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 | 中關村網金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商業銀行碳賬戶

董希淼,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

綠色,是當代中國發展最鮮明的底色。2020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我國兩個階段碳減排奮鬥目標,即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戰略目標一方面彰顯了中國作爲世界大國積極應對氣候和環境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全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堅定決心;另一方面更是對中國貫徹落實綠色低碳發展模式、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提出的新的戰略要求。隨着“雙碳”戰略目標的不斷推進,綠色發展逐漸成爲實現我國經濟社會長久發展的重要議題。“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金融作爲現代經濟的核心,應主動肩負起踐行“雙碳”戰略目標、促進綠色發展的責任和擔當。這意味着商業銀行綠色金融發展迎來新的機遇,也面臨新的挑戰。

氣候變化問題關係人類共同命運,我國將用全球歷史上最短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任重而道遠,迫切需要金融加大支持和服務力度。作爲我國金融業主體,商業銀行支持“雙碳”戰略目標不僅應加大對節能減排行業和企業的信貸投放,在終端消費市場也有着廣闊的服務空間。一段時間以來,我國部分商業銀行悄然試水,探索推出個人及企業碳賬戶。碳賬戶的主要功能是記錄行爲主體依據國家碳排放計量標準,將生產或生活中的碳排放進行量化的結果。碳賬戶將用戶日常碳減排行爲進行量化,嘗試與金融服務掛鉤,有助於增強全民綠色消費意識,豐富金融服務場景,助力如期實現“雙碳”戰略目標。下一步,應逐步完善個人及企業碳賬戶制度安排,鼓勵商業銀行積極創新和豐富支持碳減排的產品和服務。

一、碳普惠制與碳賬戶的理論基礎

從理論研究的視角來看,有效推動社會經濟綠色可持續發展、達到碳減排目的的機制安排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碳匯市場、碳稅機制和碳普惠制。現階段,人們的生活和消費習慣逐漸成爲影響我國碳排放量及資源消耗的決定性因素。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發佈的《2020年排放差距報告》顯示,如果採用基於消費的溫室氣體排放覈算法計算,全球約三分之二的碳排放都與家庭排放有關。

因此,自2015年“碳普惠”概念提出以來,作爲一種新型減排機制,碳普惠制的探索實踐逐步興起,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陸續展開關於碳普惠制的實踐探索,學術界對碳普惠制的理論研究也逐步豐富。碳普惠制是爲個人、家庭和小微企業的節能減碳行爲賦予價值而建立的激勵機制,以鼓勵個人及企業自願踐行低碳,對資源佔用少或爲創建低碳社會做出貢獻的個人、家庭和企業予以激勵,利用市場配置作用達到公衆積極參與節能減排的目的。其核心邏輯在於從消費端出發實施碳排放管控,再到生產端,最終實現整個社會的碳中和。這種針對個人和家庭低碳生活和綠色消費的自願減排制度設計,是碳普惠制的重要實現方式,最典型的代表便是設立個人碳賬戶。

Burgess等人(2022)研究發現,家庭排放高於平均水平的二氧化碳主要是源於生活方式,與收入無關,這意味着以消費端爲切入口控制個人、家庭和企業的能源消耗量是現階段國內外學者公認的最有效方式。國外學術界對碳交易的研究較早。Fleming(1997)首先提出了個人碳交易的概念,並認爲進行個人碳交易是減少家庭層面碳排放的新方式。Betz等人(2006)主張政府免費或低價出售碳配額,在個人購買汽油等能耗產品時同時扣減,由個人自主交易。Fawcett(2007)主張個人碳排放權應該免費,隨着國家碳預算的減少,配額也將隨之減少。

目前,國內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對碳賬戶的應用尚處在試點階段,我國學術界對碳交易及碳普惠制運行機制等方面的研究較少,在碳賬戶的建立和應用上缺少完善系統的體系和辦法。因此,碳賬戶作爲碳減排的有效手段和碳普惠制的關鍵載體,大力開展對其運營模式的研究至關重要。吳嘉瑩等人(2019)研究發現,部分互聯網平臺通過“螞蟻森林”等產品,正構建一個全國統一的碳賬戶體系,爲我國碳賬戶的可持續發展之路提供新的拓展思路。劉琦鈾等人(2022)以個人碳交易理論爲出發點,研究“互聯網+”綠色生態視域下的個人碳交易模式及其實施路徑,爲我國個人碳交易市場的推動落實奠定了理論基礎。此外,呂靖燁、範欣雅(2022)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建設和落實綠色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具有關鍵的引導與支持作用,在此基礎上各方需協作並行,推動我國個人碳賬戶的建設。

二、推行個人和企業碳賬戶的重要意義

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各國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都肩負起實現社會經濟綠色健康發展的重任,企業及個人也在社會環境長期變化中不斷變革。簡單來說,商業銀行推出個人及企業碳賬戶,具有三個方面的積極意義。

(1)有助於提高全民綠色消費意識。“雙碳”戰略目標的提出旨在引導各國重視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我國作爲人口大國,應積極發揮碳減排工作中積少成多的力量。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推出的碳賬戶作爲工具,將用戶生活、生產場景中的碳減排行爲換算爲銀行專門賬戶中的積分,積分累積到一定數量可用於換取相應權益,引導用戶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消費理念,增強全社會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的意識,最終通過改變客戶消費習慣影響市場上的生產者行爲,實現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全面碳中和。

(2)有助於銀行及企業綠色低碳發展。“雙碳”戰略目標的提出改變了企業碳排放義務與權利,也影響到企業資源價值和資產價值。世界各國企業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受到了來自政策、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針對企業的碳賬戶加深了這種影響,進而促進企業轉變發展模式、提升綠色業務佔比。碳賬戶作爲載體,在引導用戶的同時將對銀行形成無形約束,進而促進銀行優化產品和服務,在業務發展中逐步降低碳排放,使各類經營管理行爲更綠色低碳。

(3)有助於拓展金融服務場景。碳賬戶作爲入口,與相應的金融服務權益掛鉤,用戶利用碳積分可兌換相應禮品及金融服務權益,這可以激勵用戶歸集相應的金融業務和行爲數據,使得商業銀行更加全面地瞭解用戶生活、消費、出行等各方面的習慣和行爲。一方面,開拓用戶營銷服務的新場景,進而促進商業銀行吸引更多新的客戶,活躍存量客戶;另一方面,掌握用戶與碳減排相關行爲數據將使商業銀行更好地瞭解客戶,利用這些碳信息得出精準用戶畫像,爲消費者提供更爲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及服務。

總之,作爲一種金融服務創新,商業銀行推出個人及企業碳賬戶,將金融服務與用戶行爲在“雙碳”戰略目標下進行鏈接,既有助於在全社會宣導綠色低碳理念,也有助於商業銀行進一步豐富自身金融服務場景,拓展新興領域金融業務,增加現有用戶黏性並獲得新的用戶。

三、國內外關於碳賬戶的具體實踐

在“雙碳”戰略目標的引領下,圍繞企業及個人碳賬戶的金融創新不斷涌現。研究分析國內外關於個人及企業碳賬戶的實踐經驗,學習借鑑國內外在金融領域的創新應用,有助於充分發揮碳賬戶在加速綠色金融發展、實現“雙碳”戰略目標等方面的作用。

目前,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正在試行建立碳賬戶,依靠碳積分制度量化個人及企業的碳減排行爲,鼓勵消費者加入綠色低碳生活行列。2010年,澳大利亞政府推出個人碳交易計劃,爲每位“碳信用卡”使用者配備一定碳額度,在購買汽油等能源時進行相應抵扣。同年,日本開始逐步落實“環保積分”制度,用戶在購買環保家電或使用低碳出行方式時可以獲得一定積分。隨後,美國上線Joro APP,以問卷調查形式記錄企業及個人在日常經營和生活中的碳排放量。2011年,韓國光州銀行向公衆家庭發放“碳銀行卡”,用於記錄客戶在過去半年時間內的水、電、天然氣等的使用情況,若使用量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則給予相應積分獎勵,持卡人在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購買經過認證的綠色產品時也能獲得相應的碳積分。

從目前國內銀行業的實踐看,與碳賬戶有關的產品和服務大致有兩類,一類是個人碳賬戶,一類是企業碳賬戶。2018年,浙江省衢州市在全國首創銀行個人碳賬戶,通過挖掘銀行賬戶系統蘊含的綠色支付、綠色出行、綠色生活等大數據,從節約紙張、交通碳排、用水用電等維度折算個人綠色行爲節省的碳排放量。2021年,衢州全市域推進碳賬戶體系建設,建設了覆蓋碳源碳匯、六大領域、三類主體的碳賬戶。衢州衢江農商銀行拓展碳積分的價值應用,量身定製“點碳成金貸”,並根據客戶碳積分水平劃分客戶等級,提供差異化的金融產品及服務。上海首部綠色金融法規《上海市浦東新區綠色金融發展若干規定》明確提出探索建立個人和企業碳賬戶。

2022年以來,我國多家商業銀行加快個人碳賬戶探索。2022年1月,山東日照銀行推出了個人碳賬戶,客戶可以通過個人綠色出行、綠色生活、綠色信貸等行爲積累碳積分兌換綠色金融權益。隨後,中國建設銀行在手機銀行裡設立“碳賬本”板塊,其“基於‘碳賬本’的個人金融服務”項目擬被納入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的創新應用。2022年4月,“中信碳賬戶”上線,依託中信銀行信用卡“動卡空間”APP,通過用戶授權自動採集個人在不同生活場景下的低碳行爲數據,累計個人碳減排量,打造個人“綠色生活名片”。企業碳賬戶方面,浦發銀行在2021年11月推出適用於企業的碳賬戶體系,碳積分來源於企業在該行綠色金融業務所對應的二氧化碳減排量,企業在該行辦理的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等業務可形成對應的碳積分。2022年6月,北京銀行發佈“京碳寶”企業碳賬戶,制定全產品綠色生命週期權益計劃,探索“綠色投融資+數字人民幣支付”組合服務方案。總體來看,無論是個人碳賬戶還是企業碳賬戶,沒有都與相應的金融服務掛鉤,在額度、利率、期限、流程等方面享有一定優惠。

我國許多商業銀行雖然尚未設立個人及企業碳賬戶,沒有建立完善的“碳積分”制度,但部分銀行從提倡綠色低碳生活的理念出發,以支持綠色消費爲切入點,抓住零售業務廣闊的市場空間,推出以“綠色”爲主題的金融產品,如興業銀行推出的“低碳信用卡”,中國光大銀行推出的“綠色零碳信用卡”,中國農業銀行推出的“金穗環保卡”,廣發銀行推出的“新能源車主卡”等。還有一些銀行鍼對企業客戶,推出碳排放配額質押貸款、核證自願減排量質押貸款,以及綠色債務融資工具、碳中和債、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等,服務相關行業和企業從高碳向低碳轉型。

四、我國碳賬戶發展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相比國外碳普惠機制的具體實踐,我國碳市場建設起步較晚,目前,碳體系構建尚未完成,商業銀行碳賬戶發展仍處於探索階段。從實現碳賬戶可持續發展目標來看,我國商業銀行碳賬戶在制度安排、積分覈算、信息採集和市場推廣等方面的實踐還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碳賬戶如何開立,尚無相應的制度辦法可以依照。建立一套完善的碳賬戶運營體系和可行的制度辦法,需要國家戰略指引和相關部門鼎力支持。現階段我國各互聯網平臺和商業銀行碳賬戶發展水平良莠不齊,缺乏統一的法律法規和行業準則規範其運營流程。在這種情況下,可能由於碳賬戶開立和碳積分兌付標準不一致而引發信任糾紛,也可能因爲標準不一而導致用戶逆向選擇,對於拓展碳賬戶應用範圍、推動碳賬戶用戶增長較爲不利。同時,由於缺乏嚴格的法律約束,碳賬戶在運營過程中很可能出現大量個人信息流失、企業經營數據泄露等問題,威脅用戶的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

二是碳減排行爲如何計量並轉換爲碳賬戶積分,缺乏具體標準。統一合理的碳積分覈算和兌付標準,是保障碳賬戶公信力的重要基礎。從現階段我國各商業銀行碳賬戶的實踐來看,同樣的綠色低碳行爲在不同平臺上對應不同的碳積分,這將導致碳評價體系缺乏專業性與可比性,用戶對碳賬戶的信任度和使用熱情可能降低。同時,不一致的評價標準將帶來惡性競爭,各商業銀行爲了擴大用戶羣體將制定不同的積分轉換和權益兌換規則,導致碳市場失衡。此外,在綠色金融管理方面,不同地區對同一企業或項目的綠色屬性認定標準存在差異,這將制約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服務、支持綠色產業發展進程。

三是碳減排數據採集困難,來源不夠全面。碳賬戶的運營,需要收集記錄用戶在企業經營和日常生活中的碳減排行爲並量化爲一定碳積分。但在實踐過程中,這些減排行爲發生的場景較爲分散,平臺面臨着數據歸集處理和隱私保護兩方面難題。在數據統計方面,如果沒有實現平臺間的信息共享,就難以有效降低數據採集成本,完善數據統計範疇。從企業端來看,碳信息共享是金融部門有效識別綠色低碳項目和企業以及開展環境效益覈算的重要前提;從零售端來看,分散在不同平臺的碳積分難以實現互通、權益無法互享,爲個人碳賬戶的推廣增加難度。在隱私保護方面,碳排放數據採集與信息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衝突,如何在隱私保護與數據應用之間找到平衡是未來我國碳賬戶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是碳賬戶僅在小範圍內試點,尚未被社會公衆所瞭解和接受。現階段,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陸續推出綠色金融產品、開展綠色金融服務,但低碳減排項目常常跟隨政策導向,不具備高回報率。對企業客戶而言,轉換綠色發展模式往往伴隨新產品開發、業務推廣等高昂成本,而碳平臺相關優惠尚不足以補貼這些額外的成本增加,由於受到碳積分使用場景的限制,很難吸引企業客羣。對個人客戶而言,居民對商業銀行個人碳賬戶認識度不高,社會層面的普及率較低,同時各平臺積分兌換政策力度不大,激勵作用達不到預期效果。總之,目前無論是個人碳賬戶還是企業碳賬戶,都面臨“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

未來,我國在加快邁向“雙碳”戰略目標的背景下,應進一步採取措施,完善與個人和企業碳賬戶相關的制度安排,鼓勵商業銀行與社會公衆更多參與到碳減排行動中來,加快構建面向全社會的碳普惠體系。

五、發展商業銀行碳賬戶的政策建議

近年來,商業銀行不斷圍繞個人和企業碳賬戶開展綠色金融創新,開始發揮碳賬戶在碳普惠工作中的正向效能。針對現階段我國碳普惠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建議金融管理部門、商業銀行和社會各界從四個方面進行努力,讓碳賬戶行穩致遠,激發碳賬戶在金融場景、金融產品創新中的作用與價值,更好地助力“雙碳”戰略目標實現。

第一,完善制度建設,加大對碳普惠制發展的支持力度。碳賬戶承載着大量的數據信息,完善的法律法規和制度能夠標準化碳交易的規則和流程,保障碳賬戶平臺長期合規運營。因此,國家層面應儘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整合各碳賬戶平臺,明確個人及企業參與碳積分的權利與義務,適時制定銀行個人和企業碳賬戶相關的制度,明確碳賬戶運營機構的市場準入標準和運營規則,嘗試推出銀行碳賬戶全國團體標準,爲銀行業發展碳賬戶提供支持和參考。與此同時,我國應在政策導向上繼續加大對綠色金融企業及項目的支持力度,鼓勵資金向綠色低碳領域傾斜,增加商業銀行綠色金融業務考覈比重,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貼息等方式,充分發揮我國財政資金引導綠色金融產品創新的作用。

第二,統一積分規則,支持和保障碳賬戶可持續發展。碳賬戶積分規則的標準化意味着碳賬戶平臺的專業性、科學性、合理性,是其拓展用戶使用量、增加用戶黏性的前提條件。我國金融管理部門應適時研究分析國內外現有的個人及企業碳減排量折算方法,探索出一套理論紮實、行之有效的折算標準。充分發揮金融科技的力量,尤其要充分發揮大數據、雲計算等的作用,實現碳減排成果的科學計量、碳積分數據同業可比,減少各平臺間的惡性競爭,維持碳金融市場的平衡穩健發展。此外,在企業、項目、個人行爲的綠色屬性認定上,我國應加快建立統一的標準,大力支持並推進商業銀行綠色金融試點工作,在制度缺失領域先行探索綠色低碳相關規範,爲制定國家標準提供實踐經驗。

第三,優化數據採集,拓展場景應用,實現碳數據安全共享。在數據採集方面,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應充分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手段挖掘數據價值,同時加大對個人消費、企業經營等行爲數據的保護,不斷提升數據安全管理能力,切實保障用戶信息安全。此外,爲擴大碳賬戶數據統計範圍,全面涵蓋綠色低碳場景及行爲,建議由政府部門牽頭建立碳賬戶數據互通機制,實現數據互補、場景整合。在數據應用方面,商業銀行應充分挖掘並豐富個人碳賬戶的相關應用,將用戶衣食住行用等多種場景納入進來,豐富碳賬戶在零售金融端的切入口,並擴大碳積分的使用範圍,匹配儘量多樣的金融服務權益,讓碳賬戶既叫好又叫座,真正實現社會公衆自主選擇、碳賬戶激勵下的綠色低碳生活的美好願景。在數據共享方面,政府部門應加快建立碳數據共享機制,儘快形成有序的數據共享與流轉體系。同時明確數據使用過程中的權限邊界,在法律框架下實現數據價值性與隱私性的平衡。

第四,加大宣傳力度,激勵公衆踐行綠色生活理念。我國碳賬戶實踐正處在初期發展階段,碳賬戶平臺的建立和運營成本較高,如果只依靠財政補貼,難以支撐長期高昂的運營成本,且會給國家財政帶來一定壓力。因此各平臺應充分藉助市場化手段獲得長期穩定的現金流,引導社會資源向綠色低碳領域轉移。針對現階段部分企業綠色轉型門檻較高且難以較快實現,商業銀行應積極探索企業碳賬戶,藉助碳賬戶相關數據,更好地爲企業綠色轉型提供資金支持。同時,各級政府要加強與商業銀行合作,發揮銀行企業碳賬戶的積極作用,加快碳普惠機制和體系建設。金融管理部門和金融機構、社會各界應加大宣傳推廣力度,持續地向全社會普及碳賬戶的作用和權益,吸引和鼓勵更多公衆參與,形成規模效應和口碑效應,最終達到通過激勵個人及企業碳減排行爲助力“雙碳”戰略目標實現的目的。

從長遠看,我國可以探索推出個人碳配額,爲每個公民分配一定的碳排放權,存儲在個人碳賬戶中,作爲個人的碳排放配額。個人在購買汽油等能源時將扣除碳配額,未使用的碳配額可利用碳賬戶進行自由交易,從而實現強制性減排市場、自願性減排市場和碳普惠交易市場的有機統一。

《數字金融——塑造中國金融新格局》現已在京東、噹噹等平臺出售,廣大讀者可點擊上方鏈接進行購買!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介紹數字金融的權威著作,旨在探討數字金融在塑造中國金融新格局方面的作用和意義。書中闡述了數字經濟時代金融科技面臨的機遇,供應鏈金融、綠色金融等領域新的發展趨勢,金融機構的數智化轉型,數字金融實現的路徑和技術手段,平臺經濟的創新與數字金融的監管和治理等。

-2023“光大杯”中關村番鈦客金融科技國際創新大賽-

火熱報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