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八十七章 三六九等

舟山船幫作爲海漢到來之前東海上最強的海上武裝組織,麾下的帆船數量和質量都相當不錯,在定海灣內甚至還建有一座規模不小的船寮,可以同時維護或建造四艘四百料左右的帆船。海漢一向對技術人才都十分重視,自然也沒有放過這裡的船匠,佔領這裡之後就立刻統統打包送到南方去了。

這些船雖然不錯,但對目前已經開始實施標準化編制和作業的海漢海運部而言卻不合用,所以戰事告一段落之後,前線指揮部和剛剛成立的舟山臨時管委會就決定要儘快把這些資產處理掉,以用來換取本地目前所急需的勞動力。

劉振國一開始還挑得比較小心,唯恐這些船有什麼問題,但隨意抽了幾艘船上去仔細檢查之後,發現這些船的狀況還非常不錯,如果放在市場上轉賣,價格也低不了。而剛纔他問過海漢這邊的工作人員,挑好船之後只要登記一下,立刻就可以將其帶走,連押金什麼的都不需要。

劉振國在挑船的同時,另一處碼頭上正從這次從北方運回的移民中挑選能識字有文化的人。在抵達舟山定海港之後,這些移民被允許上岸進行兩天一夜的休整,當然其活動範圍被限定在了碼頭範圍之內。一名工作人員拿着鐵皮喇叭正朝着這些衣衫襤褸的難民們喊話:“……能讀會寫,有文化的人,可留在本地定居,提供食宿薪金,晉升機會,要是錯過這裡,各位鄉親就只能去福建定居了啊!”

福建到底有多遠,這碼頭上的難民十個有九個大概都不知道,他們中的大部分人一生中去到最遠的地方也就是這次搭乘移民船來到舟山了,再往南千里是什麼所在,他們腦子裡根本就沒有概念。但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相比這寧波舟山港,福建距離自己的家鄉無疑更爲遙遠,今後想要葉落歸根,肯定也會更加困難。

對於被迫背井離鄉的難民來說,在能夠確保生存條件的前提下,自然是離家鄉近一點更好。哪怕這裡距離膠東半島也已經有千里開外,但大概總會比傳說中炎熱無比的嶺南要好一些。當下人羣中便有數人舉手出聲迴應,表示自己願意留在這裡。

許逸也是舉手迴應的人之一,他是山東登州人士,戰亂之前家境還頗爲不錯,算是地方上的富紳,家中不但在登州城裡開有商鋪,而且在鄉下還有近千畝良田。不過孔有德叛軍拿下登州之後,許家這種富戶便陷入了家破人亡的處境中,許家老太爺拿銀子買通守城的亂軍,送了許逸等幾個後輩出城到鄉下躲避戰亂,然而後來的戰局發展讓整個膠東半島都捲入其中,許逸所在的鄉下莊園也未能倖免,一股亂兵在某個傍晚襲擊了這裡,一番大肆劫掠之後,許逸便成了難民中的一員。

之後的半年中,許逸便跟着大股難民到處遊蕩,也算他運氣不錯,居然就在這亂世中活了下來。但登州被朝廷收復之後,他赫然發現自己的家人和所有的家產都已經不復存在,他的難民身份也並沒有隨着戰事的結束而改變。除了繼續遊蕩求生,許逸也沒法在戰後的登州城裡找到一個可以餬口的營生。

許逸聽說靈山衛的海邊不定期會有南方的富豪運糧食過來賑濟,而且還會帶走大量難民去南方定居,便決定去碰碰運氣。結果到了當地沒等多久,劉振國的船隊便到了。不過與傳聞中略有區別的是,只有願意跟着船隊去南方的難民,才能獲得免費的食物供應。而且由於船隊運載量有限,並不是什麼人都會接收。但許逸的運氣的確不錯,像他這樣的青壯男子,正好就是移民船隊最喜歡接收的對象,基本沒費什麼工夫就順利通過基本的身體檢驗上了船。

許逸爲了能吃口飽飯上了船,等他填飽肚子之後,纔開始擔心起自己未來的前途。按照船隊的宣傳,他們將會被分配到福建、廣東等地,爲新東家海漢人做事。至於這海漢人什麼來頭,許逸也聽說過大概,畢竟戰亂之前登州地面上就已經有零星的海漢貨出現。但除了富商這層身份之外,許逸就不太瞭解別的情況了,這去到南方的陌生環境之後,該如何生存下去,自己又能做些什麼,那就得好好盤算盤算才行。

照船上的人介紹,這海漢人在南方已經置地千里,且自己建立了獨立於地方官府之外的管理機構,對區域內的民衆進行統治。只要去到海漢治下地區,人人有活幹、有房住、有飯吃、有書讀,沒有戰亂,沒有壓迫,說得宛如天堂一般。不過許逸是不太信的,他認爲這多半是爲了要把難民騙去南方當苦力而編造出來的一種說法而已,不過他相信以自己的出身、見識、學問,到了南方一定還是會找到出頭的機會,海漢人就算再怎麼厲害,也總不可能事事都親力親爲,總還是得有人替他們做事才行。否則這來山東接難民的船隊,怎地一個海漢人都沒有?

船隊從靈山衛出發南下之後,一路上便沒有再靠岸進行補給,日夜不停往南趕,直到這日到了舟山羣島附近,才放緩船速進港靠岸。許逸雖然不知道本地原來的狀況,但看到碼頭上荷槍實彈的海漢兵之後,他纔開始重新審視海漢人的實力。很顯然這地方已經不是屬於大明官府的掌控,否則碼頭上這種場面肯定會被視爲叛亂之舉,他實在有點想不通海漢人是如何做到的。

船上的難民們被允許下到碼頭休息一夜,這裡已經搭出了數十個大帳篷,每個帳篷內都有十餘張單人行軍牀,這也是許逸在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唯一一次在牀上躺着過夜。而這裡所能獲得的伙食也要比船上好得多,早上甚至還能吃到白麪饅頭配粥,前幾天在船上每頓都只有半碗稀粥,到了這裡總算是能讓肚子稍稍填飽一點了。

吃過早飯之後,便來了拿着鐵皮捲筒喇叭的工作人員,站到高處向這些新移民們宣講政策。許逸對這事比較在意,當下也聽得仔細,聽說能讀會寫有文化的人便可以申請在這裡落戶,當下就果斷決定要試試。南方什麼狀況他不清楚,但這江浙毫無疑問是目前大明境內最爲富庶的地區,與其跑到嶺南去吃苦,倒不如留在江浙尋找機會東山再起。

再說海漢人特地指明瞭要識字之人,那總不可能專門把念過書的人集中起來去幹粗活,照許逸的推斷,多半是可以當個帳房、文書、管事之類比較輕鬆的職位。許逸已經經過了大半年艱苦生活的洗禮,身上的少爺習氣也遺留不多了,只要不是下海打魚、下田耕種這些粗活,他都是能夠接受的。而許逸本來就是富紳家庭出身,他自己還有個秀才功名,自認應付這些工作還是沒問題的。

許逸很快就被叫出隊伍,與其他幾名自稱讀書人的難民站在一起。不一會兒便有人將他們帶出了移民休息區,來到港區的一個院子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進屋登記。

許逸等了兩個排位便輪到了,進屋之後看到中間的桌上有筆墨紙硯,上方負責審查的工作人員說道:“請在紙上寫下你的名字、年紀、籍貫、文化水平、從業經歷。”

許逸拱手問道:“請問文化水平以何爲標準?”

上面那人應道:“有功名就寫功名,沒有就寫自己大致認識多少字。”

許逸寫完前面幾項,想想自己從小到大倒是一直沒有做過什麼工作,當下便在紙上老老實實寫了“無從業經歷”。

負責審查的人員看過之後,點點頭道:“字倒是不錯。”

許逸見這人識貨,也順口迴應道:“過獎過獎,小生慚愧。”

“行了,到院子裡等消息吧。”那人將他寫過的紙從桌上抽出,放到自己案頭。

其實與許逸有着類似想法的移民爲數不少,不少人在解決了眼下的生存問題之後,便開始琢磨要怎麼才能留在這裡而無需去往嶺南。這一批能識文斷字的人被收羅走之後,旋即又有人來宣傳,讓有一技之長的手藝人自行報名,不管是木匠鐵匠船匠織布匠還是別的什麼手藝,只要是掌握了某一門生產技能的人都在此列,這下便又有十餘人舉手示意。

而剩下的人目不識丁又沒有特殊的生產技能,對於海漢來說就是屬於純粹的勞動力了。但舟山管委會可不打算就這麼放過這批尚有壓榨餘地的移民,等挑選技工的人走了之後,軍方終於登場了。

“有自願加入海漢民團吃兵糧的,可以報名了!管吃管住待遇好,退伍之後安排工作,一人當兵全家入籍!”這次出來喊話宣傳的軍官是個大嗓門,連喇叭都不用,也能讓碼頭上的移民聽得清清楚楚。

關於海漢的移民政策、兵役制度和福利待遇,從靈山衛上船開始,便不斷有人在船上負責宣講解說,一天至少要重複來個七八遍,難民們數日下來也已經聽得滾瓜爛熟了。不乏有人把這種招兵當作是個笑話,畢竟大明律對民間武器的管制是非常嚴格的,何況這海漢民團入伍就等於入籍,入籍就等於丟了大明子民的身份,這對很多人來說是不可想象也很難接受的事情。

但在來到定海港看到這裡的環境之後,難民們才逐步意識到這裡的狀況似乎真的處於大明掌控之外,而海漢民團也是真實存在着的一支民間武裝,而非海漢人的杜撰。海漢治下的地盤,的的確確是獨立於大明之外的另一個世界。

儘管在碼頭上工作的人員似乎都是與自己一般無異的漢人,但據說他們全都已經放棄了明人身份,加入了海漢籍。而同樣爲海漢人打工,海漢籍和非海漢籍的待遇差異,難民們也都在途中聽過宣講。到了這個節骨眼上,看到已經被選走了兩批人,剩下的人當中也有不少心思開始浮動起來。有人大聲問道:“那吃兵糧可留在此地落戶嗎?”

“家屬可以,本人不行。”負責徵兵的軍官迴應道:“海漢民團隨時都會調動駐地,不過三年兵當完之後,便可選擇退伍,到時候要落戶什麼地方,是可以申請的。”

又有人問道:“若是戰死,可有撫卹?”

軍官應道:“那自然是有的,首長們豈會虧待爲了海漢在戰場搏殺的將士?你若戰死,除了撫卹金之外,家中父母自有民政衙門贍養,若有兒女,也會一直代爲撫養到成年。我民團將士上陣作戰,從來不需擔心身後事!”

這吃兵糧雖然有些風險,但看者碼頭上這些民團兵威風凜凜的模樣,還是有人被說得心動,當下便起身報名。只要有了人開頭,本來還猶豫不決的觀望者也唯恐錯失機會,陸陸續續有二十多號人報了名。那軍官又宣講了一陣,見無人再有迴應,便帶着這隊報名者離開了碼頭。

這三撥招募的人走了之後,碼頭上便再無動靜了。有人沉不住氣向碼頭上的工作人員問起,得到的回答卻是他們的下一站便是福建了。錯過了舟山這裡的招募,他們也就只能等到了澎湖纔有機會接受下一次的招募了。

剛纔持觀望態度沒有及時作出決定的人頓時大感失算,有些人是拿不定主意,有些人是想待價而沽,但海漢人並沒有這麼好的耐心對他們一一進行鑑別,只接收了自願報名的人。當然這也是顧慮到這批人還得運往南邊,如果舟山這邊截留得太過分,澎湖那邊說不定就會給大本營打小報告了。舟山這裡留下精華,而多數勞動力流向福建,這樣兩地各取所需,倒也不至鬧出大的矛盾來。

第七百零二章 驅虎吞狼2783.第2783章第1282章 昌化縣第1669章 戰後馬尼拉第2037章第九百九十二章 重返三亞港第2074章第1386章 馬博的秘密第2279章第2024章第1909章 境遇差異第1529章 真假錦衣衛第2298章第29章 勞務輸出第1282章 昌化縣第五百八十八章 軍港建設第169章 沆瀣一氣第七百四十八章 輕重緩急第1717章 殺雞儆猴第1607章 充分的理由3017.第3017章第112章 彈藥儲備第2285章第2185章2874.第2874章2683.第2683章2582.第2582章2835.第2835章第399章 勝利凱旋第七百一十一章 澎湖的未來3245.第3245章2922.第2922章第四百九十四章 新港落成2976.第2976章第2147章第1737章 暗中操作第2231章第1771章 各有打算2918.第2918章第1782章 藉機發財第八百八十一章 舟山招商會(六)第1553章 官商與皇商第348章 兵發南越3239.第3239章第1556章 建交之後2512.第2512章第1761章 武力展示(三)第1866章 落後就要捱打第192章 駐廣辦的領導班子第1070章 騎兵的短板第2282章2598.第2598章第六百五十三章 海戰第九百九十二章 重返三亞港第2015章2693.第2693章第2338章第七百四十章 情報傳遞第五百七十八章 行動日(一)第1707章 重生機會第1925章第1190章 抓捕第90章 錦衣衛(一)第五百六十三章 不速之客第九百八十六章 社會辦學第1675章 防區交接第八百七十九章 舟山招商會(四)第2046章第1417章 新殖民地3027.第3027章第2章 入夥第1720章 通過考驗第1820章 拖延作戰2606.第2606章2479.第2479章3011.第3011章2404.第2404章第1371章 退讓2657.第2657章第1162章 無影無蹤第1947章第1939章第1586章 昌化鉅變第2239章第2050章第八百五十六章 林家兄弟的顧慮第1657章 攻打馬尼拉(七)2591.第2591章第1100章 各取所需第七百六十六章 重口味的土人第1505章 強者風範第五百一十九章 解圍3100.第3100章第1546章 迭戈號第七百五十五章 條件艱苦第1553章 官商與皇商2740.第2740章第1879章 軍火貿易第2207章2667.第266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