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營商變心倒貨 AI族羣慘淪靶心

緯創股價飆漲後,成爲自營商提款重心。(圖/財訊提供)

根據《財訊》報導,8月臺股遭遇逆風下跌578點,把時間序拉長來看,今年前7月漲幅達23.8%,8月漲多回檔也算合理。不過從籌碼面卻發現,3大法人中的自營商,8月賣超金額創下單月新高,背後的涵義值得探討。

自營商指的是證券公司以自有資金操作股票,自營商每日申報的買賣,又分爲自行買賣以及避險兩大部分。自行買賣是指,自營商旗下的交易員根據研究報告判斷,進行股票操作投資;另外一種避險,則是因爲證券公司發行權證商品,隨着投資人權證的買賣數量增減,需要在市場上買賣相對部位的股票,避險操作。

《財訊》分析,8月自營商賣超915億元,當中有268億元爲自行買賣,有647億元爲避險操作,兩者皆爲賣超。

避險賣壓 代表空頭氣勢升

首先,就自行買賣而言,不具名的交易員表示,交易員多半是以短線操作爲主,5、6月自營商分別大舉買超692億與239億元,臺股也如預期上攻到7月創下今年新高,不少交易員提早達到全年獲利目標。因此在8月市場行情一轉弱,大戶、投信紛紛獲利了結引動賣壓,自營商交易員爲了維持績效,跟進出脫持股,帶動股價跌幅加劇。隨後引動進場較晚的自營商停損賣壓,形成連鎖效應。

根據《財訊》報導,業界指出,自營部交易員有極大的風險控管與績效壓力,只要授權資金部位虧損超過5%,就會面臨第一次停權,如果連續被停權就會被調職甚至開除。另外,如果投資單一個股虧損超過15%則會被強制賣出,因此自營商交易員的操作必須非常靈活,隨時執行停損或者停利的決策。

再就避險部分來看,有別於過去權證給人的印象,是以資金部位不多的散戶爲主,現在也有不少中實戶或者大戶運用權證工具,進行套利與投資操作。知名的權證小哥表示,自營商避險大舉賣超有3個可能,第1因爲股價大跌,權證風險指標Gamma值會引動Delta值變小,代表標的每漲跌1元,權證的價格變動變小,因此需要的避險部位就會變少,發行券商就要在市場上賣出避險部位。

第2爲大戶大舉出脫認購權證,市場上流通的認購權證數量變少,自營商就必須要在市場上同步減少持有的避險部位。第3種爲大戶開始轉向放空避險,大舉購買認售權證,此時自營商就需要放空相應部位的股票來避險。但不管是哪一種理由,都代表市場上看空的大戶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