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深圳東方紅董事長鬍戈鋒:2年後,中國將成爲全球“衛星工廠”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雷若馨 深圳報道

深圳,這座位於中國南方的創新之都,正以其獨特的活力和力量,孕育着全球航天產業的新一輪變革。

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走訪了深圳衛星領域的“元老級”企業——深圳航天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圳東方紅”),與董事長鬍戈鋒就公司的發展、業務佈局及行業展望作出了深入探討。

回望過去,中國傳統航天產業主要集中在北部及西部地區。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的推動下,深圳被選爲航天產業的新佈局點。時任集團領導班子看中了深圳的創新氛圍、改革精神以及良好的營商環境,認爲這裡將是推動航天產業化發展的重要基地。

2008年,深圳東方紅應運而生,並在此後迅速成長爲商業衛星市場的佼佼者。

從2011年研製的首顆衛星順利升空,到全球首顆脈衝星實驗衛星、國內首個批量生產微小衛星星座、國內首顆極地探測遙感衛星等一系列里程碑式成果,深圳東方紅不斷書寫着航天產業的新篇章。

不懂下游的中游運營商,不是好的上游製造商

在深圳東方紅設立之初,其定位爲專注於微小衛星的製造。按照此前業界的普遍定義,微小衛星爲兩三百公斤以下的衛星。然而發展到現在,深圳東方紅的衛星業務早已超出了這個範疇。

胡戈鋒表示,“我們將後續發展的產品屬性定義爲商業化衛星,重量將不再是最重要的界定方式。”據其介紹,目前深圳東方紅的低成本技術可以支撐1000公里以下的低軌商業化業務衛星的長壽命服務和應用。

而在商業化衛星中,重量會根據應用需求、用戶需求和市場需求進行調整。例如,深圳東方紅爲中國四維製造的0.25米超高分辨率商業衛星,重量已經超過500公斤;爲中國移動製作的手機直連衛星的實際重量也超出了微小衛星的範疇。

據估算,深圳東方紅生產的衛星大部分重量在1000公斤以下,相較於最初的微小衛星重量範疇增加了3至5倍左右,承重能力已有顯著擴展。

除了衛星製造,深圳東方紅還在產業鏈上的縱向及橫向均有所發展。

由於早期難以找到符合要求的供貨商,深圳東方紅選擇自主生產部分零部件。隨着商業航天的興起,公司開始牽引配套生態鏈走向成熟,並逐漸採用性價比更高的外部供應。深圳東方紅的業務拓展也由上游逐漸向下遊延伸。

目前,深圳東方紅建立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商業化地面運管系統,僅用3人即可管理40餘顆衛星。在數據銷售及應用端,公司更是深入參與了下游玩家的商業模式。例如,以成本價爲客戶提供衛星,將利潤點來源放在應用數據銷售和服務。在這種將盈利與應用深度綁定的模式下,作爲製造商的深圳東方紅與運營商正共同推進衛星的產業化發展。

此外,深圳東方紅正積極拓展遙感領域的增量市場。胡戈鋒表示,“除了爲政府提供大型服務如城市安全、氣象預報等,我們也在探索與細分行業、To C市場的結合。”未來,深圳東方紅計劃組建小規模星座,通過提供持續數據更新和服務,不斷進行市場培育,以在增量市場上取得突破。

馬斯克並非“神話”,創新纔是核心競爭力

在國際航天領域,馬斯克與其Space X頻頻出現在熱門話題之中。火星計劃、“筷子夾火箭”等一系列事件,都讓大衆開始對於我國航天產業的未來發展產生好奇。

對此,胡戈鋒認爲,馬斯克最大的得益在於抓住了商業航天的轉變過程。“他在原先的舉國體制中突然創造了商業模式,並從中挖掘出從傳統模式向產業化發展的巨大商機和效能。所以我認爲他並非一個神話,只是抓住了這個時段的機遇。就像2000年後的互聯網公司能夠快速發展起來一樣。”

他同時表示,後續國內產業的發展也需要借鑑馬斯克的模式。馬斯克獲得的來自商業投資的資金遠比國家投入更多,商業資金的逐利性和自由度使得其發展效能更高、容錯性更好。他強調,模式上的創新纔是馬斯克核心的創新力。

從技術實現層面來看,國內如可重複使用的運載、大規模工業化批產等均稍顯滯後。但胡戈鋒認爲,憑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旗下衆多的航天技術公司、大量的商業運載公司組成的航天生態,中國航天產業有望迅速趕上。

他表示,未來的航天產業需要更多地依靠產業化和耐心資本的支持,不斷嘗試新技術和新產品。不排除在某些單項技術或某些時點上,中國會出現更低成本的、更高效能的技術創新,從而反超Space X。

對於深圳而言,由於傳統航天力量較少,或被視爲缺少發展航天事業優勢。而在胡戈鋒看來,恰恰相反——“能夠孵化出大疆、華爲等衆多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的深圳,其具備的創新活力纔是真正的核心優勢。”

意想不到的航天“供應商”

在早期自主生產部零件時,深圳東方紅創新與產業化的思維就埋下了種子。

胡戈鋒回憶道,“當時自主生產的原因不僅是因爲供貨商難找,還因爲商業供貨不符合性價比要求,因此被迫自主開發低成本的產品。”

而在此過程中,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供應商”出現在了列表中。

胡戈鋒談到,公司曾經自主製作過輔助太陽翼展開的鉸鏈,其中,由於彈簧沒有特殊要求,所以選擇了直接通過淘寶購買,甚至許多電子類產品的元器件是直接在華強北進的貨。淘寶、華強北批發市場中的產品,居然被直接使用到航天領域。這一做法對於傳統航天而言,實在是“離經叛道”。

“在向體制內的原領導和專家彙報時,他們都感到驚奇,認爲我們的嘗試力度很大,但也有點質疑我們的膽子是不是太大了。”胡戈鋒笑道。

然而正是這樣的大膽嘗試,深圳東方紅打破了傳統“體制內”的侷限,開始思考商業化、產業化的重要性。“供應鏈和應用端都是一個個的生態,不可能全部由自己包攬。如果一家獨攬,那麼很多供應產品就無法達到最優性價比,應用市場也會非常單一。”胡戈鋒表示。

對於深圳東方紅在衛星產業中的定位,他更願意使用“牽引者”三個字。

在早期自主生產之後,深圳東方紅通過放開供應鏈,牽引衆多公司發展、競爭,從而促進技術發展和性價比提升。在應用端也是如此,胡戈鋒直言:深圳東方紅的介入就是爲了推動應用的發酵,後期培育一個龐大的應用市場。

頭雁領航之後,充分的市場競爭纔是衛星產業的發展之道。

2年,世界的“衛星工廠”將會崛起

此外,如果對標Space X的星鏈,國內目前的衛星製造成本較高。這是由於Space X的規模性發射有效降低了生產成本。據統計,目前其發射總數已達7213顆,平均每次發射36顆。

但胡戈鋒滿懷信心地斷言,中國的衛星產業也即將迎來規模性的爆發。以中國“世界工廠”的能力,一旦開始批量生產,製造衛星會像製造汽車和家電產品一樣物美價廉,甚至達到全球最高水平。

那麼,距離這場中國衛星產業的盛大綻放還有多久?

胡戈鋒伸出兩根手指,明確地回答道:兩年。

他預測,在未來一年到兩年之間,會有小批量的示範性小產線先行佈局;兩年之後,隨着規模化星座的起步,“世界工廠”將發揮其優勢,大規模複製生產線。

從目前國內的分佈來看,衛星部組件的供應鏈仍集中在傳統航天密集地區,如北京、上海、西安、長沙等。胡戈鋒表示,隨着產業化的成熟,物美價廉的配套體系會向人才、基礎設施等支撐更強力的長三角和珠三角轉移。因此,深圳東方紅也計劃於兩年內,牽引完成在此區域的產業生態佈局。

他表示,深圳所具備的工業化生產技術能力幾乎已完全覆蓋衛星產品的生產需求,包括部組件以及整星。“雖然我們有一些特殊要求,但通過一些適應性修改,民用生產能力完全可以滿足。”

因此,深圳電子設備製造產業的強大生產線及供應鏈完全可以順滑嫁接到衛星工業化生產上,並不存在極高的技術研發壁壘。他透露,近期深圳東方紅在寶安區政府的牽引下,準備與相關廠家進行技術對接。若後續進展順利,深圳在整個配套鏈裡面的市場份額會急劇增加。

“隨着產量和製造能力的提升,中國的衛星供應鏈會是全球最具性價比的。我非常堅信這一點。”胡戈鋒強調,“更大膽地暢想,不排除馬斯克最後還是到我們這裡來採購部組件,甚至整星集成,就像特斯拉的上海工廠。”