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丨張景安:孵化器要爲中國創新產業化作貢獻

全文約1281字

閱讀時長:3分鐘

整理/編輯 | 韻網君

△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長、科技部原黨組成員張景安院士

“上一百年是硅的時代,下一百年是碳的時代,新材料是未來創業的重要方向。”

5月21日,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長、科技部原黨組成員張景安院士在第二期創孵沙龍—新材料產業發展專場分享時表示。

張景安回顧,從宏觀上來說,可以看到中國的技術發展在過去幾十年,凡是美國等西方國家放開的,我們都能去引進,導致這方面的技術幾十年都依賴國外,現在能看到凡是被“卡脖子”的技術,都在之前“可以引進”之列。反過來,之前國外卡得死的技術,我們通過長時間的鑽研,都取得了技術突破。

在某種程度上說,現在中國的高技術,凡是短平快的都上去了,凡是難弄的,與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沒有多少縮小。還是要長短結合,要有一個環境,讓一部分天才、有興趣的人搞長期的研究開發,這很重要。近些年互聯網火了,都去賺快錢了,越來越少的人搞長期的研究。美國也有類似的情況,也有人擔憂,大家都搞短平快,將來諾貝爾獎多數要出在第三世界國家。

科學家人才可以培養,天才需要發現。天才都有棱角,不會拍馬屁,單位領導不喜歡。這些天才要有特別寬鬆的環境,高度信任,還要有精準服務、特殊通道才行。未來卡脖子技術沒那麼簡單,中國也不可能所有技術都搞好,要把能搞好的技術搞好,其他的讓其他國家去做,國與國之間互補,不能什麼都自己幹,什麼都自己做好。

△張景安院士做專場分享

未來要堅定不移的搞一些材料孵化器,聚集一批適合搞材料的人。美國哈佛大學的教科書中提到,科學家的技術要給企業家去做。中國科學院、大學裡面有好多好技術,科學家要自己弄,結果商業模式一塌糊塗。要有一批人當職業經理人,迅速把它做大,像埃米空間這樣的孵化器,派職業經理人跟科學家一起創業,就是好模式。高技術企業,技術佔30%,管理營銷等等佔70%,很多人覺得技術都是自己的,要100%的自己搞,這不行。只是有技術,企業不值那麼多錢。華爲之所以能起來,是他們認爲技術不能高於一切,市場高於一切。孵化器要有一些職業經理人、企業家,發現新技術後,用新的模式,做大做強。同時,孵化器和風險投資要一起做。

△第二期創孵沙龍——新材料產業發展活動合影

一個人或者一個企業能走多遠,要看和誰在一起。凡是走長的都是一批人比較好,所以搞企業一定要挑好人。高技術企業總體來說,如果只有技術,總是找不到商業模式,都給耽誤了。一定要建好團隊。研究所、大學,決定研究能力的的是大師,研究所有大師就行了,沒有大師怎麼折騰都不行,所以要找一個最牛的大師把握方向。再一個就是要時時創新,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能夠存活下來的不是最聰明的人,而是學得快、跟得上、變得快的人。轉型升級、團隊精神、應變能力、先進文化都是孵化器的關鍵,希望孵化器能夠爲未來走出一條中國創新產業化之路做出貢獻。

據悉,創孵沙龍旨在提升北京和全國科技企業孵化器的能力與績效,由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研究會、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中國技術創業協會、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中關村管委會指導,北京創業孵育協會、北京市科技金融促進會、北京高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創頭條、韻網承辦,埃米空間協辦。

文章作者丨創頭條 陳卓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