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葵未年,秋意濃(上)

東曉三年,乃是農曆葵未年,秋,意正盛。

秋風秋雨,愁煞人。

北風呼嘯而來,大明京師紫禁城迎來了入秋以來的第一場秋雨,秋雨一到,京師的氣溫瞬即急轉直下。

臨近黃昏,一更天到了,紫禁城以北十餘里外、外城安定門附近的鐘鼓樓的鼓聲、鐘聲先後響起,悠揚的鐘鼓聲響徹整個京城,自然也傳到了紫禁城裡。

紫禁城,灰黃、暗紅爲主色調的瓊樓玉宇羣籠罩在一片煙雨濛濛中,隨着各處城門傳來關門吱吱呀呀的聲音,後宮皇帝所居之乾清宮東南角,專門供奉、祭祀祖宗靈位的大殿——奉先殿燈光昏暗,偌大的殿宇只有一人長跪在地上。

但見此人背影消瘦,當他聽到那隱隱約約的鐘鼓聲以及四周城門關門那“砰”的一聲依稀傳來後,似乎自己的內心一緊,瘦弱的背影也抽動不已。

他是在悲切,還是在恐懼,從而導致了身體的抽動?

無從知曉,當他踉踉蹌蹌站起來時,臉上沒有絲毫表情,不過跟在他身邊的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卻知曉他的主子——當今的大明天子,剛纔偷偷哭過一場,在他起來前已經將臉上的淚痕擦拭乾淨了。

前不久的中原大戰中,帶領大軍出潼關與李自成大軍鏖戰的侯恂部五萬精銳大敗虧輸,侯恂當場戰死,大部分跟着他出關的軍將多半在身邊家丁的拼死護衛下逃回了西安——最終成功回到陝西的明軍不到兩萬人。

這還不算,崇禎帝今日上午剛剛得知流賊大軍已經突破了潼關天險,眼看三秦之地就要失陷。

此時,北邊除了山西總兵周遇吉、大同總兵王樸、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手底下還有些人馬,偌大的京畿、中原、山東、山西竟再無可戰之兵!

而在京城,也就是李邦華整頓京營時練出了周遇吉、黃得功兩支勁旅,等李邦華下臺後便故態復萌,號稱十幾萬“大軍”,實際上羸弱不堪,可戰之兵恐怕不足兩萬。

兩萬,京城僅內城的周長便達九十里,若是加上外城,幾乎接近兩百里,區區兩萬人馬鋪上去,五米纔有一個人,還有兩重城牆,這如何守禦?

“皇上,該用晚膳了”,王承恩輕聲說道。

“山河破碎如此,朕還有心情用膳?”,皇帝惡狠狠瞪了王承恩一眼,王承恩見到他面色潮紅,知曉他正怒火、悲憤夾心,趕緊跪了下來。

“主子”,他低聲抽泣着,“就算有天大的事也沒有主子龍體緊要,皇上,您多少吃一口吧”

“不吃了”,皇帝擺擺手,他回頭看了一眼祖宗的牌位,瞬即又回過頭來,好像生怕再見到他們似的,接着便大踏步走出了大殿。

門外正候着的太監趕緊將輦輿擡過來,皇帝卻一腳踢了過去,那站在輦輿前頭的太監趕緊跪了下來,皇帝沒有理他,自己冒着細雨進入了廊道——那條通往後宮的廊道。

王承恩趕緊撐開了一把油紙傘,他一邊跑着去追皇帝,一邊回頭罵道:“還愣著作甚,趕緊跟上來呀”

那跪着的太監聽了趕緊擡起輦輿跟着他跑起來。

王承恩趕上了皇帝,趕緊將雨傘遮上,皇帝正要一把推開,突然又想到了什麼,便放慢了腳步,任由側後方的王承恩給他打着傘。

“今日司禮監可有緊要的事務?”

眼下帝國風雨飄搖,若是風勢更猛一些,雨勢更大一些,這偌大的國度早就轟然倒下了,如今沒了東邊的建奴作祟,可南面的李自成、張獻忠兩股流賊的勢頭卻越來越大。

如今,這李賊自成已經在襄陽篡稱“大順”皇帝,大封文武百官,而那張賊獻忠在長沙也篡稱大西皇帝,同樣沐猴而冠,可偌大的帝國竟無一支能滅賊之兵!

可恨那掛着“平賊將軍”大印的左良玉自從兩次敗於張獻忠之手後好似變了一個人似的,竟然畏首畏尾,幾乎窩在武昌、九江、南昌一帶不敢動彈。

“該讓吳三桂去陝西了”

皇帝猛然想到一事,如今那篡稱夏帝的孫賊秀榮已經滅了建奴,眼下並沒有與大明爲敵的跡象,此時再在山海關駐紮重兵實在不智。

何況,如今兵力薄弱,北邊幾千裡邊牆形同虛設,那孫賊若是要破邊牆而入自己還沒有一丁點辦法應對。

又想到此人竟然在兩個月內竟將以往幾乎騎在大明頭上的建奴滅掉,這份強橫的戰力想起來不禁讓人不寒而慄。

他一把推開王承恩,讓冰涼的雨水澆在自己的身上,北宋末年遼、金、宋三者之間的往事突然涌上心頭。

沒了建奴,還有孫賊,難道天不佑大明?!

側後方的王承恩一邊舉着雨傘,一邊暗自觀察皇帝,只見自家主子的面容一會兒紅一會兒白,似乎在思索緊要的事情,嘴巴也幾次要張開,最終還是忍住了,多半是想到了某位重要的人物。

下午皇帝走出養心殿時,司禮監倒是送來了幾封密摺,王承恩作爲值守太監自然瞧過,不過看眼下皇帝這劍拔弩張的光景,他還真不敢拿出來給他看。

一共三份密摺。

一是如今在南昌統領長江以南諸省的督師、南京兵部尚書孫傳庭的密摺,奏稱左良玉驕橫跋扈,在張獻忠大軍的逼迫下似有東進的跡象,請皇帝痛下決心換了左良玉,另擇忠勇之將,他舉薦的是牟文綬。

王承恩卻暗自嘆息,“左良玉的手下有精銳十餘萬,都唯左氏之命是從,若是陡然換將,非得在武昌掀起軒然大波不可,帝國,已經經不起半點波折了”

一封是山海關總兵、平虜將軍吳三桂的密摺,說的是寧遠總兵高第已經暗中降了大夏國,如今整個山海關以東地帶,一直到寧遠之間,只有廣寧前屯衛一個據點了。

而那裡只有一千步軍在駐守,爲防前屯衛的守軍也投降夏國,吳三桂已經將包括前屯衛在內的寧遠以西所有據點全部放棄了,所有兵馬全部收縮到山海關,由於事態緊急,吳三桂先斬後奏,這密摺是請罪的摺子。

還有一封在王承恩看來卻是最重要的,也是他準備在抵達養心殿後馬上呈給皇帝看的。

大夏國的皇帝孫秀榮寫給大明皇帝的密信。

這封信王承恩自然也看過(若是尼堪這廝辱罵皇帝,把皇帝氣暈了怎麼辦,作爲貼身太監自然要提前看過纔好),裡面的內容卻很合王承恩的心意。

不過,這件事也非同小可,他還真躊躇着要不要馬上呈上。

奉先殿到養心殿有好幾里路,在風雨裡,王承恩陪着皇帝竟然直接走了回來。

抵達養心殿後,高臺的案几上擺滿了各種奏摺和書籍,在那一大堆奏摺和書籍中間放着一碗粥,粥還冒着熱氣,皇帝一進來,司禮監大太監王德化趕緊跪了下來。

“主子,多少吃一點吧,這是皇后親自熬煮的肉粥”

皇帝正欲發怒,轉身見到淋得溼透的王承恩,便強自按捺住了。

“也罷”,他三兩步便走上高臺,端起那碗肉粥就吃起來,剛吃了幾口,不經意間,他發現王承恩還站在臺下沒走。

“去換一件衣服再來吧,還杵在這裡作甚?”

王承恩心念電轉,最後還是一咬牙將揣着的那三份密摺拿了出來。

“主子,今兒個下午,就這三份摺子分外緊要,原本奴才見到陛下兩頓沒有進膳,心有不忍,就沒有及時呈上,在奉先殿時奴才思慮再三,覺得茲事體大,不敢再有隱瞞,還請皇上贖罪”

王德化罵道:“好奴才,你要是心疼主子,也得讓主子吃完這碗粥再說嘛”

果然,皇帝一聽說還有更緊要的摺子,立馬來了興趣,肉粥也放下了,王德化嘆了一口氣,只得從王承恩手裡取過那三份密摺(尼堪的是一封信)呈了上去。

皇帝接過這三份“密摺”卻並不像以往那樣立馬看起來,他拍了拍肚子,“也罷,又有甚緊要?難道是張賊攻陷了武昌?李賊攻陷了西安?呵呵,就算是這兩件事朕也見怪不怪了,朕還真是餓了,今兒個朕倒破例一會兒,先餵飽五臟廟再說”

說着便放下了那三封摺子,又吃起肉粥來。

王承恩見狀不禁長吁了一口氣,他彎着腰連續退了好幾步才悄悄退出了大殿。

不多時,皇帝將肉粥吃完了,在接過王德化遞過來的漱口用品時,目光正好投到了那三封摺子上。

最上面的正是尼堪那封書信。

“大明國皇帝親啓”

“誰這麼大的膽子?!”

皇帝大怒,再看時,其右側還有一行小字。

“大夏國皇帝親筆”

左側又有一行小字。

“萬分重要,請親啓之”

皇帝心理一凜,“這是誰送過來的?”,他厲聲問道。

王德化趕緊回道:“這是正午時分都察院右都御史李邦華呈過來的,李大人如今還在六科值房”

“是他?”,皇帝的眉頭皺了起來,“大膽!竟敢私自與境外大酋私通!眼裡沒了國法了嗎?”

李邦華還是最近他力排衆議重新召回來的高官,沒想到他剛履任未久便做出了此種狂悖之事!

王德化見情勢不對,趕緊跪了下來。

“主子,不光是李邦華的事,這裡面也有奴才的心思,奴才斗膽請陛下看過這封書信後再治奴才的罪,那時就算亂棒打死奴才也心甘”

“哦?”,一聽這話,皇帝頓時對這封信更加感興趣了,他立即抽出了那封信。

“大明皇帝陛下:”

“……”

第四章 東興八年,元旦第二十一章 隴右往事之三:到底誰是黃雀?第七章 雙料家臣(二)出羽國,奧羽山,秋田古道第三十五章 怛邏斯第十四章 孤星傳之一:三國演義第二十八章 日落紫禁城之三:插曲(1)上都新城第十九章 密信(下)第四十就章 少年天皇之八:凜凜冬日(5)刃之舞(上)第十三章 東江諸人第五十八章 收官(8):尾聲(上)第二章 西行漫記(一)相詢第十七章 瀚海新風(三)工坊,蒸蒸日上第三十五章 都在下一盤大棋(上)第五十二章 春之祭(六)聖者的光環第九章 霜狼騎兵(5)第七章 西行漫記(六)孫傳廊與孫傳庭第十七章 魅夜(上)第九章 換了人間之二:降官們(1)人字第一號第二十三章 烏爾查第六十章 風光舊曾諳(2)暗黑者與奮發者(上)第四十八章 蘇德的奇幻旅程(上)第八十四章 巴巴里之五:摩洛哥(6)第二十八章 濟州風雲(下)濟州海峽之戰之二第二十七章 尼布楚大會(中)第三十六章 行者無疆(4)短暫邂逅第四十七章 山海關之十三:新一片石之戰(8)第十七章 孫秀寧在旅途之二:達契亞灰衣衛第五十四章 川藏風雲(4)當雄八旗(上)第七章 西伯利亞的臨潢府之七:新臨潢府第六十二章 暴風驟雨Ⅱ之二:新江南(中)第九章 換了人間之二:降官們(1)人字第一號第二十章 天下大亂(下)江南亂第六十七章 風光舊曾諳(3)魚與蚌⑤第二十九章 寧古塔風雲(四)事情正在向好的一面發展第二章 總攻前夕(一)天草四郎第四十四章 皮薩切克之五:兩支小分隊(5)犧牲第四十七章 少年天皇之八:凜凜冬日(3)冥海號第四十六章 半島之殤(5)刻赤攻城戰(下)第三十四章 中東歐紀行之四:奇葩國度(4)第五十八章 俄勒岡城的宴會(4)第七十一章 巫毒VS博格達第十二章 大漠雄心之三:九原阻擊戰(下)第二十八章 暴風驟雨之一:土地啊土地(6)第八章 三雄會第六十四章 明斯克大公國(6)第二十五章 新克里米亞(下)第二章 邊荒傳說(下)第十三章 一路向東(3)打得一拳開第七章 直搗臨潢府第二十七章 塔拉之戰(上)第七十七章最後一戰(2):飛躍圖魯噶爾特山第五十六章 收官(6):三城記(中)第四十二章 半島之殤(4)克里米亞汗宮(中)第四章 撥雲見日(下)第四十七章 春之祭(一)春天的徵兆第五十四章 少年天皇之九:決定日本國運的大戰(3)第十二章 風雲激盪,從甘肅開始(五)聲東擊西與孤軍深入(下)第三十九章 中東歐紀行之六:華沙的奏鳴(1)前奏第十四章 東歐大草原風雲之一:克里米亞的百姓們(4)第五章 加勒比之一:牙買加爭奪戰(1)金銀島⑤第五十四章 齊魯風雲之五:最後一戰(4)第十二章 阿茹娜日記之一:謎一般的男人第三十章 日落紫禁城之四:皇甫端的“妙計”第十章 消失的奧拉部第七章 東興元年的臨潢府(下)第六十八章 明斯克大公國(10)第三十七章 任你驚濤駭浪,我自巋然不動(上)第十五章 克孜勒蘇(上)第七十三章 巴巴里之四:阿爾及爾寶藏(7)第六十八章 巴巴里之四:阿爾及爾寶藏(2)第三章 大夏監國(3)風雪古道Ⅱ(上)第八十四章 巴巴里之五:摩洛哥(6)第四十六章 千里轉場(3)從託木城到陳湯城(下)第四章 大夏監國(3)風雪古道Ⅱ(下)第三十三章 皮薩切克之三:大夏式殖民(1)計劃(上)第六章 南匈奴之辯第十一章 秋之行(11)特蘭西瓦尼亞(下)第六十五章 風光舊曾諳(3)魚與蚌③第三十二章 宇久-平戶之戰(上)螳螂與黃雀第一章 邊荒傳說Ⅱ之一:“龍虎風雲”第十九章 挺進中原之一:最後的革左五營(3)第一章 蘇哈的葬禮第八章 風雲激盪,從甘肅開始(一)西寧衛,岌岌可危第二十二章 烏爾赫特第七十八章 世紀謀劃之八:穿梭在熱帶雨林中的大夏小分隊(下)第五十七章 尾聲(3)人事(上)第八十八章 世紀謀劃之八:最終幻想(9)卡斯特羅儒尼奧爾伯爵第三十七章 少年天皇之四:御三家(中)第三十六章 都在下一盤大棋(中)第九章 家中有事知問誰第二章 加勒比之一:牙買加爭奪戰(1)金銀島②第四十六章 克里姆林宮父子對話第二十七章 尼布楚大會(中)第十四章 孤星傳之一:三國演義第三十五章 新艦隊的威力第三十章 秋高馬肥(中)第二十七章 塔拉之戰(上)第十二章 奧拉號上的人們(二)瑪莎蘭第五十四章 收官(4):東京城郊第四十三章 凍獄之旅(4)凍獄之城——新雅庫茨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