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3.第3123章

第3123章

這篇文章中所提及的農業問題,當然只是發表政論的一個切入點,袁秋業想借此表達的觀點,內行人自然一眼就能看明白。

在向內還是向外的歷史關口上,袁秋業毫無疑問是選擇了前者。而他所列舉的理由,看起來也是完全出於國家利益的考量而並非私心。

但他的文章中以星島的發展現狀作爲反例,這不免就引發了星島辦事處的擔憂——如今大張旗鼓正在進行的宣傳活動正是以農業爲主題,時報上卻刊登了這麼一篇直指星島短處的文章,必然會影響到民衆對前往星島從事農業的信心。

星島辦事處當然不能對此熟視無睹,但發表這篇文章的是海漢高官,想要反駁對方的觀點,還得小心注意方式方法才行。

譚天明能想到的法子,還是隻有請筆桿子撰文,列舉星島爲促進農業發展方面所採取的各種措施,再吹一吹當地的美好發展前景。

袁秋業的文章雖然說的也是實話,但描述卻並不全面。星島轄區內的糧食作物種植規模的確沒有達到全國範圍內的平均值,但經濟作物的經營狀況其實還算過得去,當地的橡膠和香料已經是地方特色產業,每年都能爲星島創造不少的財政收入。

譚天明認爲,如果能夠充分展示星島農業的優勢項目,那麼還是有機會挽回袁秋業這篇文章所將造成的負面影響。

但問題在於如果立刻跳出來唱反調,這會不會惹惱對方,進而影響到星島今後所能獲得的農業資源。要是缺少了來自三亞的種業、農具和農技支持,那必然會讓星島本就不太理想的農業雪上加霜。

就在譚天明和星島辦事處仍然舉棋不定的時候,卻已經有人主動跳出來爲他們打抱不平了。

準確地說,是反對袁秋業有關“國家未來發展方向要以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爲主要考量”的說法。

在新一期時報上發表文章的是另一位正在競選新一屆執委會的官員喬志亞。

作爲曾經的北美幫成員,軍警部門最早的骨幹之一,喬志亞後來的發展路線與他的同伴們完全不同,他沒有一直待在軍中,帶領部隊征戰四方成爲名震天下的將領,而是選擇了進入工業部門當一名技術官員,並且親手締造了昌化—石碌的鋼鐵重工業中心。

時至今日,海漢幾乎所有的重工業項目都離不開喬志亞的參與,他雖然不像軍方將領那般有名氣,但在海漢內部的影響力卻絲毫不差。

因爲所有高層都知道,海漢的未來必須向着工業化的方向發展,而喬志亞這樣的專業人才,可沒法像訓練士兵那樣,成批地快速培訓出來。

所以喬志亞在工業方面提出的意見看法,往往都會得到執委會的高度重視,他在時報上刊文,自然也會引起各方關注。

“農業是立國之本,爲國民提供了穩定的生活保障,但唯有工業,纔是我海漢國發展速度和國力都強於同時代其他國家的根本原因。”

“我國武力強盛、文教昌明、貿易繁榮、交通便捷,農產豐足,無一不是得益於工業的發展成果。”

“發展工業,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需要可穩定供應的各種自然資源,需要安全的運輸渠道,還需要龐大的消費市場。而這些條件,僅靠傳統的漢人地區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走出去,從全世界獲取工業發展所需的資源!”

譚天明讀到此處,忍不住停下來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這位喬大人說得在理,若是爲了多種些糧食,就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守着老祖宗的那點地就滿足了,那我們海漢朝與過去千百年間的朝代又有什麼差別?”

老王聽他議論朝政,不免有些心驚肉跳,趕緊在旁邊提醒道:“二少爺,這裡可是京城,要是隔牆有耳,讓人給扣個妄議朝政的罪名,可能會招來麻煩,!”

譚天明擺擺手道:“無妨,行政學院裡天天都會討論朝政,老師也會特地詢問我們對各種政策的看法。”

老王聽了沒再多說什麼,心裡卻不免在想,那是你出身特殊,要是我這樣的普通人亂說話,只怕安全部隨時都會找上門來。

譚天明繼續說道:“我星島發展礦業,按這位喬大人的說法,那也是工業的一部分。我們出兵海外佔了更大的地盤,開採出更多的礦藏,那也是在爲擴充國力做貢獻,意義甚至還要大過屯田種糧。”

喬志亞的立場非常鮮明,那就是國家發展方向應以工業爲重心,而不是傳統農業。爲了儘可能多地獲得工業資源,海漢就應該放開手腳,在全世界範圍內採取快速行動,搶佔那些重要的自然資源所在地。

如果動作慢了,讓外國同行搶在前面,今後要再奪下這些地方,恐怕就要麻煩許多了。

至於傳統的漢人統治區,反正就在那兒也跑不了,完全可以在今後的若干年內慢慢消化。海漢在各個方面都具備優勢,也不用擔心大明或者滿清還能有翻盤的機會。

袁秋業與喬志亞的文章見報之後,相關話題的討論也開始熱烈起來。

海漢目前雖然還稱不上工業化國家,但直接或間接從事工業生產的人口卻已經着實不少了。

僅在海南島一地,從事工業設計、化工、採礦、冶煉、製造等行業的人口,就早已超過十萬。而這些產業所創造的價值,更是遠遠超過了傳統農業。

以文教著稱的儋州地區,諸多書院的教學方向也早就從傳統的四書五經,轉移到了理工實作方向,每年培訓出的各種技工、工程師,都是供不應求。

專門用來向海南島運送各種礦產資源的船隊,規模也是在逐年擴大,而且永遠都有填不滿的運力缺口。

這不但帶動了海運,也促進了造船業的發展。比如海南島的各個造船廠,常年都在建造運送大宗幹散貨物的愚公級重載帆船,每年下水的貨船噸位遠遠比軍用船隻多得多。

只要工業需要什麼,就會帶動相關產業的變化和發展,爲充實國力帶來的正面影響,已經超過了傳統農業。這不僅是海漢高層的看法,也正在逐漸成爲普通民衆的共識。

(本章完)

第1153章 再訪遼東第2113章2411.第2411章第2153章第1245章 切斷退路第1773章 靈活應對第1102章 達成協議第2144章第2259章第1295章 步槍演示第1889章 長遠規劃第四百六十章 文化滲透2588.第2588章第1572章 競價與競爭第2346章3140.第3140章2548.第2548章2708.第2708章第九百三十五章 形勢比人強第1322章 海上交鋒第1662章 攻打馬尼拉(十二)2849.第2849章第七百一十一章 澎湖的未來第1430章 難啃的骨頭第281章 打頭陣2606.第2606章2422.第2422章第3450章3083.第3083章2726.第2726章第六百七十三章 變相軟禁第五百五十二章 軟釘子第1728章 國際影響力第1141章 勘探銅礦第1181章 親自出面3116.第3116章第七百五十七章 部落土著2677.第2677章第1853章 長遠眼光第四百六十七章 來自安全部的報告第八百四十七章 弱勢一方3231.第3231章第1417章 新殖民地3027.第3027章第265章 羣體效應第191章 關於駐廣辦的討論3201.第3201章第302章 新機構掛牌第1967章第1938章第2282章第四百七十七章 處境相似3104.第3104章第1427章 春季攻勢第1987章2916.第2916章第四百八十五章 賑災第八百五十章 六橫島第51章 考察(二)2592.第2592章第1794章 難以滿意3201.第3201章第五百一十章 海盜襲擾第九百三十五章 形勢比人強第1756章 應急措施第3420章第151章 移民安置第274章 再遇冤家第七百零三章 前輩的故事第六百三十九章 戰後總結第九百一十六章 合作的內幕3302.第3302章第1664章 攻打馬尼拉(十四)第1272章 無法成事第82章 生活問題第1807章 聯合行動第2277章第1800章 逼你出招第5章 籌備進行時(一)第九百三十六章 巽他海峽第六百四十章 局勢惡化2589.第2589章第229章 崖州局勢變化2430.第2430章2760.第2760章第五百三十三章 軟硬兼施3111.第3111章第六百九十六章 軍方的備戰第46章 達成合作3094.第3094章第1570章 指點迷津2809.第2809章2881.第2881章第1220章 前往終點站第1244章 前堵後抄第1680章 不擇手段3315.第3315章第1324章 在劫難逃第1073章 打探口風2470.第247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