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最後一塊拼圖:智能線控底盤角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鄧浩 上海報道

汽車產業轉型正在由電動化上半場走向智能化下半場。底盤作爲傳統汽車三大部件之一,在電動智能時代也面臨鼎革之局,而這一次本土底盤廠商或將迎來難得的市場突破。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聯合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智能交通分會、同濟汽車創業者聯盟、上海交大科技金融學院汽車協會、AEE汽車技術平臺舉辦的“智能線控底盤(EMB)沙龍”在上海召開。

不少與會專家認爲,2026年是產業落地的關鍵節點,同時在小批量量產時如何快速降本,如何協同產業鏈進行可靠性驗證,以及相關法規的標準出臺是當前需要着力解決的難題。

EMB競逐

中汽協發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389.1萬輛和1404.7萬輛,同比分別增長4.9%和6.1%。新能源汽車市場佔有率達35.2%,其中,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超60%。

包括新勢力在內的自主品牌在電動智能化中,繞過以往被國際大廠牢牢把控的燃油車優勢,通過高性價比的產品,實現了換道超車。傳統三大部件中,發動機、變速箱在電動化浪潮中雖已無足輕重了,但底盤市場仍被海外大廠佔據半壁江山。

目前,業內人士的一致看法是,L3以上高階自動駕駛要求在制動、轉向等關鍵執行環節實現多重冗餘,以線控結構代替機械結構是必要條件。線控制動因技術難度相對較小,成爲產業快速突破的路徑之一,爲各家企業所追逐,這其中又以EMB(電子機械制動)產品爲技術收斂的最終方向,而且就EMB本身而言,國內外產商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

某線控底盤頭部公司聯合創始人表示,“EMB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對於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都可以帶來實際的好處。對有人駕駛而言,EMB可以做到零拖滯,除了腳感的體驗的優化外,還可以爲整車帶來一些續航優勢;對無人駕駛來說,EMB本身軸控比較靈活,一些老功能可以做得更好,比如能量回收協調,可以按照理想的制動力分配曲線進行分配。”

不過,對於主機廠而言,某種新技術帶來的成本與效益的平衡,纔是選擇的關鍵。

“從消費者感知而言,響應時間從150毫秒提升至100毫秒,實際上吸引力可能不是很大。現在主機廠考慮更多的還是在成本,從長遠來看,EMB相比傳統液壓方案少了不少零件,是有潛力降低成本的,關鍵是如何做成大單品,像拼多多一樣,以規模優勢大幅度降本。”某自主品牌研發總院整車運動中心總工程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總工程師認爲站在主機廠的角度,軟硬解耦可能是更深一層的考量。EMB對主機廠可能會帶來設計上的變革,因爲非線控的架構造成上下車體不能分離,產品開發速度受限,而到了EMB階段,車型開發可以非常快,這對飛速發展的汽車市場而言是巨大的優勢。

某傳統主機廠研發總院高能研發總監兼PTO也認爲,分佈式加上EMB的輪轂電機是未來的方向,智能化的支撐是主機廠的主要動力。

“安全性上,有很大的提升,目前制動距離有6%~8%的縮短。操控性上,某種程度上EMB是分佈式制動,它不是在ESC達到極限情況下才進行觸發,而是在更寬裕的輪胎與地面相互作用的範圍內進行作用,更充分挖掘底盤性能,這對於無人駕駛是非常關鍵的。在維護上,EMB相較於之前的全溼系統,長遠來看會簡化很多。”

量產的“難”與“破”

法規是EMB產品上車的第一道關口。

雖然法規沒有明確禁止EMB上車,但作爲功能安全的重要一環,產業仍需等待法規標準細則的落地。

某自主品牌底盤部部長表示,“大家的預期基本都是最晚2026年年初,具備初步上車的條件。目前還需要等法規的標準,乘用車底盤的團體法規現在是上報了,但討論還需要一段時間。”

技術上,除了高溫衰退這個核心難題外,產業界目前還面臨不少挑戰。

某海外tier 1電子卡鉗研發經理表示,“EMB繞不開力傳感器的問題,不光是成本高,而且不夠穩定,在尺寸上也會對卡鉗造成約束。因此我們在考慮是不是通過可靠算法來估算夾緊力,或者控制Loop(循環)不再依賴力傳感器,而是通過上層的VMC(車輛運動控制系統)進行協同。”

前述線控底盤頭部公司聯合創始人也認爲,“對於力傳感器的使用問題是一個難點。我們對它也是有愛有恨,從國內供應鏈成熟度來看,會有不太魯棒的現象存在,但不去用它,又會有精度不足造成駕乘體驗不太好。我們希望可以通過算法把它完全取消掉,不過現在的算法成熟度、驗證的數據量、功能安全角度來看,又很不容易,因此這是目前遇到的比較大的困難。”

此外,如何順利實現產業化,降低成本也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該聯合創始人坦言,“從tier 1角度來說,目前產業鏈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以前做One-BUX或Two-BUX時,有很多組件就是在原來的EPS系統裡的,而EMB涉及到更高精度的行星齒輪或滾珠絲槓,國內目前的供應鏈還沒有變現出非常強的know how,因此在EMB前期小批量量產的時候如何降本是一個難點。”

某線控底盤初創公司董事長也直言,“現在EMB成本主要集中在電機和減速機構,因爲現在主要是做樣機,成本還是比較高的,我們和整車廠的合作車型裡,真正通過底盤域控實現制動、轉向和懸架,應該在今年年底會量產,因此EMB的軟件可以通過集成來降本。”

只是對於EMB目前量產遇到的卡點與問題,並非單一廠商所能獨立破局,而需要政策引領與鏈主主導。

前述總工程師就認爲,“政府此前通過電動車的產業政策把汽車的三大件——發動機、變速箱解決了,現在還剩下底盤。而底盤領域,任何一個企業或聯盟都很難解決產業裡的系統問題,可能還是得靠政府去在頂層設計進行協調。”

前述傳統主機廠研發總監兼PTO也坦言,在產業化方面,還是希望有一家主機廠主動擔當領頭羊的角色,先行上車量產驗證,加速同業公司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