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線過敏如何防治

夏日炎炎,不少人在戶外經日曬後會出現紫外線過敏反應,紫外線過敏即醫學上常說的日光性皮炎,是指在陽光照射後局部皮膚髮生的急性炎症反應,典型的症狀是被照射的外露皮膚出現紅斑、水腫,嚴重的還有水皰、大皰和糜爛,自覺瘙癢和燒灼痛。如果日曬面積較大,少數患者還可出現發熱、頭痛、噁心、無力、全身不適等症狀。皮損一般在日曬數小時後發生,24~36小時後達高峰。

約有30%的人會對紫外線產生過敏,其中室內工作的人對紫外線的敏感性比室外工作的人高,青年敏感性比幼兒及老年人高。因此,青壯年與室內工作者應慎防發生紫外線過敏[1]。

紫外線過敏好發於暴露部位的皮膚,如面部、頸前區、頸後區、手背和前臂伸側,搔抓後可能出現抓痕、血痂、皮膚肥厚及色素沉着。日光中的紫外線按照其波長分爲長波紫外線(UVA 400-320納米)、中波紫外線(UVB 320-290納米)、短波紫外線(UVC 290~200納米)。紫外線的波長越長,照射能量就越大,穿透能力就越強,對人體造成的損害也就越嚴重。一般來說,大部分UVC會被臭氧層吸收散射,對皮膚造成損傷的主要是UVA、UVB,尤其是UVA的照射能量約爲UVB的15倍,可以穿透真皮層,長時間照射不僅可導致皮膚過敏、老化,甚至會誘發皮膚癌。

對於已發生紫外線過敏的患者來說,首先要避免繼續直接光照,到陰涼通風處休息。或者在醫生指導下外塗氧化鋅軟膏、除溼止癢洗劑、爐甘石洗劑等藥物。瘙癢症狀重時可口服鹽酸西替利嗪等抗過敏藥物,並避免搔抓。

當然,自我防護最重要,用藥只能治不能防,對抗紫外線過敏最實用、簡便的方法還是防曬。夏季一天當中10~14時的日光中紫外線照射最爲強烈,此時段儘量避免外出,如果必須外出,也要做好防護。

至於防護,經常能看到有人用普通雨傘來遮陽,這是一種誤區,普通的雨傘雖然能遮擋部分熱量,但並不能抵抗紫外線。根據《紡織品防紫外線性能的評定》規定,只有UPF(紫外線防護係數值)大於30,且UVA(長波紫外線)透過率小於5%時,才能稱爲防紫外線產品。除了UPF,遮陽傘的面料、顏色也與防紫外線的效果有關,就面料而言,一般說來,棉、絲、尼龍、粘膠等的防紫外線性能較差;而滌綸較好,且顏色越深的織物抗紫外線性能越好。但需要注意,遮陽傘抵擋紫外線的效果會減弱,尤其是淋雨或沾水後沒及時清理,UPF值會很快降低,因此遮陽傘最好也別當雨傘用[2]。

還有很多人依靠防曬衣來抵擋紫外線,多項調查顯示,市售的很多防曬衣防紫外線效果並不可靠,挑選防曬衣同樣要關注UPF值,如果UPF值小於30的話,甚至還不如普通的長衣長褲效果好。另外,衣服材質密度越大,也就是越厚越防曬;顏色越深,紫外線的防護性能越高,但這也導致防紫外線功能與透氣性很難兼顧。一般來說,正規防紫外線產品的吊牌標籤上必須有3個內容:一是執行標準爲GB/T18830-2009;二是標有UPF值30+或50+;三是提醒長期在拉伸或潮溼的情況下使用,該產品所提供的防護性能可能減少[2]。

另外。提供一些生活小建議[3]:

1防止長時間曝曬,出遊時,可用寬邊防護帽或遮陽傘遮擋。

2有季節性皮炎史的人,可適當外塗防曬劑,以保護皮膚免受各種波段紫外線和可見光的損傷。

3多食含維生素A的食物、新鮮蔬菜和水果,以維持皮膚的正常功能。對一些可誘發皮炎的光感性物質如油菜、香菜、芹菜、菠菜、萵苣、木耳、芥菜、馬齒莧、無花果、螃蟹等,應儘量少吃或不吃。儘量避免食品添加劑和防腐劑的攝入,其中含有光敏性物質。

4洗臉時儘量不用熱水、鹼性肥皂、粗糙毛巾等易刺激皮膚的物品。

參考文獻:

[1]王雁. 夏日須當心紫外線過敏[J]. 現代養生, 2014(6):9-10.

[2]秦海燕. 紫外線過敏要避免防曬誤區[J]. 快樂青春:經典閱讀(中學生必讀), 2019(7):2.

[3]廖春梅. 夏季如何避免紫外線過敏[J]. 河北農機, 2013(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