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成海軍:建議將醫養結合服務重心逐步向居家社區轉移

北京商報訊(記者 趙博宇)5月27日,北京市政協召開"提高養老服務性 完善養老服務體系"主席年度提案辦理協商會。與會專家、民政部民政政策理論研究所所長成海軍在座談交流環節中發言表示,對於老年人來講,醫療衛生服務和養老服務一個都不能少。針對醫養結合的下一步發展,成海軍建議,將醫養結合服務重心逐步向居家社區轉移,同時健全養老家庭照護牀位相關政策、方法手段等,促進家庭病牀、家庭養老牀位的"兩牀融合"。

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市已形成醫療衛生機構與養老服務機構簽約合作、醫療機構開展養老服務、養老機構開展醫療衛生服務、醫療衛生服務延伸至社區和家庭4種相對成熟的服務模式。

針對當下的醫養結合現狀,成海軍表示,北京醫療資源多,牀位多,專業人員多,水平高。但老年人口多、老齡化速度快。與此同時,高齡、失能、空巢、慢性病等成爲近年來北京市人口老齡化的新特點和新趨勢。這種"優勢與壓力並存"是北京市老齡化的特點,也是北京市開展養老服務和醫養結合面臨的"難點"。

對此,成海軍建議將醫養結合服務重心逐步向居家社區轉移,聚焦"老老人"羣體,做好上門護理服務,同時推進"養老家庭照護牀位"建設。據相關調研發現,在北京市32.06萬失能老人中,10%入住機構,90%爲居家和社區養老。由此,成海軍表示,要順應變化,健全養老家庭照護牀位相關政策、方法手段等,促進家庭病牀、家庭養老牀位的"兩牀融合",安排家庭醫生和養老護理員上門共同爲老年人提供醫療、護理、康復、生活照料等"疊加服務",推進支持家庭政策出臺,並推進社區健康老齡化教育。

成海軍還建議,要發揮"北京優勢",利用現代技術手段,開展互聯網+醫養融合服務。總結老年醫療護理服務工作經驗,將智慧健康管理、雲服務、整合醫療等新服務重點拓展到社區和居家,不斷滿足老人需求。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支持醫療機構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和延伸護理服務,將更多的養老機構和社區納入範圍。

在推進政策供給和制度創新方面,成海軍建議細分細化政策,補齊醫養結合設施短板,加強醫養人才隊伍建設,健全醫養結合機構醫療監管機制。目前,北京市60%以上的養老機構無內設醫療機構。對此,成海軍建議採取多種形式拓寬資金來源,用於支持醫養結合發展。此外,成海軍還提出制定優惠政策、加強市場監管等建議,以此完善醫養結合協同機制、助推城市健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