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3章 各有目的

海漢與占城的暗中交易本來是爲了打擊荷蘭人,以便讓自家情報部門繼續在巴達維亞操控糧食市場的走向,不過卻因此而敲了葡萄牙一悶棍,讓其在三三甲式步槍的競價中意外出局。要是讓托馬斯知道了真相,怕不是得氣個半死。

不過好在占城國並沒有如福建與安南這兩家一般的闊氣,只訂了五百支新式步槍作爲現有軍力的補充,所以葡萄牙在後面還是能有揀漏的機會,只是無法大量購入罷了。

對於福建許氏和安南國來說,從海漢購買武器的目的不僅僅是爲了武裝自身,同時也是主動將自身與海漢進行利益捆綁,從而在軍事方面獲得海漢的長期支持和庇護。而占城並沒有足夠的軍事實力來完成對外擴張,他們的目的只是儘可能地保證國家武裝水平不至於比北邊的強鄰安南差得太多,而且軍中還有不少近幾年購買的步槍,所以更換新式武器的需求也不是那麼迫切。

葡萄牙的情況則與這幾個國家都有所不同,由於殖民地在近年來並沒有得到實際的擴張,他們在馬六甲海峽以東的南海地一直都維持着一千五到兩千人左右的武裝人員,而且近年與荷蘭的衝突不如以前那麼激烈了,所以在武器裝備方面其實並沒有太大的需求。

不過葡萄牙人極爲精明,只要能有購買海漢武器的機會,他們都還是會盡可能地調動資金多買一些。海漢製造的武器性能勝過他們自行製造,將這些武器買下送回歐洲去,也同樣會派上很大的用場,最不濟也能轉賣給其他國家賺上一筆。

而海漢對於葡萄牙在武器貿易中扮演的中間販子角色並非毫不知情,反倒是有意無意地鼓勵葡萄牙這樣做。目前歐洲的戰事激烈程度要遠勝遠東地區,對於性能優良的武器需求極大,至於價格,在動輒以滅國滅族爲作戰目的的洲際大混戰中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只要東西好用,有的是人願意掏錢。

對於歐洲的歷史進程,海漢這邊也比較清楚,甚至比葡萄牙人更瞭解戰爭的走勢,所以一直都有意通過葡萄牙向歐洲輸出武器裝備。一方面軍火貿易利潤豐厚,這歐洲佬的錢不賺白不賺;另一方面海漢也存了要讓歐戰打得更激烈的心思,最好能是把幾個老牌殖民主義國家全部都削弱,這樣海漢在遠東地區所面臨的外部壓力也能減少一些。

至於說這些武器到了歐洲之後會不會被當地的能工巧匠仿製出來,海漢倒是沒有太多的顧慮。海漢目前所製造的輕重武器都是按照歷史上比較成功的武器仿製而來,而這些武器的原產地幾乎都是歐洲,只不過海漢通過自己所掌握的資料提前了一兩個世紀將其創造出來。

即便沒有海漢的存在,歐洲人遲早也會造出這些武器,如今只不過是將時間提前了若干年而已,但仿製出來的東西比海漢造仍會有明顯的性能差距。這是因爲海漢在材料和工藝方面擁有超越這個時代的技術,即便別人能仿製武器構造,但也不可能複製出海漢造的性能,更何況他們能仿製還僅僅只是專門用於外貿出口的性能縮減版,與海漢軍中裝備的型號就更沒得比了。

費策賢雖然一臉不屑,但其實內心對於這種新式武器還是頗感興趣。要是這幾千支步槍能全部出售給大明,那不管是平定中原的農民軍之亂,還是抵禦金人叩關,想必都能輕鬆許多。只是這種狀況也就存在於想象之中,他知道海漢有意控制着對大明出口的武器種類和數量,除了福建之外,大概再沒有哪裡的地方官府能夠有門路從海漢人手中購入大宗軍火了。

那是否有可能讓福建軍隊把購入的武器交給朝廷,又或是讓他們代朝廷採買海漢軍火?答案顯然也是否定的,朝廷在數年前就已經做過這種嘗試,不管是海漢還是許心素都不肯配合,最終只能不了了之。

所以目前在大明境內,裝備最好的便是福建這邊歸許心素指揮的明軍,其訓練又是海漢一手包辦,費策賢毫不懷疑福建明軍的戰鬥力在大明國內也早就是首屈一指了。只可惜現在朝廷根本無法調動許心素的人馬,下達的各種旨意到了福建之後就是無法執行下去,就算崇禎皇帝真的是想用這支兵馬平定內患外敵,許心素這邊不願接招,朝廷也依舊是無計可施。如今只能勉強維持着現狀,也不敢再用朝廷旨意的名義去逼迫許心素就範,只求福建這邊別出叛亂就行。

不過費策賢壓下怒氣之後,還是決定要找機會再跟海漢高層接觸一下,看看是否能說服他們向大明放開武器供應,至少在今天這樣的活動中能讓大明也參與競價。海漢口口聲聲說跟大明一衣帶水,同族同宗,都是華夏漢裔後人,總不能真的見死不救,看着大明繼續在戰亂中受苦吧?

費策賢胡思亂想之際,臺上已經撤去了剛纔的背景布,用架子另行撐出了一幅新的背景。這幅背景上描繪的是戰場上兩軍對戰的情形,其中一方是打着紅藍雙色旗的海漢軍,另一方則全是跨馬揮刀衝鋒中的騎兵。

“是後金鐵騎!”臺下第一個認出其身份的是朝鮮使臣李希。他對於金兵那古怪的金錢鼠尾辮再熟悉不過,一看便知這些騎兵的身份。

“各位,這幅背景上所描繪的景象就是遼東戰場了,我國軍隊就不用介紹了,相信各位都已經認出來,但我們的敵人,對於地處南海的國家可能還很陌生,他們就是生活在極北之地的女真人,他們的國家也就是大家最近幾年聽到次數越來越多的後金,而後金騎兵便是大明以北地區目前最爲強大的武裝。”

白克思沒有急於開始展示下一項武器裝備,而是先向在座的觀衆介紹了背景牆所描繪內容的相關情況。其實關於後金在最近這些年的迅速崛起,在座的人也都略有所聞,畢竟海漢發行的報紙上可沒少登關於後金的消息,哪怕是地處南海的國家也都知道這個馬背民族在近年將大明壓制得很厲害。

而海漢出兵遼東已經有兩年多時間,大部分的主力作戰部隊在這兩年裡都通過輪戰安排踏上過遼東戰場,畫面上所描繪的景象正是去年金州地峽戰役的實際戰況。

白克思繼續說道:“後金最厲害的看家本領就是騎兵衝鋒,靠着這個戰術在過去幾年裡讓大明守軍苦不堪言,特別是在野戰狀態下,幾乎沒有辦法與對方正面抗衡。我想關於這一點,來自大明的費大人應該是非常清楚的。”

費策賢感受到周圍投來的複雜目光,只是鼻子裡冷哼了一聲,並沒有搭理白克思的話。他無法反駁白克思所說的情況,大明北方邊疆一年比一年吃緊,後金軍南下竟然能夠一路推進到京師附近。而雙方的騎兵實力差距越來越大,守軍除了以固守待援的名義待在城內等着敵軍擄掠夠了自行退走,幾乎不會出城與對方進行野戰。

大明當然也不甘於這樣的被動局面,特別是海漢在遼東半島以步勝騎,打得後金軍節節敗退,硬生生被海漢將金州地峽以南的區域搶了下來,這個戰績對大明的鼓勵還是極大的。但問題在於明軍的戰力根本無法達到海漢軍的水準,如果在野外與後金軍對攻無疑只有死路一條,而要想以海漢的戰術打敗後金軍,那至少得先把武器裝備問題解決了才行。

但這樣一來就又走入了死衚衕——大明無法通過正常途徑大量購買海漢武器,難以成建制地裝備到明軍部隊來提升戰鬥力。最後還是不得不放任海漢在遼東自行其是,相當於是用遼東半島的土地換來了海漢在遼東拖住後金軍的軍事部署。這些內幕雖然其他國家未必清楚,但費策賢自己心裡是有數的,當然,知情者還得加上一個同樣知曉遼東這場交易內幕的朝鮮。

“衆所周知,我國是出於大明的尊重和兩國長久以來的友好關係,纔會出兵遼東,協助大明抵禦後金入侵……”

白克思這番話落在費策賢耳中,便自動被過濾掉了。這些海漢高官所說的漂亮話,他現在連一個字都不會信。

“……而我國軍隊能夠在遼東重創後金騎兵,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因爲我們爲部隊配備了遠程殺傷能力極強的重型武器,火炮!它能在騎兵剛剛開始發動衝鋒的時候,就對其進行打擊,就算後金騎兵再怎麼驍勇,但終究都是血肉之軀,根本沒辦法與鋼鐵較勁!他們所發動的衝鋒,到半途就已經只剩下一堆堆的碎肉血沫,還能拿什麼來威脅我軍?”

白克思的講話幾乎將後金騎兵貶得一文不值,但越是如此,臺下費策賢的心裡就越是不爽,這個讓大明頭疼不已的對手,在海漢軍面前卻如同麪糰一般被揉來捏去,這豈不是更說明了明軍的戰力不堪一擊?

“各位,火炮不僅僅是能用於守城和攻城,在野戰中也同樣可以發揮巨大的威力。當然可能會有人質疑,爲什麼海漢軍用火炮就能擊退騎兵,而其他國家卻做不到,我今天就在這裡回答這個問題。”

費策賢這下豎起了耳朵,要仔細聽聽白克思有何見解。大明軍中便有不少火炮,但在野戰中似乎很難發揮出像海漢軍那樣的效果,莫不是海漢有什麼先進的戰術。

便聽白克思說道:“原因就兩條,第一,裝備的火炮不夠多。第二,火炮的殺傷力不夠強。”

費策賢差點一口老血吐出來,這兩條理由實在太無恥了,以至於他都想不出來有什麼反駁的法子。

白克思卻是繼續說道:“但我們這次要向各國提供的陸軍火炮,便是要解決現有的火炮在野戰中難以運輸和部署,殺傷力不夠強的問題。”

其實陸軍所使用的野戰火炮無非是在設計思路上朝着輕量化,易移動的方向去考慮,能夠方便快捷地使用畜力甚至人力進行轉運。至於殺傷力的問題,在不加大口徑的前提下,那就只能儘量增加有效射程,同時改善炮彈構造來完成這一目的。

出於安全上的考慮,海漢兵工必須要控制出口武器的性能,不能與自家裝備的武器太過接近,所以雖然火炮也是外銷武器之一,但性能上的升級其實要比槍械更小。要鼓動金主們掏錢買裝備,那就得找到能夠打動他們的宣傳點才行。

好在海漢對外戰事十分頻繁,倒也不用擔心找不到實戰的範例來佐證海漢火炮性能優異的賣點,白克思就是用了遼東的戰事作爲例子,來說明海漢的火炮足以在野戰中擊敗實力強勁的武裝騎兵。當然了,前提仍是白克思剛剛提到過的那句話:裝備的火炮得夠多才管用。

多少纔是夠?當然每支軍隊都會有不同的標準。比如戰術體系成熟,作戰經驗的海漢部隊,或許一個營有十五到二十門野戰火炮就足以應付三至五倍兵力的敵軍騎兵。而不善這種野戰的明軍可能需要再多一倍的火炮才能穩住軍心,不至在面對敵軍騎兵衝鋒時自行潰散。

不差錢的許氏家族當然是多多益善,最好一營能裝備幾十門炮,那樣都不用開打,在陣前一字擺開,嚇也把對方給嚇死了。至於朝鮮,或許一營有三五門炮就夠了——不是朝鮮國自大,是沒有那麼多的軍費預算用來購買火炮這類價格昂貴的重型武器。

裝備火炮數目的多少當然會影響到部隊戰鬥力的強弱,但這也並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海漢軍方一向強調人才是戰爭的決定因素,武器和戰術都次之。不過在對外作軍售宣傳的時候,那這個次序就得調整一下,強調唯武器論,有意無意地弱化人和戰術的作用。

2692.第2692章第3417章2802.第2802章第325章 開發大萬山島2838.第2838章第五百六十五章 各有打算第1054章 試千戶大人第2087章第10章 穿越之前的最後準備第3458章第198章 私鹽變官鹽第八百九十一章 陽奉陰違第1158章 馬小姐3059.第3059章3202.第3202章第5章 籌備進行時(一)2835.第2835章第九百一十二章 敗軍之將第117章 海外考察(四)第四百二十一章 誰當家第四百六十五章 互不相讓第179章 公心與私心2846.第2846章3126.第3126章2650.第2650章第2327章第1160章 保護傘2686.第2686章第1734章 態度轉變第六百四十一章 外界觀感第63章 第六十三 火炮(二)第六百二十一章 打掃戰場第146章 勘察道路第263章 價格補貼第1536章 利益劃分2923.第2923章第1539章 一唱一和3200.第3200章2459.第2459章第16章 土著眼中的外來戶第1264章 參考資料第1966章第2022章第八百四十七章 弱勢一方2661.第2661章第1172章 事件發酵第1165章 真相大白2518.第2518章第九百五十七章 命案2689.第2689章2958.第2958章第3429章第1471章 北方航線(四)第六百八十八章 國際形勢3099.第3099章第四百二十二章 循序漸進第四百七十九章 港島開發第1201章 入職培訓2654.第2654章第2254章第65章 火炮(四)第四百四十二章 擴軍在即第128章 華夷之辨第2202章第八百四十六章 強行接管第六百零六章 事後追查2508.第2508章3139.第3139章第2204章第2254章第2255章第六百五十九章 輿論導向第1114章 計劃變更第2203章3015.第3015章第1859章 產業合作第2014章2379.第2379章第3423章第1523章 地下世界第2101章3392.第3392章第13章 漫長的一天(三)第1080章 進展順利第1438章 實力差距3267.第3267章第2317章第2200章第1281章 宣講活動2374.第2374章第四百五十一章 再次談判第1559章 排查線索第四百七十八章 參觀三亞港第2024章第1624章 工業的力量第2255章第九百四十二章 指揮官人選第268章 先遣隊第1290章 新戰術體系第345章 抵達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