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科普:以科學知識來解決問題 內核應是協作與分享

人民網北京6月7日電 (楊曦)“爲科學點贊同,爲科學家點贊同,爲科學精神點贊同。”6月5日,在由知乎、科普中國聯合主辦的“向科學要答案活動上,多位國內知名院士專家、科學屆學者、知乎科學領域答主和200餘名科學愛好者一起分享了他們在物理學生物學材料科學、天文學方面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中國科學院院士、材料科學家曹春曉表示,在全球產業鏈面臨嚴重挑戰國內外經濟發展走向不確定性日益增多的形勢下,加強自立自主的科技創新,尤其是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創新,以確保我國創新鏈和產業鏈的正常運轉,是積極而穩定地發展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必然之舉。

“當我們論及未來的時候,首先就會想到科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葉盛是一名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科研人員,同時也是一名科幻作者。他認爲,科學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能夠預測未來。而未來的答案就在每一位科研人員的辛勤付出、不懈努力之中。

在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陳徵看來,科普的內核協作和分享,科學家不應該只在象牙塔裡,科學工作者義務大衆提供答案。“需要提醒的是,別人提供的答案可以幫助我們降低認知和實現目標成本,它可作爲非常好的參考,但千萬不能把它當成教條。”陳徵說。

劉茜北京天文館研究員,她同時是知乎上廣受贊同的天文學話題答主。從“爲什麼星星看起來有大有小”到白矮星的“錢德拉塞卡極限”,她的科普由淺入深,有科學工作者的嚴謹,也有有趣、生動的科普表達。在活動上,她從專業視角分享了“祝融號”火星車登陸火星的過程,帶來了一份來自星辰大海的答案。

互聯網時代人們提出的“爲什麼”越來越多,種類也越來越細分、豐富。在知乎創始人兼CEO周源看來,科學是一切新知識的源頭活水,既是提問的方式,激發我們的好奇心;又是答案的源泉,爲我們帶來獲得感。專題活動能夠使用戶開闊眼界、得到幫助和產生共鳴,能把優質的科學內容傳遞給更多用戶,同時爲創作者提供更大的成長空間,讓科學精神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