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3章

李溰不是沒有察覺到嚴明君在講解當中夾帶私貨,但他對此倒是沒有多少反感,這一路南下從舟山開始,海漢人在各種參觀考察的行程中總會有類似這樣的安排,他早就對此習以爲常了。而且李溰也的確想好好研究一下,海漢官員在接待自己的過程中是如何將宣傳融入其中,這套路等回國了也得讓本國的官員好好學上一學,以便今後也能像海漢這樣對外宣揚國威。

不過他也不得不承認,海漢挑選出來陪同自己的這些官員的確都十分精幹,不但能說會道,在專業領域的知識儲備也十分豐富。比如這位據說曾在本地擔任過知州的嚴大人,不但能對儋州的風土人情信手拈來,而且在文化方面的造詣也頗深,這東坡書院中有數百年來許多著名文人緬懷蘇東坡留下的作品,嚴明君都能將其作者和創作背景一一道來,讓李溰很是長了不少見識。

“儋州本地書院在每年秋季入學的時候,都會組織新生到這裡來參觀,讓學生們瞭解他們今時今日能夠有機會在這裡求學,都是源自於幾百年前東坡先生的善舉,以及國家對文教事業的大力扶持。”

嚴明君依然不遺餘力地向李溰宣傳官方的興學措施,他很清楚自己的任務就是要讓李溰對儋州形成一個認識,即本地的文教興盛,都是來自於官方制定的發展計劃。海漢興,儋州的文教產業才能隨之而興。

吹捧完執委會的政績,嚴明君話鋒一轉,又爲李溰介紹起了南宋畫家錢選所畫的《坡仙笠屐圖》。這畫中的蘇東坡頭戴竹笠,腳踏木屐,褲管高卷,冒雨走在鄉間小道上,看起來頗具生活氣息。嚴明君談笑之間,又將話題轉到了宋代與當代的畫作風格對比上,稱這幾天會爲李溰引見幾位本地的書畫大家,儼然是把他當作了來此求學的後輩看待。

李溰對此卻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當即便答應下來。他知道這些文人名士如果沒有圈內人引見,自己一個外國人多半不得其門而入,能與儋州文化界的名人進行深度交流,本就是他來此的目的之一。

李溰乘興而來,盡興而歸,對東坡書院這一項參觀行程非常滿意,他近期前前後後去過了海漢治下許多地方,果然還是這文化氣氛濃厚的儋州最合自己心意。李溰甚至在想,或許當初制定行程的時候,應該先來儋州,再去參觀那幾處環境比較枯燥的工業區,行程或許就會更輕鬆愉快一些。

話說回來,如果李溰當初真將第一站定在儋州,或許就會將薛正一夥遠遠拋在後面了,等他們排除沿途各站,慢慢摸到儋州來,李溰估計也該結束在儋州的行程去下一處了。說不定薛正就此與李溰錯過之後,後續就再無在考察途中發動襲擊的機會了。

不過安全部是不會去考慮這種理論上的可能性了,隨着調查工作的進行,各種線索也在一點一點地被拼到一起,但案情卻並未因此而迅速變得明朗,仍然有一層迷霧罩在辦案人員眼前,讓他們難以理清案情的脈絡。

張千智已經發現,薛正這夥人要比他之前所認爲的更難對付,這些人的所供述的信息由於反反覆覆多次翻供,可信度已經大打折扣了,再用刑逼供的意義也不大,就算是用死亡作爲威脅,安全部暫時也沒法確認這些人的供述是真是假。

對死在漾月村那九名死者的屍檢報告已經出來了,結果也是讓張千智略感驚訝,除了其中四人是死於海漢軍的步槍之下,另外五名死者的致命傷卻並非海漢軍的武器所致,多是冷兵器造成的外傷,其中一人的致命傷甚至是一枚從後背打入心臟的鉛彈,但在現場卻沒有找到與之匹配的火銃,很顯然這武器也是被薛正等人在投降之前處理掉了。

張千智看了屍檢報告之後便確認了一件事,在薛正等人投降之前,他們內部發生了一場火併。存活下來的幾人自然對此矢口否認,但他們承不承認已經不重要了,張千智認爲在這個節骨眼上其內部還會火併,正好證實了自己之前的推論,即這夥人很可能並非來自同一陣營。生死關頭意見相左,又無法好好溝通,纔會出現了這樣古怪的狀況。

但要發掘出這些人的真實身份,仍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情。張千智已下令將這夥人的樣貌身形記錄下來送回三亞,在當地查證是否這些人在此之前便已經在三亞定居。

張千智心中隱隱有一種直覺,他認爲這些人能夠在朝鮮世子從三亞啓程的幾乎同一時刻就跟出來,很顯然是提前便在三亞候着了。而如果全是臨時從外地趕到三亞,他們的行動大概就不會如此從容了,極有可能其中一部分人本身就在三亞常駐——或者說潛伏更恰當一些。

在之前的案件調查過程中,張千智的直覺已經發揮了一次重要作用,正是因爲他堅持認爲這夥人在昌化失敗之後會趕到儋州策劃新的襲擊行動,後續纔會在儋州搞出了規模龐大的引蛇出洞計劃,將薛正一夥引到城外鄉野間進行抓捕。而此時他的這種直覺又冒了出來,只是要在人口流動量頗大的三亞找出幾個極可能是外國暫住者的失蹤人員,這個任務的難度也並不比他早前佈置的抓捕方案容易多少。

當然了,張千智也並不是瞎猜,所謂直覺也是根據目前所掌握的各種信息來作出的一種判斷,不過這次即便是直覺錯了也不會有什麼嚴重後果,頂多也就是讓三亞那邊的排查工作白忙活一場而已。但如果能夠通過排查證實了張千智的這個論斷,那或許就可以順藤摸瓜去查找這些人的來路了。

而此時在距離儋州數千裡之外的遼東金州,也發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

海漢軍與清軍在金州地峽北線的對峙,已經持續了大約一年半的時間,期間因爲清軍自知在武器方面的劣勢太大,加之將戰事重心轉移到了朝鮮,所以沒有再主動發起攻勢。而海漢軍因爲年初發動了馬尼拉戰役,主要的王牌部隊幾乎悉數調回了南海,所以也沒有向清軍發起攻勢。

雙方因爲不同的原因,默契地選擇了在金州半島休戰,使得近期在這條戰線上沒有再爆發大規模的戰事。當然了,小打小鬧的武裝衝突,在此期間也從未停止過,但雙方都在主動控制這類練兵性質的衝突,不讓其演變成兩軍大戰。

眼看着幾場大雪一下,金州戰線又要進入到漫長的冬歇期了,沙喜也是心情放鬆了不少。去年幾支主力部隊從金州調走之後,他心裡就一直不太踏實。好在今年爲了替朝鮮解圍,又將剛剛在南海打完仗的幾支王牌部隊匆匆忙忙地調到了北方。雖然是駐紮在朝鮮,但距離金州倒也不算太遠,真有情況肯定來得及發起支援,這才讓沙喜稍稍安心了一些。

沙喜所擅長的領域是民政管理,這也是執委會將他調來金州主事的主要原因,對軍事方面他並非行家裡手,所以在軍中一衆高級將領離開金州之後,他還特地打報告讓陳一鑫暫時從山東調到遼東,以避免遼東這邊沒有高級將領鎮場。

不過只要進入冬歇期之後,防線以北的清軍一般都會選擇偃旗息鼓,退到他們構築的堡壘防線,等開春之後纔會再次出動,與海漢的遊騎兵繼續較勁。而這段時間也是沙喜相對比較輕鬆的日子,不用再擔心北邊的敵人在這段時間搞出什麼亂子。

沙喜已經計劃好了,趁着這段時間比較清靜,抓緊時間組織民衆把一些拖了許久的基建工程先盡力完成。比如從旅順口通往金州地峽防線的官道的分段連接工程,大連灣的軍用碼頭二期工程,南關嶺軍營給排水工程等等。

此外今年金州地區的冬季招兵已經得到了勝利堡的特許,可以面向已經遷移到海漢治下地區定居的東江鎮民衆招收適齡青年,曾經在明軍服役的人員也可自行報名。而這只是公開的說法,實際上出臺這個措施就是爲了合理合法地吞下東江鎮的軍事力量,把曾經的明軍將士變成爲海漢效力的戰士。

當然了,以海漢的標準,肯定不會全盤接手,東江鎮的軍人還是要先主動報名,經過篩選之後,纔會得到改換身份的機會。而對於這些前明軍將士是否會選擇改換陣營,沙喜倒是十分樂觀,因爲海漢軍的待遇要較明軍高出不少,而且軍功封賞優厚,早就有不少來自東江鎮的明軍在想辦法改投海漢軍了。

這些明軍在遼東與後金戰鬥多年,對於地理環境和敵人的狀況都十分熟悉,正是海漢用得上的人馬。按照軍方的估計,至少能從東江鎮這邊挑選出一千到一千五百名合適的人員,屆時這些人將會重新接受訓練,在學習海漢的軍事技術之後,繼續在遼東地區與清軍作戰。

這種徵兵的目的不僅是壯大海漢在本地的軍事力量,同時也是要藉此讓原東江鎮的軍民安心,通過這樣的方式讓他們真正融入到海漢治下。

實際上東江鎮明軍早就在與海漢軍合作,過去這兩年的遼東戰事當中,大大小小的戰鬥基本上都有東江鎮明軍的參與。直到現在,負責在金州地峽防線以北區域巡弋的騎兵當中,仍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原東江鎮的明軍。當然了,既然他們實際上已經在爲海漢效力,所以其武器裝備也大多進行了更換,不少人用上了海漢產的步槍和馬刀。等他們正式改換身份之後,就可以連軍服一併換掉了。

沙喜已經計劃好,準備過幾天便去南關嶺軍營勞軍,把前些日子從山東收購的一批豬牛羊送過去給部隊打打牙祭。不過在這個時候,從前線卻是傳回了讓沙喜有些不太開心的消息。

一隊在金州地峽防線北邊巡邏的士兵遭到了清軍的偷襲,十五名騎兵只有五人生還,而未能成功脫離戰場的人基本上就凶多吉少了。

其實這樣的交手也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兩軍對壘的狀態下,即便海漢軍在武器裝備方面佔據一定優勢,但時間長了還是不免會被對手抓着一些機會發動襲擊,過往也有巡邏騎兵小隊被敵軍襲擊的戰例。

但這次情況有些不同,據逃回來的士兵所說,發動襲擊的清軍並不是採取慣用的弓弩一類武器,而是使用了火槍。數量也不止兩三支、三五支,很有可能是成建制的火槍隊——遇襲的巡邏小隊只聽到一陣短促的槍聲,便被來自附近林中的密集槍擊給放倒了七八個人。剩下的人根本不敢停留,趕緊催馬離開那片危險區域。

清軍陣中其實一直都有火槍,當年登萊之亂逃到遼東投靠後金的叛軍曾挾持了會製造槍炮的匠人,所以這相應的製造技術也早就流入清國。不過清國所能製造的火器都相當原始,而且根本沒有大面積列裝建制部隊,實戰中能造成的威脅極爲有限,海漢軍也一直都不怵清軍的這種手段。

但按照前線傳回的情報,清軍在這次交戰中所使用的武器應該並非傳統的火繩槍,而是某種制式燧發槍。逃回的士兵帶回了兩具戰友的屍體,軍醫已經取出了屍體裡的子彈,並確認了這一點。

這對海漢來說可不是一件小事,因爲這極有可能意味着清國已經掌握了某種燧發槍的生產技術,不聲不響地實現了量產,並且還訓練出了編制不詳的火槍兵部隊,在海漢毫無防備的時候投入到戰場上。

陳一鑫本來打算入冬之後就先回山東馬家莊住一段時間,但這個事情一出來,他當然也走不了了,連夜從旅順趕往前線。他得在第一時間覈實這個消息,如果是真的,那就得儘快上報了。

2821.第2821章2614.第2614章第五百零八章 高層會談第1779章 偷得浮生半日閒2814.第2814章2568.第2568章第1442章 險情第90章 錦衣衛(一)第271章 登陸演習第2349章2899.第2899章第1711章 新出路2835.第2835章第2243章第1310章 令人絕望第四百七十六章 實力說話2513.第2513章第2216章第305章 在商言商第1711章 新出路第181章 一語滅國第1395章 收網日第四百五十六章 顧凱答疑2745.第2745章第九百四十五章 實際利益2955.第2955章第1004章 開國慶典(四)2459.第2459章第1543章 看你骨頭有多硬第2361章第2018章2607.第2607章第1605章 接手詩社第1883章 漳州見聞第387章 南越的防禦手段第2243章第1155章 掃蕩金州灣第1989章3133.第3133章第1777章 一代名將2948.第2948章第1555章 硬撐到底2543.第2543章第九百零七章 準備動手第五百九十六章 漳州城第209章 關於軍工的若干討論第2134章2967.第2967章第1029章 希望油田(三)第7章 籌備進行時(三)第1769章 有所求第1676章 秩序恢復第330章 馳援李家莊第2217章第四百七十五章 水師衙門3101.第3101章第1268章 入籍手續3032.第3032章2804.第2804章第334章 一邊倒的戰局3029.第3029章2986.第2986章第1049章 跨部門合作第1798章 壓迫式偵察2981.第2981章3259.第3259章3392.第3392章2384.第2384章第2016章2440.第2440章第六百九十六章 軍方的備戰第364章 花式促銷第1594章 張金寶的打算第1726章 熱鬧的三亞第1672章 無路可逃第249章 試炮引起的小插曲第368章 匆匆忙忙的轉運2989.第2989章第1301章 打擊信心3057.第3057章第2262章第2318章第四百零八章 深度合作第1511章 遼東屬誰第1297章 安撫與威脅3218.第3218章第1300章 儋州政務第六百九十九章 戰前佈局3318.第3318章第五百七十一章 輕重緩急第1769章 有所求第七百一十六章 治安部隊第1889章 長遠規劃第2064章第1996章第1607章 充分的理由第133章 水電站竣工2431.第2431章3095.第3095章第213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