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3.第2403章

第2403章

大明目前這種應對內外戰亂的方式與原本的歷史並無太大差異,所採取的措施多是無奈且無效。而海漢的介入雖然有效減緩了滿清南下侵明的步伐,但也還是不足以改變歷史大勢,身處內憂外患中的大明依然在緩緩地滑向崩潰的深淵。

類似盧象升這樣的大臣雖有心報國,但怎奈其影響力實在有限,沒有辦法說服皇帝和朝廷改變策略,放下天國上朝的架子去尋求聯合外援對抗滿清。盧象升所能做的事情,大概也就只是儘量多籌措一點軍費,設法再找海漢購買一些軍火來武裝自己手下的部隊了。

大明認爲和海漢聯手會損害自己的利益,然而大明不願做的事情,卻有別家趨之若鶩,態度要比大明主動多了。與海漢合作的好處,大明或許還看不明白,但早有旁人把其中利弊算得清清楚楚了。

如此主動找到海漢的並不是剛剛完成權力交接的朝鮮國,而是才從大明薅走一大把羊毛的滿清。陳一鑫從金州返回山東之前,滿清便已經委派了尚可喜出面與陳一鑫接觸,試圖要與海漢展開停戰和談。當時尚可喜派到金州的親信尚青雖然在陳一鑫這裡碰了釘子,但卻並未讓尚可喜徹底放棄這個努力方向。在清軍從大明境內退兵之後,尚可喜再次讓尚青來到金州求見海漢將領。

此時暫代陳一鑫值守金州的是錢天敦,關於尚可喜尋求和談的事情,早前陳一鑫便向他作過通報,因此對於滿清來使的造訪,錢天敦倒也不覺得意外。而且他也有點好奇,尚可喜所代表的滿清主和派到底還能拿出什麼樣的條件。

雖然這幾年海漢一直與滿清處於戰爭狀態,幾乎每年都要大大小小打上幾場仗,但對於休戰期間的使者往來,兩國都還是保持了一定的默契,畢竟雙方打歸打,也還得通過交流來完成戰俘、骸骨、遺物等交換活動。只是其中一方主動提出商議停戰和談這一出,在過去幾年裡倒還從未出現過。

“你上一次過來的時候,我想陳將軍已經很明確地向你表明了我國的態度,這次不會是還打算舊事重提吧?”錢天敦面無表情地問道。

尚青應道:“錢將軍,上次陳將軍接見小人的時候,的確表示過不願與我國進行停戰和談。但我家王爺感念連年戰爭給黎民百姓帶去了太多傷害,還是希望能繼續與貴國進行商議,早日化解矛盾,讓百姓能過上太平日子。”

錢天敦冷笑道:“尚可喜真是這麼想的?但據我所知,去年年底打進大明的十萬清軍,最近纔剛剛從大明撤兵,據說清軍在這次入侵中擄走了幾十萬大明百姓,皇太極可沒有打算要讓大明百姓過太平日子!”

這尚青心理素質極好,被當面懟了幾句也絲毫未亂,冷靜迴應了錢天敦的指責:“我家王爺所說的百姓,自然是指我大清國和貴國的百姓,並不包括大明的百姓在內。再說大明近幾年內亂不斷,朝廷又無力平息農民軍在各地作亂,被我國帶走的這些百姓,就算留在大明也未必能過上太平日子。他們到了遼東之後,反而可以過上沒有戰亂的平靜生活。”

“得了吧,滿清是個什麼情況,大明漢人在滿清又是什麼樣的待遇,我們都很清楚。在戰爭中被俘獲的漢人去了滿清只會變成奴隸,受滿人的驅使壓榨,這樣也算是平靜生活?”錢天敦對尚青的說辭嗤之以鼻,立刻便予以了揭穿。

尚青見錢天敦語氣不善,連忙又辯解道:“錢將軍說的這是老黃曆了,我國皇上早有規定,每個莊園最多隻能保留八個漢人阿哈,其餘的漢人都編爲普通民戶,在戰爭中俘獲的漢人也是如此。而且我國還在遼東給漢人分配了大量田地,讓他們從事農業耕種,貴國多次出兵遼東海岸,想必對此也有所瞭解。另外皇上也願意任用漢人做官,如今朝中已有不少漢人重臣效力,並無滿漢隔閡。”

錢天敦道:“你說的漢人重臣,是指范文程、寧完我,還有包括你家王爺在內的三順王這些人?沒錯,這些人的確在滿清得到了權勢和地位,但他們之所以能有這樣的待遇,都是源自於他們背叛了大明!”

尚青卻繼續辯道:“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此乃明智之舉。再說這種事又不單是我國纔有,據小人所知,貴國很多官員也都是出身大明,如今效忠海漢,難道這又有什麼不對嗎?”

錢天敦一時間竟然有些語塞,他倒是沒料到這個使者巧舌如簧,竟然如此善於口舌之辯。但說來尚青的話也的確有些道理,海漢能夠迅速崛起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大明吸納了包括人才在內的大量資源,其中的確不乏一些大明官員改換門庭投效海漢。只不過海漢對大明的敵意不像滿清那麼強烈,所以海漢吸納的這些人員對大明所造成的危害自然也比不過尚可喜之流。

但站在錢天敦的立場上,他一向很排斥與滿清和談的可能性,不管能不能辯得過對方,他都不會將和談列爲順位第一的選項。而尚青所列舉的這些歪理,更是讓他覺得心頭不爽。

尚青察言觀色,倒是沒有再繼續這個話題讓錢天敦感到難堪,轉而說道:“其實除了都有大明出身的臣子效力之外,我國與貴國也還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是近些年才擴充國力,得以與大明相抗衡,都與朝鮮國有着密切的往來,都是崇尚武力開疆……如果要細數下去,兩國必定能找到更多的共同之處。”

錢天敦沉聲應道:“有共同之處,但沒有共同利益。我想貴國應該已經看得很清楚,我們兩國在遼東地區存在着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戰爭難以避免,除非是我們之中有一方願意低頭認輸,放棄一部分利益來換取和平相處。”

想和談可以,先承認戰敗,這就是錢天敦爲和談設下的先決條件。但這對於滿清來說,可並不算是一個能夠平靜接受的條件。

尚青道:“其實我國很有誠意作出一些讓步來換取和平,但陳將軍上次代表貴國所提出的條件實在太離譜了。如果錢將軍認爲我們兩國可以通過談判來獲得和平,那不妨我們心平氣和地捋一捋各自在遼東地區的利益,看看哪些是可以通過協商來解決矛盾的部分。”

陳一鑫上次與尚青會面時獅子大開口,開出了一個極爲誇張的條件,即要求清軍退到大遼河與鴨綠江入海口連線以北,將整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都割讓給海漢。滿清自然毫無可能答應這種條件,但尚可喜又不想就此放棄和談的可能性,所以仔細謀劃一番之後,又把尚青派到金州來當說客。

尚青認爲此時金州換了作主的人,或許會對談判有所助益,但沒想到這錢天敦的立場跟陳一鑫相差無幾,甚至對滿清的反感還要更爲堅定,他想讓錢天敦鬆口可並非易事。

錢天敦如果不是左右閒着無事,哪肯花這麼多時間跟尚青爭論,聞言便道:“那你說說你家王爺開了什麼樣的條件出來,如果是想要讓我國撤出金州,或是跟大明劃清界限,那就不必說了。”

尚青前次來與陳一鑫商議的時候,根本還沒談到亮出己方條件這一步,就已經被陳一鑫開出的離譜條件給懟走了。不過這次錢天敦居然願意聽一聽他的條件,這說來倒是一個不小的進展。

尚青稍稍斟酌了一下,然後開口說道:“我家王爺也知道貴國在大明有許多利益,要跟大明劃清界限大概是不可能的。至於讓海漢軍退出金州,我家王爺也不指望能通過談判能拿到戰場上得不到的結果,所以將軍不必擔心我國會提出這類不合理的條件。”

錢天敦聽他這話說得倒是在理,便微微頷首,示意他繼續往下說。

尚青接着說道:“誠如將軍剛纔所說,我大清與貴國之間所發生的衝突,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我們兩國都想要爭奪遼東地區的控制權,二是我們兩國間缺乏共同利益。若是我們能一同解決這兩個問題,那是不是就有了和平相處的可能?”

錢天敦一聽便知這次對方是有備而來,顯然已經是結合各種情報仔細分析過兩國的情況,才能總結出這樣兩個要點。而海漢對滿清的敵視態度雖然是有一些來自穿越者固有意識形態的原因,但歸根結底的確主因還是利益衝突使然。

海漢的發展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銷售市場和資源供應地,而清軍對大明的不斷入侵會嚴重破壞海漢所需的貿易環境,那麼必然與海漢產生利益衝突。至於清軍對大明北部和朝鮮的入侵,也在某種程度上妨礙了海漢在東北亞地區的長期戰略,這些動作既然已經處於海漢能夠大規模投送兵力的地方,那自然不會對清軍的動作袖手旁觀了。

而海漢與滿清從接觸之初就只有敵對關係,沒有貿易往來,自然也說不上有什麼共同利益可言。如果以兩國都在從大明吸收資源的角度來看,甚至還是競爭對手的關係,只不過海漢的手段比較溫和而已。

錢天敦不動聲色地問道:“那貴國打算要如何解決這兩個問題?”

尚青道:“首先便是停止金州的戰事,然後展開正式和談,地點可定在金州,或者我國京城。”

尚青自知人微言輕,真要跟海漢人展開正式談判,那大概還輪不到他這種小人物出面。所以他也沒有立刻向錢天敦開出條件,一邊說一邊觀察錢天敦的反應。

錢天敦沒有迴應,似乎是在等着他繼續往下說。但只要錢天敦不開口打斷,尚青就已經謝天謝地了,趕緊繼續說道:“解決兩國的矛盾,需要錢將軍和我家王爺這樣的大人物商議,小人此時不敢妄言太多。不過創造共同利益,小人倒是有些想法。貴國善於經營跨海貿易,而我大清國治下地區物產豐富,若是能通過海運販賣到南方,必然收穫頗豐。如果貴國能考慮在這方面合作,那麼兩國完全可以把金州變作一處貿易大城,依託此地的港口,互通南北商貨,這共同利益可不就有了?”

錢天敦聽了之後忍不住嘆道:“看來你背後是有高人指點啊!”

尚青也拿不準錢天敦這話是褒是貶,當下只能客套幾句。他這主意的確不是隨口就能說出來的,這是滿清朝堂上的漢人智囊團專門針對海漢的特點所制定的計策。

錢天敦道:“你們可能會覺得,海漢人只要有利可圖,那什麼生意都會接。但實際上不是這樣,我們考慮的利益不僅僅是錢財收入方面,還有其他的很多因素。”

尚青道:“將軍不必早早把話說得太死,我大清國雖然地處北方苦寒之地,但國庫充盈,且有許多想與貴國交易的商品。若是我們兩國能建立貿易關係,必然對彼此都會有不小的好處。貴國與那一貧如洗的朝鮮都尚且能夠合作,我大清國的狀況比朝鮮國好上百十倍,貴國大可派人到我國實地考察之後再作決斷。”

尚青這話倒也不是在吹牛,遼東地區物產之豐,幾乎可以涵蓋海漢現階段的各種需求,而滿清雖然社會生產力落後,但歷年來從周邊國家擄掠回去的財富卻是多不勝數,並且無處可花,這也會讓海漢的各種工業品有極大的銷售潛力。

當然不消尚青明說,錢天敦也能想到滿清最感興趣的海漢商品是什麼。清軍跟海漢已經打了幾年,打到現在已經不願再在正面戰場上與海漢軍交手,其原因便是忌憚海漢軍裝備的各型厲害武器。若是兩國建立貿易關係,這滿清求購的第一件東西恐怕就是海漢所產的制式武器。

(本章完)

第七百五十七章 部落土著第2081章2884.第2884章第41章 打掃戰場第249章 試炮引起的小插曲3349.第3349章第1915章 安全漏洞第2251章第四百六十四章 回到安南第34章 鹽田(一)第九百九十七章 安全部的使命第2161章第1758章 國慶活動第1102章 達成協議3061.第3061章第2278章3364.第3364章3174.第3174章2992.第2992章第1914章 高效運轉第211章 最惠價格待遇2658.第2658章第五百七十六章 保命要緊第212章 駐廣辦的改造工程第八百五十六章 林家兄弟的顧慮3352.第3352章第2082章3404.第3404章第2070章2508.第2508章第181章 一語滅國第1153章 再訪遼東第316章 授獎儀式第1022章 先遣隊(三)3412.第3412章2406.第2406章第180章 地第222章 越南之行(五)第201章 吃緊的產能第208章 新來的小夥伴們第3461章第1049章 跨部門合作第八百三十章 隱晦的條件第1707章 重生機會第1522章 有賺有虧第108章 開發新產品第1654章 攻打馬尼拉(四)第1847章 正式接手3067.第3067章第1051章 前往杭州第五百八十章 行動日(三)2603.第2603章第七百五十九章 荷蘭使者第1224章 人口問題第1024章 先遣隊(五)第216章 軍力吃緊第1515章 共同利益第1552章 建交與通商第1947章第2022章2907.第2907章3262.第3262章3144.第3144章第151章 移民安置第1577章 勢在必得第1105章 麻痹上級第1221章 抵達星島第1980章第1069章 北上準備第1399章 利益決定立場2979.第2979章3335.第3335章第九百八十二章 教育措施第五百六十七章 張千智2475.第2475章2940.第2940章第六百二十四章 利益相關第四百零三章 碼頭見聞第四百八十六章 主力艦下水第1558章 競爭關係2562.第2562章第八百六十四章 戰後清理第1076章 膠州灣第1825章 冤家路窄第1018章 苗栗第四百二十八章 嚴查2421.第2421章第八百二十二章 討價還價第六百四十三章 利益之爭第九百五十四章 信使第2026章第400章 不服第1296章 新式火炮2551.第2551章第1304章 虛驚一場2967.第2967章第六百六十二章 荷蘭人的難題第2150章第七百九十七章 秘密偵查第193章 駐崖辦的不和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