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8章

李奈苦笑道:“張院長,你所說的成本低,那是官辦作坊的標準,但我這兒可是私人作坊,這些蒸汽機不是自己造的,全都是花高價從官方租用的,除了原本的人工、機器折舊、燃煤這些固定費用,我們還得另外負擔高昂的租金,你覺得這成本能跟官辦作坊一樣嗎?而且爲了保證銷路,我們的出貨價還不能高於官方,相對而言從中獲利的部分自然也就少了。”

張金寶聽了李奈的解釋便恍然大悟,這作坊的原材料和生產設備都是由官方提供,與其說是福瑞豐的私產,倒不如說更像是在給官方做代工。正如李奈所說的那樣,算下來這裡的生產成本肯定是要較官方作坊更高一些。

李奈繼續說道:“不瞞張院長,福瑞豐在這個地方所投入的資金,到目前爲止連一半都還沒收回來,如果後續還要建港修路,那可能兩三年內都很難有真正的盈利。”

張金寶道:“既是如此,那想必是有什麼特別的條件,纔會讓三少爺願意投錢把這樁不怎麼賺錢的買賣維持下去。”

李奈擡手指了指旁邊的哐哐作響的蒸汽機道:“那當然就是爲了這玩意兒了!執委會希望蒸汽機能夠快速普及到更多的生產環境中去,但只靠官方的推廣是不夠的,在將來會慢慢從官辦過渡到民用,我們這個地方,差不多就算是一個試驗場,用來培訓專門的操作人手……執委會將其稱之爲產業工人,相信張院長應該也聽過這樣的稱謂。”

張金寶對於“產業工人”這個名詞的確不陌生,雖然他來三亞這邊覲見執委會高官的時候不多,但消息卻並不閉塞。除了官方和非官方發行的各種報紙之外,他也時常從張新那裡獲取一些外界所不知的特殊信息。

張金寶曾不止一次聽張新談論過海漢高層對國家未來的展望,其中很重要的一條便是“培養大量產業工人”。什麼是產業工人?按照張新的解釋,就是脫離了農業耕種的傳統生計,在礦場、冶煉作坊、造船廠等等生產機構中從事集體勞動,以此所獲的酬勞作爲生活來源的人們。

其實這樣的從業者在目前的海漢已經相當普遍,比如儋州港的港口力工,鹽場的鹽業工人,也都可以劃歸到這個範疇當中。昌化這邊規模龐大的官辦冶煉作坊裡,有數以千計的匠人和力工,這些當然也全都是官方所定義的產業工人。

不過張金寶敏銳地捕捉到李奈話裡的一些細節,認爲他所指的產業工人,並不是泛指官方定義範圍內的從業人員,而是特指眼前這些懂得操作蒸汽機進行生產的高級工匠。

“這些人……都是福瑞豐的人?”張金寶試探着問道。

“不全是。”李奈搖搖頭道:“這裡負責技術的工頭基本上都是官方派過來的,我的人基本上都還處在培訓階段。不過等再過一兩年,兩三年,福瑞豐大概也能有幾十個懂得操作維護蒸汽機的工頭了,到時候就不用再花高價請這麼多官方的工匠在這裡守着了。”

張金寶若有所悟道:“官府幫助福瑞豐培訓這麼多工匠,便是三少爺剛纔所說的要將蒸汽機由官辦過渡到民用了?”

“沒錯!”李奈解釋道:“執委會想在民間推廣使用蒸汽機,那首先得有更多的人會用這東西才行。”

“可是三少爺家的產業終究是大明的……看來執委會是真的對三少爺信任有加了!”張金寶聽到這裡多少有一點羨慕嫉妒,畢竟瓊西書院當初想往這個方向走,就被官府給攔下來了,而如今官府卻在不聲不響地扶持福瑞豐這個大明商行從事蒸汽機相關的生產,這怎能不讓他心裡有些酸酸的味道。

當然了,張金寶也大致能想到海漢爲何願意選擇福瑞豐而非瓊西書院,除了李奈與執委會高官們的良好私人關係之外,福瑞豐的財力大概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雖然尚不清楚福瑞豐租用機器僱請匠人的詳細花銷,但哪怕是在這裡興建作坊和配套設施的費用,瓊西書院就肯定掏不出來了。

張金寶想讓自家書院開設與蒸汽機相關的課程,但又拿不出多少預算來向官府表明自己的誠意和決心,自然很難像福瑞豐這樣一擲千金,即便中途出現一些問題,只要能用錢解決,那就阻擋不了李奈將其實現的決心。

李奈何等精明之人,也從張金寶的話裡品出了一些味道,當下笑道:“其實海漢國也有一些民間機構已經在使用蒸汽機進行生產,只是爲了不出現與國爭利的狀況,所制的成品基本不會對外銷售,都是直接交貨給官府。福瑞豐充其量也就算是海漢國之外的第一家吧!”

李奈所說的這種“民間機構”,張金寶倒也聽說過。這些機構並非由普通國民經營,而是當年渡海來到三亞的那批海漢人,其中一些不願做官的,便自行創建了一些商業機構當老闆。而這些機構所掌握的資源,自然是要遠勝普通的商行商號,像蒸汽機這類被外界視作神奇之物的機器,對他們來說當然也就沒有太多的技術機密可言了。

不過這些機構所生產的物品基本都不是民用品,產量不大,也不會對外出售,所以往往名聲不顯,甚至很多人都不太清楚這些機構的存在。

而福瑞豐的這間作坊,生產的東西就都是日常能用到的工具,製造技術上其實沒什麼秘密可言,關鍵就是靠蒸汽機的參與來縮短工時提高生產效率。鐵匠需要費時費力才能完成的活,蒸汽機只需活塞連桿一個往復動作就完成了,這在過去是不可想象的場景。

這裡的管事瞅着空子,連忙見縫插針向李奈介紹了最近的正在生產的一些訂單情況。

“你看,黑土港在我們這裡定的一千把鋤頭,一千把鐵鍬,還有斧頭、鋸子、鐵鏈等工具若干,若是普通鐵匠鋪,一年都做不了這麼多,但在我們這裡,不到一個月就能全部交付,而且價格可能還比市價稍低一些,這意味着什麼?”

李奈頓了頓,接着侃侃而談道:“雖然每一件貨物的利潤很薄,但產能已經比傳統方式提高了無數倍,如果我們一直都有求購的訂單,那麼實現盈利或許就用不了我之前說的那麼久了。以海漢對外擴張的速度,我覺得前景還是很值得期待的。”

張金寶暗想,果然先前的抱怨不過是故弄玄虛,像李奈這麼精明的人,又怎麼可能會對不怎麼賺錢的生意如此上心。再說了,這用上蒸汽機的地方要是都沒法賺到錢,那官府又何必要花大力氣推廣這東西。

張金寶覺得這個時候也應該表現一下自己的見識,清清嗓子道:“在下以爲,這蒸汽機的使用能幫助這個作坊提升生產效率只是其一,而由此所將帶動其他地方的生產效率提升,創造出更多的價值,那大概纔是官府真正所看重的目的。”

“這些黑土港訂購的生產工具,在交付之後肯定至少會有一部分很快投入到使用中,用它們挖出來的煤,或許在一兩個月之後又會送到這個地方,成爲生產下一批工具的原料。這些工具的生產速度提升之後,所能創造的後續價值也會大爲增加,甚至遠遠超出了這些工具本身的價值,在下以爲這纔是引入蒸汽機提升生產效率的意義所在。”

“張院長言之有理,在下受教了!”李奈大概也沒想到這張金寶居然能說出這麼一套理論來,當下連忙拱手作揖表示敬佩。

實際上李奈對這套理論也並不陌生,不過上次他聽別人談及這方面的學識,對方可是執委會的高官白克思,那理論水平非凡人所能及,他當時聽了之後也有茅塞頓開的感覺。

當然了,張金寶的表述相較白克思實在太淺顯,而且也沒法像白克思一樣由此延伸開去,談及整個社會制度和生產力的進化發展,充其量只是摸着門邊了而已。但即便如此,也還是讓李奈十分佩服,畢竟能具備這樣的眼光見識的普通人,在他的印象中是不多見的。

張金寶真這麼厲害嗎?那倒也不見得。他所說的這些理論,有不少都是來自以前從張新那裡聽來的一些言論,消化琢磨之後融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的確要比普通人的眼界更高出一籌,但也還沒有形成真正有條理的思想。

但對於李奈和張金寶而言,對此的理解大概暫時也只能到達這種程度,畢竟他們在此之前並不知道什麼是工業化社會,只能憑藉現階段的信息來獲得一些比較模糊的認識。

生產力的變革究竟會對社會制度和生產關係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哪怕是李奈這樣的當事人也還看不太明白前方的道路。但他知道海漢高層對此充滿了信心,因爲這一切本來就是他們所謀劃安排的發展方向。

李奈想起自己以前向白克思請教相關問題的時候,白克思曾經對自己說過:“我們知道時代將會怎樣變化,我們會引領你和其他人去往正確的道路上。如果我們的效率夠高,那麼在我們離世之前,就可以觀察到這個世界所起的變化。”

海漢人究竟想要觀察到什麼樣的變化,要讓這個世界去往何處,李奈其實不是太明白,但他能感覺到海漢人所做的安排都是經過了深思熟慮,而海漢國的發展也是一日千里,或許幾十年之後,這個世界真的會變成自己在現階段無法想像的樣子。

而海漢實現這種目的的手段,似乎便是通過提升生產力來進行。以往要經年累月才能完成的工作,海漢都會將其效率無限提升,不管是生產鐵製工具還是傳遞信息都是如此。除了靠天吃飯的農作物似乎還是按照原本的自然規律在播種收穫,其他的各種生產活動都在不斷地加速發展之中。

在花了一個時辰參觀完這裡的生產狀況之後,李奈不得不抽出一些時間與這裡的管事和工頭開會,解決一些生產經營方面的問題。而這種會議就不便讓張金寶這個外人旁聽了,李奈安排了馬車,將他先送回昌化鎮上住下來。

當晚一行人便在昌化過夜,翌日一早再次登船出發前往儋州。

李奈這艘船進港的時候,張金寶注意到又有那種外形熟悉的箱式馬車等候在了碼頭上,很顯然是李奈從勝利港出發的之後便作了安排,提前通知了儋州這邊派人迎接。

“張院長可能會認爲我這樣安排馬車提前來港口候着有些張揚吧?”李奈見張金寶盯着碼頭上的馬車不語,便主動向他問道。

張金寶回過神笑了一下道:“三少爺何出此言?在下只是有些羨慕三少爺的派頭罷了!”

李奈擺擺手道:“之所以做這樣的安排,倒不是爲了什麼派頭,而是因爲在下日程繁忙,些許時間都很寶貴,即便從港口到儋州城這段路上做不了什麼事,能夠有一個相對舒適的環境休息一下也是好的。畢竟相比騎馬坐轎,這大概是目前能找到的最舒服的陸上交通方式了。”

張金寶道:“三少爺的這種說法,倒是跟執委會的各位大人很像啊!”

“我這就是跟他們學來的。”李奈毫不避諱地說道:“既然我擁有足夠的財力,那出門在外,就要儘可能給自己提供最舒適的環境。這樣無論我去到哪個地方辦事,都能儘量保持最佳狀態。”

張金寶口稱受教,心裡卻在想,這大概便是上層人物的思維方式了,不用考慮財務,只要能讓自己覺得舒適就行。

想想自己這次帶着幾個學生去三亞見世面,還得盤算交通、住宿、吃喝等費用,唯恐超支,實在不太暢快。今後若是真能發達了,當以李奈爲效仿對象,出門在外得瀟灑一些纔是。

第七百九十二 尋找新目標第2152章第1619章 先兆線索第3444章第1563章 外交辭令2524.第2524章第1498章 難辦的差事2647.第2647章第167章 魏平的小算盤第1615章 奢望第1953章2616.第2616章第1219章 野外遊樂第1173章 輿論陣地2573.第2573章第1076章 膠州灣2526.第2526章第184章 參觀工業區第四百二十九章 龔十七的難處第2336章第七百五十五章 條件艱苦3130.第3130章第173章 推銷技巧第1884章 中左所城軍演第1982章第六百零八章 兩路並進3167.第3167章第五百二十四章 加大移民規模的方法第1173章 輿論陣地2929.第2929章2694.第2694章第2123章第1823章 大同江防線第五百七十七章 態度轉化的根本原因第1096章 調兵遣將3235.第3235章第八百七十三章 代價慘重3382.第3382章第2323章第1562章 軍購競爭第四百八十七章 各懷心思第六百五十九章 輿論導向第97章 自行車第1861章 加入盟軍的資格第1132章 反覆無常2501.第2501章2678.第2678章第1814章 各行其是第2050章第1480章 前線實錄第1229章 集訓備戰第374章 反射弧略長第1663章 攻打馬尼拉(十三)3017.第3017章2884.第2884章第1462章 競爭關係第245章 廣州貿易進展3321.第3321章第1993章2846.第2846章第七百六十七章 談判與妥協第1870章 前進方向3102.第3102章第14章 漫長的一天(四)3410.第3410章第1865章 合適人選2639.第2639章第169章 沆瀣一氣第3433章第1946章第五百七十六章 保命要緊第28章 黎人(三)2956.第2956章2377.第2377章第1975章第95章 貨幣(一)第9章 籌備進行時(五)2481.第2481章第八百一十二章 說客3246.第3246章第2328章第171章 福利保障第1622章 備戰第3439章第六百六十六章 踩上門2598.第2598章2396.第2396章第八百一十二章 說客第2179章2997.第2997章2418.第2418章第2162章第1761章 武力展示(三)2456.第2456章2945.第2945章第1388章 秘書第四百零八章 深度合作第1549章 合作形式2930.第2930章第1614章 經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