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4章 經濟動力

費策賢的確是有試探張千智的意圖,他不太確定這個導遊會不會是海漢安全部安插到自己身邊的探子,所以哪怕他知道一些大明情報人員在海漢的遭遇,也還是會故作不知地向張千智打聽,看看對方是不是會無意間說出不該是導遊所能掌握的信息。只不過他並未接受過專門的情報訓練,想要跟張千智這種警惕性極高的專業人士動腦筋,就難免有點力有不逮。

三亞城區這些商鋪中所販售的商品,大部分是費策賢認得的,甚至有不少就是直接來自大明所產,像瓷器、綢緞、茶葉、藥材等等,往往所標明的產地都在大明境內。但這些東西在三亞出售的價格,可就比原產地翻了好幾番了。費策賢隨意翻看了幾樣商品的價籤,竟然比京城還高出一截,可見本地的消費能力之強了。

費策賢向張千智問道:“這些從大明轉運而來的商品價格如此高昂,爲何這些人不直接從大明購買?”

張千智應道:“大宗採購這些商品的多是南洋和西方的商人,如果考慮到與大明官府打交道的麻煩,採購過程中花銷的運費和時間成本,以及航程中所需成爲受的各種風險,那麼在三亞購買這些貨物,遠比去到產地購買要划算。而且他們運回國之後囤貨居奇,也還能賣出更高的價錢,算下來其實利潤頗豐。”

海漢自身的物產是以經濟作物、各種深加工產品,以及批量生產的工業品爲主,而通過海漢港口實現轉口貿易的貨物種類就更爲豐富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各種物產幾乎都能在三亞的市場上覓得蹤影。過去承載這個轉口市場功能的地方是廣州府,不過如今這個差事已經被海漢完全搶了過來,極少再有人北上去廣州採購貨物,而福廣乃至江浙地區的商人,也往往會選擇將貨物運到三亞來發賣,以得到更爲豐厚的收益。

除了這樣自由發賣的市場之外,在三亞港和勝利港的港務中心還有官方設立的交易所,專門爲進行大宗交易的商人們提供交易信息和官方認證,甚至連金融方面的過賬、貸款等服務也一併提供。這類由官方設立的綜合服務機構在大明是沒有的,而在體會過其便利性和安全性之後,很多外國商人都會選擇這種更爲可靠便捷的交易方式來完成大宗貿易。久而久之,三亞這裡也就成爲了商人們進行大宗貿易的首選地。

對費策賢來說,三亞所呈現出來的繁榮景象帶來的衝擊力絲毫不亞於海漢軍隊,在他的印象中,過去的瓊州島上大部分地區都是荒蕪之地,既無物產也無城鎮。因爲這裡地理位置太過偏僻,所以成爲了朝廷流放人犯的目的地之一,可以說是絕大多數人對這地方僅有的印象了。就這麼一個地方,在海漢人手中短短數年間就變成了當下的模樣,也難怪外界會有愚民傳言稱海漢人善使巫術了。就算費策賢明知此事爲假,也還是不免會懷疑是不是海漢人給自己下了什麼迷魂術,自己在這裡所見到的一切都是臆想出來的場景。

但對於這種繁榮,費策賢也不免會心生嫉妒,畢竟這地方是從大明手裡搶去的,這裡賣的貨物有一半以上是大明所產,就連買賣貨物的商人,也是明人佔了多數。可以說這裡的繁華完全就是靠大明撐起來的,而由此所產生的利潤卻幾乎都進了海漢人的腰包,讓費策賢如何能夠熟視無睹?

費策賢的身份敏感,當然也不能直接出言詆譭,於是便酸溜溜地說道:“買賣倒是做得熱鬧,不過本官看這些商鋪裡賣的也都是大路貨,並不稀奇,想必真正的好貨尖貨還是得去產地才能買到。”

張千智一聽他這口氣,自然能猜到其心頭所想,當下笑着應道:“倒不必那麼麻煩,只要有錢,在三亞什麼都能買到。草原上最烈的汗血寶馬,東海里比鵝蛋還大的珍珠,杭州獅子山龍井寺清明前採摘的茶葉,南海無名小島上所產的特殊香料,萬里之外歐羅巴大陸所產的葡萄美酒……只要有人願意出得起價錢買,想要什麼這裡都能買到,哪怕是送進大明皇宮的限量貢品,三亞也一樣有賣的。”

最後這一句話對明人而言無疑是有些大逆不道,供奉給皇室的高級奢侈品豈是能在民間隨意發賣的東西,這要是被查實了,只怕會有好些人要掉腦袋。不過費策賢看張千智毫不在乎的模樣,很顯然並不擔心這事向費策賢袒露之後會引發什麼嚴重後果。

費策賢轉念一想,的確也是這個道理,做貢品的地方都監管極嚴,工匠肯定是不敢冒着掉腦袋的風險做這種事,而有能力和渠道把貢品賣到海漢來的,只怕都是些手眼通天的人物了。想去舉報這些人,只怕沒等朝廷治罪對方,自己就先被辦了。這種事本來就不是自己的任務,安全起見,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張千智接着說道:“如果費大人有什麼想買的東西,不妨告訴小人一聲,自當替費大人採買齊全,價錢嘛,肯定也是市面上最低的,多少也能替大人節約一點。”

張千智這番話說得十分市儈,十足一個市井小人物的心態,費策賢聽得眉頭一皺,心道你這等角色,竟然想從我身上佔便宜,未免也太小瞧我大明官員了。當下搖搖頭道:“這不勞煩閣下了。”

張千智當然是故意這麼一說,好打消費策賢的戒心。當然如果費策賢真的是個貪小便宜的人,那就順便引他上鉤,後面慢慢拿好處收買他就是了。多少大明官員,當初就是倒在了類似這樣的利誘手段之下,然後逐漸被海漢收買過來。

既然費策賢認爲本地出售的商品都是些大路貨,那張千智便少不得要帶他去看幾家專賣高級貨的商行了。饒是費策賢身爲大明使節,在見識到真正高級商品的價格之後,也不免在心裡哀嘆自己的錢包太癟,根本就消費不起張千智介紹的這些奢侈品。

“小到黃金挖耳勺,大到海上跑的大帆船,只要價錢合適,在三亞都能找到地方訂做。費大人,三亞這裡只有你想不到,沒有拿錢買不到的東西。”張千智帶着費策賢從一家經營玻璃工藝品的商鋪出來之後,不無炫耀地對他說道:“聽說費大人會在三亞待很長時間,倒是可以慢慢考慮,需要採購什麼東西。”

或許是意識到了自己的財力和見識都很有限,費策賢的表情比先前要僵硬了不少,對於張千智的炫耀也沒有再硬邦邦地頂回去了,只能主動轉移話題道:“大帆船也能訂做?”

“當然能啊!勝利港造船廠接的訂單從年頭排到年尾,可以說供不應求。”張千智一邊說一邊留意費策賢的反應:“費大人也打算要訂船嗎?那可得抓緊時間,明年的訂單,到年尾就截止了。”

費策賢道:“那戰船也能訂嗎?”

“戰船可不是隨便什麼人都能訂的。”張千智似笑非笑地應道:“要先得到執委會的批准,再跟國防部和海運部打交道,而且一年就賣那麼幾艘出去,多少人捧着銀子在排隊呢!再說以費大人的文官身份,怕是第一關就過不去了。”

費策賢不明其意,反問道:“怎麼文官有問題嗎?”

“既然是戰船,當然是要賣給帶兵的武將才有意義,如果是費大人向我國提出這種申請,請問要如何解釋原由動機?”張千智問道。

“這個嘛……”費策賢問這問題本來也是一時興起而已,並沒有做過什麼深思熟慮,因此一下子就被張千智的提問給噎住了。他其實也並不瞭解海漢的軍售規則,根本就不知道外國要從海漢購買戰船有多困難,除了極少數的幾個盟友之外,其他國家就算像馬打藍人一樣搬來整車的金磚也很難打動海漢。向誰出售戰船,什麼時候賣,賣幾艘,那都是執委會和國防部經過仔細論證之後才做出的決定,並不會將經濟收益作爲首要因素,主要還是出於政治和軍事上的考量。這些道理,費策賢現在肯定是不明白的。

張千智道:“戰船這種東西,每時每刻都在花錢,而且根本就沒法賺錢。以小人之見,如果費大人手頭有閒錢,又對海運有興趣的話,大可買一艘船,託管給我國海運部下屬的航運公司,什麼都不用管,只需每個月收錢就行了,這可比買戰船划算多了。”

費策賢道:“還有這種操作?”

張千智點點頭道:“不瞞大人,福廣兩地很多官員都是如此操作,如今我國海運部名下有幾千條船,其中倒有相當一部分是這樣託管經營。對船主來說,基本上是穩賺不賠的買賣,而且有海漢官方擔保,也不用冒任何風險,真要是船在海上出了事產生了損失,官方也包賠的。”

費策賢心道好一個收買我大明官員的手段!這種買船託管經營,朝廷基本上就沒辦法清查了。而海漢不但藉此發展了自家的造船業,還順便就收買了這些官員,可謂是一舉兩得了。至於是不是真的那麼好賺,費策賢覺得這中間還是存在疑問的,但海漢大可通過這種合作方式,堂而皇之地以經營收入的名義向各級地方官員行賄,這也是防不勝防了。

海漢對大明東南沿海地區的官場滲透非常徹底,以至於整個嶺南地區基本上都默認了海漢的權益地位,而朝廷針對海漢的各種政令往往到了地方上就難以執行。即便是從京城派人到南方查辦,由於地方上收受海漢好處的官員實在太多,已經成了鐵板一塊,也根本就查不出什麼名堂。反倒是很多到南方查辦海漢事務的官員,到了地方上之後很快也被同化,撈夠好處之後就回京奏報一切正常。

能頂得住威逼利誘的官員不是沒有,但在這種大環境之下也很難發出什麼聲音,特別是福廣兩地的高層官員在這些年裡與海漢有了太多的利益糾葛,根本就沒法把自己與海漢割裂開來,已經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局面,也只能繼續跟海漢合作了。好在海漢也算有分寸,除了開放口岸,建立貿易關係之外,並沒有什麼太過分的要求,也沒表現出入侵大明的野心,因此地方官員們收受好處也拿得安心,時間一長就不覺得自己的行爲對大明有什麼損害了。

只是這中間的門道,從京城來的費策賢知之甚少,因此聽到張千智的說明之後,心裡還不免有些驚訝於海漢的手段隱蔽。其實海漢對大明官員的收買和利益輸送手段何止商船託管一項,像專賣代理之類的合作方式,其帶給合作方的利潤甚至更爲豐厚。商務部甚至專門成立了一個特別產業司,來管理這些與大明官場人物有關的生意,確保這些項目不管實際經營狀況如何,都能讓合作方有足夠的收益。

這裡面當然會有一些賠本賺吆喝的成分,但就整個大環境來說,海漢依然還是佔便宜的一方。這些被海漢收買的地方官員所能提供的便利條件,可以讓海漢在跨國貿易中以十倍甚至百倍的回報率,將期間的花費全都賺回來。而且整個大明東南地區的政治氣氛,也已經很穩定地傾向於海漢一方,這可是花了快十年時間纔好不容易經營出來的大好局面。

當然了,有這麼多成功的經驗在前,海漢自然也不會放過新來的大明使節,張千智這次扮演的雖然只是個導遊角色,但他的任務之一就是要設法找到費策賢的弱點,嘗試用各種手段去收買此人。如果能夠搞定大明派來的使節,那麼等後續處理兩國外交問題的時候,海漢就會擁有更多的便利條件。

第1410章 狙擊小隊2528.第2528章2615.第2615章2428.第2428章第2078章第25章 勞改營(三)第1581章 騙局3391.第3391章第83章 歐戰帶來的商機第1223章 實際困難第五百八十六章 善後工作第1285章 蒸汽挖掘機第144章 命案第398章 善後事宜第1196章 重獲自由的機會2913.第2913章第2180章2614.第2614章第1579章 使館第1416章 遼東備戰第九百四十九章 建國籌備3259.第3259章第五百三十三章 軟硬兼施2850.第2850章第2310章第2194章第2307章第四百四十六章 當面提問第386章 整裝待發第1469章 北方航線(二)3394.第3394章第1739章 海外招商第2313章2663.第2663章3355.第3355章3226.第3226章第2240章第八百二十五章 軍事觀察員帝五百九十八章 信心十足第六百五十九章 輿論導向2899.第2899章第1420章 談判砝碼第1997章2882.第2882章第341章 試射新槍第九百零八章 攻打宮古島2953.第2953章第1046章 人心向背第2084章第2190章3131.第3131章3060.第3060章第四百六十五章 互不相讓2782.第2782章3304.第3304章3112.第3112章2471.第2471章第1541章 產業升級3295.第3295章第400章 不服第1094章 不同的態度第八百九十六章 甕中捉鱉3220.第3220章3251.第3251章第七百九十三章 小鐵匠2406.第2406章2905.第2905章第七百六十六章 重口味的土人第1245章 切斷退路第1777章 一代名將第七百三十五章 城破第七百二十八章 艱苦的作戰3176.第3176章第1752章 兩種看法2798.第2798章第278章 選定登陸點第1851章 政治目的第166章 防禦策略的調整第2325章第197章 李大掌櫃第1681章 各取所需第四百五十三章 關於香港島的爭論第3458章第1915章 安全漏洞3377.第3377章第七百三十二章 攻城戰第1717章 殺雞儆猴第92章 移民第260章 介入還是不介入第1811章 港口工程第1239章 戰事來臨2863.第2863章2685.第2685章第1108章 退而求其次第260章 介入還是不介入第1456章 東江鎮的利益第1255章 眼見爲實第1035章 野外偵查第1773章 靈活應對2523.第252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