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選/成之約:勞動政策 缺乏前瞻規畫

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圖/成之約提供

勞保年金改革是最迫切議題,但三組總統候選人都冷處理,只提持續撥補、政府負最終給付責任;這只是避免勞保財務繼續惡化的其中一項對策,要不要繳多、少領、延後退?年金給付計算是不是終身?目前候選人不太可能碰,畢竟動輒得咎,但未來上任,會是不可迴避的重中之重。

臺灣現階段與未來勞動市場面臨幾個關鍵因素。第一是人口結構轉變的衝擊,少子化、勞動力高齡化、人口數量減少不可逆轉;第二是數位化發展的衝擊,兩者間相互關聯。面對勞動力不足,引進外籍勞工只是短中期作法,應透過自動化、智慧化技術與機器設備作爲中長期規畫。

臺灣以中小企業居多,投資自動化、智慧化設備緩步,政府對中小企業的協助需要加快速度,這雖然不盡然是勞動政策,但人口結構改變速度遠比自動化發展來得快,不趕快協助、鼓勵企業投資提升,自動化腳步就會落在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之後。

第三個關鍵因素是氣候變遷產生的衝擊。世界各國都制定淨零碳排目標,追求淨零過程,行業規模縮減,除了勞工面對轉業、再就業壓力,當能源價格提高,勞工薪資卻無法成長,很多勞工應付通膨也會影響生計。再來,臺灣是出口導向國家,當供應鏈重組,企業發展也會轉型,勞工就業技能也連帶轉變。

現階段跟未來,四個關鍵因素將對產業及勞動市場發展、勞工就業有很大影響,目前總統候選人提出的勞動政策不夠有前瞻性,因應AI數位發展、氣候變遷下的公正轉型、人才培育戰略、就業權益保障都沒有完整規畫,但這些挑戰已經來臨,若不處理,也規避了應承擔的歷史使命。(口述/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整理/記者葉冠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