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票房達90億美元,結果竟仍走下坡路?老派套路難怪諾蘭也救不了

最沒懸念的一屆奧斯卡頒完了。

如你所想。

《奧本海默》橫掃,包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等七項大獎,基蓮拿了影帝,石頭姐拿了影后,就連外語片也是板上釘釘的《利益區域》。

這其中並非沒有話題。

只是這話題看起來,也是有點一言難盡。

比如這個裸體。

約翰·塞納在頒佈最佳服裝設計獎項時裸體登場,僅用得獎名單遮住關鍵部位,最終工作人員給他圍上一條布才得以完成頒獎儀式……

據說,這是一次對五十年前第四十六屆奧斯卡裸男事件的致敬。

或者狗狗梅西。

本來,小狗messi沒有獲得奧斯卡提名卻出席提名午宴,並大受歡迎,是招致了競爭者的抗議和反對的,但是它依然出席了頒獎禮。

並鼓了掌!

這些看起來,都不過是爲了營救收視率,而不得不出的一些流量“手段”與“昏招”。

但。

可以就此認爲,好萊塢真的沒救了嗎?

正如很多人在提到這屆奧斯卡時用了一個詞,“死氣沉沉”,這“死氣沉沉”的形容中透露着人們對政治正確、驚喜缺失,以及傳統老套的失望。

不過Sir恰恰覺得。

這“死氣沉沉”中,藏着本屆奧斯卡的最大亮點。

01

亮點時刻

還是先簡單過一下頒獎典禮。

今年的奧斯卡,開篇有一種別樣的沉重底色。

吉米·坎默爾在開場秀裡提到了去年持續了118天的好萊塢大罷工,他開了個小小的玩笑: “人工智能可以爲《變形金剛7》編劇嗎?當然可以。”

這確實是個略帶黑色幽默的笑話。

編劇們取得了罷工的勝利,但籠罩在編劇和影視行業之上的陰影仍未消散。

這個陰影不僅僅是編劇的薪酬與人工智能,更關乎電影的未來。

而另一個亮點則是,在影人紀念環節中,出現了中國觀衆的老熟人:《哈利波特》中阿布斯·鄧布利多的飾演者邁克爾·甘本。

沒錯,就是與《魔戒》中甘道夫飾演者伊恩·麥凱萊恩高度相似的那位。

△ 右邊是奧斯卡頒獎禮上緬懷的邁克爾·甘本,左邊則是伊恩·麥凱萊恩

還有,阪本龍一。

教授的去世,一年前是否在你的朋友圈裡掀起一股悼念的波瀾?

告別舊人,再看新人。

今年的最佳女主角獎項由五位曾獲得該獎的女星頒發,首位亞裔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得主楊紫瓊也在其中。

多麼燦爛甜美的笑容。

年齡帶給楊紫瓊的是勇氣,與女演員之間惺惺相惜的深層次連結。

而石頭姐在《愛樂之城》後二度摘得此桂冠。

在發表獲獎感言前,她表示自己的裙子在剛纔《I'm Just Ken》的表演中弄壞了。

emm……

不管怎樣,她讓我們看到了夢想的力量,到底有多麼了不起。

此外。

今年夏天進行“捆綁營銷”的“芭本海默”,二者勝負已分。

雖然在全球電影票房上《奧本海默》(7.85億美元)不敵《芭比》(8.1億美元),但《奧本海默》斬獲了七項奧斯卡獎項:

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最佳男配、最佳攝影、最佳剪輯、最佳配樂。

《芭比》僅獲得一項:最佳原創歌曲。

人們紛紛慶賀:諾蘭“如願以償”了,主流觀衆的喜好也終於和“偉大”兩個字產生連接了。

但。

除此之外呢?

02

奧斯卡的疲態

有這麼一件並不新鮮的新鮮事,或許可以代表很多人,對於本屆奧斯卡的看法:

今年,馬丁·斯科塞斯又一次在頒獎時打瞌睡了。

似乎每一年金像獎,馬丁老爺子總會用自己的實力去證明,什麼纔是真正的“陪跑”。

這一屆的奧斯卡是馬丁繼《愛爾蘭人》、《紐約黑幫》後,又一次的10提0中。

馬丁老爺子疲了。

這輩子一直在與奧斯卡小金人追逐着,宛如夸父追日般的勇氣,在不間斷衝擊着奧斯卡,而那“10提0中”的封號,又如奧斯卡給他頒發的“兵不血刃大將軍”的稱謂。

讓人實在覺得心灰意冷。

是的。

除了馬丁老爺子的疲態,今年“96歲”的奧斯卡表現,簡直是毫無新意。

我們看頒獎禮想看的到底是什麼?

一是新鮮的藝術方向,以便自己查漏補缺,二是主辦方的態度,是否足夠鮮明。

簡單來說就是兩個字:審美。

而這方面的突破。

至少在這一屆奧斯卡上,所見寥寥。

比如今年提名奧斯卡獲得較多獎項的《奧本海默》(13提7中)與《可憐的東西》(11提4中)。

前者,在奧斯卡頒獎前就已經有了預熱,在媒體口徑裡《奧本海默》必定是會成爲今年“毫無懸念”的最大贏家。

在《奧本海默》上映時,就已經表現出了它在好萊塢乃至全球都能“大爆”的特質,以及奧斯卡金像獎特有的氣質:

故事由名人傳記改編,遭到迫害,最後在抗爭下獲得公平待遇;

畫面有大場面、CG、爆破,最好是驚心動魄,讓人目不轉睛的鏡頭。

《奧本海默》全佔了。

可是,你要問藝術上的突破?

抱歉,作爲多年的諾蘭粉,Sir不認爲這一部電影就是諾蘭的巔峰。

而後者呢?

沒錯,影片將女人的“成長與探索”,被導演濃縮成了一個高概念的社會試驗:

“在女性認知自我與世界時,性行爲是否會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這樣大膽的議題,外加艾瑪·斯通三點全露,理所應當的成爲了這部電影對外宣發的最好話題。

看似是一部非常出格的先鋒作品。

但除了演技出神入化的石頭姐,和最佳化妝這樣的技術獎外,也並沒有太多斬獲。

奧斯卡能包容這樣的異類。

但C位還是會留給主流如《奧本海默》這樣的電影。

它甚至讓裸男、邊牧出鏡。

都不希望在頒獎結果上,做出讓人覺得“出格”的舉動。

也許收視率會有所上漲吧。

但毫無疑問,這也會是一屆記憶點偏離了電影的奧斯卡頒獎。

03

爲好萊塢續命

當然,奧斯卡越來越少人關注,最大的原因只能是好萊塢在走下坡路。

就拿去年的電影來說。

本土市場上:

好萊塢經歷疫情到罷工,近幾年來電影製作水平、數量也逐步銳減。

尤其是在疫情期間,2021年北美收入票房只有45.6億,在2023年,雖然總票房達到了90億,但相較於2019年票房高達的105億美元,還是有那麼些距離的。

並且,這前後的4年時間裡,2023年上映的電影只有88部,與2019年相比,少了近20部。

老IP如漫威、DC等超英電影逐步式微,本有的大IP如“阿凡達”“007”“碟中諜”雖然還在繼續着,但,也頗有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之意。

而海外市場:

Sir在去年的時候就說過,由於在搶佔別國本土市場時,好萊塢的“老派”和“惰性”(比如宣發)使得他們無法精準地抓住下沉市場人羣,也就離主流觀衆漸行漸遠了。

例如中國。

好萊塢在北美票房最高的三部影片,《芭比》《超級馬力奧大電影》《蜘蛛俠:縱橫宇宙》,在中國的票房分別爲2.5億、1.7億、3.5億,三者加起來也比不上一部《長空之王》。

橫掃全球的魔力消失了。

曾經“文化輸出”的功能也失效了。

但是否就可以就此認爲好萊塢不值得關注了?

Sir並不這麼看。

至少,從這屆奧斯卡的結果來看,吐槽歸吐槽,但這樣的“老派”做法依舊值得我們重視。

雖然“死氣沉沉”,但也在“正本清源”。

因爲它想要解決的是全球電影都在面臨的一個問題:

如何將觀衆留在電影院。

還是舉《奧本海默》的例子。

你說這屆奧斯卡終於給了諾蘭這麼大一個肯定,是因爲之前欠諾蘭太多?或者是奧斯卡轉身擁抱流量?

都未必。

要知道,奧斯卡是無數評委一人一票投出來的,它反映的一定是當下的某種潮流,以及集體意志。

那麼《奧本海默》是部什麼樣的電影?

舉一個小小細節。

諾蘭會用空白的10秒,讓觀衆坐在電影院裡去等待原子彈爆炸的那一瞬間。

他剝奪了觀衆此時的聽覺,抓緊了觀衆的心理,就如交響樂中指揮故意懸空停頓的那一拍,他控制着電影的所有節奏。

當指揮棒落下的那一瞬間,聲音、畫面纔在耳邊開始炸開。

只有電影才能做到如此的效果。

是的。

觀衆必須要坐在黑暗的電影院裡,不玩手機,緊盯大銀幕,享受着導演給觀衆帶來的視覺、聽覺上的雙重體驗。

此時,電影的完整是觀衆與導演互相的成就。

所以,也是隻有這樣的電影,在某種意義上,它具有超強的娛樂性,與觀賞性,它在商業上,爲電影打了一劑強心針,爲電影院又再一次獲得了活下去的機會,那它,就可以獲得此時的最高讚譽。

可以很坦白地說。

電影也屬於一種商業項目,它就是需要將觀衆留在電影院裡,感受電影這項“商業”帶來的附加價值。

曾經電影也爲了更好的觀影質感,更好的視聽享受,推出了3D,推出杜比聲,推出IMAX等電影院,是拍一部讓電影院更賣座的電影,還是讓影迷們覺得有作者性,有先鋒性,有寓意的電影?

可能奧斯卡這一次又做出了“老大哥”的選擇:

讓前者發揚光大,讓觀衆回到電影院裡,讓電影工作者們吃上飯。

比如這次獲得視效獎的《哥斯拉-1.0》。

同樣是個科幻片。

但它僅僅花費了1500萬美元,視效團隊也僅僅35人,即便如此它也做出了超越好萊塢大片的視覺效果來。

他們把錢只花在刀刃上。

奧斯卡用了這樣的獎項打了不少好萊塢大片的臉:視覺效果不是堆錢就能堆出來的,它同樣需要想象力,同樣需要創作力。

觀衆的感受纔是檢驗視效好壞的標準。

剛剛上映的《沙丘2》也是如此。

它是一部爲“電影院服務”的電影,不坐在電影院裡,你是無法感受到在哈克南部地區裡的這場黑白色角鬥,聲效與畫面對於觀衆的壓迫性有多強;

也無法感受到,這三條沙蟲撲面而來時,它對於人產生的“巨物恐懼”會有多強烈。

原因很簡單,導演努力的方向不是炫酷,而是呈現出幾近現實的質感。

是讓你真的相信那個世界。

再退一步來說。

國內電影如《流浪地球》《封神》這樣的大製作、重工業的商業大片來說,來自電影內部的細節、CG製作的效果等,也都是需要在電影院裡,才能看見其中的畫面質感。

它讓更多的觀衆走進電影院,讓觀衆愛上電影,理解電影。

這也是“大片”存在的意義。

說到這裡,Sir想起了張藝謀曾經拍過的一個短片,《看電影》中的一個場景。

放映隊到村裡放電影。

天色尚早,電影還未開場,但幕布前早早地就坐滿了數不清的大人與小孩。

他們在焦急地等待。

等待什麼?

他們等待的或許不是具體的某部電影,也不是具體的某個場景,而是一種體驗。

那是現實無法經歷的,未知的感官衝擊。

我們可以因爲一段追車而腎上腺素飆升,也可以因爲一粒沙塵而感受到科幻世界的酷熱,甚至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怪物臨近的壓迫。

我們相信。

對於俗世中的我們來說,只有在電影裡,纔可以感受到現實中無法體驗的,無限可能性。

此時雖然我們身處黑暗。

但內心的世界,卻會前所未有地繽紛多彩。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與其說這屆奧斯卡是《奧本海默》贏了。

不如說,其實是“電影”贏了。

它試圖在證明:

只要還有人願意爲了觀衆的視聽體驗而努力。

電影院就不能消失。

Sir相信,它也不會消失。

附:第96屆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

《奧本海默》最佳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奧本海默》最佳男主角:基裡安·墨菲《奧本海默》最佳女主角:艾瑪·斯通《可憐的東西》最佳男配角:小羅伯特·唐尼《奧本海默》最佳女配角:達明·喬伊·倫道夫《留校聯盟》最佳原創劇本:《墜落的審判》最佳改編劇本:《美國小說》最佳國際影片:《利益區域》最佳動畫長片:《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最佳紀錄長片:《馬裡烏波爾20天》最佳剪輯:《奧本海默》最佳攝影:《奧本海默》最佳視覺效果:《哥斯拉-1.0》最佳藝術指導:《可憐的東西》最佳化妝&髮型:《可憐的東西》最佳配樂:奧斯卡最佳配樂:《奧本海默》最佳歌曲:《芭比》"What Was I Made For?"最佳真人短片:《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最佳動畫短片:《戰爭結束了!受列儂和洋子音樂的啓發》最佳紀錄短片:《最後的修理店》最佳音效:《利益區域》最佳服裝設計:《可憐的東西》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芷怡、小田不讓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