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ESG將進入深水區

永續純度要檢驗

爲此以歐盟爲首的許多國家開始研議推動「永續分類標準(Taxonomy)」明確訂出永續活動的判定標準與純度的計算方式,據以算出每家企業或是基金的永續純度。此外歐盟也要求銀行必須計算及揭露其「綠色資產比例(green asset ratio)」,以就是說銀行必須計算其放款到底有多少比例被用於符合永續分類標準的活動,以及其投資對象到底有多少比例符合永續分類標準。

在此基礎後,唯有資金用於投資符合永續分類標準的活動,才能稱爲綠色債券。永續基金也必須投資永續純度達一度程度以上的公司股票,纔算名實相符。目前用形容詞包裝的各種永續或ESG基金,將面臨嚴厲考驗。同時目前百家爭鳴的各種民間ESG評鑑或指數,對同一家企業做出南轅北轍的評分,讓民衆無所適從的窘境,也將會有所緩和。

資產的風險權重要重估

去年國際清算銀行發表「綠天鵝報告」,認爲氣候風險傳導到金融風險的途徑越來越清晰,威脅也越來越大。由於下一場系統性全球金融危機可能因氣候風險產生,因此全球的金融主管機關有義務採取必要措施防止此危機發生。因此歐盟央行(ECB)與銀行局(EBA)要求大型金融機構在明(2022)年6月,必須針對實體風險與轉型風險等ESG風險進行揭露。並且銀行局也將在2023年提出,對高氣候風險資產要求較高的資本適足率的規劃報告。也就是說,未來銀行放貸給高碳排或高耗能的企業,必須以較高的風險權重計算。在歐盟之外,也開始出現「巴賽爾資本協定」必須將此議題納入規範的聲音,也就是說臺灣也必須對此議題預爲因應。

換句話說,必須以宏觀審慎措施,來處理氣候風險的轉型風險。因爲一旦政府開始碳定價或是提高碳排標準,這些以高碳排設備機具爲抵押品的價值馬上崩跌,銀行的違約損失率將大增。另外由於極端氣候的頻率與強度造成企業資產受損,生產中斷,或是保險費率不斷上升,都會侵蝕企業獲利,進而影響企業信評。對銀行來說,這意味着違約機率的升高,以及預期損失的增加。

國際財報準則也須面對氣候風險

在此趨勢下,「國際財務報導準則(IFRS)」在2020年11月公佈一份「氣候對財報的影響」補充建議文件指出,由於越來越頻繁,以及規模越來越大的極端氣候事件,因此必須調整其預期信用損失(ECL)。並且國際要求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聲浪越來越大,政府勢必加速限制一些高排碳或能源效率較差的機器設備運轉,屆時這些抵押品的價值將大幅崩跌,違約損失率(LGD)將升高。雖然這份補充文件目前是建議性質,但隨着相關配套越來越周延,相信今後很快會變成強制要求。

當前ESG的商品或活動,必須從量的增加,轉型爲質的提升,因爲不管是消費者或是政府主管機關會開始關心檢驗ESG的永續純度。ESG不僅是櫥窗裡的樣板,更需內化到企業的核心治理。而金管會推動的綠色金融2.0正宣示着ESG將進入深水區,不管是永續分類標準,企業TCFD揭露的要求,還是金融氣候壓力測試,樣樣都是大工程,也是國際上推動ESG的主要課題。這幾項工作的成敗,或許將影響人類文明的進程,這也是在規劃或實踐ESG相關政策或活動時應有的體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