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2章

海漢這些年能夠在南海地區穩穩壓住同時代的西方競爭對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靠了穿越帶來的各種黑科技,在軍事、航海、製造業等關鍵領域擁有明顯的技術優勢;二是因爲海漢選擇了海南島作爲自己的根據地,背靠大陸地區,人口和各種資源供應都能得到比較好的保障,相較於離本土十萬八千里,只能選擇在南海島嶼上建立據點的西方殖民者們,海漢從起步開始就佔據了更大的地理優勢。

近些年海漢不斷地通過戰爭手段來鞏固自己在南海地區的影響力,而荷蘭、葡萄牙等國也選擇了妥協或是乾脆就加入到海漢的陣營當中,以此來換取自己在南海地區的穩定地位。但這樣的態勢並不表示西方同行們就心甘情願對海漢俯首稱臣,如果有機會在暗中給海漢製造一些麻煩,那他們大概也不會手下留情。所以張新的提醒不無道理,考慮潛伏在暗處的對手身份也不能忘了本地區的競爭者們。

但白克思很快就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假設南方,甚至是南海地區,也有勢力參與其中,那問題就來了,他們是怎麼跟這麼遠的清國聯繫上的?”

張新一時間也想不出合理的解釋,清國本身所具備的航海能力極爲有限,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其水面部隊的主力還是當年登萊之亂時逃去遼東投靠後金的登州水師叛軍,而這些人長居北方,對於南方的海上環境也並不瞭解,很難想像他們能自行駕船南下,與南方的反海漢勢力取得聯繫。

當然南方的勢力經海路北上,與遼東的清國取得聯繫,這在理論上倒是有可能成立的。雖然海漢海軍會不定期地對遼東海岸進行清剿,但也不可能完全禁絕有船隻出入遼東沿岸地區,只是藉此手段來限制清國向海上發展而已。如果有心要避開海漢艦隊的巡邏,從河流入海口進入到清國境內,其實也是能辦到的。

但問題是這樣做必然需要承擔巨大的風險,而且所需投入的資源肯定也不少,還未必能有回報,誰願意不惜代價去做這樣的嘗試呢?

“遼東太遠了,沒法協同行動,這不合理。”白克思思考良久,還是搖了搖頭,覺得剛纔兩人推測的這種可能性不大。

白克思的話沒有說得很明白,但張新卻聽懂了。這個時代的通信技術依然十分原始,只有海漢手裡才掌握有電報這種可以實現遠距離快速聯絡的先進科技,而其他國家沒有這種技術,要在相隔幾千上萬裡的距離上保持溝通,就是一件非常難以實現的事了。在陸地上或許還可以使用飛鴿傳書來縮短通訊所需的時間,但也不太可能專門架設一條從遼東通往大明南方的鴿子路線,這個路程實在太長,中途要分作若干個路段設點中轉,即便是海漢也很難實現這樣的計劃。

如果不能及時取得聯繫,那就無法做到有效地互通信息,而在如此之大的範圍之內兩方或者多方要協同行動,這似乎就是在癡人說夢了。

張新見旁邊站着的汪百鎖似乎欲言又止的模樣,便主動向他問道:“汪百鎖,你可有什麼想法?”

汪百鎖道:“卑職以爲,兩位大人把事情想得太複雜了。如果我們假設得利者清國便是幕後指使,並且在南方有人配合,那要組織這樣的襲擊行動並不是那麼困難。”

“哦?那你說說,如果由你來負責實施襲擊朝鮮世子的目標,要如何策劃行動?”白克思饒有興趣地問道。

汪百鎖心知這是自己表現能力的機會,趕緊清清嗓子說道:“從遼東派人出來不但短期內沒法適應南方的環境,而且因爲體貌特徵、口音、生活習慣等等,來到海南島會很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如果由我負責,那第一件事便是找南方的合作伙伴,讓其在南邊找一支靠得住的僱傭軍,出錢請別人來動手。至於具體的行動計劃,即便在事前制定出來也無異於刻舟求劍,所以我會只給出目標,而不會限制實施者的手段。”

汪百鎖見兩位上司都在認真聽自己的講解,便繼續說道:“有棗沒棗,先打一杆子看看,如果沒實現目標,對我而言頂多也就損失一些金錢,但這應該是最容易獲得的資源,如果是站在國家的層面,這些花銷也是小錢罷了。”

白克思聽得很認真,汪百鎖所說的不無道理,他認爲清國不需親自派人到南方動手,而自己先前的想法的確是太複雜了一些,反而忽略了最簡單的可能。如果是汪百鎖所設想的這種情況,那的確有些細節似乎更說得通了。

張新問道:“但我記得你先前所說的調查結果,似乎這支隊伍的成員並不是全都來自同一陣營?”

汪百鎖道:“這個結果和卑職所說的情況並不矛盾,在南方也未必只有一兩支與我國敵對的勢力。張千智認爲這支隊伍可能是由好幾夥人組成,但明顯缺乏事前的詳細計劃,很有可能是匆忙爲之,卑職對此也是同樣的觀點。”

白克思皺眉道:“你的意思是,如果此事是由清國策動,那他們很可能沒有自己派人過來,而是在這邊僱了一幫人碰運氣?”

汪百鎖補充道:“也有可能是清國提供了朝鮮世子南下訪問我國的消息,然後其南方的合作者認爲這會是一個削弱我國的機會,便就勢組織了這麼一個襲擊行動。”

白克思覺得聽了汪百鎖的這番解說之後,事情似乎並沒有變得簡單,反而因爲又多了一種可能性,會由此延伸發展出更多的支線可能,當下頓時覺得有些頭疼。畢竟他主管的領域是工業而非刑偵,就算他憑藉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作出了一些判斷,但他所掌握的具體信息肯定不如已接手這案子多日的汪百鎖,得出的結論自然還是後者的更爲可靠。

其實汪百鎖還沒有把所有的可能都列出來,因爲有一些情況實在太敏感,提出來怕是會讓上司們爲難。比如朝鮮世子南下訪問海漢的消息,肯定最遲在其離開朝鮮的時候就被傳出來了,這樣纔會在抵達三亞不久就被薛正一夥給盯上了。而傳出這個消息的究竟是別國間諜,還是朝鮮國有人別有用心——李溰出事後最大的得益者究竟是誰,這其實都還有待查證。

“算了,案子還是交給你們來查,我就不過多幹涉了。”白克思擺擺手,示意這個話題不用再繼續討論下去。

張新見狀,便讓汪百鎖先行退下。汪百鎖見兩位上司對此似乎興趣不大,也略感失望,他是很想借這個案子替自己多掙一點功勞,但現在看來除非從中挖出猛料,不然高官們對此案的注意力大概很快就會轉移到別的地方去了。

待汪百鎖離開之後,白克思才道:“田獨那邊壓了一大堆工作,我待會兒就坐船回三亞了。這邊的調查,你盯緊一點,不管最後查出來誰是幕後主使,事情都沒完的,執委會肯定會對這種不友好的行爲有所表示,所以一定要查實案情,不要受到誤導得出錯誤的結論。”

張新大概能想到白克思所說的“有所表示”是什麼意思,海漢可從來都不是受氣不吭聲的主,有仇必報纔是海漢一貫的作風,既然敢策劃這麼大的事情,那就得有承受海漢報復的覺悟。不過如今案情尚未明朗,對於幕後主使的判斷也還沒有什麼實證,這大概還得等安全部等機構慢慢調查一段時間纔會有結論。而白克思所擔心的,便是調查方向有誤以至於得出錯誤的結論,那事後的報復行動就有可能會施加到錯誤的對象身上,所以才特地叮囑張新要把調查工作盯緊一點。

白克思當天下午便急急匆匆地乘船離開了儋州,相當於他這趟過來就只待了大半天,確認了一下耽擱自己行程多日的這個案子已經告破,然後就趕回三亞去處理積壓多日的事務了。

而在黑土港憋了多日的李溰也是精神十足,午宴之後只休息了大概一個小時左右,便將原本定在第二天的行程提前,去參觀了儋州著名的人文景觀東坡書院。

宋哲宗紹聖四年,即公元1097年,蘇東坡被貶爲瓊州別駕,在儋州度過了三年時光。而蘇東坡在儋州居住期間,便在自己的住處給漢黎各族學子講學授業,傳播中原文化。他根據《漢書·楊雄傳》中“載酒問字”的典故,將自己的住處命名爲“載酒堂”,到明代嘉靖年間,這個地方經重新修繕之後改稱爲“東坡書院”,然後這個名稱就一直沿用下來。

不過到了海漢接手儋州的時候,東坡書院其實已經變成了一處人文景觀,而非運營中的教育機構,日常修繕和維護都是依靠官府撥款和民間捐贈。張新與負責文教事務的嚴明君商議過後,也沒有改變這種現狀,依然還是將東坡書院作爲一處向公衆開放的人文景點,而其日常維護則是交給了嚴明君下轄的文聯來負責。

“當年朝廷對貶謫之後的東坡先生有三條禁令,一是不得食官糧,二是不得住官舍,三是不得籤書公事,所以在儋州的日子過得頗爲艱難,很多時候是靠地方上的百姓救濟。而東坡先生也是不遺餘力,向本地百姓傳播中原文明,儋州纔有了今時今日的文明氣相。”

負責爲李溰解說東坡書院由來的,自然便是嚴明君了,參觀這處地方也是由他主動提出,畢竟儋州能有現在的文化氛圍,大多是當年蘇東坡帶來的影響,這地方對於儋州有着特殊的象徵意義。

李溰對於蘇東坡的名號當然不會陌生,但他以前也不知道這位宋代大文學家竟然還在儋州這地方住了三年,當下好奇地問道:“東坡先生來此之前,儋州難道沒有書院嗎?”

嚴明君搖頭道:“北宋年間的儋州可比不了我海漢國治下的儋州,當時這裡還多是蠻荒之地,載酒堂也只是本地士紳在自己宅院旁爲東坡先生搭建的幾間茅屋而已。私塾或許有那麼一兩間,但書院就真沒了。當然了,本地現有的書院,十之七八也是我海漢國掌管儋州之後纔開辦的。所以今日儋州文風興盛,東坡先生自然要居首功,而我海漢國則是將其發揚光大,都是功不可沒,澤被後世之舉!”

嚴明君這番話藉着捧蘇東坡順便大大吹噓了一番海漢在興辦教育方面的成就,這種宣傳手法讓隨行的田徵、洪敬文、蓋良纔等人也頗爲感嘆,心道難怪這位嚴大人在棄暗投明之後會一直被儋州官府留用至今,這覺悟這素質,果然是有兩把刷子的。

要說到宣傳,嚴明君在儋州待了這麼幾年,海漢人是如何藉助各種手段各種話題來搞宣傳,他是早就看明白了。他本身就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又是常年混跡於官場,只要掌握了大致的方法,運用起來當然十分自如。

張新先前給他的任務,便是要讓朝鮮世子在儋州參觀考察期間,充分感受到本地的文化氣息,並且要明確認識到儋州在文化建設方面的成就,都是來自於官府的重視和治理有方。這任務說難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主要還是講究個方式方法,而這正是嚴明君所擅長的領域。

東坡書院總共三進院子,帶東西兩個小跨院,佔地面積其實並不算太大,不過這地方既然是以人文景點著稱,裡面的各種牌匾、碑刻、畫作,都是稱得上是具有相當歷史價值的文物史料,對於李溰這個漢文化愛好者來說自然是具有十足的吸引力。而嚴明君的講解也非常細緻,這書院裡每一個地方,他都能洋洋灑灑講出一大段相關由來,最後不着痕跡地把話題引到海漢對發展本地文教事業的貢獻上。

第2260章第1577章 勢在必得第2292章3046.第3046章第135章 新任巡檢(二)第八百一十三章 奪權第1271章 前路不明第1章 那一扇上天打開的門第3444章第1832章 進退維谷3303.第3303章2664.第2664章第119章 海外考察(六)第八百八十九章 官方反應第八百六十四章 戰後清理第九百零五章 臺北建設3007.第3007章第2169章第337章 最後一擊第55章 崖州城(二)第四百四十章 進城抓捕2615.第2615章第1354章 不得不防第1875章 先進技術第七百八十四章 新殖民港3408.第3408章第3476章第1249章 從將軍到戰俘3267.第3267章第1011章 開國慶典(十一)第1386章 馬博的秘密2438.第2438章2750.第2750章第1906章 結業考覈第1508章 利益輸送第八百二十二章 討價還價第1575章 針鋒相對第六百四十二章 另類的條件第1463章 信息的價值3219.第3219章2510.第2510章2630.第2630章2648.第2648章2653.第2653章2933.第2933章第七百八十九章 一唱一和第1836章 截殺清軍第1107章 前因後果第206章 第二梯隊第八百二十一章 但盡人事第四百九十五章 工程衆多第1796章 偵察行動第1907章 奮力追趕第四百九十一章 討價還價3383.第3383章第1795章 備戰工作第1884章 中左所城軍演第九百一十六章 合作的內幕第八百二十五章 軍事觀察員3151.第3151章第1363章 攻克中左所城第五百五十三章 李奈的套路第1082章 懷疑對象2687.第2687章第1232章 形勢所迫第1619章 先兆線索第324章 進修生的軍訓安排3368.第3368章第135章 新任巡檢(二)第2166章第九百二十五章 南下婆羅洲第2307章第1863章 王子的興趣2851.第2851章第1565章 媒體宣傳3379.第3379章第1393章 要挾3261.第3261章第1825章 冤家路窄第1578章 有得有失第五百五十五章 更大一號3302.第3302章2416.第2416章第1044章 菸草貿易2968.第2968章第40章 港灣激戰(二)第1334章 反覆試探第五百八十章 行動日(三)第1154章 炫耀武力第六百九十九章 戰前佈局第六百七十二章 禁閉第1741章 性能升級第342章 繼續擴張第六百八十二章 內外勾結第1341章 立場搖擺第1041章 剿殺第291章 福建來客第九百五十六章 先下手爲強第244章 紡織品交易2675.第267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