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夥來打拳、戰勝巴金森 醫師呼籲病友規律運動、用藥

巴金森氏症是神經退化性動作障礙疾病,神經內科醫師齊聲鼓勵病友應多運動,多至戶外參與社交。圖/高雄聰動成長協會提供

每年4月11日爲世界巴金森日,爲提升國人對於巴金森病的認知,鼓勵患者積極走到戶外,臺灣動作障礙學會、高雄聰動成長協會於今天(4月14日)在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辦「作夥來打拳、戰勝巴金森!」活動,在教練帶領下,超過150名病友及家屬一起練習着太極拳,舒展肢體,在陽光下流着汗,每個人開心擺動身體。

臺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林靜嫺醫師表示,巴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好發於55至60歲,全臺近5萬名病友,典型症狀爲動作遲緩、肢體僵硬、靜止型顫抖、影響步態,甚至出現平衡障礙等,且常合併便秘、焦慮、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爲障礙、及認知功能障礙等非動作症狀。

林靜嫺說,目前巴金森病仍無法被治癒,但透過規律服藥、積極運動、正向情緒,可以有效改善症狀,並延緩病情惡化。規律運動是衆多治療巴金森病方法中,最重要的輔助方式之一,建議病友們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或75分鐘的高強度運動。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及巴金森病中心主任陳盈發醫師表示,以前許多病友因爲動作障礙因素,沒有規律的運動,整天窩在家裡。但門診觀察發現,愈是規律運動,多參與戶外活動的巴金森病病友,用藥效果愈能維持,能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陳盈髮指出,門診收治一名60多歲高學歷、高社經地位的病友,礙於對疾病的不瞭解,因爲手抖、動作障礙等原因,而遠離原本社交圈,減少與外人見面,心情大受影響也讓症狀更加惡化。透過參加病友團體後,逐漸學會如何與疾病共存,也開始打拳、運動,養成早晚走路的習慣,現在整個人開朗許多。

在「作夥來打拳、戰勝巴金森!」活動現場,吳姓太極拳教練本身也是病友,他表示,在得知罹病時,頓時失去人生希望,後來透過運動有效舒緩身心壓力,也學會太極拳,逐步推廣,帶更多病友一起打拳,現在他每天都有着好心情。

高雄聰動成長協會成立近20年,鼓勵病友走出家門,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家住高雄的趙女士今天特別感謝協會的協助,她表示,罹患巴金森病5年多,在協會鼓勵下,持續運動,投入社團活動,加入鼓樂打擊社團,在打擊樂的過程中,維持讓手腳的靈活度,避免肢體僵硬。

陳盈發表示,大部分患者系在退休前後出現症狀,在辛苦大半輩子,原本該享清福之際,被宣佈罹患巴金森病,這的確是一大打擊,但病友不可輕言放棄,透過對疾病的認識,提升參與活動和自我照料的能力,多參加病友團體,分享及經驗傳承,來減輕壓力。

另提醒患者,罹病初期務必規律用藥,以控制肢體障礙。隨着病程進展,手抖、動作遲緩等情況愈來愈嚴重,建議接受醫師詳細評估,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透過藥物或是手術治療,來達到症狀的控制,延緩病情惡化,改善生活品質。

爲提升國人對於巴金森氏症的認知,鼓勵患者走到戶外,臺灣動作障礙學會、高雄聰動成長協會今天在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辦「作夥來打拳、戰勝巴金森!」活動,衆多病友出席分享抗病經驗。圖/高雄聰動成長協會提供

爲提升國人對於巴金森氏症的認知,鼓勵患者走到戶外,臺灣動作障礙學會、高雄聰動成長協會今天在高雄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辦「作夥來打拳、戰勝巴金森!」活動,衆多病友出席分享抗病經驗。圖/高雄聰動成長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