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2.第3122章

第3122章

從鹿回頭半島返回勝利堡的馬車上,顏楚傑和陶東來又談起了剛纔在陸軍學院的活動。

“剛纔古衛告訴我,這次挑選的二十四名學員當中,實到二十二人,有一人是在北方執行重要任務,暫時無法分身,還有一人是因爲在駐地突發急病,只能取消了原本的安排。”

“這二十二人裡邊,有兩人目前不是軍人身份,一個是星島派過來的那名軍官,情況你也知道。另一人是樊偉的兒子,屬於是開後門特殊照顧了。”

陶東來聽到這裡打斷了話頭:“樊偉的兒子?怎麼沒繼承他的手藝和家業,要跑來參軍?”

顏楚傑笑道:“樊偉倒是想,但他家那小子一門心思都在部隊。在軍中待了幾年,本來安排他退伍回去繼承家業,誰知沒過多久,就找到我這裡,求我批准他去陸軍學院進修,以後還要回部隊接着服役。”

陶東來嘆道:“看來部隊對人才的吸引力還是大啊!”

顏楚傑意味深長地說道:“部隊現在不缺人才,缺的是讓他們發揮的舞臺。”

樊偉是穿越衆當中唯一一位高級廚師,在海漢草創時期專門負責解決幾百號穿越衆的吃喝問題。他雖然不算是穿越集團內部的實權人物,但因爲手上掌握的“特殊資源”,任誰見了都要尊稱一聲“樊大廚”。

後來三亞的生活條件慢慢完善了,樊偉親自下廚操作的時候也逐漸少了,只消動動嘴指揮就行了。

不過因爲穿越衆家中的廚子幾乎都是樊偉教出來的徒子徒孫,他在穿越集團內部的影響力反而是有增無減。原因也很簡單,穿越衆愛吃的口味,這個時代的廚子根本就做不出來,只有同爲穿越衆的樊偉才能掌握訣竅。

樊偉帶來這個時空的廚藝,無形之中開創了“海漢菜”的菜系流派,實際上在餐飲這個行當裡已經成爲了一代宗師。

隨着海漢版圖的不斷擴張,海漢菜系也開始走出三亞,樊偉作爲流派創始人,時常會受邀去到各個海外大區開辦短訓班,甚至比執委會成員們外出巡視海外大區的頻率還高。

但樊偉自己沒什麼從政的心思,還是選擇了在老本行餐飲業求發展,陸續開辦了好幾個牌子的連鎖酒樓,又開了幾家專門生產各種調味料的廠。

憑藉自己的職業優勢,樊偉的人脈早就遍佈天下,所以打通各種商業渠道也是極爲容易,這些年早就賺得盆滿鉢滿。

樊偉的兒子爲什麼不繼承家業,硬要在軍中待着,這或許是個人興趣所致,顏楚傑開個後門給予特殊照顧,倒也沒什麼大不了。陶東來只是隨口一問,也並不在意樊家小子的情況,不過顏楚傑的最後一句話,卻是讓他有所觸動。

陶東來道:“舞臺肯定會有的,但我們需要先確認今後的方向。”

顏楚傑道:“如果今後的方向是內收,那舞臺的大小可能就沒那麼理想了。”

陶東來道:“是向內,還是向外,等這次換屆塵埃落定,大概就能判斷出來了。”

談及換屆,顏楚傑的面色變得凝重起來:“還有幾天就要出結果了,希望一切都能順利進行吧!”

按照日程安排,新一屆的執委會人選將在國慶之前確定,然後集體北上杭州,參與在新國都舉辦的國慶活動,並在杭州召開會議,確定國家接下來的發展方向。

隨着穿越衆內部投票的最後期限漸近,各路候選者也開始在各種公衆場合發表自己的政見。即便是身在外地的候選者,也會採取別的手段發出聲音,比如在《海漢時報》上發表署名文章,又或是派出親信,直接登門拜訪那些潛在的票倉。

農業部長袁秋業首先在時報上刊文,題爲《我國農業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展望》。

袁秋業指出,海漢的農業可分爲兩大類,一是糧食作物,二是經濟作物。糧食作物爲海漢民衆帶來安定的生活,經濟作物則是顧名思義,可以創造出比糧食作物更多的經濟效益。

但近些年的趨勢是經濟作物大行其道,各個海外大區,特別是地處南方的海外大區,紛紛以經濟作物農場和種植園來作爲當地農業的主要資源,而糧食作物則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視。

一些地區經營的經濟作物收成不差,但糧食卻要依賴於海運從外部輸入,地方財政看似收入不錯,卻連最基本的糧食自給自足都難以做到。

袁秋業認爲,隨着海漢人口的不斷增長,糧食種植必須要得到足夠的重視。而這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那就是傳統的糧食種植區都在大陸上,距離大陸越遠的地方,糧食作物的種植比例就越低。

這不僅是氣候、水土、耕作方式所造成的影響,更重要的是隻有大陸地區纔有足夠的農業人口,而近年來新佔領的那些海外疆域,往往缺乏農業基礎。

袁秋業以星島爲例,具體說明了這種觀點。星島的漢人比例是海漢各個海外大區中最低的,而與之相關的糧食作物的耕種面積也是最少。

事實上在星島轄區內,整個農業一直都未能發展到應有的規模,一部分農產品需要自國內和周邊國家進口。

這並不是因爲當地嚴重缺乏耕種土地所需的勞動力,星島轄區內的鋁土礦、錫礦、油井等礦藏都要依靠大量勞動力來運轉,但經營現狀就比農業好多了。

袁秋業認爲根本原因有二,一是星島的漢人比例過低,導致能夠從事農業人口太少,畢竟當地土著根本不懂得農業耕種,但拉他們去挖礦就不需要太複雜的培訓,產出也要比農業高。

二是當地地處熱帶,種植業天然就是以經濟作物爲主,用寶貴的人力來從事糧食作物的種植並不划算。袁秋業甚至承認,如果是他主政當地,同樣也會以經濟作物作爲主要經營對象。

袁秋業的文章繞了一大圈之後,最後才道出重點——海外大區的發展不僅難以爲國家提供充足的糧食供應,反倒是會影響到糧食安全。如果要規避這樣的風險,海漢就應將發展方向回到傳統的漢人聚居區,即以大陸方向爲優先擴張目標,保證有足夠的糧食作物種植區來供養國民。

這樣不管人口和地盤增長多少,擴張速度多快,都無需擔心未來會糧食供應方面出現問題。

(本章完)

第六百八十四章 等待集結第1447章 善後事宜3282.第3282章第222章 越南之行(五)3251.第3251章第九百六十六章 貿易目標2385.第2385章第2365章3396.第3396章第九百七十章 苛刻的交換條件第五百三十九章 峴港狀況第1370章 蠶食第22章 碰頭會(二)第2058章第1879章 軍火貿易第1193章 婚嫁之事第1704章 棱堡工地第1261章 潛伏的套路第1538章 金融機構2602.第2602章3007.第3007章2896.第2896章3271.第3271章第1737章 暗中操作2660.第2660章第371章 南越的悲劇3194.第3194章第六百八十五章 情報蒐集第2240章第七百七十六章 商定細節第1741章 性能升級第五百九十章 小動作2692.第2692章第九百九十六章 心機2806.第2806章第五百二十八章 戰後壓力第1531章 幕後主使第1582章 行騙題材2746.第2746章第四百三十七章 突審第1172章 事件發酵2576.第2576章第1875章 先進技術第1845章 各方利益第2257章第1039章 全身而退2662.第2662章第八百九十八章 考察任務第1691章 壟斷經營第1320章 跟蹤與擺脫第1144章 寸步不讓3122.第3122章2481.第2481章3057.第3057章第七百九十九章 喜憂參半第1693章 商界新貴3348.第3348章第四百四十四章 主動催促第六百七十五章 陷入僵局3109.第3109章3184.第3184章第1154章 炫耀武力2995.第2995章第九百九十五章 軍事援助第217章 對越策略第1441章 陸戰隊的威力3034.第3034章2827.第2827章第1541章 產業升級第2233章2454.第2454章3179.第3179章第242章 駐廣辦的促銷手段第五百二十六章 武器換人口第1160章 保護傘第1405章 控制疫情第八百八十七章 三六九等第1353章 內部溝通2637.第2637章第1812章 碼頭攻防第九百六十章 尋跡第七百六十九章 溝通與合作3231.第3231章第九百四十四章 資源整合第26章 黎人(一)第七百四十九章 新兵訓練3068.第3068章第六百三十六章 交手(五)第1636章 勞軍情報第1930章第九百七十二章 範迪門的三亞見聞第七百九十七章 秘密偵查第136章 新任巡檢(三)第七百零五章 十八芝的逃亡計劃第2207章3278.第3278章第2234章2672.第2672章第1328章 戰後清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