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傳真-從foodpanda出售 看外送平臺大戰的意義

餐飲外送平臺近年來蓬勃發展,成爲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圖/本報資料照片

foodpanda出售臺灣業務給Uber Eats之事件凸顯外送平臺的挑戰及發展潛力,可謂兵家必爭。餐飲外送平臺近年來蓬勃發展,成爲許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這樣的產業,在獲利上,卻難以跟電商平臺相比,全球許多外賣平臺都是虧損經營,主要原因如下。

■外送平臺不可或缺,獲利卻難跟電商平臺比

第一,外送服務難以複製與擴大:外送平臺每次的服務都難以標準化,不能儲存與複製,有明顯的尖峰與離峰時段。在餐廳產能與外送司機數量的限制之下,儘管在假日訂單涌入,規模也難以快速擴大,更難以像在雙11促銷時,電商網站可能有數十倍的業務增長,還可以對全球銷售。在離峰時段,外送平臺閒置的人力與物力造成經營的成本,很容易拖垮整體的利潤。另外,外送平臺需要在特定的時間段內處理大量訂單,這對物流和人力資源的要求非常高。配送延遲與客訴等問題也常常出現,進一步增加了運營的挑戰。相比之下,電商的需求相對分散且穩定,可以更靈活地調配資源。

第二,外送模式更爲複雜:外送平臺比電商平臺更復雜,因爲其涉及了用戶、餐廳、司機等三方,運作模式更難駕馭;這三方只要缺了一方,就難以運作,所以市場之殺價、補貼與廣告很頻繁,侵蝕利潤,因爲外送平臺必須讓利去維護好這三方的數量與品質。

第三,外送平臺存在嚴重的殺價競爭,利潤難以提升:因爲外送服務的差異化不大,很難長期綁定三方。餐廳、司機與消費者對特定平臺都缺乏忠誠度,這導致競爭激烈,價格戰頻起。外送平臺無法建立長期穩定的客戶羣,只能通過不斷的促銷和優惠吸引消費者,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既然外送平臺都可以買到麥當勞,那消費者通常會選便宜的;而電商平臺則有更多的加值服務,如退換貨、店到店、評分與評論、累積點數等,更容易綁定買賣雙方。

第四,在地化成本高:外送平臺難以實現全球化與規模經濟,每次訂單都需要提供即時的支持,而每個市場需求和物流體系都不相同,需要本地化管理。開發餐飲商家需要大量的人力去溝通、教育、簽約,需因地制宜,因此,成本更高。

第五,進入門檻低:太多競爭者也是外送平臺面臨的挑戰之一。許多餐廳可以自行提供送餐服務,僅需服務鄰近區域即可。這些自營的送餐服務通常具備價格優勢和靈活性,進一步削弱了大型外送平臺的競爭力。

■與電商結合是必然趨勢,大陸美團是成功案例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一些外送平臺在特定市場中找到了成功的策略。例如,美國DoorDash專注於鄉村地區,早期進入市場並深耕發展,利用地域優勢建立穩定的客戶基礎。日本的出前館於1999年早早進入市場,其業務涵蓋範圍比電商更頻繁,不僅僅限於餐飲外送,未來成長潛力巨大。中國大陸的美團則通過多元化經營實現了真正的獲利,是外送產業中少數的獲利者,除了外送服務,它還提供酒店預訂、電影票、叫車和團購等服務,充分利用其平臺的流量和數據資源。

此外,外送平臺雖然虧損嚴重,但它的發展潛力巨大,吸引衆多電商巨頭加入,主要的原因是:它是最接近消費者,可以最頻繁的送貨,不論是生鮮或是熱食,是能蒐集最即時數據的平臺。外送平臺只要掌握住穩定的用戶流量,就可以擴展送貨品項,例如生鮮雜貨、化妝品,甚至醫藥用品等,可抗衡傳統電商。美團便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其通過深耕中國大陸市場、擴展業務品項、整合資源等措施,除了外送餐飲外,還可以訂飯店住房、叫車、賣電影票、團購、家事清掃等服務,因而實現了盈利。目前大舉入臺的韓國酷澎(Coupang),在韓國也是外送市場的領先者;而阿里巴巴也透過併購美團的最大競爭對手「餓了麼」,打造最後一哩路的護城河,可見外送平臺與電子商務的結合是必然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