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4章

早在1629年,海漢所屬的武裝艦隊便進入了香港附近水域,並在之後的數年裡一步步蠶食了港島的中西部地區。原本大明在港島東側海岸還有一個水軍營寨,但海漢進駐港島之後,這處營寨在不斷的威逼利誘之下也慢慢偃旗息鼓,逐漸失去了原本的職能,如今早就名存實亡了。

海漢對港島的規劃,便是要在珠江口這個海上交通要衝建起一個不受大明管轄的貿易港,擔當起閩粵瓊三地的海運中轉職能。這個規劃在實施後的效果顯而易見,各地海商只要將貨物運至此地交易,往返於海上的航程就可以大大縮短,能夠節約跨地區交易的時間成本。

再加之海漢對香港的貿易制度有諸多扶持和擔保措施,增強了在當地交易的便利度和安全性,也讓商人們更樂於前往該地區開展貿易活動。

雖然港島當地沒什麼特別的物產,絕大部分交易貨物都是從外地運來,但隨着貿易量的不斷增大,也在當地催生了許多的附屬產業,如服務業、造船業、金融業等等,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來吸引移民遷入,而人口的快速增長又反過來起到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作用。

時至今日,港島的繁榮程度雖然尚比不了廣州、漳州這些地方,但也絕對算得上是東南沿海排得上號的貿易港了。每天進出港的商船數量,都保持在百艘左右,這個數字甚至比海南島的海口港和儋州港還要更高一些。

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除了執委會向港島地區提供的各種資源之外,現任的港島一把手遊益漢也功不可沒。

遊益漢在參加穿越之前本來就是在青島港從事貨運管理工作,對於海港的經營算得上是行家裡手,由他來掌管這裡的運作,也算是專業對口。

與大多數常年派駐海外的海漢高官一樣,遊益漢的長處可不僅僅只限於自己的專業領域,同樣也能兼顧外交、軍事及情報工作。安南小王爺北上廣州的事雖然沒有對外宣揚,但已經給海漢這邊作了報備,港島也同樣得到了來自執委會的通知。所以鄭柞等人的船剛抵達港口,遊益漢便已經收到了報告,很快便趕到港口迎接這幾位不速之客。

相較於鄭柞和張金寶,遊益漢最爲熟悉的當然還是福瑞豐三少爺李奈。畢竟李奈每次往返廣州和三亞之間,幾乎都會順路造訪一下港島,視察福瑞豐在當地的產業。這麼些年下來,跟遊益漢打交道的時候着實不少,兩人也算是熟識了。

遊益漢聽李奈介紹了另外兩人去廣州的目的,當下便道:“兩位找三少爺幫忙可算是找對人了,到了廣州地面上,三少爺說話可能比官府還管用一些。”

李奈連忙擺手道:“遊大人這話太誇張了啊!在下可沒那麼大的本事,只是儘自己所能幫幫朋友的忙而已。”

鄭柞和張金寶聽到這話,都是會意地笑了笑。他們雖然對廣州的情況不太瞭解,但對於福瑞豐在廣州的影響力卻毫不懷疑。畢竟除了福瑞豐之外,他們也有很多機會接觸到其他來自廣州地區的人士,通過別的途徑瞭解到福瑞豐的經營者李氏家族在當地的影響力。

福瑞豐固然不可能取代官府的地位,但在民間的影響力還真是不容小覷。福瑞豐名下不僅有涉及社會各個領域的產業,還擁有實力可觀的私人武裝,更重要的是背後還有海漢這個強大的靠山,即便是官府也不得不對其忌憚三分。

當然了,地方官府不與福瑞豐作對的原因,除了忌憚其實力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越來越多的地方官員正在成爲福瑞豐發展進程中的既得利益者。

福瑞豐發展得越快,他們所能獲得的灰色收益也越多,這種簡單直接的利益關係,讓廣東沿海地區的大部分地方官員都選擇了對福瑞豐的各種要求給予配合。而極少數脖子硬不肯低頭的官員,最終都會因爲各種莫名其妙的事情失去官位。時間一長,自然也就沒什麼人會出頭跟福瑞豐對着幹了。

李奈雖然婉轉地否認了遊益漢的說法,但福瑞豐在廣州的影響力早就名聲在外,否則鄭柞和張金寶又豈會主動找到他尋求合作。

相較於眼前的商港碼頭,鄭柞更感興趣的是卻是本地的駐軍情況,他向遊益漢問道:“聽聞港島駐紮有海漢海軍的艦隊,是否也在此地?”

遊益漢搖搖頭道:“艦隊沒有駐紮在這裡,海軍基地在島南邊,小王爺如果想去參觀,那回頭我可以安排一下。”

海漢最早進駐港島的便是武裝艦隊,所以軍事基地的興建時間要比貿易港早得多。由於修建基地時投入了大量資源,再要進行搬遷有諸多不便,位於島南香港仔海峽的軍事基地便一直沿用下來。雖然位置距離港區稍微遠了點,但附近海域早就沒了海盜水賊,而且進出港區的東西兩處海峽都有岸防炮臺部署,倒也不用擔心會出現嚴重的安全問題。

“其實在這裡設置岸防炮臺的象徵意義已經大過了實際作用。”遊益漢毫不掩飾地向客人們介紹道:“海盜在五年前就已經絕跡了,能夠出入這裡的武裝帆船,都是屬於我們的盟友,並且會向我們報備。這些炮臺建成之後,其實也並沒有投入過實戰。”

“但它們還是守護了這個地方的安全,不是嗎?”鄭柞笑道:“如果貴國覺得沒有必要維持這些岸防炮臺了,那不妨把這些岸防炮處理給我國,讓它們到該去的地方發揮真正的作用。”

遊益漢也笑着應道:“小王爺倒是打得一手好算盤!其實我倒是無所謂,但這岸防炮是軍事裝備,我只是民政官,無權處理這些屬於國防部的資產。小王爺要是想買下這些裝備,還是得去三亞找顏楚傑或者白克思才行,只要讓他們點了頭,小王爺派人過來拉走就是了。”

鄭柞想試探着看看有沒有在這裡撿漏的可能,但遊益漢的回答可謂是滴水不漏。鄭柞很清楚如果自己去找顏楚傑或者白克思商談此事,那兩隻老狐狸可絕不會把這些閒置的岸防炮當廢鐵低價處理給自己,而是會以種種藉口推脫,最後再報出一個不菲的價格讓自己難受。

鄭柞很快就打消了這個念頭,他知道自己很難在軍火買賣中佔到海漢人的便宜,至少在過去這些年裡從未成功過。

而張金寶所關心的則是本地的教育產業,他看鄭柞沒有接着這話題往下說了,這纔開口向遊益漢瞭解本地的教育機構。

遊益漢道:“港島本地的常駐人口,大多都是下里巴人,所以對後代的文化要求也沒多高,只要能讀懂衙門貼出去的各種告示通知就夠了。港區一東一西有兩間私塾,教的也都是最基本的掃盲課程。當然如果有條件出衆的孩子,也有可能會送去三亞接受更好的教育。”

張金寶道:“那如果有機會讓這些學齡童學一門技藝,學成之後便有一份生計,您覺得會有人選這條路嗎?”

遊益漢道:“其實瓊西書院的名號,在這裡也有被人提及,港務中心便有好幾個出自瓊西書院的後生,素質都還不錯。但要將自己孩子送到千里之外的儋州去求學,可能一年半載都見不了一面,很多家庭還是會下不了這個決心。剛纔三少爺說你有心要在廣州開辦分院,如果是那樣的話,或許會有一些人選擇你所說的這條路。”

瓊西書院的職業教育方向對這個時代的平民來說的確是一條不錯的出路,至少能讓他們不用擔心下一代的生計問題。港島這邊的很多的民衆都是明人,對他們來說如果運氣好還能在海漢國內得到一個穩定的工作,今後順理成章入籍海漢也不在話下。

不過對港島這地方而言,常駐人口畢竟太少,而且已經有了兩間私塾,瓊西書院如果要在這裡開辦一處分院肯定不划算,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在這裡設一個常駐招生機構,利用這裡南來北往的客流給瓊西書院做宣傳打廣告。

彷彿是看透了張金寶的心思,遊益漢接着說道:“張院長可以看看我們港區做的這些廣告招牌,效果其實還不錯,價格也不貴。瓊西書院如果有興趣在這邊立個長期招牌,那我可以給張院長一個很優惠的內部價格。”

張金寶聽到“內部價格”這幾個字不禁有些心動,他剛纔上岸之前便已經注意到了港口那些貨倉頂棚上立着的各種醒目招牌廣告,大多都是本地的一些經營戶。當然其中也不乏福瑞豐這種本身就有很大名氣的商號。

張金寶下船的時候還悄悄問過李奈,這裡距離廣州已經只有兩三百里,本地恐怕少有不知道福瑞豐名號的人,爲何還要花錢在港口布置招牌廣告。

而李奈的回答也頗有些黑色幽默:“正因爲福瑞豐出名纔要如此,否則外地客商到了這裡,一看這港口連我們福瑞豐的招牌都沒有一塊,那豈不是就很容易會對福瑞豐在廣東地區的影響力產生懷疑?所以我們不但要做招牌廣告,而且要選最顯眼的位置,做最大塊的廣告牌!”

張金寶聽了覺得有些道理,但還是有哪裡不對勁,思來想去,也只能將此理解爲福瑞豐的又一有錢任性之舉。這宣傳手段對瓊西書院來說或許是一筆需要慎重權衡效果的開支,但對財大氣粗的福瑞豐而言,或許也就僅僅只是賬目上的一個數字而已。

而對於這個港區的繁榮程度,鄭柞的內心還是很羨慕的。由於歷史原因,安南國將海岸線上的幾處主要的天然良港都交給了海漢經營,而真正由安南國自行經營的港口,不管地理條件還是經營狀況,都遠不及交到海漢手裡那幾個港口。

所以每次到訪海漢經營的港口,鄭柞都會很用心地觀察當地的經營狀況,希望能夠從中學到一些有用的東西。他這次來之前便大致瞭解過香港及遊益漢個人的情況,也知道此人頗有本事,在短短几年內就將遠離三亞的這處海島經營成了區域貿易中心,必定是有一些值得學習的手段。

鄭柞一邊聽遊益漢對港區各種情況的講解,一邊就在心裡暗暗留意,安南的港口經營方式與這裡有哪些差異,又有哪些地方值得去效仿。

簡單參觀了一番港區的運作之後,遊益漢便帶着三人去了一家酒樓,設宴爲他們接風洗塵。這三人都有與海漢高官打交道的經驗,也知道這是海漢官場上約定俗成的規矩,當下也都是坦然接受了這樣的安排。

席間三人談論最多的話題,還是目前廣州的情況。香港的貿易份額有大部分都是自廣州分潤而來,因此遊益漢對廣州的情況也十分關注,一有風吹草動,便很快會有消息通過電臺送到他這裡,他便可以通過駐廣辦傳遞過來的消息,對本地的一些經營條件進行即時的修訂。

很多來香港貿易的商人,甚至會覺得這裡的交易條件優於廣州,其中一部分原因便是因爲海漢內部的信息傳遞速度遠高於外界,而且有專人負責這些商業信息的收集整理,遊益漢只需權衡好其中利弊,然後下令在本地實施就行了。

比如稅率的調整,緊俏商品的收購與供應,這些商機的把控能力,香港自然是遠遠超過了廣州官府。時間一長,自然也就慢慢地奪取了不少源自廣東地區的商業資源。

對此有切身感受的肯定不是地方官府,而是像福瑞豐這樣的商家。不過對福瑞豐來說,將一部分商品交接地點從廣州移到香港也並非壞事,一方面可以避開官府的監管,另一方面也的確降低了交易的時間成本,有很多實際的好處。所以站在李奈的角度,他很樂意看到這樣的局面。

第四百六十八章 用人選擇2558.第2558章第1193章 婚嫁之事第246章 金融體系的推廣第1144章 寸步不讓第1084章 互相試探第220章 越南之行(三)第1437章 炮轟紀家堡第87章 何夕的本領(二)第九百零七章 準備動手第125章 戰爭販子第1412章 深入敵佔區第1729章 外交晚宴第275章 會師永安港第四百三十九章 昌化城外第258章 輿論陣地的重要性第75章 參觀訓練營3085.第3085章第1732章 套話第1587章 社會關係2936.第2936章第1716章 培訓期第1513章 三方會談第九百七十六章 前往昌化港第4章 新人的加入第2238章第226章 越南之行(九)第353章 大萬山島的變化第2182章第1743章 各有目的第74章 收買第1501章 朝鮮人的態度2797.第2797章2818.第2818章2469.第2469章第136章 新任巡檢(三)第七百三十二章 攻城戰2390.第2390章第1363章 攻克中左所城第1530章 利益之爭第1292章 炮火覆蓋2596.第2596章第1324章 在劫難逃第2170章3201.第3201章3071.第3071章第91章 錦衣衛(二)第1650章 教會的寶藏第127章 擴招之爭3340.第3340章3380.第3380章第四百七十五章 水師衙門3111.第3111章3134.第3134章第1241章 堅固防線第七百九十八章 聖多明哥城第1934章第121章 海外考察(八)3011.第3011章第1085章 收買拉攏第1820章 拖延作戰2908.第2908章第五百五十四章 又吃又拿3161.第3161章第1923章2978.第2978章第1919章3075.第3075章第398章 善後事宜第1710章 政績第364章 花式促銷第1769章 有所求3291.第3291章第1235章 偵察敵情第1304章 虛驚一場2593.第2593章3343.第3343章第1989章第2033章第2084章第1205章 巡警隊2995.第2995章第1303章 頂替編制第九百六十四章 結案第九百九十四章 官方態度第2349章第1792章 去朝鮮2714.第2714章第1328章 戰後清點2496.第2496章第七百零四章 作戰籌備會第2225章2406.第2406章第1583章 佔據主動第1959章第七百零五章 十八芝的逃亡計劃第1900章 李希的建議2815.第2815章3258.第3258章第九百三十三章 對抗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