎖結合並用,以提高封鎖的效果。

當然,這些對區區的臺灣島還說還是有些誇張的,不過爲了謹慎,最重要是爲了作爲練兵來用,王耀武他們還是做了。

至於第二步,也就是癱瘓體系,則是通過持續猛烈的火力打擊。削弱地方作戰能力。使得己方能夠較爲輕易的奪取城市。

在這點上還是比較容易的,畢竟這個時代只有火炮、轟炸等幾種比較有限的手段而已。

至於第三點,就是奪占城市外圍了。

防禦的一方,通常會依託外圍的城鎮、村莊和山地這些有利地形,鞏固堅固的防禦體系,因此必須要先奪佔對方外圍防禦陣地。

而在奪佔了敵方的外圍陣地後。最後的一點,就是分區殲敵。

與此同時。這也是最複雜和最艱苦的…

在進攻市區的時候,通常首先會進行火力準備。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實施多路的突擊,分殲市區守敵。

這一點看似容易,但是卻是最艱難同時也是最血腥的,因爲敵人不可能坐在那裡等着你將他們分割開,所以你也只能和敵人逐街逐區的進行爭奪。

好在這時的臺灣,還沒有什麼較大的城市,所以在這上面國防軍並沒有付出太多的傷亡,而通過這方面的預演,也讓王耀武等人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

不過與此同時,在攻取了整座臺灣後,國防軍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

當正常戰役結束後,根據國防軍方面的粗略統計,傷亡及失蹤的國防軍達到了十多萬的數字,而在這樣的戰役當中,失蹤往往也就意味着死亡,甚至是粉身碎骨什麼的…

當然,日本人的損失只會比國防軍更多,畢竟在臺灣有着十多萬的日軍,而這時的日軍還算是比較精銳的,所以願意投降的日軍很少,更多的則是在城市戰中和國防軍拼了個你死我活。

到是那些臺灣籍的日軍,最後投降了不少。

臺灣的收復,在國內自然是引起了全民的慶祝,雖說在國內還是有不少人對和日本敵對有些意見,但是對臺灣的收復他們還是很高興的,畢竟那也是中國的失地。

事實上對這麼一塊失地一直留存於海外,國內本來就有很多人有意見。

然而在國內大肆慶祝的時候,臺灣戰役的損失也給嚴光等人敲響了一個警鐘…

“單單只是一個臺灣,就付出了十多萬人的傷亡,那麼等到進攻日本本土的時候,又該付出多少傷亡???”

◆ Tтkд n◆ C 〇

雖說總參謀部那邊只是一個粗略的估計,但也認爲至少會達到百萬這個數字,而且可能還會更多,畢竟那可是數千萬日本人生存的島嶼。而且依照日本人的尿性,估計全民皆兵的可能性很大。

當然,全民皆兵什麼的也不怕,畢竟就算全民皆兵,日本人也拿不出足夠裝備幾千萬人的武器來,君不見後世的日本,都是用竹刀、竹槍的嗎?

關鍵是,如果每個日本人都綁着個手榴彈呢…

後世的伊拉克什麼的,尚且敢來個肉蛋什麼的,可沒有人敢保證現在的日本不會這樣。

不過對此嚴光到是沒怎麼擔心,因爲他從來沒有考慮過進攻日本本土這件事情,畢竟這麼做的話,傷亡就實在是太大一些了。而此同時,如果能先剪除日本在海外的羽翼,在通過原子彈等武器轟炸日本本土的話,那麼即便不派遣軍隊進攻日本本土。也很有可能會將日本迫降。

既然如此,又何必浪費人命呢…

當然,這些嚴光是絕對不會和那些級別不夠的人說的。畢竟到目前爲止原子彈這種【一錘定音】的武器,還屬於最高機密狀態。

當然,能夠搭載原子彈的中短程導彈,就更是機密中的機密了…

————————————————————

“米勒。美國人那邊怎麼說?”

就在俄國人和中國人,還在爲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及收復臺灣而慶祝的時候,在倫敦的白廳丘吉爾一邊咬着自己的雪茄,一邊問着自己的幕僚道。

可以看的出來,眼下丘吉爾的心情相當的煩躁。

而聽到丘吉爾的問話。米勒則是搖了搖頭。

“美國人那邊,對中國人的行爲表示了反對,但是………看樣子他們現在似乎並不願意站出來反對中國人,所以拒絕了我們出面的請求…”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閣下…”

聽到米勒這麼說,一旁的畢佛布魯克勳爵苦笑着道。

“眼下日本人的聯合艦隊正在太平洋上橫行,而美國人的實力眼下雖然恢復了一些,卻依然沒有能夠戰勝日本人的把握。所以現在美國人必須依賴中國人。這樣一來美國人自然也就不願意爲這個問題站出來…”

“可是!”

聽到畢佛布魯克勳爵這麼說,里奧?艾默裡大聲的道。

“難道美國人就沒有考慮過,戰爭結束後製衡中國人的問題嗎!”

也難怪里奧?艾默裡的反應這麼激烈,原因很簡單,因爲里奧?艾默裡是印度及緬甸大臣,涉及自己的事務。里奧?艾默裡的反應自然會很激烈。

印度事務大臣(SecretaryofStateforIndia,簡稱IndiaSecretary。又譯印度大臣)是爲英國於1858年直接管治印度而設置的內閣職位,統領印度事務部。至1935年。此職又兼領新置的緬甸事務部,並同時改名爲印緬事務大臣(SecretaryofStateforIndiaandBurma,又譯印緬大臣)。

在歷史上,1947年,印度事務部隨印度獨立而中止,職位一再改名爲緬甸事務大臣,但次年因緬甸獨立而廢置,而里奧?艾默裡就是英國在1940年至1945年的印緬事務大臣。

至於里奧?艾默裡爲什麼會這麼激烈…

在由中國爲首的中盟部隊攻佔了曼谷後,由於拉瑪八世還是有着相當的影響力,再加上原來的泰國政府的敗退,所以有相當一部分的泰國部隊和游擊隊都投降了由國社政府扶持的新泰國政府。

在這種情況下,何柱國在繼續掃蕩着其他依然忠於原政府的泰國人的同時,也命令手下的部隊,繼續向着緬甸的方向推進。

而這時的緬甸及印度等地區,也出現了極大的混亂。

原本在國防軍進攻泰國前,日本和泰國人組成的聯軍,一直在朝着印度的腹地挺進着,另外日軍還通過優勢海軍在斯里蘭卡登陸,並以此作爲中轉站登陸了欽奈等地…

另一邊的日軍,在攻下了孟加拉後,也已經攻到了後世那格浦爾。

然而隨着泰國遭到聯軍和國防軍的進攻,原本在印度境內和日軍配合作戰的泰國部隊,不得不開始一支一支的返回泰國境內,畢竟泰國是他們的老家,他們要先保住自己的家,然後才能談其他的事項。

而等到曼谷陷落了,不少的泰國軍隊開始效忠新的政府。

在這種情況下,原本和泰國部隊屬於友軍的日軍,自然也就變成了敵軍…

於是在緬甸和孟加拉等地很快就發生了針對日軍的繳械事件,當然日本人也不是吃素的,所以很自然的,雙方也就發生了激烈的火拼。

由於日本人較有戰鬥力,而泰國人卻站着數量多的優勢,所以到也談不上誰更吃虧一些。

而在印度那邊,由於在印度奮戰的大多都是原來的日本遠征軍和日本本土後續支援的部隊,在那裡泰國人並不能佔據多數。因此被繳械的反而是泰國人。

而且,由於那裡遠離本土的關係,所以也有相當的泰國部隊繼續忠於着原來的泰國政府。

當然。不管怎麼說,這種情況還是給日軍和泰軍帶來了很大的混亂,也使得日本人的步伐不得不暫停了下來。

另外這裡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初期。英國人需要將大量的資源從印度運出,因此英國人在印度修建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尤其是鐵路等等。

從18世紀中後期開始,印度逐步淪爲英國殖民地,1858年。英國通過《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東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務大臣接管其全部職權,併成立以印度總督爲首的印度政府。印度從此進入由英國直接統治的時代。印度人常說,英國人只給他們留下了三樣東西:英語、議會和鐵路。

1825年,世界上第一條鐵路在英國通車。僅7年後,就有人提出了在印度修建鐵路的報告。不過,當時很多英國殖民者懷疑,在印度這個充斥着苦行僧和乞丐的國度。有必要修建鐵路嗎?他們付得起車票嗎?他們有提高生活節奏的必要嗎?最重要的。他們會選擇火車而不是牛車出行嗎?種姓制度也是一大麻煩。人們會允許“不可接觸者”與“婆羅門”(“不可接觸者”與“婆羅門”是印度種姓制度中劃分的不同社會等級)並肩坐在一列火車裡嗎?

1843年,達爾豪斯勳爵力主修建鐵路,達爾豪斯稱:“偉大的鐵路系統必將徹底改變這個烈日下的國度,它的輝煌和價值將超越羅馬的引水橋、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長城,以及莫臥兒王朝的寺廟和宮殿。”

暫且不提他所說的是不是如此,印度是第一個開啓鐵路時代的亞洲國家。它領先建成於1872年的日本第一條鐵路京濱(東京一橫濱)鐵路19年。領先建於1876年的中國第一條鐵路淞滬鐵路23年。

到了1920年,印度鐵路營業長度突破了6萬公里。成爲當時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大鐵路網絡系統。

事實上一直到90年代前,印度有擁有着亞洲第一大的鐵路。

一直到1996年。中國鐵路的運營里程達到萬公里,第一次超過了印度鐵路的萬公里,成爲亞洲最大的鐵路網。

順帶一提,一直到現在爲止,印度也64015公里的鐵路…

也就是說,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印度人大概只建造了幾千公里的鐵路,而剩下的那六萬公里,則全部都是由英國人建造的,這也是爲什麼印度人會說英國人只給他們留下了三樣東西:英語、議會和鐵路的原因…

不過也正是因爲如此,印度發達的鐵路反而給日本人帶來了很大的便利。因爲日本人只需要在印度的沿海佔下一座港口,就可以通過印度原本擁有的鐵路,獲得十分便利的後勤措施。

事實上這一時期的印度,在基礎設施上可比歷史上同時期的中國發達的多。

當然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所以日本人才能以這麼快的速度推進,因爲日本人根本不需要擔心會遭到歷史上那樣的基建問題。

英國人當初爲了將資源從印度輸出而建設的基建設施,給日本人提供了實在是太多的便利了…

(丫的,當初玩鋼三的時候,一直都在奇怪爲什麼印度的基建那麼發達,後來才明白原來當初印度有着世界第二大的鐵路運輸網,在基建方面自然要遠超當時的中國,甚至達到了和歐洲同步的程度,不過在印度獨立後這幾十年來都是在吃原來的老本,也就是英國人建的那些鐵路,另外印度人有一個神奇的愛好,那就是在鐵路上上廁所…)

當然,日本人也不是沒有遭遇過一些比較特殊的問題…

比如說,恆河水…

恆河是南亞的一條主要河流,流經印度北部及孟加拉,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西部。恆河源頭巴吉拉蒂河和阿拉克南達河發源自印度北阿坎德邦的根戈德里等冰川,它橫越北印度平原(即恆河平原),流經北方邦。會合其最大支流亞穆納河,再流經比哈爾邦、西孟加拉邦,最後它分爲多條支流注入孟加拉灣。其中一條是加爾各答附近的胡格利河,而主要的一條是進入孟加拉國的帕德瑪河,進入孟加拉國後,會合布拉馬普特拉河。在孟加拉國境內的下游賈木納河。注入孟加拉灣,其入海河段稱爲梅格納河。

支流佈拉馬普特拉河及其以上部分不算在內,恆河長爲2,510公里,流域面積91萬平方公里,達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恆河也爲世界河水流量前20大的河流之一。恆河流域爲世界上最多人口居住的河流流域,共有4億以上人口居住於恆河流域,人口密度達每平方英里1000人以上。

恆河被印度教徒視爲聖河,也是河流周邊居民維持日常生活所需的命脈,印度教中也有稱爲“恆河女神”的神祇。另外恆河在2007年被評爲五條污染最嚴重的河流,在瓦拉納西所測得的水中糞生大腸桿菌羣超過印度政府所訂標準值100倍以上。

而會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則是因爲印度人愛往恆河裡扔東西的習慣。

許多印度人出於一種信仰相信恆河發源於西藏的聖湖瑪旁雍錯,印度人稱之爲瑪納斯湖。因而將之奉爲聖河。他們認爲浸在恆河中能把一個人的罪洗去;把人火葬後的骨灰撒入河中。也有直接把死屍、遺物和葬禮物品直接拋入河中任其漂流的,認爲這樣能幫助死者得到更好的來世,甚至能更早獲得“解脫”。很多虔誠的教徒都會往恆河朝聖,並於河中浸浴及在河岸冥想。

是故由於上述難以收斂的傳統習慣,恆河的環境至今依然極度髒亂,經常是恆河裡沐浴聖水者不遠處就有漂流的浮屍經過。人們安之若素。

在加上廢水污染等,印度八成的疾病及三分之一的死因與水傳疾病有關。另外在印度每年至少有超過百萬人因飲水衛生問題死亡,也就是痢疾什麼的…

日本人雖然比較禽獸。不過由於印度人的性格天生就比較順從,或者說是溫馴,所以在印度日本人到也沒有幹出太多燒殺搶掠的事情。當然,不幹也是不可能的。

不過另一方面,日本人也是人,所以在碰到了恆河水後,不少的日本人都跪在了恆河水的面前——————尤其是當一些日本人,在聽過了印度人自豪的講述着恆河的歷史,並因此而也引用了一些恆河水,最後卻看到了幾具從恆河上游漂下來的屍體的時候…

雖說日本人一向以禽獸著稱,但顯然也無法接受這麼重口味的事情。

從某種角度上講,恆河水對日軍造成的阻礙,甚至可能比英印軍隊更大。

尤其是恆河水造成的非戰鬥力減員,更是比從緬甸一路上殺過來的都多。

另外恆河水的數據雖然是後世的,但是從西班牙大流感時,印度死了一千多萬人位居全球之冠,就能看的出來印度的衛生條件究竟如何了。

————————————————————

日本人如狼似虎,而英國人卻也沒有將日本人從印度驅逐出去的辦法,因爲現在英國人僅有的力量都在英國本土還有北非那裡在和德國人戰鬥着,剩下的一點力量也已經集中到印度了。

至於英國人渴望已久的新大陸?雖說在珍珠港後美國人已經決定參戰,但是很可惜的是,由於珍珠港的損失遠遠比歷史上要來的更大,所以根據美國人的估計,想要達到能夠反攻的程度,恐怕還需要更長一些的時間。

雖說如此,但也不代表英國人就歡迎中國人的到來。

在英國人看來,日本人就是一羣狼,一羣吃肉的狼…

可是中國人卻是一隻老虎,是一隻會將整個印度都吞掉的老虎。

對英國人而言,日本的確算得上是強,但是經濟和工業上的基礎決定了,日本還無法和美國、俄國及英國這樣的國家相提並論,當然還有德國這樣的國家。

在歷史上日本能夠成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當時中國政府的無能及軟弱,還有就是東亞地區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強國。

因此對英國人而言,就算日本人將印度給吞掉了,只要將來戰爭結束英國獲勝,那麼將印度奪回來的機會還是很大的。

可是中國不同,從中國對待俄國的態度上就可以看的出來,中國對土地的貪婪究竟有多大,如果中國將勢力踏入印度的話,那麼將來想要將印度索回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了。

要知道,中國可不是日本能夠比擬的,不但在人口上中國超出了日本的十倍以上,就連國土也不是日本能夠比擬的,甚至在工業等方面,尤其是鋼鐵產量等也達到了日本的十倍以上。

也正是因爲這個原因,所以英國人才決定找美國人幫忙。

因爲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說還有能夠和中國稍微抗衡的國家,也就只有橫掃歐洲的德國和虎踞北美的美國了。

至於俄國,原本俄國也是有這樣的實力的,只可惜在被嚴光割掉了不少肉,同時也被希特勒狠揍了一頓後,不回覆元氣的話,俄國人是沒這個能力了。

然而對英國人希望獲得幫助的請求,美國人的反應卻是十分冷淡的。

這點出乎了英國人的意料,但是丘吉爾本人似乎明白了什麼。

“應該開始動手了嗎…”

面色難看的咬了咬口中的雪茄,丘吉爾如此道。

丘吉爾很明白,作爲曾經的世界第一強國,同時也是一個殖民地遍佈全世界的國家,英國是何其的招人嫉恨。

原本英國還是世界第一強國的時候,這點自然也就沒什麼了,畢竟當時的英國實力超羣,雖然不如後世的美國那樣擁有壓倒世界其他強國的實力,但是當時的英國還是很強的。

可問題是,在經過了兩次大戰後,英國的實力已經嚴重下跌,在這種情況下原本屬於英國的那些殖民地自然也就招人眼熱了…

先是中國索要的那些位於西半球的殖民地,接着就是美國推行的租借法,這些哪個都是衝着英國的殖民地來的。

還有美國人奉行的“民族自決”…

更像是一把刀子一樣,狠狠的插在了殖民地最多的英國人的胸口。

“恐怕戰爭結束後,大英帝國不但在也無法恢復往日的輝煌,而且也會陷入分崩離析的局面啊…”

丘吉爾心中的那個分崩離析,自然指的是遍佈全球的殖民地,不過如今的英倫三島,其實問題也很大。

然而讓丘吉爾想不通的是,究竟是什麼原因會使得美國選擇了現在的態度,丘吉爾是知道羅斯福的,明白他絕對不是一個沒有遠見的人,不可能看不到中國人在將來的威脅。

除非…

“除非,中國人答應了某些條件,所以美國人才默認了中國人出兵印度這件事情…”

想到了這裡,丘吉爾皺了皺眉。

“果然是樹大招風,引起太多人的注意了嗎…”

畢竟在丘吉爾看來,如今的中國未必比俄國好到哪裡去,而且同樣也是他警惕的目標之一…未完待續。。

第4章 自己幹?第132章 迫擊炮第272章 獲勝第216章 濫發淫威第140章 貴州事變第314章 局勢第321章 加入協約國第328章 亞美尼亞第422章 交換法案第89章 五樣第353章 密謀第五百一十四章第384章 總統任期什麼的第494章 地面戰鬥第489章 攻佔加爾各答第387章 孫中山逝世第8章 風水寶地第373章 高爾察克第261章 馬尾船政局第151章 想阻擋虎王坦克嗎?第337章 摩蘇爾第40章 蝴蝶效應第347章 珍珠港第179章 情報機構第226章 M1911式半自動手槍第9章 中國七大鐵礦區第25章 趙爾豐第493章 決定空戰高度的人第411章 二戰前夕第433章 含淚第363章 低頭認輸第290章 龍口第450章 泰國人的小心思第115章 乾坤一擲第277章 催淚彈和橡皮子彈第253章 轟炸第305章 火焰第118章 不甘第453章 協議達成第379章 華盛頓海軍條約第242章 武漢戰役第43章 坦皮科第84章 川東第303章 轟炸第237 合縱連橫第207章 外圍第304章 燃燒第57章 未知第510章 初步第131章 75小姐第236章 民族主義第137章 和談,不,是談判!第67章 保路運動第53章 離開第357章 西班牙流感第199章 稍作支援第118章 不甘第143章 趁火打劫第334章 新的目標,美索不達米亞!第268章 280mm重型榴彈炮第99章 炮第235章 蔡鍔與榴彈發射器第377章 黃金到手第312章 肉彈第157章 競爭第453章 協議達成第119章 偷襲第237 合縱連橫第112章 圖窮匕見(下)第244章 騎戰第9章 中國七大鐵礦區第五百一十六章第187章 匆匆數月第45章 華升一號第187章 匆匆數月第302章 清掃第521章 戰爭結束第428章 人在屋檐下第333章 指揮權第74章 總督府第93章 軍服第261章 馬尾船政局第13章 賭運亨通第13章 賭運亨通第141章 介入第179章 情報機構第61章 不信第74章 總督府第252章 九千字第103章 陳鎮藩第180章 毛瑟G98第430章 新坦克第244章 騎戰第409章 甘地第354章 石油的利益第271章 蔣百里第471章 噴火兵第1章 重回1908第146章 好奇與感激第309章 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