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支持貨貿協議 提升MIT產品競爭力

臺灣經濟對外貿易依存度高,出口佔GDP比重超過七成;其中,對中國大陸香港的出口金額更佔總出口額約四成。面對目前中國大陸在全球市場已簽署12個貿易協定、涉及20個國家或地區,另還有9個洽籤中的自由貿易協定,涉及23個國家,前述這些自由貿易協定嘉惠產業當然包含了臺灣諸多產業的海外競爭廠商,因此MIT產品無論是輸往中國大陸市場、或輸往中國大陸再製後轉銷往全球各地,其競爭力皆遠遜於有與中國大陸簽署貨品協議經濟體,因此個人企盼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能儘速通過施行,提升MIT產品之國際競爭力。

大家可能一直以爲「海峽兩岸貨品貿易協議」遲未通過,損失最大的是科技製造業者,但其實這些大型高科技製造業者早已各憑本事,陸續西進中國大陸市場,也在內地市場經營有年;但以往根留臺灣的中小型傳產業者卻是近幾年才正要開始拓展內地商機

2013年底,全臺共有133萬家中小企業,佔全臺企業家數的97.64%,當中不乏全球市場中的隱形冠軍,這些隱形冠軍皆是臺灣之光。貨貿協議若能通過,對於中小型傳產業者將商品外銷到中國大陸市場將可產生極大幫助,也可透過兩岸協商,有效降低臺商西進時所可能遭遇的各項非關稅障礙,臺商產品於當地市場的價格競爭力。

此外,依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所公佈的「2014中小企業白皮書資料顯示,2013年臺灣中小企業家數、就業與受僱人數均較前一年度增長,但整體銷售值卻因出口值的衰退而略有遞減,其中又以製造業的出口衰退最多,前述中國大陸對外簽署的12個貿易協定和9個洽籤中的協定正日漸威脅臺商貨品外銷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因此實需籲請政府儘速通過貨品貿易協定,讓臺商可以在中國大陸市場有與他國競爭者相同的競爭條件,優秀的產品也纔能有活路

臺灣社會沒有反省機制,對未來也往往缺乏遠見規劃民衆若坐在大樹下乘涼,也通常不會去思考今天的大樹,30年前是如何形成造就的?遑論擔心30年後這棵樹是否能保存下來,繼續庇廕後人?或是否須植栽更多的樹苗以造福鄉民

1980年代,臺灣科技之父李國鼎先生擘畫一系列基礎科學、科技產業發展措施,奠定了臺灣的高科技製造業今天的全球競爭力,而今臺灣能有這麼多聞名全球的高科技廠商;但面對臺灣出口金額約佔四成的中國大陸市場,產業界需要政府出面,與對岸能簽署更有競爭力、對業者更有保障的雙邊、甚至是多邊貨品貿易協議,這更影響了爾後半個世紀臺灣經濟的成長力道

個人期許,政府能積極對外簽署各項貿易協議,協助產業增強國際競爭力,俾能在30年後能有更多全球市場佔有率第一名的MIT產品在海外市場站穩地位,企業也更有預算與資訊服務產業強化IT架構,並藉由最新的IT科技爲全球客戶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產品及服務。此外,政府也將藉由稅收增加而有能力強化全民福祉,讓全臺2,300萬的民衆民殷國富。

如果現在都不做,或做得比競爭對手慢上許多,相信不需要等30年,很多產業只需數年,原有的國際競爭力便已流失不復在了,實當引以爲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