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被嘲笑的beats,到底做錯了什麼?

上期視頻咱們討論了DW手錶,沒想到評論區很快有人調侃,說DW是表中beats。

看到這個評論,品牌哥虎軀一震,怎麼把beats給忘了。

遙想多年前,走在大街上,總能在一羣打扮時尚的年輕人身上見到一款印有“b”字Logo的耳機,它就是beats。

甚至有人買了不爲聽歌,就爲了把這個帶有字母b的好看耳機掛在脖子上。

但神奇的是,beats誕生沒多久,就淪爲了耳機鄙視鏈的最底層。

大傢伙可以戴着九塊九的原道流淚,但面對幾千塊錢的beats,評價卻是垃圾。

打開耳機吧,只要是提到betas的帖子,評論區更是整齊的嘲諷和鄙視,充滿了快活的氣氛。

誇張的溢價、垃圾的音質、廉價的做工、浮誇的設計,似乎所有能來描述一款垃圾耳機的詞語,都被扔到了beats身上。

既然是垃圾耳機,那beats爲何曾經橫掃高端耳機市場?甚至還能讓蘋果花天價收購?

風光過後的beats,如今戴的人又爲什麼越來越少了?

01

beats的商業奇蹟,離不開三個男人。

第一位男人是個美籍華裔,叫做李美聖(Mr.Noel Lee),beats能夠成立的重要助推人。

1978年,李美聖在舊金山自家的車庫裡創立了魔聲公司,主要生產音響線材,並在1979年的芝加哥消費電子展上一戰成名。

而後差不多三十年的時間,魔聲一步步憑藉各種音響高性能發燒級配件,成爲線材、電源裝置等細分領域的強者。

但配件做的再好,小衆市場也賺不到大錢。

於是,李美聖決定做耳機,進軍大衆市場。

沒有經驗的李美聖首先想到的是和錄音棚裡的歌手們合作,很快就派自己的兒子前往洛杉磯,與環球音樂旗下Interscope唱片公司的老闆吉米·艾歐文(第二位男人)建立聯繫。

艾歐文來頭很大,是美國金牌音樂製作人,在音樂圈子裡人脈極廣。

然而,初次談判,雙方就因財務問題不歡而散。

但這次談判,卻讓艾歐文意識到,魔聲公司說得對呀,耳機市場確實有很大前景,憑我金牌音樂製作人的身份,直接自己弄個品牌豈不是美滋滋。

緊接着,他找到了西海岸說唱教父,曾多次獲得“格萊美獎”的大宗師級人物Dr.Dre(第三位男人)。

兩位音樂屆的大佬一番討論後,一致認爲,市場上的耳機都太醜了,一個個長的就像醫療聽診器,不符合咱西海岸Hip-hop及R&B音樂消費羣體放浪不羈的審美。

2008年初,兩人成立了beats,並和SLS Audio公司推出了一款耳機原型,巨大的耳帽,厚厚的流水線式的頭飾,外觀徹底顛覆了傳統耳機枯燥的設計。

但音樂人註定只會玩音樂,對製造耳機一竅不通,beats原型機不出意外的出了意外,各種搞不定的紕漏頻出。

艾歐文和Dr.Dre眼看不對勁,又趕緊找回了魔聲公司,希望不計前嫌繼續合作。

魔聲也愉快的答應了請求,正式簽訂了5年的合作協議。

很快,第一款beats耳機被正式推出。

外形誇張、色彩鮮豔,Logo辨識度極高,極大滿足部分人的逼格需求。

音質上,調校偏向重低音,搭配節奏感強的Hip-hop及R&B,戴上就動次打次的停不下來。

02

至於beats爲什麼能火,原因很簡單。

拋開耳機定位,把它當成一個潮牌就行了。

既然是潮牌,明星帶貨、搞聯名和限量三大法寶,就必不可少。

2008年,beats正式發售之前,創始人之一的艾歐文託人送了一副給NBA球星勒布朗·詹姆斯。

忐忑等待之時,詹姆斯迴應:我要十五副。

順便還以免費代言的方式,換取了beats一部分股份。

沒過多久,北京奧運會開幕,這個初出茅廬的耳機品牌就跟着美國男籃夢之隊,出現在了北京奧運會的轉播畫面中。

自此,beats開始了它的王者之路。

大致思路是,憑藉名人效應,迅速佔領美國青少年的兩塊精神陣地:一是流行音樂,二是體育賽事。

首先看音樂圈,兩位創始人,都是在圈子裡橫着走的人物。

舉個例子,艾歐文是唱片公司製作人,他就利用個人關係,把知名歌手的MV裡全給植入beats。Lady Gaga的《Poker Face》便是其中之一。

甚至還有一種說法,艾歐文旗下的藝人,如果不拍一張頭戴beats的照片,那就別想走出老闆的辦公室。一旦拒絕在MV裡植入beats耳機,還有可能被削減預算。

至於Dr.Dre,作爲西海岸說唱教父,在圈子裡一呼百應,別說他自己了,光是幾個徒弟都屬於傳奇人物,他們隨隨便便在公共場合帶着beats出街就能引來萬千粉絲爭相模仿。

就連中國歌手它也沒放過,幫忙宣傳的有陳奕迅、鹿晗、王嘉爾等等。

而在體育圈,雖然不能強制,但可以打感情牌,免費送。

比如以代言換股份的詹姆斯,逢人先送副耳機,NBA的隊友人手一個。

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beats一下次送出了上千副耳機給運動員,包括但不限於美國籃球隊、整個英國代表團、中國游泳運動員孫楊等。

2014年的巴西世界盃,beats再度發揮傳統藝能,把體壇各領域的明星運動員請來拍了個廣告片,大出風頭。

這其中還有個小插曲,索尼模仿betas,花了鉅額贊助費送耳機給運動員,但沒想到觀衆把關注點都放在了beats上。

後來逼的國際足聯不得不明令禁止,運動員不允許在比賽場館中佩戴beats耳機。

總之這一番運作之下,全世界都掛起來一陣beats風,毫不誇張的說,隨便搜一個歐美明星,都能找到他脖子上掛beats的畫面。

在明星們的洗腦下,普通人更是瘋狂跟風,把beats掛在脖子上出街成爲新時尚。

當然,爲了進一步提高影響力和溢價,beats還和各種知名品牌合作一起搞聯名和限量款。

Fendi、MCM、Alexander Wang、Pigalle 等牌子都曾跟它合作推出過聯名耳機,連卡通界的布朗熊和 Hello Kitty 也不放過。

僅2012年,Beats的銷售額就達到了10億美元,在美國高端(售價100美元以上)耳機市場的佔有率高達64%

03

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best營銷做的好,產品卻飽受專業音頻市場的詬病。

就外觀來說,beast絕對是行業佼佼者,但如果單純把它當做一個耳機的話,幾乎是同價位最差。

森海塞爾、歌德、索尼、甚至是平價的AKG都是比beats更好的存在。

發燒友的各種調侃也頻出不窮,比如:

如果你覺得beats音質還不錯,那你一定是買的華強北山寨產品;

HIFI的價格,地攤貨的音質,純純智商稅

一個項鍊而已,談什麼音質......

背後的原因,一方面是主攻低音,除了強烈的動次打次外,整體調音稀碎。

另一方面,是2012年,beast和魔聲公司分手後,決定單幹。

單幹之後,如果老老實實按部就班的發展也還好,但beas卻把宣傳語換成了“TRUE MUSIC(真正的音樂)”。

這就很尷尬了,本來就被髮燒友嫌棄音質,竟然敢說自己是真正的音樂。

各大頂級耳機廠商,哪怕是戴上就流淚的森海大奧,也沒這麼大勇氣敢自稱真正的音樂。

beats的行爲,無異於找罵。

所以,漸漸的,黑beats成爲了耳機圈裡的常態。

但黑紅也是紅,這並不影響beats憑藉外觀和社交屬性,成爲全球青少年的流行符號。

畢竟大多數人購買beats不僅僅是爲了聽歌,也是在添置一件昂貴的時尚配飾,一款潮人專屬choker。

04

2014年,正值鼎盛時期的beats,迎來了新的高光時刻,蘋果宣佈以30億美元的價格將其收購。

其實這個金額原本是32億美元,但beats創始人之一的Dr. Dre太過於興奮提前走露了消息,在社交平臺放出豪言“我將會是這個世界上最有錢的黑鬼”。

因此惹惱了蘋果,將收購金額砍掉了2億美元。

但即使是30億,也足夠震撼。

這個價格是蘋果有記錄公開的收購案中,最高的那個。

並且收購行爲也不符合蘋果的作風。

按照常規情況,蘋果過去總是收購有核心科技或者有遠大前景的小公司,betas顯然都不是。

當時沒人能猜出蘋果到底是爲了什麼,有人說是想借此拿下高端耳機市場的份額,也有人說是助力iTunes的流媒體業務,還有人說純粹是穩住股價討好華爾街的老爺們。

但事實是,“嫁”入豪門後,beats很快就遭到肢解,先是裁員30%,然後是團隊合併。

之後又被精簡產品線,Beats Music整合進蘋果的流媒體業務Apple Music,大量用戶的合併也讓Apple Music成爲僅次於potify的音樂流媒體平臺。

再不久後,beats的前成員,包括兩位創始人,也接連離開,蘋果徹底將其大換血。

當然,蘋果也給了betas一些扶持。

比如用上了蘋果自研的W1芯片、進入蘋果的銷售門店、重新設計了更舒適的耳機內部等等。

只不過蘋果給的實在太少,甚至可以說是“雪藏”,特別是Airpods 壯大之後,一切戛然而止。

2016年9月,蘋果宣佈取消iPhone7的耳機孔,然後掏出了“更好的解決方案”,真無線(TWS)藍牙耳機AirPods。

即使AirPods槽點很多,價格較貴,容易丟失,讓消費者抱怨不止,但還是被搶購一空。

咱們可以通過一組數據來看AirPods有多受歡迎。

發售後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就獲得26%的市場份額,原本有着24.1%份額的beats迅速滑落到15.4%跌至第三。絕大多數無線耳機品牌,份額都跌到5%以下。

甚至當年beats的走紅套路,也出現在了Airpods上。

無論是體育明星,還是好萊塢的藝人,以及各種潮流的街拍造型裡,Airpods都瞬間成爲了新的時尚單品。

2017年到2019年,AirPods的全年出貨量從1500萬臺上升到6000萬臺,兩年內翻了四倍。

相比之下,beats的存在感越來越低,美國75%的青少年將其替換爲了AirPods。

在蘋果的影響下,TWS耳機也迎來了空前的發展,無論是大廠還是小的創業公司,全都開始入局,一年賣掉3億多副。

別說beats這種頭戴式藍牙耳機了,哪怕是最傳統的有線耳機,都在TWS耳機強勢打擊下成爲異類。

即使後來beats頻繁請明星代言,又繼續發揮傳統藝能出現在各種體育比賽或者聯名上,都無濟於事。

一方面是頭戴式耳機的潮流已逝,另一方面是離開了兩位靈魂創始人,再也沒有了時尚基因。

曾經的頂流,曾經的潮人必備,曾經的TRUE MUSIC,就這樣被時代拋棄了。

事到如今,可能人們才反應過來,蘋果高價收購beats,或許只是在給Airpods鋪路而已。

參考資料:

差評:beats耳機真有像別人說的那麼垃圾嗎?

遠川研究所:蘋果的陽謀:一個30億美元的犧牲品

青年橫財發展會:爲什麼現在看不到有人戴Beats耳機了?

i黑馬:Beats耳機成功的背後:內行註定要被“外行”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