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江靜玲》英國真的生病了

英國脫歐(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還記得根據同名小說《The English Patient》的改編電影1996年上映時在兩岸三地的中文譯名嗎?這部由普立茲小說獎同名作品改編、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在臺灣譯爲《英倫情人》、港譯《別問我是誰》,中國大陸直譯爲《英國病人》。如果把這些譯名冠用到現今深陷脫歐混沌中的英國,《英國病人》再切題不過。在歐陸和英倫三島間尋求新定位的大英帝國子民現在最不想回答的問題則是「別問我是誰」。英國這次是真的生病了。

英國在60年代因爲經濟長期萎靡不振在歐洲有病夫之稱。英國前首相佘契爾夫人上臺後大幅改革,前後歷經至少20年,英國才擺脫「歐洲病夫」的稱號。工黨前首相布萊爾執政後,順應第三條道路的政治思潮打響新工黨名號,爲英國在20世紀末重建國際政經地位。但這一切,繼2016年夏天的一場脫歐公投後,都在消逝殆盡中。

過去兩年多,全球關注英國脫歐,但當脫歐變成「拖歐」,歐盟和歐洲領袖的耐性逐漸喪失,世人對英國脫歐也漸感乏味。這也怪不得他人,因爲連英國人現在也對脫歐充滿疲憊。面對今年5月底的歐洲議會選舉,復活節以來,脫歐終於可以暫時擱放一邊,讓大家可以喘口氣。

老實說,現在在英國可以不聽到脫歐、不看到脫歐,朋友家人聚會時可以不談脫歐,真的太舒暢了。但大家都知道這是逃避,就像這星期英國居然出現了一項新民意調查指出,近7成的英國受訪者認爲脫歐公投不是件好事情─英國人還真幽默,在脫歐公投已逾2年、讓英國陷入百年最大政經危機之時,還能有模有樣進行這種事後諸葛的民調,讓人再意識到英國這次真的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

英國到底怎麼了?《金融時報》專欄作家沃爾夫說他不想假裝知道答案,但這位猶太裔英國資深媒體人描述了英國病狀,包括國家認同、身分認同、經濟衰退、政治危機、憲法危機,以及領導力危機。細看之下,是不是很嚇人,因爲這些病狀都是重症。

沃爾夫並未危言聳聽。脫歐讓英國的經濟明顯陷入令人憂心的不明前景中,這對生產競爭力原已在退步中的英國無異雪上加霜;英國留歐和脫歐兩派陣營朝野勢均力敵,以致在身分認同上是英國人還是歐洲人,引發前所未見的政治分裂和危機。

在脫歐的混亂過程中,人們看到了英國這個古老議會民主國家的憲法危機。卡麥隆領導的前保守黨政府利用全民公投手段解決英國去留歐盟的憲法問題,錯誤在先,爾後未經慎密規畫訂定公投規則,設定高門檻投票結果,錯誤在後,終使英國陷入當前憲法亂局。

領導力危機是英國目前另一嚴重病狀。保守黨首相梅伊和最大在野工黨黨魁科爾賓兩人都是無可救藥的頑固分子。梅伊像是戴上了頭罩的賽馬,只看到自己的目標,全然看不到也不在乎周邊情況;科爾賓是個道地老左派,從政目的是爲反對而反對,不但在全球到處支持左派政府,並一心一意想讓英國重返前佘契爾夫人時代。朝野同時出現這樣的兩個領袖,真是英國本世紀的最大詛咒。

重病要下重藥,這重藥是什麼呢?目前尚看不到良方,一個新的政治格局或許是曙光,迄今也看不到。現今唯一可確定的是,英國21世紀初的脫歐經驗將是未來政治史上寶貴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